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制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版权制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版权制度论文

学术期刊版权保护注意的问题

既有的版权保护体系基于传统媒体环境而建立,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使现有学术期刊传播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该体系也呈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出现了诸多困境,表现较为突出。

1.法律难以跟上新媒体发展节拍

学术期刊没有作者许可是否可以网络使用存量论文。“先授权后使用”是版权使用的通常法则。依此,学术期刊网络使用论文除法定例外必须获得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然而,广大学术期刊对历史上的大量存量论文,尤其是互联网还没有兴起时登载的论文,并没得到这样的授权。这意味着从法律意义上讲,学术期刊们是无法直接网络使用这些存量论文的,除非他们一个个找到作者,拿到授权,但这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是大势,但若不能很顺畅地利用这部分存量作品,融媒进程自会大大受阻。学术期刊是否有“孤儿作品”的网络使用权。或者因为作者离世且无继承人,或者因为版权管理信息不全而无法找到作者,或者其他原因没有作者,等等,使得很多学术期刊掌握大量的“孤儿”或“无主”作品,对于这些作品是否能网络使用,目前得不到相关法律支持。学术期刊通过“用稿声明”方式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效力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通过“用稿声明”或“投稿声明”方式来获取作者的信息网络使用权,诸如“凡经本刊采用的稿件,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对其图文作品形式网络传播再使用的权利”。对于这种获权方式的合法性,学术界有不同声音,司法实践也未给予实质性支持。[4]经过作者许可的网络使用是否不需要学术期刊的授权?依照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在作者手里,为此,一些网络媒体时常只获得了作者的许可便转载使用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样的网络使用对学术期刊的利益损害很大,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发行,此外也是对学术期刊论文生产投入的否定。学术论文的最终成稿出版,并非仅仅是作者的劳动成果,外审专家的评审,编辑的选稿、审稿和与作者的反复讨论,校对的审校,等等,学术期刊投入了很多,网络转载时不经过学术期刊的许可,这意味着这种投入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被打了水漂”,是一种不公正的对待,也会严重挫伤学术期刊的积极性。现有“合理使用”给融媒环境中学术期刊合法利益带来潜在风险。如果微信或微博用户个体在朋友圈或微博空间里以学习、研究或欣赏的目的将学术期刊的论文进行上传或转发,那么这样的作品使用是否适用“合理使用”?依照传统环境来看,这样的作品使用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合理使用”。但在融媒环境中,若也简单将其适用,就有可能对学术期刊合法利益带来较大的损害。因为假如用户是网络大V,那么这样的上传或转发就可能带来很大的论文点击量和转发频次,这自然会冲击到学术期刊的发行量,损害学术期刊和作者的利益。

2.学术期刊版权素养整体偏低

2010年9月《传媒》杂志曾经展开过“中国媒体人版权素养调查”,数据表明,与其他媒体人相比,期刊人的版权素养最低,只有18%的期刊人经过版权培训,3%的期刊社有自己的法律顾问。[5]其中的学术期刊也不乐观。2014年和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别认定了两批学术期刊名单,第一批为5756种,第二批为693种。这些学术期刊大部分处于“小弱散”的状况:几名编辑,有时会有一两个编务和一两名经营人员,加上社长总编,大致10人左右规模;经营收入大多是勉以度日或靠体外输血;至今没有一家叫得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期刊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很少。此外,这些学术期刊的体制机制时常较为保守,大量依然是事业单位,一些已转为企业的也仅仅是“翻牌公司”。总的来说,学术期刊现有的状态很不利于学术期刊版权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没有能力在版权领域做过多的投入,如设置版权管理部门、整理作品版权信息、展开维权保护、让员工接受版权培训,等等;另一方面,也缺少动力,体制的庇护和资源的红利虽不能使日子“红红火火”但也能“旱涝保收”,版权保护所带来的增利很难内化为一种激励。

