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编程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系统化研究
摘要: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育形式的革新
一、“三联动,三融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数控技术专业是机械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延伸学科,与这几个专业高度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实现的技术保证。各职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除了对专业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对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数控设备的更新换代、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都要有较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为前提再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对专业、教材、人才培养的目标,找到一种能充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提供素质高、技能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一项必不可少的核心设备,数控设备的操作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对各职校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非常迫切的需求。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上想办法、下功夫。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和各兄弟学校的做法进行分析发现,基本上是延续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适当降低一些专业课的理论难度,然后增加一些实训课时。各学校受限于实训条件和耗材量较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学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实训也是按照教材中的样题,以设备的使用与操作为主,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大部分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雷同,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许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开出率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滞后于教学计划的安排,甚至可能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课的安排与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的衔接。作为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训课的安排应该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应有其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实训课时的安排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课时需求安排开足开全。同时,在不少学校,期末考试主要考核理论课,而实验实习课缺乏考核办法和操作标准。这也是专业课老师不重视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理论课教学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脱节
随着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数控技术的发展也异常迅猛。作为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却很难跟上其发展速度,导致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技术的出现。学生实训的内容往往还是以前的老内容,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有些学校的设备过于陈旧,与教材中使用的设备不一致,这也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学校实训与理论课教学是分开进行的。首先时间上间距较大,学生容易忘记,甚至是不同老师进行教学的,这也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
基于工学结合的CAM课程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新工科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必要对现有的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当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付诸了实践。实践的效果证明,采用该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实训环节;软件工程;教学模式
1引言
“新工科”是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开阔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解决负责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公开专业人才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益的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被誉为“新工科的探路者”[1-2]。培养能够适应软件产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面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日益凸显的缺点和短板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2]。软件工程专业是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且创新能力不足。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对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软件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2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主要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实验实训环节教学主要是由任课教师负责,课题组教师根据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即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由个人独立或团队完成,最后由负责教师评分。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开发类的真实项目很少接触,导致只能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建议或方法;对于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任课教师很少接触一些最新的真实项目,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很多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归纳综合而来,不新颖,创新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3)效果评价过于关注编程。实验实训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4]。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了某个模块或是否开发完成了某个系统,而忽略调研、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分析等其他环节。编程在软件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最多不会超过一半的时间,通常在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在编码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编码效率就会越高。因此绝对不能忽略文档编写和设计的重要性。
3教学改革实践
项目教学法在训练数控铣床教学中实践
摘要: 为了提高本科生在工程实训课程中数控铣床的实训质量,本文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完成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乐趣,通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项目教学;数控铣床;实践教学
0 引言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重要环节,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探索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对工程训练培养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改革创新传统工程训练模式,提高人才工程训练素质,加强培养动手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把教学方法改革也不断融入到工程训练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实训质量和教师的的教学水平。工程训练必须以工程项目和制造加工为背景,体现工程设计和产品制造方向,为学生提供全套的亲身参与产品的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关于产品从设计到完成产品生产的工业环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到产品的整个过程性知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继承“工程训练”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装备与技术,把传统的训练放方法与现代工程训练方法有机融合,构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训练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法鼓励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这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以教师为指引者”、“项目为引导线”、“学生为主动参与者”。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密切联系,有机结合。
1.1 教师为指引者与工程训练
工业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探究
[摘要]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更好地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以此更好地达到《中国制造2025》对机电一体化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目标。现在我国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思考,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的实训中心,将人才培养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在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不断的建设当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为新的时代带来适应性强且专业化的人才,更容易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德国4.0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当中,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火爆场面,现在大中型加工制造类企业生产线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式,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啤酒生产等企业一系列智能化的表现可以分析,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型人才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现在通过把传感器技术、电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进行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创新,使机电行业有着更多的发展动力,智能化的制造在机电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变得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有着不错的操作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能力、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抗压能力、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化的素养。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当中,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很欠缺,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提升实训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创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多利用一些先进性的设备和综合性实训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进行一线生产和服务管理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形象进行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训中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所以对学校中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实训室不断进行加强建设,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训练环境当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让实训室变得更加先进、实用并且具有扩展性的优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操作教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训室,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
(一)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相符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和方案进行,要考虑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保证综合职业化的能力培训目的。实训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际应用性,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更好发展,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训室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让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显得更加重要,更好地促进专业化知识的开展。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让学生的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把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和管理融入进来,形成一种职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当中和实际的工作更加接近,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实训室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工业机电一体化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当中包含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很多专业化学习方向,实训室可以很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该专业的培养特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布局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数控技术;实施策略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面对机械制造类行业企业,能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操作、装调维修与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该专业是培养动手能力强、掌握数控关键技能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而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施:一是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即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数控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二是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即组织数控技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企业里去,通过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在真实数控技术岗位上工学交替,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技能。
2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起着将学生引入数控技术专业领域里的作用,是学生掌握后面更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主要通过“点”型实践教学和“线”型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