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本科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思想思考

摘要: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缺乏。随着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开展,针对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建立“高效课堂”、探索符合应用型教育的课程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教育思想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高效课堂;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

为进一步清晰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特色。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各项工作机制的创新,推动我校转型发展进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活动以系为单位,采取分组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际,秉承“诚毅、求真、笃学、强技”的校训精神,紧紧围绕“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两大主题进行专题讲座的学习和深入讨论,把讨论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员工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质量”和“特色”意识,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和发展定位,旨在促进我校学科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办学定位,因此,我们就要以办学定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应用型教育,这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机制、新规律,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首先,明确的教学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只有明确了办学思想,认清教育基本规律,不断的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才能使应用型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双师型”人才,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生产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其次,教育思想要不断创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取决于科技,而科技取决于教育。随着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不能一成不变。只有不断探索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理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确立教学主体地位、建立高效课堂

育人是学校立足之本,是教师事业之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卓越的教师要善于在教书中育人,自觉的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奠定科学和智力基础,在育人中促进教书。可见,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体,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师的职责,不断进取拓宽知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花大气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在做到尊重学生的同时更要赢得学生的尊重,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更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建立高效课堂就成为育人的保障:(1)高效课堂要基于严格的人性课堂管理;(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石;(3)高效课堂要求全体师生有充足的课前准备。

阅读全文

课程环境设计本科教育分析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阅读全文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差异探析

[摘要]

近40年发展繁荣的中国酒店业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专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发达的美国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能为中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效评价四个方面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差异分析,并提出了如下对策: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培养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关键词]

中美差异;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发展对策

一、研究背景

美国酒店业发展较早,规模巨大,现拥有万豪、希尔顿、凯悦等众多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在美国本土有近100万家的食品服务企业,同时还拥有将近30万间客房的酒店,酒店经营和管理经验丰富,直接刺激了美国酒店高等教育的飞速成长,催生了大量以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而闻名的院校,如康奈尔大学、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休斯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及威斯康辛大学等。他们拥有鲜明的院校品牌特色、明确的培养目标、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及多元的成效评价体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高档酒店、知名旅游景区、赌场、豪华游轮等。中国酒店业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近40年的学习和探索之中循序发展、日渐成熟,在全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分化的大背景下,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酒店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酒店管理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院校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招收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总计131所,全国共招生10165万人,其中已毕业1336人,在校仍有23875万人。虽然中国酒店管理教育不断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低、酒店人才流失率高等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借鉴美国成功教育经验,思考探索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之路。

二、中美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差异分析

阅读全文

国际政治学与本科教育综述

一、国际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已初具规模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发表了其著名的《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PoliticsAmongNations: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一书,这是西方第一部系统、完整地介绍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这时期,以美国为首,伴随着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国际政治学系纷纷建立的同时,许多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如芝加哥大学教授昆西•赖特、密执安大学教授戴维•辛格、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等也相继诞生。

2、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时期。在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欧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成果也非常丰富,比较有影响的有肯尼思•沃尔兹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等。苏联东欧国家到70年代末期也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的学系。1976年苏联学者甘特曼教授主编的《现代资产阶级国际关系理论》,1978年华沙大学库库尔卡教授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1984年苏联出版了甘特曼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结构和过程》,这标志着苏联、东欧的国际政治学走向成熟。此外,在第三世界国家,国际政治学的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拉丁美洲国家、印度、埃及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国际政治学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也相继建立起来,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而进行的理论探讨逐步深入。

(二)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

1、中国的崛起与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国际政治学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专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几年,有关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专著迅速膨胀。这种新兴专业在我国之所以快速走红,与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格局后的必然学界反应,同时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当然,还有近年来我国国民频繁出入国门、更多涉及国际事务和国际纠纷的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外事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进入国际问题研究领域。1963年底,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决定》。1964年,在总理的关切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设立了国际政治系,开始招收国内第一批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同时,北京和上海先后建立了一批国外问题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国际问题研究刊物。当时由于资料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国际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多侧重于对国际动态的介绍以及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有关研究单位、学会、研究会、大专院校的专业系科纷纷成立,而且国际政治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范围也扩大到国际政治的许多重要领域。同时,注意了解和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出了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设想。