3.版权的授权和评估环节不畅

版权的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合理的版权保护有助于版权利用的顺利进行,顺畅的版权利用能促使版权得到更好的保护。现今融媒环境中学术期刊的版权利用不是太畅通,突出表现在版权的授权组织不发达和价值难评估两方面。融媒环境中如何将学术期刊版权的三大利益方——作者、学术期刊和新媒体用户联系起来,这需要较为发达的版权授权中介组织。当前,与学术期刊版权相关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虽成立时间较早,但依然处于职能较弱、权限不大、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阶段,学术期刊版权授权时较少会想到借助它的力量。版权作为无形资产,如何评估其价值,这本身就是传统难题。一篇学术论文究竟价值几何,惯例评估做法,一是国家法定规定,如《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的千字稿酬标准;二是合同约定,当事人互相约定价格。然而,现有法定规定针对传统纸质环境中而形成,融媒环境中是否适用没有法律支撑,也时常得不到相关当事人的认可,如论文的市场表现数据,如点击率和转载率的造假问题,便容易使作者或学术期刊质疑所获得的版权报偿。合同签订习惯的未养成,如很少有学术期刊与作者签订书面的授权协议,以及新环境中版权价格的很难达成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合同签订率不高,也使得借助合同约定来评估版权价格的这一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版权保护方法

从历史经验来看,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社会组织保护、权利人私力救济构成了版权保护的四大体系。每次应对因应重大信息技术变革而带来的各种版权问题时,通常也惯于从这四方面寻找出路。但于当下的学术期刊自身而言,其能力范围所能发力的领域主要还在私力救济层面。面对融媒环境中的诸多版权保护之困,学术期刊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围之路。

1.增强意识:版权是“命根”

与新媒体相比,纸质学术期刊虽具有利于深度学习阅读的优势,但随着电子阅读器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优势不再为其独有,各种类纸质阅读感的设备正在逐步升级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将其作为主要的学习阅读工具。从长远来看,纸质学术期刊在载体上没有优势可言,学术期刊虽然有长年积累的品牌优势,但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拥有大量高质量的专业内容。高品质的专业内容是支撑品牌的基础,没了它,品牌自然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诚如前文所述,如果版权保护防线丢失了,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也会失去,广大学术期刊也可能重蹈报纸的覆辙,成为网络媒体的“免费奶妈”。因此,融媒环境下,学术期刊们应该树立版权是“命根”的意识,认识到版权是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源。面对时下版权侵权可能带来的一时蝇头小利,如被网络媒体非法转载引来的社会关注的提高,应该持有足够的警惕,切莫贪小失大。试想,如果优质的内容都无偿在网络媒体刊出了,长此以往,谁还会看纸质学术期刊,纸质学术期刊还有何存在的价值。

2.自我规范:建立完善版权管理机制

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版权部门,专门管理相关版权工作。对于存量论文的版权信息做必要的补齐、归类、入库、数据化等工作;对于增量的论文,通过合法无争议的方式获取版权,尽可能与作者签订书面授权协议;在通过“用稿声明”方式获权时,尽力遵循格式合同签订的自愿、公平的原则;在要求作者承担责任时增设对价条款,使作者也享受相应的权利,如在要求作者转授信息网络传播权时,承诺在权利的使用中,作者也享受一定收益。加大员工版权培训力度,增强版权意识。自身不主动侵权,在修改论文时必须征得作者同意,作者不同意不能发表;没有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论文,若要在网络使用,如将论文转发至微博、微信公众号时,须得到作者的许可;对于侵权行为不回避、不放任,积极维权,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给论文进行加密技术、水印加载技术处理,阻止和追踪侵权行为。积极挖掘版权衍生价值,介入现代的版权运营,如利用品牌影响和掌握的作者资源开展商业性的行业学术教育培训,主动与新兴数字出版商,如百度文库、360图书馆、爱学术、道客巴巴等新兴的知识在线平台进行合作。针对“免费分享”版权文化,可尝试让网络用户免费试用,但通过与学术期刊新媒体运营商搭建各类新型的内容平台来创收,如参与建立目前在国际非常流行而且实践效果不错的开放存取(OA)开放出版平台,推出类似国内知乎、问答等模式的行业性知识付费平台等。

