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

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

【摘要】现在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历程中的第一阶段,对幼儿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开展幼儿教育让幼儿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提升也成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美术资源;本土资源;幼儿教育;艺术培养;素质提升

在新时代下艺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幼儿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在无意识的游戏学习中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美好情感的培养,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在我国各地都流传很久的地方性民间艺术,这些艺术来自人们生活,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活资源,有效挖掘和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将会很好地补充和丰富幼儿美术教育。

一、利用本土资源创造浓厚的学习环境

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输出,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收获更多的认知体验,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环境的创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幼儿的学习更加依赖教学氛围的引导和对于幼儿思维的启发,因此对于教学氛围的创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环境创造上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幼儿园内部空间可以构建出具备本土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长廊,在长廊中展示一些色彩较为鲜艳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在充分迎合本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保障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本土的艺术作品相较于其他地域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同时幼儿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本土的艺术作品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强,利用具有鲜明本土特点的艺术作品装扮艺术长廊可以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而作品的多样性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相对较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在艺术长廊中展示的越多,幼儿就越喜欢观看。通过丰富多样的作品引入让幼儿的视野得到开阔,幼儿的艺术学习将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和一种方法,用这种方式来打开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的兴趣。其次也可以将本土民间艺术自愿引入主题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以本土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本土性相对较强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幼儿。这些视频可以是纪实的视频,通过摄像机的实录将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本土人的生活习性展示到活动中,然后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用自己的理解创造作品。最后,充分利用班级美工区区角活动,让幼儿在美工区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在区域内投放大量的民间艺术作品,准备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相关创作材料,给予幼儿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在这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艺术区域和艺术长廊最大的区别就是艺术区域是可以动手制作的,实现对于幼儿的艺术素质培育。将幼儿活动过程中必然经过或者经过次数相对较多的走廊装饰成民间艺术长廊,幼儿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艺术素养也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将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教育环境可以让幼儿身临其境,以更生活化、更合适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美育。同时艺术教育的环境与本土的实况充分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同时也给幼儿更多的艺术创造空间和更多的设计理念,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挖掘艺术资源实现艺术培养

想要将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落实在幼儿教育中,就需要进一步开发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幼儿美术素养培育。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主要可以应用于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主题活动教学中,在幼儿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实现幼儿的基本素质培育。而不同教学活动的主题对于幼儿的素质培育方向也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需要根据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确定对应主题的教学活动,然后开展课程设计,分析应当如何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以达到提升幼儿艺术素养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应用本土艺术资源。幼儿园内部可以划分出固定的区域以供幼儿创造和思考,而对于区域活动的民间艺术资源运用也可以有效地结合这片区域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情况以及兴趣,在艺术作品选择上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也要保障艺术的多样性。在区域当中摆放出适当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根据幼儿年龄和动手能力的不同也需要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将大班、中班和小班混合在一起,很容易会导致小班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很难确立自己的艺术自信,导致丧失了艺术创作的自信心,幼儿也会逐渐对艺术创作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创作的素材,将对应的创作原料放到各个区域,以便幼儿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艺术区域的划分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好地进行,提高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力度,一举多得。最后,教师也可以通过节日活动有效地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而通过节日展开对幼儿的艺术培育可以更好地渲染节日的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更愿意参与其中。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创作的题材,而幼儿因为身处节日当中,对于节日的认知和幼儿对于活动题目具备对应的生活经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更深的体会,创作起来也会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防止幼儿在了解创作题目之后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情况出现,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效应用让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充分结合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幼儿的素质培育当中,保障幼儿的艺术素养得到开发和提升。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文

一、认清现实挑战,明确改革方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系统教学轻专题教育、重理论武装轻实践育人等问题,导致“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学生不爱学、教师课难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90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以机制优化为保障,以模式创新关键,以实效提升为目标”的总体路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优化“三个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否持续有效推进,根本在领导,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度,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优化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1.优化领导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高职院校党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经常性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独立设置中层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2.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政策待遇。

