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建设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策
【摘要】班级是学生工作的基础组织机构,是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中心任务的根本堡垒。文章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以团队建设为导向,分别从加强班主任培训与管理、构建活动育人模式、打造班级核心团队、践行项目育人模式、注重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六方面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在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引入企业团队管理和教育模式,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有效措施,充分联动校内外资源,进一步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团队管理;学生工作;学风建设;立德树人;班级文化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班级是学生工作的基础组织机构,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层级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相关通知要求需要落实到班级,班主任需要对相关政策、规章制度进行解读和传达。从学风建设角度来看,班级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阵地,班主任应承担起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任务。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坚决贯彻“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目标,狠抓班级文化建设利于优化班级组织结构,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强化学生努力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竞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班级优良的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管理育人实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概念上讲,中西方对“文化”比较趋同的解释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从内容上讲,“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它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根植的沃土,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前期的调研情况,目前部分高校班主任制度不够完善,部分班主任管理意识薄弱,对如何管理、建设、发展班级的思考不深入、不透彻,对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研究不深入,缺乏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导致班级文化基础薄弱、氛围不够浓厚,班级学风松散、组织涣散等问题。当今的班级管理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功能,深刻把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态,从源头上把握班级文化建设之根,把准班级发展之脉。班级文化建设是目前学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仅难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在学风建设、思想教育、遵规守纪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效应是当下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2]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而应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清晰的、灵动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如果不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适度的约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之根本目的也就难以达成。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企业团队管理中的核心文化思想、例会制度建设、层级管理方式、团队协作模式等都能给当今的学生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很多积极的启示。例如打造班级核心圈,建立班会、班委会制度,构建学习小组团队,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等。笔者认为,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模式推动学生工作和创新发展是一条值得实践的路径。首先,企业团队管理与班级管理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相通之处。其次,学生最终要进入社会,提前接触、理解和体悟当今企业团队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借鉴企业团队管理的先进理念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自我管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常见问题
近期,笔者参加了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成果一等奖答辩会和宜宾市第四届普教成果一等奖答辩会,在省、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中发现一些普遍问题。特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有所裨益。
一、成果与研究内容不一致
因为基础教育的研究多数是教育教学一线的研究,主要成果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操作,对于教和学的归纳总结很多,也就造成成果比较散,未能准确地归纳和总结课题成果,很多成果与研究内容大相径庭。案例1:课题是研究民族地区高中校本民族课程研发的,但成果名称却是“民族地区普通高中集中办班管理,开发民族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追溯其成果来源的课题又是“普通高中苗族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从研究的实质内容来讲,他们把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形成固定班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并作用于全体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专家们建议将成果名称改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办班和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这样突出课题研究的两个主攻方向和取得的成绩。案例2:成果“基于生命教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组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来四个操作性成果:一个理念———生命教育;生活作文策略与实践;多彩班级活动的开展;3+X家校共育平台建设。从这几个操作成果来看,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与成果名称差异巨大。生命教育变成了一种理念,但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甚至在家校共育平台中没有任何生命教育的影子。专家们质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与生命教育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是基础关系还是决定关系?生活作文、班级活动、家校共育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从生活作文、班级活动、家校共育三个方面来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有没有其他活动和实践更有利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大家一致认为:成果和研究内容很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深化。
二、成果追求高大上,不切合实际
