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本科大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药学专业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创新意识
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最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自2002年开始,我院中药系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熟悉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科研精神。
1.1课程设计
综合实验课程共36学时,包含的研究项目一般由2~3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综合而成,同时提倡融入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实验项目的新颖性和探索性,例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变化对总生物碱提取率及镇痛作用的影响、左金丸的剂型设计与质量研究、炮制对续断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等。课程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实践小组,针对指导老师选定的研究题目,从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汇报。最终的评价标准包括4个方面:文献综述(20%)、研究报告(40%)、研究态度与技能(30%)、研究贡献度(10%)。
1.2教学效果
经过10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课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紧接着的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在拿到课题后很快进入角色,从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完成实验、撰写论文,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针对教学效果设计的调查问卷也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能够训练科研思路、提高学习热情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鼓励科研创新
妇产专科医院护理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医患沟通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探讨采取互联网平台“慕课”教育、LBL、PBL、CBL、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于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医患沟通教学。采用课前摸底,常规教学方法传授医患沟通基本技能;课中分组,多种教学方法演绎医患沟通角色互动;课后调研,问卷调查方法推动医患沟通持续改进等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教师教学潜能,重视和突出教与学方法延伸,在各个感官上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学习热情,授课动力。使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形式更加精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从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来看,多种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单一模式的局限,大幅度提高医师对于教学结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多种教学法;新教学改革实践;医患沟通;应用研究
自2018年始,接医科大学通知,临床医学院医患沟通本科生教学授课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由原来单纯性大课讲学、传授沟通理论改为先由学生通过计算机自行下载APP“慕课”自学,再由临床医学院教师进行案例授课,两者结合完成临床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医患沟通学习,最后以论文形式检验授课效果,以达到临床医学本科生掌握医患沟通技能,为下临床走向医疗岗位,成功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实践人文关怀、治病救人打下基础。本文探讨采用LBL(lecture-basedlearning,传统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病)例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于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医患沟通教学,为临床医学本科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期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沟通理论,高标准地掌握沟通技能,高质量地践行医患沟通,降低医患风险,更好地为临床服务[1]。
1课前摸底常规教学方法传授医患沟通基本技能
当前医患沟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堂讲授式”,存在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2],课程机械单调、课时不足压缩、教育模式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如单纯强调教学大纲内容授课,虽可保证知识全面、完整,但连续灌输,于教师一方倾心备课、激情授课,完成院校一方要求责无旁贷;于学生一方不免听课疲劳、效率低下、效果缺失。因此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自2018年始,医学院校开始与临床医学院尝试教学改革实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网络课程介入临床教学,始于美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3]。其为现代教育提供先进的理念及优质的资源,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大突破。“慕课”(MOOCs)模式相对常规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主题明确、形式新颖。一旦确定主题,教师可广泛收集海量信息,在规定时间内筛选生动、有趣案例对某一主题进行旁征博引,也可插入视频、运用动漫等其他新颖形式加以说明,增加趣味,加深印象,提高效果。二是教学相长,师生得益。通过制作课件,学生掌握经典案例、学习的同时,教师为了做好课件,必须浏览大量信息,寻求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医患纠纷处理实例,加工制成精美课件,教师本身也在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三是学习灵活、方法多样。“慕课”课件制作后,学生可下载在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上,利用课余时间、候车时间等碎片时间自由学习,方法多样,方式灵活。当然“慕课”教育也存在不足,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直面学生,师生无法互动。因此由于“慕课”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教学[4]。教学实践初期,于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课前摸底,随机提问学生,发现学生大多未按学校计划如期按时上网,接受“慕课”教育,且学生均为大四学生,最后一年在医院实习,未走向临床,对医患沟通的现状无从了解,对医患矛盾理解不深,更谈不上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课中分组多种教学方法演绎医患沟通角色互动
按医科大学课程安排,临床医学院教师授课时间为三个课时。在第一节课教师讲授医患沟通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第二节课可根据自身临床经验,选取身边典型生动的医患沟通事例,或是有效沟通,积极化解医患矛盾的成功案例;或是沟通不足,纠纷处理未果的失败经验教训。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其中,通过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理解医患沟通的复杂背景,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医患沟通授课,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体验感、获得感。一般以传统教学、案例教学及以问题教学和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5],同时,角色扮演不仅可以让学生与患者进行换位思考,也可以使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6]。在第一个课时,以LBL教学法辅以大课总论,传授医患沟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第二个课时,先以CBL案例教学法导入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介绍基本情况,如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处理过程,产生纠纷原因。其次运用PBL问题教学法,由教师设计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将听课学生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为医师组、一组为患者组、一组为观察评论组。患者组提出问题,医师组解答问题,观察评论组点评医师组回答对与错或需改进的注意事项。一个轮回后,三组学生可互换角色再进行讨论。其间,教师也可分别随机指导三组学生提问、回答、解惑。或是参与医师组,解答患者组疑难问题,或是介入患者组,给医师组设置难度,或是帮衬观察评论组,指出医师组存在不足并提出整改建议。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值得广泛使用[7]。
国外医学教育状况思索
作者:李亚敏 陈俊国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学制
