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治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治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班级治理论文

医药卫生类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现状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考虑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否适应时代要求。为此,课题组对江苏省内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调查。

关键词:新时代;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

工作队伍党的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国家发展由不发达状态逐步走向中等发达状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从兴国时代转向强国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指的是以培养医药卫生领域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时代的特征使得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规划背景下,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是否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取决于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中心环节并落实。“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保证。那么,新时代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现状如何,其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呢?为此,课题组对江苏省内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网络问卷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结果如下:

1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相关情况

本问卷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发放范围为江苏省内相关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共发放 72 份问卷,回收 72 份,有效问卷 72 份。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男性占 30.56%,女性占69.44%。与此同时,课题组还走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部分管理者和专职教师。调查显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

(1)数量逐渐增加。问卷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年限和年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少于 3 年的教师最多,占比为 40.28%;3~5 年工作时间的(包括 3年,不含 5年)教师最少,占比为 11.11%。年龄上,31~40 岁的教师最多,占比为 45.83%;51~60 岁的教师最少,占比为 6.94%。从工作年限和年龄的分布情况看,教师数量在逐年增加。课题组在相关招聘网站上查阅到近几年江苏省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相关招聘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

(2)学历职称不断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政策环境的变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被调查者中,硕士最多,占比为 56.94%;大专生最少,只占 1.39%。教师的学历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主,占比为 50%;医学类专业最少,占比为 1.39%。专业技术职务上,高级职称最多,占比为 37.5%,其他最少,占比为 6.94%;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最多,占比为 50%,教育管理类职称最少,占比为4.17%。由此可见,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在不断优化。

阅读全文

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方法

摘要:目前,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本文以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为着眼点,深刻阐述远程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及远程教育传播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努力探索一条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方法

引言

远程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师范院校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方法研究入手,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揭示以远程教育思政课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和复杂性的两个特点,探讨远程教育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问题。

一、远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引入各大师范院校。目前主要发展为两种模式,一是引入现代远程教育方法、技术、概念,构筑校园标准化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实现远程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融合,着重于教育手段的改进。二是引进其他高等学校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经验,实现教育交流与优化,着重于教育效果的提升。近年来,师范院校都建起了远程教育平台,构成了主要由互联网+学校+教师+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二)远程教育的建构。近几年来,各院校积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远程教育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增强主动意识,突出“红色网站”红色传播的作用[1]。师范院校的网络构筑和应用越来越成熟,网络文化环境正在形成。学校的建设目标是抓住网络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积极建立一个以红色基调为主的教育网站,突出正面教育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阅读全文

模拟立法及特征论述

作者:王鹏 杭琍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

一模拟立法及其特点

模拟立法是指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由老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按照立法程序就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和地方立法规划制定相应法律草案的一种实践性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模拟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模拟立法的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制定法律,而不是学习运用法律。这是模拟立法与其他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最重要区别。在目前的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中,除了毕业论文可能会涉及到对法律的评价和建议以外,其他的环节,如模拟法庭、诊所教育、案例教育、法律援助、专业见习和实习都仅仅强调学生如何去运用法律,而不涉及到法律从何而来、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的问题。

第二,模拟立法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法律来提高其运用法律的能力。尽管模拟立法是制定法律,不是应用法律,看似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不一致,但问题是要想熟练运用法律,首先得理解法律,而理解法律往往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去揣摩立法者的意图和分析立法之时的社会背景。这些是传统的实践性教育环节所做不到的。而通过模拟立法,让学生自己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决断,促使学生养成从立法者的高度去理解法律的思维,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领会法律的制定目的和法律背后隐藏的精神。而若真正地理解了法律,那正确的运用法律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模拟立法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模拟立法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环节,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活动主体自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仅起到选题、主持和指导的作用。第四,模拟立法的形式多样。根据模拟立法的规模以及适用对象,可以将其分为课堂讨论式、会议听证式和全程模仿式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模拟对象,共同构成一个有层次、体系化的实践性教育模式。

二模拟立法的形式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并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实际,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坚持集体研讨,汇聚团队力量;要创新话语表达,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获得感;要注重资源建设,增强教育实效;要拓宽教学载体,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0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勤练本领、成长成才、不容辜负的好时代。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和弘扬优良的教师作风,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这对助推学生提升素质,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1.1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需要

落实精神,就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探讨精神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探讨

摘要: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课;融入途径

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教材建设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材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思政课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可读性,从而实现其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广大专家学者编写思政课教材时要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既避免重复又要有所侧重。

