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编程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编程技术论文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JSP课程往往“填鸭式”教学、“以讲代练”和“以考代评”等方式,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实践少、动手能力弱等问题。文章阐述了基于项目驱动的JSP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过程,从强化实践实训出发,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战促学,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战项目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软件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驱动;项目管理;JSP教学;程序设计

1引言

JSP网站建设课程是一门以融合JAVA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已完成JAVA编程技术和数据库等前序课程基础上,学习JSP页面编程技术,能够使用JSP+JavaBean+Servlet实现一个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具备开发B/S系统项目的核心技能。再者,课程主要为我院计算机系大三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面临求职就业选择和压力,对于课程的学习更多是从未来职业出发,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上更多地需要从实践出发,以提高学生综合开发能力为目的,为学生以后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探讨分析JSP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的问题,从实战出发,融入项目管理理念,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和项目案例库,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2.1“填鸭式”的教学环境降低学习兴趣

由于JSP理论知识较为庞杂,且授课课时少,教师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往往以“独角戏”般的灌输式教学,基本忽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缺乏互动交流。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消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却不能掌握以至于逐步降低学习JSP的兴趣,于是出现了上课走神开小差而课后考试一头雾水的现象,课程效果非常差。

阅读全文

电子设计培育方式探讨

作者:高原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建设电子设计培训中心,搭建电子信息活动平台

作为近年来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培训基地已逐渐引起国内各高校的关注,对于形成“课内外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投资过百万创建了电子设计培训中心,该中心既是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培训基地,也是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的测评场所,更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技活动平台。其建设思路定义为: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整合电子信息类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务实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训练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科技文化活动平台。中心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特点及学科发展要求,除购置了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外,还配置了EDA开发系统、DSP开发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德国“乐普科”自动制版系统等设备。中心网站定期公布一些题目,全校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制作,经培训中心指导教师验收合格后,即可进入中心学习。中心在时间、空间、资源、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研究习惯。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

1.1开展一系列分项目、分层次的讲座,包括有关电源、DDS信号源、扫频仪的原理,设计思路,高频电路,FPGA,单片机,控制理论,论文写作等专题以及电路调试中的实用方法和技巧。近三年来,电子设计培训中心在区内开出公开讲座2次,校内讲座10余次。

1.2编写《Protel设计与提高》、《FPGA实践与应用》等培训教材,面向电子设计爱好者组织经常性的培训,通过训练考核促进学生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利用与电子行业相关企业建立的合作机制,由企业主动提供新产品、新设备,对师生开展进校集中培训,介绍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1.3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师科研、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及设备支持。“小功率数控交直流电流源”、“基于FPGA的RFID实训平台”、“智能无线搜救系统”、“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SSB无线收发机”等一批学生项目相继完成并通过测试。

1.4作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的测评基地,为整个广西赛区作品的测评提供全套设备和良好的测试环境。培训中心的管理采用教学改革项目模式,学校每年验收一次,根据中心当年的培训规模、参赛成果等划拨下一年度经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通过中心的活动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学校也遴选出了一批参加区级和国家级竞赛的种子选手。

阅读全文

电厂信息管理系统后台程序开发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力信息化越来越受到电力行业的关注和重视,电厂是电力行业的主要组成,电厂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电厂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开发效率。文章主要对电厂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后台程序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采用了当下流行的SSM(SpringMVC,Spring与MyBatis)框架,它能为编程提供通用的jar包、源码、文件等资源,SSM框架分离了开发人员的前后端开发任务,以及前端页面显示与后台系统所需实现的业务逻辑,提高了Web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方便模块的测试和维护。

关键词:电厂管理信息系统;SSM框架;后台程序;前后端分离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已进入到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电厂的建设、管理与监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厂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应用系统[1],其灵活性、可移植性更强,对设备和浏览器的兼容性高,电脑端和移动端能同时访问。电厂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新的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前端开发人员和后端开发人员可分别对其代码进行开发,分工明确,开发过程更灵活,可同时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2)前后端人员只需关注自身开发所需的理论技术,而无需顾及另外的技术,使开发过程更专注,系统性能有所提升。(3)摒弃了前后端不分离开发时页面固定死板的缺点,前后端分离技术可使前端页面按需加载,使用户体验感更佳。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采用目前主流的前端React框架和后端的SSM框架,通过使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分离,可以快速定位问题所在,系统代码可维护性高,更便于重构。

1电厂信息管理系统后台程序需求分析

电厂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连接上下级电力部门和用户的媒介,一方面要能够与各级电力公司、供电局等电力部门进行信息传输与交互,另一方面也要能够为各下属部门进行实时数据展示。鉴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其对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2]。对电厂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功能如下:(1)标准化的信息设计,统一数据模式,在各级控制系统中智能设备与系统之间通过标准化的通讯流程、协议进行数据读取和传输[3]。(2)整体化的平台设计,整个电厂只需通过一个数据平台进行日常电厂信息管理,包括报文生成、实时监控预警、数据存储、人员管理及通知信息上传下达等功能[3-5]。(3)智能化的辅助决策设计,对于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时,及时预警,辅助电厂工作人员进行危机处理。(4)良好的可扩展性,提供数据接口,方便对原有系统功能给予扩展和补充[3]。(5)开发便利,可维护性强,模块化开发,便于系统管理与维护。