阅读全文

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宣传工作意义

一、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哪些

在讨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宣传”进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逻辑学大辞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一个团体(通常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机构)为了达到影响大众的目的而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的持续的、有组织的游说活动;广播电视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传播一定的观念和论据以同化特定对象的认知与态度,进而影响、控制其行为的一种努力,宣传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在观点和态度上的距离;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宣传是人们之间主动传递和感受信息的行为;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以及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从上述对“宣传”的解释不难看出,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同化宣传对象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公开性等特征。由此,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宣传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教师、教师培训同仁)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上,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传递一种思想和理念,树立一种品牌和形象。首先,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有助于参训教师了解教师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培训内容和设计思路等,从而建立相关的认知,并在与同行交流时能够传递、传播合理的信息,从而让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间接地了解培训意义和内容、共享培训资源,开阔工作思路。其次,有效的宣传可以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目标,及时端正培训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促进高效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由于宣传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特色宣传不仅可以扩大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培训机构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培训文化,深化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明确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实施效益,凸显培训项目的文化内涵。“导培”即项目办结合各类培训项目的特点和学科特色,通过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引导培训项目特色化实施,并形成相关宣传性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计划”课题研究、“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等,从而为“国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活动导向和研究导向。“助培”指项目办对部分学科的特色活动和突出做法予以一定的平台、资源性支持和帮助,并进行重点宣传,力求整合资源,衍生培训效益。“诊培”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即项目办在统筹管理过程中对各学科班级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做好日常通报,及时宣传有益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培”主要指通过训后跟踪指导环节挖掘典型案例,加强对“学员返岗后成长和变化”的宣传和报道。

二、教师培训宣传什么

教师培训的十大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对象变量、需求评价、主题设计、理论建构、内容生成、过程互动参与、任务驱动、团队建设、效果评价、项目管理。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宣传这些核心要素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丰富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专家团队的构成、培训的硬件条件优势、培训形式、培训成果等;隐性内容包括专家的专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发挥、项目管理团队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等。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培训项目本身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品牌和形象,凸显培训的内涵建设,传递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实现培训的最大化效益。工作处处皆学问,一言一行皆课程。新疆师范大学近几年来以满意度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了参训教师的培训反馈建议和意见,通过梳理反馈信息发现,往往给参训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最深、感染力最强的并不是教师培训课程本身,而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敬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机构的培训文化、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参训教师在“隐性课程”中所收获的都是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者应以动态的知识观看待教师培训工作,既要关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显性宣传内容,也要关注隐性宣传内容,只有显性隐形两手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三、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旨在“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国培计划”从2015年起将聚焦于“乡村教师”,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发展,突出“雪中送炭、重心下移”,综合运用置换脱产、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混合式培训模式,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面对新变化,教师培训工作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挑战,如何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重塑和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教师培训文化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助推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先行,聚点跟进”“聚焦主题,以赛促训”“拓展渠道,加强力度”“夯实团队,开拓创新”等宣传工作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助推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

(一)设计先行,聚点跟进

阅读全文

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探究

艺术是一门通识性教育,这当中既包含了美术、音乐,还有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人们的审美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标准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也预示着在专业实践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新的媒体环境发展,传统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媒体的需要。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师来说,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性。可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原本就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针对当下媒体格局以及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创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拓展学生专业眼界,培养学生专业融合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将理论学习拓展到展示交叉实践考核中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媒体格局意识,从多角度、多维度把控语言传播的能力,为行业培育出从事语言艺术相关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新探索