3.建立联盟:形成抱团取暖的集聚优势

小弱散是我国学术期刊的最大不足,也成为影响学术期刊版权保护能力不足的根本因素。尤其面对大型网络服务商的侵权时,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如何解决,短期之内值得考虑的路径是,建立学术期刊版权保护联盟,整合资源,集体行动,形成抱团取暖的集聚优势。联盟组织合力推动学术期刊相关版权法律的完善。对关涉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的关键法律障碍加以排除:①对于没有获得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的存量作品允许学术期刊网络使用时可以“先使用后付酬”。②对于“孤儿作品”在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其是“孤儿”身份的前提下可以在现行网络使用。③主张学术期刊对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部分分享权。即在论文的网络使用中,须经得作者和学术期刊的共同许可,因为许多学术论文如果不经过这样知识再生产的熔炼,是不能发表的,或是不能以很光鲜的状态公开发表的,特别是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期刊及编辑发挥了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学术界的共识。简单说,论文的知识生产不单是作者的创造,其中也有学术期刊的大量辛勤付出。集中对成员的版权侵权问题进行维权,通过群体维权行动,产生社会公益影响,进而纳入行政保护的范围。版权的行政保护具有效率高、威慑力大的效果,也是我国所特有。但是其所针对的保护客体,要求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侵权活动。单一学术期刊的版权遭受侵权时常很难借助这样的手段,但联盟成员的众多类似案件则可以为版权行政执法部门所关注。此外,联盟组织还可以主动与相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联合,搭建坚固而通畅的版权授权桥梁,监督促使科学版权价格评估机制的形成;展开相应的版权培训和宣传,推动学术期刊版权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政策的体系与内容

0引言

由于开放获取(OpenAccess,简称OA)可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相比其他利益相关者,学术期刊参与OA的积极性较高,这为公众提供了多样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笔者前期调研发现,我国学术期刊有基础有条件转型为OA期刊,现阶段应当以高质量学术期刊的转型为发展重点,同时推动其他订阅期刊以多种方式参与OA。学术期刊参与OA离不开OA政策的支持与指导,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其政策的研究与制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学术期刊OA政策研究成果少,研究内容归纳为两方面:以某出版商政策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以政策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分析。案例研究成果主要对各出版商的期刊OA政策进行介绍,如Springer、Elsevier、NPG、OxfordPress、Wiley等国际著名商业出版商的OA政策和PLOS、BMC等OA出版商的政策。例如,韩婧对PLOSONE的期刊政策从同行评审制度、经费来源、版权问题、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在政策内容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对OA政策的某一组成要素进行研究,如对OA期刊版权政策、收费政策的探讨。有的学者则对学术期刊的OA政策进行综合研究,如李麟和张晓林以国外著名出版商为例,分别分析完全OA模式和复合OA模式期刊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版权、使用许可、存储政策、费用、OA声明等方面,为传统出版者支持开放出版提供政策参考。初景利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OA政策状况进行调查,包括开放程度、是否有开放政策、资助与收费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张晓林将政策分为支持开放存储的政策、延期OA政策、支持完全OA的政策,并从存储版本、时间、费用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出学术期刊OA政策内容的框架。综上所述,不管是案例研究还是政策内容研究,现有成果多以国外OA政策为研究对象,鲜少结合我国学术期刊现状提出明确的政策内容建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OA政策的调研,分析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政策初步构建政策体系,并使用主观赋值法确定政策要素权重,为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的制定现状和问题