(一)6年一贯制的德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6年,实现以大学为基础,学科为中心,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1],如芬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贯制的俄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3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独联体国家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妇、乌克兰等实行这种学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文理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前4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4年为医学院教育,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完成课程,修完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实行这一学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4年为理论教育,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毕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英联邦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获得学士学位以后经过考试和推荐就读医学硕士学位,时间是1-3年。在实行多学制的世界各国中,学制为6年制的国家或地区最多,为90个国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为53个国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为15个国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为1个国家,占0.7%。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论文
1问题与现状
伴随着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大学排名、高校分类、名校工程建设等政策及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地方高校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困境与挑战。虽然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各高校也陆续建设并运行了一批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此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名校工程建设、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其它各专项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加之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各高校均购买了大批高精先仪器、设备,整体实力及硬软件环境得到改善。但这些条件多用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主动服务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尚待改进与提高,如何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2对策与措施
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其交汇点及结合点、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近年来主要采取与探索了如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2.1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现拥有山东省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分离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和“分子功能与工程实验中心”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实验中心从现有本科生培养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充分考虑了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时代对本科生质量的需求,专业结构合理、科学定位,对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较强、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成绩突出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队伍,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配套完善、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科学,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及示范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原则,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实验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学科视野。实验中心还重点选择了各学科优秀科研团队以自身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及开放实验项目内容,并具体负责实施实验教学,这样建立的实验课不仅能充分体现各研究方向实验技术特点及其综合应用,而且将教师的科研技能与经验直接融入实验教学,这种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既可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可使学生获得更具技术综合性和实战性的科研技能训练,这种以优势专业方向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难于共用的弊病,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互惠互利协同发展,获得了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先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极大地减小了地方高校与名牌大学在本科生实验技术技能训练方面的差距。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已在毕业生就业、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受到用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高度赞赏。
2.2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研究
本文作者:刘宇鹏 田文静 李霞 王帆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对象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通识教育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摘要: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以学校实施通识教育改革为契机,对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等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改革与探索、调整与优化,增强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培养体系,同时具有较宽领域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草业科学;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满足不了自身在社会上的需求。为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屡现出“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趋势,导致社会在选人用人上又出现“博而不精,杂而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以上现象,在秉持学校“通专兼备,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又要克服课程学时普遍缩减的教育背景,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在学校通识教育背景下对课程建设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吐故纳新,改革与完善草业科学课程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专业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加快通识教育的改革速度。在教学方面应继续对大学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在此契机下,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研组对现行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开展了研究对比论证,吐故纳新,修改和优化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助推了教学改革的速度,对整体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整体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1.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目的意义。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计划学制四年,最低毕业要求学分是:第一课堂167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课程设置以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及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见下图)。学分占比分别为:通识课程26.35%、学科大类课程23.95%、专业课程41.92%、个性课程5.99%、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1.80%。为使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自身的个性培养,必修课学分占比不高于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占比不少于总学分的30%。在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学分占比不少于总学分的13.29%,强化了学生的学术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6个学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2.