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课程建设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校管理校本慕课建设应用
摘要: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考察对象,结合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背景,分析与总结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课程管理的保障、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本慕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应用
1问题研究的背景
1.1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
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课程形式为网络课程,学习对象面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走在一条“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道路。本研究中提到的校本慕课(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概念是MOOC与CLASS-ROOM的结合,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学校教育融合的产物。课程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更加适合学校教学的需要。它鼓励将课程结构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料构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流通学课程改革
摘要:流通学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课。为此,本课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导,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拓宽评价方法,以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
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无论是物与物的交换,或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或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转移”定义为流通,也就是广义的流通。他认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有社会分工就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有流通过程”(孙冶方.《流通概论》,1981(1))。流通学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研究流通动向,解读消费生活变化,预测社会经济未来,成为学有所用的流通业专业人才。近年,随着“互联网+”,“零售4.0”等大量新的经济背景涌现,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陆续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厚知识、强技能、高素质。因此,流通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社会的发展,消费市场的骤变,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本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改革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从课程改革方案的初拟,到编写新的课程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再到授课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的一系列修改和完善,使得课程建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设计如下。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本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要求。首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流通相关的概念,功能,组织结构,社会作用等基本内容以外,还要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将最新的流通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密切关注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流通行业和零售行业的动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敏锐观察社会最新变化,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也是教学内容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增加与每章内容相关的中外两国的经典案例,边对比边分析,从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全面掌握流通学知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教学主体双向性的滚动式教学
“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的实践
摘要:面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立足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学校美育工作提升,在原有口风琴课程建设基础上,尝试融入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从为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构建高质量的双风琴课程体系的策略,探索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打造学校艺术特色品牌。
关键词:“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出台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五年之内连续出台两个国家级重磅文件,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文件提出“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为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美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新方向。
一、“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的内涵
(一)双风琴校本课程
双风琴是指课堂乐器口风琴和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两件键盘乐器,双风琴校本课程是指在学校原有普及口风琴课程基础上,融入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形成普及加提高的特色美育课程。
(二)品牌化建设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下广告设计的探索
摘要: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源于广告设计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广告设计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广告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
关键词: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教学设计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阐述了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文件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具有“两性一度”的特征,即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因此,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广告设计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设计作为综合性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用二维平面的表现形式,以图文为主要内容传达信息。该课程系统介绍了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图形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以及广告设计实操等内容。此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根据客户需求和广告目的制定广告策略,提炼相关概念,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法设计广告的能力。课程内容源于广告设计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结合当前一流本科建设与应用的质量要求,文章提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从导入课程设计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图1),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此课程培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广告设计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的指导原则,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该课程设计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基本理念,以应用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以赛代练,让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以上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让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教师要按照市场对广告设计师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参考广告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的能力要求和行业规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衔接。
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设3年,是五年制高职(前两年)的一门基础课。从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论述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由于课程处于初创阶段,课程建设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
一、引言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概说
“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在总结多年来五年制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班主任的一线教学管理实践,创设的一门“新课程”。素质养成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是:逐步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养成教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例如,任课教师(班主任)以班会的形式处理班级近期事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或者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等;带领学生开展室外文体活动、体育竞赛、参观游览活动等等。
(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1、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素质养成教育(逐渐纠正其学习、生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学习成绩)迫在眉睫。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之前由于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量存在。因此,面对这样一些学生,五年制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了解学生,教导和帮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待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之后再开展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2、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达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目标。在五年制高职这五年的学习中,一般是分为两个阶段,即相当于中职或高中的阶段和相当于大专的阶段。总体而言,前一阶段更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2)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便于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情绪疏导,进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对于学习和管理的意见。(3)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各科成绩。在素质养成教育课的教学中,课程任课教师就是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正确引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着手探讨了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前期课程是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等,其后继课程是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电子技术等,本课程为其提供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高职院校中针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一直不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模拟电子技术进行教学升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中关于模拟电子技术
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有效性较差
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资源,很难适应当下学生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对课外学习的探索。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课程建设
摘要: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是体现课程教学的高水平与先进性,具有独特风格与不可替代性的特色课程。快速发展的航空运输业为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特色元素和资源保障。在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从课程建设理念、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本科教学;课程建设
航空公司业的生产运营围绕航线网络展开,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主要研究如何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航线网络这个载体有效地转换成满足顾客的需要产出,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运营管理是形成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运营的改善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绩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航空公司生产与运营的概念;明确航空公司运营战略的内容;掌握基于航线网络的航空公司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航空公司生产运营计划的编制、实施及控制的理论与方法;了解航空公司先进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和方法。
一、课程特色与已有成果
1.特色鲜明,立足于中国航空运输市场,服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围绕航空公司讲运营管理,在讲述过程中突出中国航空公司运营环境的独特性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图1是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决策概念模型,决策模型的三要素包括:目标、结构以及约束,这三点都离不开环境,因此立足于中国航空公司实践讲好本课程,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中的基本模型讲清楚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非常重要。2.凝练课程知识主线,优化课程大纲结构,服务于“宽深结合”的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知识掌握。本课程行业特色鲜明,一般院校开设本课程的并不多见。由于学校定位不同、培养毕业生目标不同、所属学院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不同,使得类似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差异较大。从总体上看,目前全球相关课程的主流模式有两类:一类侧重理论模型;另一类侧重对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经济学解释。中国民航大学本课程建设走的是第三条路线,即在数理模型流派和航空公司运营经济学解释学派之间进行平衡,博取众长。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而难点在于如何提炼课程主线。课程组在充分调研和征询院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轮研讨后,确立了根据航空公司生产运营实际来安排课程内容体系,也就是围绕航线网络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问题来讲授课程内容。特别是根据枢纽网络的发展,加大了枢纽网络时间特性的分析内容,使课程内容无论在先进性还是实用性上均有较大的改进。3.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课堂。逐步转变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平台建设,搭建好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从2010年至今,课程组成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民航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践的科研项目在向课堂转化过程中,对于设置运营管理情景、丰富数据、创新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推出新案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重点还停留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从多个维度全面推进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建设。由于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过去几年,本课程组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上,而忽视了对本课程的教学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没有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对于这样一门新课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在教学质量控制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加强的环节。教学的显性成果不多,对于大班授课的特点研究不足。2.教材、数据库、案例库、习题库的建设不系统、不及时。尽管从质量控制上来讲,在教材建设中精益求精是必要的,但是从学生学习的需求来看,没有统编教材不利于学习,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PPT讲解不够深入,没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利于课程组不同教师授课时对于相关内容的严格把握。3.课程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做到多策并举提升教学效果。本课程建设有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使用沟通了教师和学生课后的交流,从而支撑了课堂教学。但是,对教学平台的深度开发还略显不足,充分利用有待加强。除了教学平台外,其他一些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还没有在本课程建设中使用,如微博、微信等。
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等,内容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且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因此,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要充分把握课程教学模块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与联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同时进行高质量师资队伍组建及教学方法改革,力求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乐趣。《管理学基础》课程通过四轮次的教学实践与完善,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模块化;
一、前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课程建设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相融合,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换而言之,就是从课程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具有学时多、学分高、涉及面广、基础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是管理类专业的先行课。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切身感受到,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坚持做到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求新、考核方式创新,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团队构建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设。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针对上述三方面。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要明确有针对性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三要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最终研究成果。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了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基本管理问题,因此,课程内容设置的系统化、条理化是保障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根据多轮次实践探索与总结,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及章节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探求知识间共性、个性及其联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规划整合,将原来八章内容,整合为五个教学模块。
(一)计划职能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