为了掌握目前国内学术期刊OA政策制定情况,笔者选取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目录的533种核心期刊进行调研分析。调研时间为2018年2月28至3月17日。CSSCI来源期刊为高质量期刊集群,其政策现状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我国学术期刊的政策现状和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对533种核心期刊进行网上在线调研,主要调研期刊是否为OA期刊,以及期刊的OA政策制定情况,包括OA期刊的政策和订阅期刊的OA政策。在调研OA现状时,将OA期刊细分为完全OA期刊、部分OA期刊和延时OA期刊。完全OA期刊是指那些论文一经发表就可以为读者提供免费全文访问的期刊,一般采取对作者收取论文出版费用或接受出版基金资助的方式来弥补期刊出版成本;部分OA期刊是不少出版机构在传统出版与OA出版之间采取的折中做法,在此模式中,由作者选择是否将科研论文OA,如果作者选择OA,则支付出版费用,读者可以免费访问这篇论文,所以又称为复合OA期刊;延时OA期刊则是指论文出版一段时间后提供免费访问的期刊。调研数据的获取方面,大部分期刊可从其网站或链接的中国知网电子期刊数据库获得相应信息。但也有15(2.81%)种订阅期刊网站在多次访问后,依然无法打开或网站维护中,无法获取调研内容。

1.1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制定现状

通过调查,CSSCI来源期刊的OA现状和期刊的政策制定现状为:①在所调研533种期刊中,OA期刊为140种,占26.27%,非OA期刊为393种,占73.73%,OA期刊占比较低,我国学术期刊对OA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有待提高;②OA期刊中,完全OA期刊、部分OA期刊、延时OA期刊分别有88种(62.86%)、1种(0.7%)、51种(36.43%)。半数以上OA期刊选择完全开放,近4成OA期刊对读者延时开放,说明我国OA期刊的OA意识较强,重视学术资源的交流和广泛传播;③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获取调查内容的378种订阅期刊均没有制定与OA政策,这对作者的自存储行为会有一定影响。140种OA期刊中,99种有OA政策,占全部OA期刊70.72%。经过对已有OA期刊政策的分析发现,政策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OA声明,即明确说明该期刊为OA期刊;版权政策,即对论文版权归属问题的声明;费用政策,即说明如何缴纳审稿费、版面费和投稿费等费用的政策;质量控制政策,即说明审稿流程和审稿方式的政策。首先,只有6种OA期刊OA声明,明确本刊为OA期刊,读者可以免费下载、阅读并使用本刊内容。例如,《经济学(季刊)》声明:“自2015年1月1日起,《经济学》(季刊)授权北京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网(PKU-OAJ)刊载全文,并在法律框架的支持下,提供OA的全文。”《图书情报工作》声明:“本刊决定,自本刊创刊起,对本刊发表的论文实行立即完全的OA出版。”[1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声明:“本刊面向非商业用途‘开放阅读’,请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等权利。”另外134种期刊只提供全文阅读下载,并没有OA声明或相关内容。其次,70种OA期刊有版权政策,均强调著作的专有使用权和独家权,并说明刊物与部分知名网站、期刊数据库和其他网络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作者投稿也视为授权该刊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合并一次性给付,如作者对著作权有保留,需在投稿时声明,该刊将另作处理。《管理评论》明确说明:“后,版权即属于编辑部所有(包括上网的版权)。”《当代中国史研究》提出:“本刊编辑部自之日起即自动享有该项作品为期一年的专有版权和使用权。”[17]《中国农村观察》明确说明:“凡向本刊投稿者,将视同已授权本刊编辑部专有使用和独家其所的著作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人文地理》提出:“后,本刊保留已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并可授权第三方使用(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再次,44种OA期刊有费用政策,主要有五种类型:(1)不收任何费用的期刊。这类期刊会郑重告知作者,该刊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借该刊名义收费的均为诈骗。《中国农村观察》说明:“本刊对作者来稿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请作者注意甄别任何网站、组织或个人以本刊名义索取审稿费、版面费的欺诈行为。”(2)收取少量审稿费及版面费的期刊。《管理评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审稿费100元,版面费100—600元不等。(3)不收审稿费,收取版面费,但版面费根据论文版面或是否为在校学生决定。《人口与发展》说明:“按照所占版面计算,平均约2500元。”[21]《出版科学》说明:“通过外审后最终录用的论文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收费标准为400元/版面,学生减半,即200元/版面。”(4)对非项目资助论文不收版面费,有项目资助的论文收取0-1000元不等的版面费,如《大学图书馆学报》。(5)使用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通过系统告知作者费用情况。如《中国管理科学》《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最后,在质量控制政策方面,70种OA期刊有质量控制政策。绝大部分OA期刊采取匿名评审,通常有三轮评审,分别为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最后确定稿件录用情况。《社会学研究》说明:“本刊采取匿名评审稿件及三审定稿制。”[23]