2、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国际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交往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点。如有关世界基本矛盾、时代特征、国际统一战线、三个世界的划分、反对霸权主义、国际战略格局、“东西南北”关系、在国际关系中求同存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等概念,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但毕竟这一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学科基础还不够雄厚,许多分支领域的专门性研究尚待建立,对于国外有关该学科的发展及主要流派、观点,还需进一步加深了解,以便作出更高水平的评介。

阅读全文

国内外的本科教育发展比较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建议。从笔者目前搜集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种意见:少数优秀的高职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现有的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化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这两种路径都意图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实行职教和普教的二元体制,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职业教育,但是教育类型和教育机构类型是有区别的。教育类型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5A(理论性的)和5B(职业性的)的表述,教育类型指的是将教学计划落实为具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机构是实施不同教学计划的办学机构。任何一个本科层次的教育机构只要实施了职业性的教学计划就是在进行本科职业教育。   一、英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   英国是在大学之外建立一种专门机构———多科技术学院,来实施本科职业教育。但这些机构发展起来后又主动模仿大学,最终在获得与大学相等地位的同时也越来越“像”大学。   英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与其教育体制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首先,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已经分流为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这种二元制度很自然地被延伸到相对应的高等教育阶段。其次,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大学,仍然受自由教育传统的影响,认为致力于人格完善的教育和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两种不同的任务,职业教育无疑会降低大学的格调。尽管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庞大的需求,但是当时大学开设的却主要是古典人文和基础自然科学的课程。再次,英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出于学历金本位的文化心理,人们担心大学入学人数的激增会冲击精英教育,导致大学的培养质量下降、学位贬值,于是支持建立一种非大学机构,实施与工商业紧密联系的平民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大众化的任务。既然大学不可能纡尊降贵进行职业教育,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又不可以忽视,那么只能通过新建另一种非大学的机构这一折中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   于是,英国在1969~1973年间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1989~1991年又建立了4所[1]。多科技术学院招收学生的标准较低,采用灵活的学制,扩大了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面向市场办学,进行各种职业课程的教授,引入职业资格证书,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深受社会大众和工商业界的欢迎。这些多科技术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从建立开始一直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争取和大学获得同等地位。直到1992年,英国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解体,多科技术学院才获得学位授予权,可以改名为大学,并且与大学一起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和大学处于同等地位。   以英国为代表的这种模式虽然一开始在政策上有意将职业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严格分开,但是之后的发展证明两种教育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传统大学有职业漂移的倾向,大学中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专业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不断向大学学习,主动模仿大学,有了不同程度的学术漂移现象,如开设更多学术性课程,鼓励科学研究。如今两种高等教育机构并不像过去有这么泾渭分明的界限,但这两种机构也不可能变得完全相同。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大学没有转变为以学术性教育为主的大学,而是继续保持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其主要职能还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是大学获得科研经费的决定性依据。多科技术学院1992年之前被排除在RAE和申请研究基金之外,升格为大学后,只得到极少的研究赞助。而大学在研究方面已有先发优势,“这种‘马太效应’的倾向似乎还在增强:1992年那些被评为二级的学校得到了一些研究赞助,然而,到了1996年它们什么也没得到。”[2]   二、美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   美国是在大学中以职业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实施本科职业教育,各大学根据自身的理念和定位选择是否开设职业性教学计划及开设多大比例的职业性教学计划,而不是将社区学院升格。   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之一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学制两年。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社区学院想要升格成州立大学,但在1960年由克拉克•科尔主持的《加州高等教育规划》中将社区学院确定为为转学四年制院校提供课程教学、职业和技术教学以及普通或自由艺术课程教学的学院[3]。   那么,美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在哪里进行的呢?在卡内基大学分类中有两种特殊学院:工程学院(Schools of engineering)与技术院校(Other technology-relatedschools),它们专门提供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学院分别只有8个和57个,占美国大学总数的比例为0.2%、1.3%,注册学生占全美注册学生的0.1%、0.2%①,而且后者还多是私立的营利性院校,所以这并非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美国大学本科职业教育其实是在大学中进行的。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分类CIP2000,囊括了美国大学开设的主要专业,这些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由于美国市场调节的力量巨大,因而大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实施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教学计划。