有些研究成果为了博取评审专家的眼球,一味追求高大上,一味突出新颖性、创新性,不切合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实际,华而不实,甚至弄巧成拙。案例3:课题本身是根据幼儿园所在的县域设计了本土文化的系列主题活动来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课题在长期的研究中立足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并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形成了近百个本土化的主题活动,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但最终成果名称是“师幼共构的本土文化主题活动策略”。专家们对“师幼共构”提出了明确的质疑:幼儿处于认知的低层次,有没有参与本土文化主题活动的构建能力?在成果展示中,主要都是从教师对幼儿的关注、观察,对幼儿教育的分析、研判,再到结合本土文化开发相关的主题活动,整合家长和社会资源让幼儿参与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整个过程都没有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构建。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分析,也确实不可能参与主题活动的构建。专家们建议课题组不要提共构,而将课题成果改为“基于本土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探索”。
三、成果针对性不强,像个“拼盘”
有些研究成果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没有基于实际的问题,而是按照主观臆断开展研究工作,工作“面面俱到”,没有分析这些工作有没有实际效果、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在成果展示中一股脑地“搬”出来,表面上有很多做法,但明显感觉就是一个“拼盘”。案例4:课题成果是“民族贫困山区(县)教师有效研训方式”,课题组从区域研训、教师培训、校本研修、教研员要求、圆桌对话研训五个方面归纳和提炼了几十种策略和方法,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研训方式。据课题组介绍,他们在长达近十年的研究中,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在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专家组从课题研究针对的问题来看,有教学与研究脱节、教师被动学习、学用分离、专业发展障碍、教研员素质等,没有一个问题具有民族贫困山区的特点。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也不能明确民族贫困山区教师到底存在什么具体问题,与其他地区教师相比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基于此,专家组认为,该课题不是针对民族贫困山区教师的研训方式,而是就一般性的教师研训方式进行研究,其成果也仅仅是一些方式的“拼盘”而已。课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其研训方式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励志歌曲对中职教育班风的影响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后备军,中职学校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班风建设,是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学生素质的养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自身从事职教工作的实际经验,结合我校励志歌曲演唱对班风建设的影响,对班风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开展励志歌曲演唱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班组集体认同感,同时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对中职学校班风建设及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优良的班级风气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我校为加强班级风气建设,开展了大型励志歌曲演唱活动。我们对该项活动及时督导,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和意见并进行评比表彰,使我校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各班学生更具集体荣誉感。展现出更加积极的整体精神风貌。提示励志歌曲演唱活动对中职学校班风建设和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职业素质及教育班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班级凝聚力较差
班级的凝聚力较差是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和班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之间缺交流和互动,教师在班风建设时也很少注意为全体成员设立一个可被接受的共同目标。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学生自我封闭式的学习和生活,降低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信任度,集体荣誉感较差。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对其日后走向社会也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影响,无法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对于团队发展不够关心,也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班级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规章制度是在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学生们约定俗成的制度。它们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当前规章制度的执行更多依靠教师直接干预或者班级干部协助执行,只能从表面上对学生行为进行矫正,而无法让学生心灵深处产生认同感。目前中职教学中,制度执行不力,学生缺失基本的行为约束,也让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无法实现自我管理,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三)学生对班级开展的活动不够主动积极
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职院校班级的文化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文化风气构建较好的育人氛围,以此为班上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条件。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得到完善,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职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家”,是学生成长和了解社会的基础基地。班级文化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是班集体在长时间通过一起学习、生活所形成的一种风尚。班级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精神文化,后者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优秀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班级文化对学生出入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中职院校的班级意识不强
班级建设路径的探索和运用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阵地, 做好班级建设, 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近年来,许昌高级中学在班级建设路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构建班级建设路径的迫切性
构建班级建设路径是满足班级自身特性的需要。 班级的核心成员是学生,学生的基本任务是为将来进入社会进行奠基性学习。 这表明班级组织的目标是内生性的而非外在强制性的。 从总体上看,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较低,学生自我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基于此,学生往往认为班级管理是单方面由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控制的行为。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监督与控制,学生只有被动地服从、被动地接受,而这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另外, 班级建设应当充分考虑班级的自身特性,根据自身特性形成班级建设目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进行岗位、班级规则、班级德育等建设。构建班级建设路径是实现班级教育功能最大化的前提。 学生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其在班级环境中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实现状况,直接决定其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 因此,教师只有用建设性的方式让孩子承担任务以获得关注,参与解决问题以获取信心,给予一定的权力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让每个孩子感受到鼓励、理解、欣赏,才能在班级内部营造出相互合作、相互承担责任,彼此充满自信而又掌握解决问题技能的教育合作氛围。 通过班级建设路径构建, 班级内每个成员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共同思考班级事务的解决办法和优化方案,实现班级教育功能最大化。