专业课程考核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程度。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来看,创新型考试在实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高校需要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推动课程创新性改革,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更多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整,但考核方式的改革无法适应媒体环境所需,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有很多高校针对其自身的课程考核方式做了许多的创新尝试,但还是缺乏普遍性,因此研究探索新型的考核方式成为众多研究者努力的目标。积极探索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多层次考核方式,让考核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满足学生所需、与媒体环境接轨、与研究前沿接轨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实践”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核心,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它包含课堂学习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专业课期末展现的形式、内容、服务对象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因此,课程服务对象和期末考试形式的改革能够有效保障知识的合理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使所学更加扎实。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招收戏剧与影视学、工业设计工程(播音主持方向)硕士研究生,2017年7月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20年招收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2020年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授权为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也是黑龙江省唯一授权理事单位。系内现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研究生7人。教师致力于高端传播领域研究,多人获得省级校级教学优质奖;发表C类以上科研论文近30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十余项。学生先后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人新人选拔赛中荣获金奖,齐越节全国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语文朗读全国二等奖,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黑龙江省播音主持新人选拔赛一等奖,第五届夏青杯朗读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等,全省大学生演讲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目前已向全国、全省媒体输送百余名优秀毕业生。自2017年起开始采用专业实践融合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测评,首先根据专业授课的需要,系内将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学初主要围绕授课教师课程的设置、期末实现的目标的拟定、阶段性将取得何种成效进行探讨,根据学科实际特点,结合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意见探讨、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要与期末的展示相联系,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期末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训练,课程内容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之上,大量进行稿件实践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讲述的不足,同步进行调整,为最终舞台的呈现乃至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奠定基础。届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会进行课程听课,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与专业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专业教师既要对现阶段学生在本门课程应掌握的程度进行汇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的内容与实践方法,确定该门课程在期末融合展演的过程中的最终呈现形式。融合考核的筹备工作由各专业授课教师在正式考核的前3周向系内提交考核最终呈现的形式,并制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标准。系内学生组织“播音主持工作室”,自行组建考试筹备工作小组,落实小组职责和人员具体事项的安排。考核前两周,由系教学秘书制定考核科目的考试顺序,同时系教学秘书协同学生考核工作小组进行考试流程的策划,并落实灯光舞美、现场音响、视频录制、场地协调等事宜。考核前一周,以班级为单位,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考核舞台进行错峰彩排。考核前两天,进入考核场地安装并调试,考核过程中所需道具、灯光和硬件设备及时联系技术人员,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展。考核前一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舞台灯光、音效等方面的错峰彩排,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融合考核现场汇总形式,考核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考核分数由3位老师共同给出,评分组将在现场计算出平均分,即为融合考核现场的分数,并在所有考核结束后,现场公布考核成绩。学生最终期末总未绩=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出勤、实践,30%~50%)+融合考核(三位教师平均分,50%~70%)(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虽然课程类型不同,所占分数比例不同,但均采用此种记分方式)。学科考核的设置需要考虑到评委老师及考场同学的审美的舒适程度,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小组呈现随机性,现场的考务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考试小组以及考试科目。这种形式既舒缓了考核的疲惫感,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专注能力以及重视程度。融合考核的呈现形式及考试全过程将由小片纪实形式在学院大屏上展出,系内做好备份工作。考核成绩突出者,将被纳入到校“有声工作室”,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工作室定期会参加社会的公益项目,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历练。例如参加黑龙江省图书馆公益读书活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有声小说的播读与制作活动等。

二、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创新改革策略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课程多以大课为主,学生接受信息均为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选取,很多课程在最终的课程考核环节千篇一律,个性表达及课程特色难以突出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施展,对专业领域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局限,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未来从业方向认识不足。面对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无论从课程本身还是从考试本身而言,改变都迫在眉睫。在授课过程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一味的传递,这种授课以及最终的考核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因此在专业授课的环节,实践和理论要形成有效的连接,并且加大实践力度,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学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更好提高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为学生今后就业夯实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要到媒体中进行语音播报、节目主持。如果说在课堂以及考核环节中无法体现实践能力,就具有纸上谈兵的意味,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展示的平台,拓宽学生的学科眼界,搭建媒体需求平台,端正学生的学习以及考试态度使其对职业身份有明确的认知,在舞台或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丰富的专业经验。在当今新的媒体环境下,专业的授课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实践考核亦是如此。

作者:阎菲 孙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阅读全文

德育教育合唱实践

【内容摘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合唱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与方法,以期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音乐教育;合唱;德育教育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也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这说明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单纯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高中音乐新课程内容结构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歌唱是实践性、可操作性最强的模块。在该模块教学中,合唱占据主要内容。合唱这种和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提高其艺术素质、人文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合唱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合唱便于施行,易于学生接受