1.2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区块链下科技期刊出版优化探析

摘要:本文以区块链视域下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困境为基础,分析其依托区块链技术呈现的去中心化、透明化、不可篡改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信源追踪、智能合约、数字资产管理、广告量化等技术机制的角度切入,对科技期刊出版进行思维转向、技术驱动等层面的策略研究,从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为科技期刊出版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向。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技术机制;科技期刊;策略研究

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的冲击以及科技期刊自身的“严肃性”与“专业性”特征,使得读者呈现缩减的态势。此外,评议信息不透明、评议权威性下降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的萎缩。随着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期刊平台中的尝试性运用,为科技期刊实现资源聚合、流程优化提供了实践指向。区块链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分布共识、密码学等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在科技期刊出版中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信源追踪范式可实现学术成果全过程的追踪与溯源;通过数字代币可实现数字资产开发与广告量化等,进而可解决科技期刊当前所遭遇的学术成果重复、同行评议公信力下降以及商业收入下降等问题。

一、当前科技期刊出版的困境

智能算法与大数据等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促使科技期刊积极创新出版模式,以此来实现品牌核心竞争力。但科技期刊出版业目前仍存在同行评议模式僵化、读者流失以及市场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一)信息数据透明度较低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发表的关于基因编辑的论文,原因在于实验记录不透明及论文的可重复性遭到广泛质疑。撤稿事件的发生,使得科学界逐渐正视原始科研数据透明化的重要性。由于期刊版面限制,学术论文难以做到将科研过程和原始数据进行完整阐述。基于这种情形,学术成果往往存在盗用和剽窃等问题。

阅读全文

学术论文著作权保护路径

一、界定著作权合同中易模糊事项规避侵权风险

著作权转让或许可使用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术论文具有充分的处置权从而为后序开发创造条件,尽管在市场经济中契约自由是保证期刊发展的必要前提,但著作权素来的非物质性即意识属性又需在一定的传播空间中存在,公众需求及公益需求才是确保文化作品不竭创造力的前提,因此,这个传播空间不只由直接开发者决定,商业主体严格的技术保护措施与利益追逐势必导致著作权公益性与私利性的矛盾及利益失衡[6]。为更好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各期刊出版单位都应当与作者签署著作权转让合同,合同中应明确期刊出版单位获取或被许可著作权的范围,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论文多、传播范围和影响大以及权利人确定难等问题。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应明晰细则条款,有助于学术论文的合理应用及传播,避免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

1.与作者签订合同注意事项

(1)著作权转让合同与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学术论文的载体一般是学术期刊,为有助于互联网环境下论文的有序、健康、合理化的传播,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同每篇学术论文的作者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为防止将来不可期的风险及因著作权列举不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应在合同中注明转让《著作权法》第十条(五)~(十七)全部著作权,以此类条款作为兜底性条款[7],期刊出版单位获取身份后将上述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或许可使用,有利于学术论文的合理规范流通。

(2)采用电子合同格式。由于期刊出版合同的主体身份应为法人,但我国大部分高校期刊社或学报编辑部无法人身份,所以应拟定好电子合同格式,采取作者投稿时点击同意生效的形式,这既可省去加盖学校法人章这个环节,又可取得合同效力,采用网络点击合同方式签订著作权合同可有效解决授权效力问题且便于实际操作,为当前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取得方式之优选。