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和文理科课程为主,不开设具有职业导向的课程。但是,州立大学(录取的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75%以上,授予的学位占所有本科学位的66%,占全国工程与技术学位的70%)本来就是《赠地法案》实施后为推进农工业的发展而建立的,州立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4]。早在20世纪30年代,弗莱克斯纳就批评大学像职业学校和大众服务站,而不是他心目中的以文理科和专业研究生院为核心的“现代大学”了,赫钦斯也批评大学的职业化忽视了理智的培养和具有永恒价值课程的学习。只是他们的批评也正说明了当时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是职业教育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学的殿堂。1963年,克拉克•科尔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将大学描述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大学要像教育超市一样为了满足求学者多样化的需求,而制定不同种类的教学计划,当然其中就含有大量的职业导向的教学计划。1970年美国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中职业教育专业的比例为22.5%,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0.9%,所占的比例和增幅都是最大的。#p#分页标题#e#   美国模式的本科职业教育的形成归功于美国民众的平等、民主的观念。首先,学术性专业和职业性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劳动者,并没有等级上的高低。所以美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没有与学术性教育完全分开。中学阶段以综合高中的形式同时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学院又同时承担了初级职业培训和文理课程转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大学中进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没有遇到像英国那样强大的阻力。其次,大学应该是面向普通人的,不能因为少数精英的教育理想而忽视广大民众的诉求。欧内斯特•L•博耶在1984~1985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重要原因”的评价中,名列前三项的分别是“有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为一个我感兴趣的特定职业做好准备”、“获得一个好工作”[6],民众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想,使大学从精英们的象牙塔过渡为普通人的学园,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学术权威或思想大师,而只是要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三、我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大学之外设立了专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这一举措比较接近英国的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设立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90年代高职统一名称及培养目标,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到2007年我国已经建立了1015所高职院校①,在校学生人数5 165 185人②,将近普通高校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高职教育这样庞大规模的基础上,将部分优秀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的确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但是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是,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职业化程度还有待加强。与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发展的初期真正面向企业界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学术化倾向。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模仿普通本科,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将本科知识进行简单压缩,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环节薄弱,校企结合也未能很好地落实,其学历比中职高,职业技能却不见得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当前各个高职院校最紧迫的任务是职业化,以工作过程或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加强实训环节,培养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只有符合这样条件的高职院校,才能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升本科后,可能出现学术漂移,如果现阶段高职与大学没有职能上的分野,就直接向大学看齐,那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另外,我们还必须承认大学中有大量的专业是应用型、职业型的,普通本科高校中已经存在着本科职业教育的成分,所以美国的经验也具有参考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大学本科的专业进行分类,将一部分面向某类职业或行业的专业确定为职业型的专业,区别于学术型的专业。这样分类不仅可以使一些专业能按照本科职业教育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实施职业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能为我们利用好专升本这条路径创造条件。不少学者曾经提出过职教和普教立交桥的问题,高职的专升本是高职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桥梁。但是学者们也担心学生在高职学习职业性课程,又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学术性课程,两者之间不能对接。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大学做好了专业分类,高职学生转学后,在大学中有对应的职业性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转入学术性的教学计划,这样立交桥的两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就能衔接起来了。目前通过转学继续本科职业教育的通道还很狭窄。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比例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为25%,40年代末50年代初为33%[7],这一时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阶段,19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2%,1940年为15%,1950年为20%[8]。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23.3%①,专升本的比例却被限制在5%②,这个比例还可以适当提高。接受来自高职院校的转学生的大学,应该以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和理工科院校为主,这些大学有大量职业性的教学计划,服务于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结构有密切联系,有的还有行业背景,他们未必要转化为高等职业院校,但在实质上却可以实施本科职业教育。   综上所述,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应该沿两种路径同时进行,一方面将一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接受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升学,另一方面对专业进行分类,在大学中实施职业性的教学计划,并允许学生转学到四年制大学的职业性教学计划中继续学习,且逐步扩大转学比例。 