二、班级建设路径的构建
教育理论为新时期班级建设提供支撑,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实践的启迪。 学校从教育理论出发,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依托本校班级建设实际,在班级建设路径上做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构建了“三阶两点一面”班级建设路径。
(一)“三阶两点一面”班级建设路径的内容
“三阶两点一面”班级建设路径是笔者提出的一种策略,是基于班级组织自身特性,遵循班级管理主导原则, 依据班级建设构建综合要素提出的。 “三阶”是把班级学生按学习能力、综合素养、自我定位分成三个阶梯;“两点”是把同一阶梯的学生两两结成互助对子;“一面 ”即 为 班级 层 面 (学 科 学 习 活 动 上 是 以课代表为组长的学习小组, 班级管理活动是以班长为代表的班委)。 “三阶两点一面”路径把班级学生分成三个阶梯, 同一阶梯内两名学生自愿结成互助对子。 三个阶梯各出一个互助对子组成一个合作小组, 小组内互助对子双方共同合作开展学习, 问题由组内邻近阶梯间学生互助解决, 解决意见或结果交由对应学科学习小组或班委汇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帮助解决。
新课改生本思想班级管理研究
一、掌握学生实情,契合动态管理
要想做到良好管理,首先我们必须详细了解我们的管理对象——学生;其次管理不是一刀切,要能根据事态的发展进行动态把握,这样才能设置契合学生认知的管理方案,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实际管理中,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态度,将他们的生活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活动积极性,健康状况等制作管理档案,这样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设置管理方案。要想实现动态管理,我们就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多与学生谈心和交流,这样在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他们都认为班主任是可谈心的“自己人”。只有获此信任殊荣,我们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信息,也才能让学生积极配合管理。藏区的条件相对艰苦,学生的生活背景也各有特色,所以管理中我们更应该先了解学生,找机会和每位同学谈心,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难处,掌握他们的相关期望。然后我们再寻找契机发现他们的亮点并给与鼓励,让他们感觉到在受到重视和关注,从而激励他们自我监督,努力学习,获取高效的管理成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共建班级文化
新课改认为学生的班级的主体,这样的话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互动中来,那就无法形成民主式和谐管理方案,不能激活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管理不外乎人心,我们应该以建立健全班级文化为契机,牵引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新接手班级时,不要板着脸讲纪律,要走到讲台下,鼓励同学们放胆说一说自己认为的班级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打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具体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让同学们一言一语互动参与的班级管理建议,我们再进行整合就形成了班级自制“班规班纪”。这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纪,针对性更强,同时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自己犯错后教师再加以批评和指导他们也会心服口服,诚心改过。当然,共建班规只是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具体管理中我们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学生参与共同维护和建设。比如通过轮流互动完成板报和文化墙来宣传德育精神和学习理念,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获取积极的管理信息,生成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良好习惯。
三、健全班级架构,开好沟通会议
新课改理念指出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管理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为了方便管理我们应该让班级竞选的方式选出有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班干部,完善管理建构,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我们从干部沟通、主题班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班干部会。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探析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保持班级清洁
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班级环境的责任意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以班为家、护“家”爱“家”的主人翁意识,对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构建健康班级文化大有裨益。例如,当班级地面出现纸屑等杂物的时候,不论是不是值日生,都能自觉地将其打扫干净,这不仅是良好卫生习惯的体现,也是对班集体充满责任感的体现。
2.美化班级环境
美化班级环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班级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促进友谊,可谓一举多得。例如,有的班主任鼓励学生亲手栽种和照料植物,打造班级“绿色风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起播种、培土、浇水、施肥,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友谊。
3.巧妙布置班级
继续教育班级建设研究
摘要:
高校班级是大学生最基础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互学习的重要载体。传统意义的班级体是指按学生年龄、文化知识程度相近的原则编排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共同活动目标、共同价值和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
关键词:
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
1继续教育学院班集体现状
针对继续教育学院班级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随机在一百余名同学中进行测试。开展问卷调查,针对“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四个方面为主,开展调研,并将结果梳理汇总,以便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现就继续教育学院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和成因,我们总结如下:第一,思想方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仍占主流,但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由于受到西方影响,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受到挑战。第二,学风方面:就学风而言少数学生缺乏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淡薄。第三,制度方面: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班集体缺少很强的班级凝聚力,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第四,文化方面: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班级宿舍文化不浓郁,辅导员班主任未能完全发挥文化教育主导作用,班干部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2继续教育学院班级建设解决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