(3)图像、表格、音频和视频等著作权的转让。目前,期刊出版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强调了学术论文的整体著作权而忽视学术论文的图像、表格、音频和视频等部分的著作权。事实上随着网络移动端软件开发方式的不断创新,通过二维码即可获得学术论文中的图像、表格甚至视频、音频资料,尤其是中国知网的学术图片知识库,就是对这类图片再次开发的新型数据库,所以,学术论文中的图像、表格、音频和视频等著作权的获取也十分重要。如果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签订的著作权转让或许可使用合同中未约定图像、表格、音频及视频等著作权的授权,那么在将来第三方使用时就会存在著作权争议,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学术论文中的图像、表格、音频和视频等著作权也要授权给期刊出版单位。

(4)转让期限。转让期限过短,不利于期刊长期的著作权开发,许可使用或转让著作权的合同期限应与学术论文著作权财产权保护期相同,如在合同中可表述为“上述权利的许可期限为论文著作权财产权的法定保护期”。

阅读全文

区块链技术在著作权认证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的应用开展研究,阐述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分析作者著作权认证,提出区块链技术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的应用,包括在ID唯一作者信息中的应用、在中心化版权确权中的应用、在智能合约式版权交易中的应用、在学术期刊版权管理平台中的应用等。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著作权认证;应用研究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受到很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很多人将其视为与互联网技术一样重要的技术。对于区块链技术,我国出台了相应政策条例,并将其纳入信息化发展,纳入战略性前沿技术。社会市场中的不同领域,如电子商务领域、股权众筹领域等,开始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出版业也不例外,逐渐将其应用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本文对区块链技术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的应用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二、区块链技术概述

(一)内涵。人们将区块链技术称为分布式总账技术,实质上属于数据库,并且是分布式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如去中心化方式、共识信任方式等,使数据库得到集体维护,并提升其可靠性。区块链技术属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该技术诞生于2008年,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内容,如密码学原理内容、共识机制内容等,从而构建出不可篡改的数据库体系、去中心化数据库体系等。在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信息从形成的那一瞬间起就被记录在区域链中,而且存储在网络的不同节点当中,全部节点可以形成一个账本,该账本包含不同信息。如果在此期间某个节点发生异常情况,或者出现问题,那么需要立即提交仲裁,与其他节点之间做好相应比较工作,从而明确系统中存在的虚假数据,并将虚假数据消除,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二)特点。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1.去中心化的特点。区块链在信息存储中,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针对不同数据节点,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复制与备份。在具体信息的传输中,采用的是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方式。该种方式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存储,促使更新工作与维护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2.不可篡改的特点。在区块链中,如果生成不同新的数据节点,那么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节点核对工作,与其他节点进行有效核对。完成核对工作后,要尽量获取到大多数节点的有效批准,使数据节点可以被更好地添加到区块链当中[1]。数据一旦被添加到区块链中,那么将实现对数据的永久保存,并且很难修改。想要实现对数据的修改,那么要实现对系统中一半以上节点的控制,否则怎样都无法实现对数据的修改。3.智能合约特点。智能合约这一概念于1995年提出,通常情况下是指结合相应法律法规及相应准则,做好计算机程序编写工作,并实现对合约的合理替代,在此基础上,执行合约双方交易的行为,将智能合约的特点展现出来。

阅读全文

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应用

【摘要】新媒体出版让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出版特点,其次剖析了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三种典型形式,分析了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影响,最后深入探讨出版社在新媒体视域下强化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学术期刊;知识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与运行机制均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出版行业亦是如此。出版行业对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尝试的阶段,但新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出版让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既让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加便捷,又满足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领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了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进程[2]。本文就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的出版

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但其蓬勃发展还是在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新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其载体是互联网,其基础是数字技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出版单位通过移动媒体终端、网络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信息。在新媒体面前,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均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对等的情况下开展互动交流[3]。