阅读全文

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特点

摘要:《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三个政策文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谋划,并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改革措施等方面具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彰显出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新趋向。即推进“四个回归”,把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加大学习过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业考评机制;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特点

一、推进“四个回归”,把“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

“四个回归”是指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高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的办学目标、教学、科研和各类资源聚焦到这个根本上来。”[5]陈宝生部长关于“四个回归”论述的核心就是要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高校要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切实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中,并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意见》1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意见》2中也进一步明确规定“高校的人员、经费、物质资源要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四个回归”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6],有利于高校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上来,为国家培养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四个回归”的基本要求,不仅回答了学生、教师、高校和高等教育要做什么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提出了我国本科教育问题解决的行动指南,以“质朴的语言点醒了身处改革发展浪潮之中的中国高校,及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敲响了警钟”[7],为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却成了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和软肋,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基于此,《通知》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对于“金课”这个概念,陈宝生部长早在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提及,他指出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5]。“金课”是教育部在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概念,也是教师在教学上要接受的新的教育理念[8]。那么,什么是“金课”?“金课”就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9]。现在高校确实还普遍存在一些低阶性、内容陈旧、轻松易过和教师不用心上的“水课”,打造“金课”这一政策的出台,势必将扭转这一局面,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使“金课”政策有效地贯彻落实,2019年10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一流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0],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严格课程管理,力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和“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的目标要求,以便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金课”政策的颁布,直接推动了大学课堂教学革命,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真正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有利于解决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现实问题,促使每位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次,有利于高校找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抓准一流本科建设的关键点,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最后,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知识、有思想、会思考、有能力的智能型专业人才。综上所述,基于本科课堂教学现状的准确判断和客观扫描,将“金课”建设提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以政策的形式颁布实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创新之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

阅读全文

医学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创新能力欠缺等弊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各高校鼓励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改革模式备受推崇,此改革模式把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主动性和能动性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起源、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模式的利弊等方面进行讨论,以便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合理实施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不应仅仅体现在学校的资源和声誉上,而应该包含本科教学[1]。目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忽视不同专业方向、学制等的培养定位对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个性特色[2];2)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3]。我国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大多数是以传统教学为主,以教材为基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舞台,把知识传授作为教育核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的主动性,完全成为被动的接收方,结果是很大一部分本科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好,创新能力欠缺的状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4]。为此,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倡导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备受推崇。

1“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起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起源发展于古希腊的理性人本主义传统,经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俗人本主义和费舍尔巴哈生物学人本主义的补充后,逐渐发展成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人本主义支配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是人本主义思潮与教育学、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本位论”和“科学本位论”这类教育观的批判。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将卢梭的“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实际,提出用以“儿童为中心”来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强调要将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主动性和能动性放在重要位置。1952年,在一次哈佛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用它解释一切教育和教学,将其应用到本科教育。199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巴黎会议上,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从此有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各国教育工作中逐渐受到关注。

2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以传统模式为主,即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能力与素质培养;“以课堂为中心”,课外的资料利用不充分;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成为被强制的,教学信息只能单项的由“师”到“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被压制,这样的“灌输型”教育观,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受到强烈冲击,一些急于变革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手段,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纷纷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阅读全文

高校本科教育专业中旅游管理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1.旅游专业教育规模大幅增长。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规模呈现快速扩大趋势,高等院校在旅游学院数量、专业学生数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教学实力也有所增强。但是随着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的扩大,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会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且难以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

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建立起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各类中职生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于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有些院校虽然把培养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作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对旅游专业自身固有的特点却缺乏深入了解,在人才培养中往往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及敬业精神相对缺乏。

3.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旅游教学,在学科设置上,普遍缺少科学性,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往往出现结构失衡现象。必修课的选课数量远远大于选修课,而且有些选修课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的选修课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常还会出现旷课现象。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还很深,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