2系统设计目标及实现方法

阅读全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结对学习方式

 

“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社会各专业对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很大难度。由于高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一个侧重点,相应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变得势在必行。与其他传统基础教育相比,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有: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的课程,教学体系相对不够稳定,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等。   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大,每班的人数多达60人左右,最突出的问题包括:(1)新入校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却因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而对使用、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抵触、胆怯情绪。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共同兴趣点,教材、大纲等教学内容也难以统一。(2)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数据缺少有效的采集、管理和分析手段,例如,每次上机作业成绩的评定、保存乃至最终的统计分析,目前还是主要依靠教师手工操作、记录,缺乏一个信息化、自动化的方法或工具使教师的课堂管理变得轻松、有效。(3)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应用,造成学生上课时积极主动性较差,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结对学习”。“结对学习”的方法源自“极限编程”方法中的“结对编程”思想。结对编程技术是一个非常简单和直观的概念:两位程序员肩并肩地坐在同一台电脑前合作完成同一个设计、同一段代码。一个称为驾驶者,负责具体细节,另外一个称为领航员,负责关注整体、盯紧可能出现的错误,这两个角色可以随时交换。“结对编程”是一种效率极高的编程方法,更是一种“有效传播知识的方式”。把“结对”的方法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结对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三个维度组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创新、课堂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分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的有机结合:(1)课堂教学组织的创新。两两学生结合在一起,包括上机操作可以共用一台电脑,合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间“形成积极的依赖”,“更好地传播了知识”。(2)课堂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研制开发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软件,填补了教学过程中基本数据采集信息化方法的空白。(3)与其他教学方法(分组、任务驱动、案例等)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各自方法的优势,如分组方法的引入,可以使教师课堂辅导的任务减轻;与实际应用结合良好的案例及驱动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更好地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结对编程”、“构建主义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结对编程”的思想已经很成熟,“构建主义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结对学习”教学理论应用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上,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新理念,在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调动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   1.理论研究与学习,探讨“结对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结对学习”与分组教学的结合:在两人结对的基础上,再每6~8人分组,选出组长辅助教师课堂教学、作业评分等。人数多于40人的班,可以选出一个助教来,这样就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学生梯队:助教→分组大组长→结对小组长→成员,有效减轻了教师课堂上机辅导的压力。“结对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的结合:针对不同情况的结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以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结对学习”与案例教学结合:对于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案例来。   2.教学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把班级分成三类:文科类、理科类、音体美类,从每类挑选出典型的班级再分为实施“结对”的班级和未实施“结对”的班级,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实验。在进行教学实验过程中注意督促检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及时进行点评,特别是通过让课堂任务完成效果好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记录平时成绩等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应及时总结“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与方法,分析“结对”与“未结对”的区别与各自的优势及劣势。   3.课堂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软件,以帮助采集课堂上的基础数据(如每次课的课堂成绩、分组、结对情况等)、分析“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成效,还可把此类软件推广应用到其他实践性强的科目中。   4.数据分析。分别对三类班级(文科类、理科类、音体美类)中的“结对”和“未结对”班进行平时成绩和上机考试成绩的分析,分析图举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从大量实践数据分析来看,“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班级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不及格率,在这一点上,教学效果是不分专业的。但同时也能看出,此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精英”学生率的效果不是太明显,尤其对于偏文科的专业更是如此,这也是我们以后在教学方法实施中改进的重点。#p#分页标题#e#   5.教学反思与交流提高。有效地组织实施“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教师团队,每次课堂教学后写好教学日志,认真坚持做好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拿出改进方案。定期组织集体听课,交流实施过程中的心得,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对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进行总结,为该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和探索,在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主要解决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中计算机水平高低有别的问题。我校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教师讲授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该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学习起来明显感到吃力,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按照“结对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势必形成“赶帮带”的局面,从整体上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解决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多,教师教学辅导、考评任务重的矛盾。该课程教学时出现的教师辅导任务大,作业批改量大,教学任务过重等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水平与技能。通过“结对”、“分组”以及让操作熟练的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对课堂任务完成好的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帮助等方式进行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团结互助和协作能力。   总结和展望   笔者及相关的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结对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出“结对学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的方法、经验及意义。对“结对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新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相关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其相关理论和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方面可做进一步改革和探索,比如课堂教学管理软件的继续完善与升级;“结对学习”教学理论的更深入探讨与在计算机专业课中的推广使用等。

阅读全文

技能大赛网站设计开发项目应赛方案

摘要: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网站设计开发项目是指根据项目需求制作站点设计,实现能在各种终端上使用的页面、交互效果以及后台功能的竞赛项目。文章通过对该赛项和赛题的分析,结合作者几年指导参赛经验,针对如何做好应赛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策略、措施和方法,重点论述了参赛选手指导方案。