2.新媒体出版的特点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困境破解之策探析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优先出版从期刊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从传统纸质印刷出版转型为无纸化数字出版的一种重要过渡,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变革与拓展。学术期刊数字优先出版的独特优势表现为:一是可提升影响力,增加文章引用率和转载率;二是可提升公信力,有利于勘校错误;三是可提升引导力,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四是可提升传播力,扩大期刊阅读发行量。同时,数字优先出版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需要破解。学术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总结拓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求对策,才能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适应发展的办刊模式,不断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优先出版;设置;学术不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出版成为当今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缩短学术论文的发表周期,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快速交流,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优先出版模式应运而生。数字优先出版缩短了等待纸质印刷的时滞,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新融合,在期刊出版领域,以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和独特的出版优势备受推崇。在现有网络环境下,各大期刊编辑部对于数字优先出版的认知已经从最初的网络技术困惑、尝试参与,再到目前的熟练掌握运用,走过了理论到实践的艰辛历程。在对数字优先出版研究的现有文献中,李江、伍军红(2011)分析了优先数字出版在大幅缩短时滞方面的功能与意义[1];徐铭瞳(2013)针对我国学术期刊现状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展望[2];王颖(2013)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报优先出版工作中的现状,总结了优先出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任屹立、王东(2015)利用SWOT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优先出版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发展和威胁[4];杨郁霞(2018)列举了我国实行优先数字出版出现的诸多乱象及产生根源,并提出相应措施[5]。笔者认为,我国的出版业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为民族复兴伟业助力,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出版代表着国家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的引领方向,必须大力构建以“四个力”为指引的全新出版话语体系与价值体系。

一、数字优先出版的“四个力”独特优势

数字优先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快速出版、及时传播。传统纸质出版发表时滞较长,对于作者而言,使其发表的成果丧失时效性和首创性,同时也影响其学位、职称等的获取与晋升;对于读者而言,无法掌握科研动态和研究进展,不能在第一时间更新知识;对于期刊而言,降低了论文时效性、可阅读性,使其影响因子大打折扣,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基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实现数字优先出版已势在必行,它对尽快确认作者首发权、缩短与读者的见面时间、加快科技交流以及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等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2020年伊始,病毒肺炎疯狂肆虐着武汉并波及全国,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每天都在与这个看不见的病毒奋力抗战。在没有研制出任何有效药物来抗击病毒的关键时期,科研工作者们也在一边实验室攻关,一边把论文写在战“疫”大地上。截至2月12日,我国关于病毒的学术论文已正式发表17篇,其中9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平台。他们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共享给全世界,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措施、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打开通关大道。这17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渠道采用的都是数字优先出版,真正发挥了其时效性、权威性和前沿性,是传统出版物无法与之比拟的有力证明。疫情隔离期间,数字优先出版更加显得必要。在“封城”、封小区的非常时期,传统纸质出版劣势凸显,工作基本处于停摆状态,错失很多优质稿源。而实现数字优先出版的期刊编辑部就主动很多,出版工作完全不受疫情影响,不出家门即可实现无纸化办公,编辑利用在线采编系统即可完成“审、编、校”,最终实现数字优先出版。相比于传统纸质出版,数字优先出版的“四个力”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

1.可提升影响力,增加文章引用率和转载率。数字优先出版改变了传统纸质期刊的单向传播,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阅读,增加了曝光率,对提升文章转载率和引用率起到了正向作用,使其成为传统纸质期刊数据引用的延伸和补充,影响了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即年指标,对期刊评价大有裨益。产生的下载量和数据引用还可提升作者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度。这种受众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攀升,是传统期刊传播模式无法企及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社会效应越大,可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形成了“强者更强”的良性循环。

2.可提升公信力,有利于勘校错误。在繁琐的出版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审稿不严、编辑加工不到位等现象。编辑把关不严导致的差错,不仅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也给期刊的读者评价造成不良后果,无法产生正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刊物的信任。数字优先出版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有点类似于学术论文在网上提前公示,从政治倾向、学术观点、文章异同等方面都会受到专业读者的广泛关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勘校错误。传统出版如果出现错误,改正成本非常高昂,要么重印、要么发更正启示、要么把刊物召回,这些都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而数字优先出版在纸质出版之前如同加了一道防火墙,一旦发现问题,通过技术手段,便可及时更正或撤换,为后期纸质期刊的顺利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互动调整,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期刊的影响力[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