阅读全文

毕业论文与专业选修课沉浸式融合思路

摘要:从培养惯例来看,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的课程通常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但在实践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客观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的时间有限,必须针对这一具体情况设计信息更加密集,转化效率更高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的沉浸式融合是多门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正面效果。其思路值得重视和优化。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沉浸式教学;课程融合;毕业论文

从国内大学培养方案的惯例来看,一二年级主要以公共课、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为主,注重基本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建构;三四年级则开始向专业选修课倾斜,注重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差异化培养。以西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为例,三年级安排了《文化哲学》《法哲学》等一系列部门哲学专业选修课,以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就业指导》等工具性选修课。但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选修课到课率低,学生积极性差。结果导致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和工具选修课在老师和学生眼中处境尴尬。学生为了挣学分勉强出勤,老师由于缺乏严肃的聆听者而意兴阑珊,两者共同形成了所谓的“大四现象”。[1-2]为此,我们在三年级下期的《法哲学》专业选修课中以毕业论文设计为模拟对象,尝试了沉浸式的选修课多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的做法值得借鉴与审视。

一、高年级选修课处境尴尬的主因

从理论上讲,“专业主干必修课”+“专业部门选修课”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尊重专业学科规律,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合理选择。专业必修课提供各个专业基本的知识体系,专业选修课则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方向。但在教学实践当中专业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却远远不如理论上那么美好。据调研报告显示,八成左右的学生具有明确的选修意愿[3],不过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却难以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同[4]。排除选修课体系设置不科学,比如内容重复、先难后易;教师积极性不强,比如备课成本和产出收益不成正比;高年级学生管理松懈等外在偶然因素,我们认为造成专业选修课“失格”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多方面的任务,专业选修课程虽然数量不多,但相对高年级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权重而言,仍然显得过于繁重。在众多任务当中,能够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大三大四仍然指望学生全身心投入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这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专业选修课本身属性,难以同主干课一样具有较高的信息有效率。简单地讲,相比于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范围有限,并且各个专业选修课传递的信息范围较窄,往往并不适应于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或者说对不同学生的有效性差异较大。对于相当部分学生来讲,专业选修课有效信息产出率低下,是一种不经济的无奈之选。

二、课程有机融合的解决思路

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具有补充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征。但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明显向实用方向倾斜,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服务于各类考试的课程上。所以高年级专业选修课通常被当成“休闲课”“水课”,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专业选修课的理论价值和它的实际境遇天差地别,这个问题的成因是多层面的,消解这个问题办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毫无疑问,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专业选修课的突破创新。虽然高年级选修课课程数量较多,但单个课程的覆盖面和信息量相对主干课程极其有限。如何在“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框架下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呢?我们认为课程的有机融合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改革思路。如果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融合能够做到一方面减少学生的必要课时,一方面又能够保留几门被融合课程的核心内容,强化信息供给的效率,那么问题就能同时得到解决。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从课程设计的层面上提高专业选修课的信息供给效率。就此问题,先对相关成功经验进行考察。国外著名学府的选修课设计大多具有课程功能多元化,课程内容专题化,注重学科交叉的特点。[5]专业选修课设计向更加符合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所需要的“问题导向”倾斜,表现为课程的“部门化”和“领域化”。这在国内也并非新鲜,原因在于专业选修课的部门化符合当下主动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身不是外界知识信息刺激心灵从而产生理解。理解的机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统摄和涵盖。当代学习和认知理论中的重要一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习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建构和生长。与这种学习观相契合的方法则强调探究、合作、自主的主动学习,而非知识传输的被动学习[6]。按照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观点,教学所提供的无非是知识生长的平台。相比以客观知识体系为平台,以对问题理解和阐释为平台,显然同主体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理解和解释的主观性所在。所以,专题化、问题化的课程总体上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而,仅仅在课程内容上具有“问题意识”,还不足以保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学实践也表明,部门化的选修课程也的确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同学生、教师、管理等因素也有直接关系,但如前所述,偶然性和主观性因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合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并不必然引起切实的主动学习和有效的主动学习。为此,我们的课程改革思路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往前推进一步,以一种沉浸式的,或者说“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实践的方式,利用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主动学习动机和知识建构经验,为学生提供参考。简单讲,教师除了传达必要的体系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共同的学习研究实践中传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比于一般的经验交流,沉浸式体验教学所传达的经验是在相似背景、相似处境、相似语言中的,是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的。结合国外选修课的成功经验以及当代教育理论,启发我们设计一种沉浸式的课程融合模式。具体讲这种模式包含三个步骤,第一,设计部门化、领域化、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第二,由教师赋予学生一种特殊的身份或任务;第三;教师引导、伴随学生完成身份或任务要求的相关体验。按照这种思路,我们能用一门选修课的课时涵盖多门选修课的重要信息,并通过“问题化”和“体验式”的课程设计,有效地实现多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