关键词:技能大赛;网站设计开发;应赛方案

世界技能大赛深受国家重视,国家、省、市每两年都会进行选拔比赛,各学校单位都想取得好成绩,然而很多参赛学校不知如何组织赛前训练。本文作者根据这几年的参赛指导经验,将从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值得参赛者借鉴。

1赛项分析

1.1技术简要描述。选手要熟练进行图形图像处理,能设计站点logo及主题风格,制作出受欢迎的设计;能使用HTML5及CSS3技术,按设计稿实现页面,并完成各种交互效果的开发;要保证网站质量,做好异常和软硬件兼容性处理。

1.2赛项选手能力要求。(1)动画和视频:创建网页动画和嵌入音频元素来展示内容和提升视觉效果。(2)平面设计:创建、编辑和优化图像;选用可以增强设计效果的布局版式;为不同的屏幕分辨率进行设计,自适应于给定的分辨率;网站导航要高效、直观和易用。(3)通过PHP和MySQL进行服务器端编程。(4)表现层实现:使用XML、JavaScript等工具,CSS或其他的外部文件来控制整个网站样式;实现跨浏览器兼容和不同分辨率自适应;网站要符合当前的W3C标准。(5)可用性及可及性:保持网站的统一和一致性;创建易于使用的导航系统;网站内的信息易于被检索;增加网站的友好形可用性。(6)具备理论知识和能力:具备色彩构成理论;能够制作加工图片和动画;懂得HTML、XML、javascript、php、mysql、CSS等语言和工具的语法和使用规则;能使用MVC框架结构来对网站服务器端进行编码;能够使用开源代码库;具备站点设计和受众分析能力;具备所有需要使用的软件的操作知识。(7)必须了解的标准和法规:网页的W3C标准、网站版权法规等。

2赛题分析

阅读全文

民警培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顺应目前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形势,紧贴民警培训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缓解公安民警培训机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手工的依赖度,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公安民警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培训机构教学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并依据存储信息进行查询管理和统计分析。

关键词

民警培训;B/S架构;教学管理系统

1引言

自从金盾工程开展以来,公安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公安工作信息化手段日趋丰富和完善,但是利用基于可视电话、互联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在公安民警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却相对落后。因此,紧贴于培训工作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迫在眉睫,其有助于规范培训课程、授课内容、排课模式;总体性把握培训学员的个人受训轨迹,形成完整的入训、培养、技能、结果等系统化档案信息;便于公安培训部门对培训情况做出及时、完整、可靠的回应并形成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公安民警培训质量和工作效率。

2需求与现状

阅读全文

移动通信系统实训课程的创新教学探讨

摘要:阐述通信工程的综合设计课程,移动通信系统的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移动通信模块为基础,探讨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系统调试。

关键词:通信工程,移动通信,课程实训,项目教学法。

0引言

移动通信系统实训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设计课程。课程移动通信模块为基础,融合计算机技术,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法。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在理论部分,充分介绍了当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4G移动通信技术等。在实践部分,结合中央处理器、4G通信模块、语音模块等,设计一个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在技术性上,能够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等[1,2]。

1移动通信系统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移动通信系统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在项目设计中应体现学科交叉与课程融合。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抓手,按照“需求分析→项目实施→总结改进”的流程,力求在实践中加强移动通信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开发和系统分析的能力。课程在培养目标上适应行业标准,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以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2课程内容的设计

阅读全文

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课程设计改革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发展趋势,以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入手,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化水平,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复杂工程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

0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不仅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复杂工程问题,更要按照国际实质等效原则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目前,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智宏等人认为可采用半开放式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达成目标[2];尚凤军提出课程群建设面向复杂工程设计的方案[3];黄永红等人认为可增设综合训练项目来达到培养目标[4]。刘秀平等人提出了分层实施方案,从知识、实践、设计的维度支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5]。王宏宇等人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主题为对象,遵循工程逻辑设计开发过程的课程建设改革方法[6]。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分解落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深入探索,对于如何优化课程设计体系和内容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

1课程设计改革的意义

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通常,国内高校都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作为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毕业设计期间应聘、考研等挤占了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设计内容往往弱化甚至忽略难以处理的学科交叉问题和非技术因素,且毕业设计往往采取一人一题,很难达到个人与团队的教学指标。课程实验往往随理论授课逐周分散进行,受学时限制以及学生知识掌握处于积累阶段等因素,一些深度型、探究型、综合型的实验往往很难开展。实习由于受到场地、经费、管理难度、企业技术保密等限制,往往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一些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只能接触一些前端页面或模块代码的机械性编写,无法接触软件或硬件的具体设计过程,有些专业实习甚至畸变为企业参观。《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计算机类专业学生4年的实验当量应不少于2万行代码。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求至少完成两个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调研发现,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环节应保证时间的集中性,内容的规模和复杂度要达到国家标准中的要求,且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课程设计比较符合这一要求,应作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突破口。

2课程设计改革宗旨和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