阅读全文

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能深刻地影响国人的思考及行为方式。本文详细论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分布广阔,源远流长,涵盖着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1]。作为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需要根据时展的新要求,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强有力的华夏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延续中发展。有关研究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看法是积极的,但对于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的看法却比较消极,因此,如何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也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2]。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身体力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二)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思想、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华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支撑。但是,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理想的困惑,没有或者无法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把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形成的时期,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和追求物质利益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加之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部分人空有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但不免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以至于只知夸夸其谈、争口舌之能。针对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迷茫和困惑,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群体精神、重义轻利、先人后己的义利观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来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帮助大学生形成踏实肯干的态度和作风。(四)是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家庭的娇宠及升学作为生活目标的重心,使他们在人格形成上出现了困境,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部分同学的宿舍、班级内关系紧张,彼此之间相互猜忌,是己而非人;面对竞争,只知突显个人,缺乏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先人后己”的思想可以为大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五)是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片面的重智轻德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比如有些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不爱护公物,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对父母不孝顺,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学术上的抄袭,不偿还助学贷款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扬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恭礼让、尊师孝亲、重诚守信、崇尚节俭,明礼诚信的优良道德品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一是国家和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所需经费的投入,用于传统文化的宣传、科研和活动的开展。二是相关教育部门和科研单位,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疏理和研究,将传统文化提炼、整理,编写出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和教材;三是利用各种社会舆论,加强引导和宣传,如利用相关的影视、戏剧、音乐等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营造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探究中华文化的传续、前瞻中华文化走向的良好社会氛围。(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高校育人义不容辞,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不断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考评机制,保障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运行。一是精心安排课程和内容。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民族经典文化的内容要形成体系。二是配备优秀的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四是明确规定掌握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要有具体的学习量化标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考核。(三)高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广泛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拓宽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如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在学生中开展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讨论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校园活动,鼓励他们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四)高校应切实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所以要切实发挥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收藏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料,经过科学的分类和管理,为学校培育人才提供文献资源保障。要在藏书建设方面优化馆藏结构,不能只注重专业特色而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书刊,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书刊。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批判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的主题电子阅览室和读书论坛,在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五)高校要着力强化中华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教化和感召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年代久远且寓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传统美德的民族心理,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的表现。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西方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传统节日却被轻描淡写。学校要相应地开展各种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适应现代生活,吸引青年大学生,让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学生中组织民俗文化社团,鼓励他们开展活动,研究和宣传民俗文化,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着中国能否在新世纪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所以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基本动因,也是大学生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政治学科的地位逐步提高,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以便为社会输送具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提高政治教学水平,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创设情境,给学生带来生活化的学习体验,降低高中政治的学习难度,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影响了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政治教学应该体现政治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教会学生运用政治观点观察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开拓视野,形成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政治综合能力。近几年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极大地促进了高中政治教学改革。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定教学信念,保持与时俱进,选择优质教学案例向学生渗透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增加政治教学的生动性

如今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了高中教育的一大亮点,推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进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展示案例不仅改变了传统枯燥的讲授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政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政治教师将案例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了政治学科优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向深层次发展,真正掌握了政治知识,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阅读全文

绘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绘本以其阅读难度低、受众广、审美价值高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契合度较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不错的应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绘本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了绘本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的实践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绘本;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应用

绘本,即图画书。绘本一词取自日语“えほん”的汉字写法“絵本”。绘本是指一类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的书籍,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绘本中的图画拥有独立的价值与功能,与文字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绘本的作用

绘本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图画与文字结合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绘本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或者拓展阅读材料。绘本的情境性与故事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与整体性的语言输入,有利于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提升。绘本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不仅包括了阅读能力,还包括了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习惯等情感信念方面的品质,是伴随着学生一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绘本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的,能让学生的阅读更主动、更投入、效果更好,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素养。

二、绘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处在16~18岁,好奇心旺盛,比起阅读文字,更愿意读图,纯粹的文本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职业教育的很多专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设计专业、幼教专业、动漫游戏专业等,都需要经常性地接触图像信息。绘本将图像与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很适合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第一,绘本中精美的图片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第二,图文结合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非常适合语文基础不扎实的中职学生。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大段文字,绘本的文字言简意赅,再加上配图,更便于读者理解。第三,绘本增加了中职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学有所得,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改变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氛围、改善阅读质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