政治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初探

一、专业与人文并存,构建政治

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读书培养模式首先,科学选定专业必读书目,制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制度。专业必读书目必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门类。重点涉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该读的蕴含政治理论及丰富的行政思想的中西方书籍。同时,不能忽视其他相关的专业综合类图书。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选择书目时应扩大范围。大一新生一入校,专业教师就要给他们讲授专业书的重要性,介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目,同时初步介绍专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进行专业阅读入门练习。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必读书制度列入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班级的辅导员要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配合起来,规定各年级读书的数量与书目,并要求学生参与必读书阅读考核,把考核计入政治学读书报告训练总学分,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读书。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形成学生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争相讨论的读书氛围。专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与知识,这对刚刚入门还在书海中苦苦挣扎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准确深入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训练不但要重视学生个人读书的过程,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群体读书中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可以集思广益、质疑探讨,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内容融会升华,提高读书训练的教学价值。由此可见,专业读书训练必须与导师制和小组学习法相结合。最后,把政治学读书报告集中实践环节打造成学生一年来读书成果的展示会、宣传栏。小学期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在一年中的读书情况分组,保证每组读书的相关性和补充性。然后,根据小组汇报活动,各组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读书报告会,指导老师随机组成现场指导小组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在汇报结束后,评选出阅读明星,并给予表彰。

二、夯实学生学术创新的基石

加强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培养学生学术思考的问题意识,在对某个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综述训练,把文献综述与所要研究问题联系起来,文献综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界研究现状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方向。在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撰写训练之前,经验丰富或有写作功底的教师要作专题课,讲授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要领,并结合学生情况点评一些范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献综述好坏的差异,从中汲取经验。专题课结束前,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同时又适合学生学术水平的选题,让学生文献综述训练更有方向性。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撰写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小学期的两周中,每个文献综述训练小组开展2~3次,中期教师指导检查活动,对学生的撰写情况进行督促,解答出现的问题,纠正出现的错误,使学生的文献综述撰写训练的实效性更强。为检验效果开展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现场提问、现场修改的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

三、与实务部门联合共建开放式公文写作训练模式

首先,构建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公文写作训练内容体系。除了国家规定的13种公文,常用公文则更多地包括简报、简讯,计划、总结,讲话稿、致辞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见的形式。一般应用文还涉及到简历、学术论文、各类申报书的撰写等。这些文体在学生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十分常见,学生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用。因此,加强学生此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不仅能扩展学生公文写作训练的影响面,也能调动学生写作训练的积极性。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针对同一写作训练项目反复练习,不断把握公文写作的规律和语感。学生在这种反复训练中,写作水平逐渐提高,熟练掌握一种公文写作从而对其他公文形式触类旁通。训练过程中,强化团队学习,表彰优秀成果。对团队训练的成果进行评比,对优秀的团队训练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并使其成为下一轮训练的模板素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增强实效性,让学生有组织地进入政府机关各部门进行短期实训,使学生对政府机关的公文特点有亲身的直观感受。最后,组建大学专业教师和实务部门专职行政工作人员沟通互补的公文写作训练导师团队。

作者:王倩茹 单位: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阅读全文

经济文化教育融入政治教学

作者:邓建军 单位: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一位教育家这样打比方,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知识,算是次品;有文化知识但是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算是废品。但是,如果一个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健康体魄却没有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不愿为社会做贡献,甚至有反社会情绪,那就是一个危险品,将来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不管这样的比方是否足够精确,但是从中不难看出,思想道德教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治课作为目前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着学科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单纯地要求学生记住和回忆已有的政治理论,已经日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学生除了对政治考试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外,对其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涵义理解甚少。

一、政治课教学中经济文化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一)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对广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刺激性推动因素,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和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很快地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在讲解“诚信”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让他们从分析作弊的缘由到作弊的过程最后到作弊的结果,客观合理地分析“考试作弊”的有利之处和有害之处。让学生在讨论中真实地感悟“诚信”的涵义。

(二)可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效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因素,不但能让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有一个立体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对所学习过的思想道德课产生联想思维,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比如在讲解正确的价值观时,可以直言指出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现象,并让学生说说“交朋友”的标准和“过生日宴请同学”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自己日常生活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对正确的价值观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三)可以更好地辅助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现今应试的教育体制下,政治、经济、文化被分成了独立的学科进行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时也是独立进行的,很少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主动地将思想道德教育联系渗透。近年来在国际上频频出现科技欺骗、学术论文造假、黑客攻击等丑闻,让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经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经济文化教学,不但能够达到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对长久地树立学生的思想品德有辅助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