课程设置的改进与特点。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课程设置与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基本相似[1],即本着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将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和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设置在整个课程培养中。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在201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形成了新课标2016版。新课标2016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和第二课堂六大类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类、外语类、通识拓展课程、计算机类和军事体育类五部分组成。学习通识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的外语及计算机技能,而且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科大类课程包括了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两大块,主要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草业科学的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中,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化学、数学、物理、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农业科学与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学习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要点是让学生学会掌握专业前沿动态,具备专业型人才的科学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生态学概论”、“草地管理学”、“牧草(草坪草)育种学”、“草地生态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种子学”、“牧草栽培学”、“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等。通过学习必修课程,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但因学时限定,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又非常重要的课程则设为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如“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恢复生态学”、“畜牧经济管理”、“草食家畜饲养学”、“草坪工程学”、“草地灌溉和排水工程学”、“草坪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使学生获得草业科学专业中经典、广泛且前沿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培养需要,共开设了10门个性课程供学生选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积极和进一步拓展专业的知识。开设创新、创业及实践课程,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与政策,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具备较强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现在应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发挥[3],尽可能开发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表达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使学生真正具备草业科学专业技术和实践应用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实验指导教材,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讨和改进。为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企事业单位实习和毕业论文五部分组成。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的核心是补充、延伸并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以致用的工作方法。如专业必修课“草地生态学”、“牧草栽培学”、“牧草种子学”、“牧草(草坪草)育种学”、“草地管理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均设置有课程实验;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知识要点,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可到相应实验室由专门的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在下次课堂上学生要做实验汇报,最后由课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2.科研实践。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为了达到学生科研实践的教学目的,学院将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同时将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也纳入学生评比依据。在参与试验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曾经的被动式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式[4]。3.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5]。贵州大学现实行三学期制,每年7月为第三学期,主要用于学生教学实习。在不同年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各年级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实践计划。如开展植物学、专业综合、饲草饲料、畜牧管理以及草坪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习等。通过教学实习能较好地检验专业课程实际授课效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过程中能切实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企事业单位实习。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如贵州省草科所、贵州省草种站、大北农集团,以及与草业科学相关的各企事业单位等。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贯彻和体现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按照企事业单位要求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相应安排,严格实施实习单位的各项章程制度。通过毕业实习,企业和学生之间彼此充分地了解及认同,最后学生顺利就业,企业觅到适合的员工。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草业人。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配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指导教师,同时为确保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带学生不得多余5人。学生从大学二年级选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为学生合理安排制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发扬“传帮带”的精神,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协作的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四下学期,学生要撰写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并由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修改意见;论文提交后,学科专业教师进行交叉评阅学位论文,提出评阅意见;答辩后,答辩委员会给出最终的评定结果。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在探索中不断优化,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巩固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实验与高中实验的不同,认识到进行主动学习对其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将带教班级的学生分为两组,其中实验改革组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法进行。
1.1课前预习与小组讨论: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以网络资料和图书馆课外书为补充。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问题、可改进操作,引导学生尤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问题的收集。在课前两天,自由组合的几个小组一起进行探讨,尤其是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问题和可改进操作的讨论。对照组学生只需参考实验教材写出普通实验预习报告。
1.2课堂学生讲解和教师补充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习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次课堂开始时叫1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讲解完后,先由学生自愿主动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未讲到位的部分。同时教师进行关键操作的演示,可以叫学生上台配合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特别强调让学生提出对实验部分操作过程的改进,对可行的部分将允许学生按照新操作过程进行实验。对照组学生不需上台进行实验讲解。
1.3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