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环境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班级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高校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高校转型的关键所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该将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教学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同样要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对促进高校实现应用型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项目化;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1基于市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针内涵

人才培养定位可以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例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的研发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学校实现应用型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学模式贯穿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着手点,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方式、手段和最终效果进行思考,在思考这些因素过后着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不应与研究类院校教学模式相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学生与研究类院校相比,学生的基本素质存在差异,如果一味的照搬照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限制。学校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和技能优势,针对市场需要,开发和设计项目,使项目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项目经验,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因而,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项目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推动学校的转型和发展。

2“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背景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的阶段与社会实际需要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二是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主要内容,但是这两个方面确是互相独立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理论教学的基础,教学大纲是理论教学的依据,虽然适当增加一些前沿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仅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样将理论知识作为了基础,教师对于项目的引进不够重视,一个项目被重复利用许多次,并且这些项目的实践性较弱,多以虚拟项目为主,即使是真实的项目,其年限也十分久远,已经与当前的社会需求严重不符,而且这种不符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资料和造价。因此,学生正在进行的项目训练,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影响,而将项目训练应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之中,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并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找到问题。

3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阅读全文

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探析

摘要: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且儿童的智力、自身素质、良好品德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有很关键的影响,基于此方面,必须要对儿童的生长环境加以重视,不断地优化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幼儿园的环境都不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教育性,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封闭性和保育性,其环境的良好性对儿童的综合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对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1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1.1主体性原则。在对现代幼儿园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了解幼儿园的在当前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出儿童都喜欢的空间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把儿童的心理状况以及儿童的要求反映在其中,把活动材料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儿童在幼儿园时期都比较好动和好奇,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保证空间的趣味性,让空间具有多面性,在这样的状况下才能保证儿童兴趣的持续性,保证儿童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空间中不断地成长,探索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1.2绿化生态原则。良好的自然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更加有利,帮助儿童更加全面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对当前儿童建筑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的遵守生态化的原则,认识到自然环境在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作用,促使儿童在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投入在其中,刺激儿童的感官,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促使儿童在自认环境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得儿童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1.3游戏性原则。参与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利用游戏化的原则,根据当前儿童的特点状况,设计出具有多样性以及更加自由的空间环境,满足儿童日常的需求。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来获得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儿童和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培养,并丰富其情操,保证儿童的个性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儿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还会和其他的游戏伙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提升自己的集体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儿童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

1.4开放性原则。在幼儿园空间环境中使用开放性的原则,能够有效改善幼儿园班级和班级,年级和年级之间的分离状况,使得儿童和儿童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对于儿童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且使得儿童在幼儿园中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阶段的人群,从而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为儿童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全文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探讨(3篇)

第一篇:高校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环境设计专业最初由室内设计专业演化而来,而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数十年的事。1977年,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1983年后,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室内设计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制定的历年本专科专业目录,环境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可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同时,工科类院校也设置艺术类专业,其中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至今还沿袭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要求和学科的发展既区别于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美术专业,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并且环境设计专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相关。工科院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大多以土木建筑专业为特色,依托建筑学与土木为学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最初也依照建筑学建制设置专业课程。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也由建筑学、环艺、视觉传达、城市规划等专业构成。依托建筑学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有以下优势:宏观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以建筑学为学科依托,环境设计专业被打造成更注重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中观上体现了教学的学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优秀的学科为支撑,其专业设置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微观上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建筑学特色专业的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基础,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讲述设计方法和学生做快题设计练习等程序安排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也在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毕业生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明显具有艺术专业的一些特质,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具有独特性、感性思维丰富等。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存在一些区别: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专业能力都与工科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建筑学这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而环境设计这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具备感性思维。建筑学作为工科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处。以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须适合工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达,审美、风格、形式都是社会艺术思潮的展现。而艺术设计创作有时候更加强调个体行为,强调主观认识与主观表达。

三、教学探索研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性质与学生思维方式,笔者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可以将传统知识课堂模式转变为智慧课堂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快速设计表达能力,将课堂教学和实践体系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1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沿革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变革与创新,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流程中师生角色问题,并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时间和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翻转课堂模式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国内学者张金磊等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宋朝霞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董黎明等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等,这一系列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国内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2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面对的挑战

2.1学生的艺术功底差异很大,给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近年高校扩招,造成生源艺术功底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总是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势必造成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都会有部分同学认为教学进度过快、课程难度很大,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教学进度过慢、课程过于简单。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阅读全文

学生幼儿园主题环境学前教育论文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的能力的重要性

主题环境创设是指在环境创设中,以相关教育内容或节假日为主题内容进行的各种设计。包括:教室主、副墙饰设计、环境图示设计、“红花榜”设计、各区角的设计等。主题环境创设,不仅要求主题突出,体现相关阶段教育内容,而且还要求在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内容上都有明确的呼应和协调。这类设计会因各时期教学目标以及宣传内容的改变而更换频繁。但是,现今很多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比较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更多出于装饰、美化教室的目的,忽略了发挥幼儿想象力及思维的扩展。班级环境过分注重美的因素,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心理,而忽视了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忽视了教育意义和特色个性设计。几乎每个班级千篇一律,空间利用上也存在不足。材料的选择比较单一,色彩也不丰富,利用废旧材料也少,几乎没有孩子收集的物品,所有材质几乎全是纸,给人很单调的感觉。那么针对这样的不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主题环境创设的同时应具备哪些能力呢。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观念的转变,从盲目跟从、被动的创设到追随幼儿、自主的创设,使环境创设价值取向从浮于表面,重于欣赏性的展示到不断调整,深入主题,强调创设对话式的环境,从而有效发挥主题环境的隐性教育意义,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在幼儿参与布置环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于有价值的关注点应对照预设方案,及时调整预设环境创设的措施,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相应环境,支持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活动阶段。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具备创设与创新主题环境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主题环境的教育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题墙饰设计制作的指导方法

主题墙饰主要是指在幼儿园各班级教室中,以各种相关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各类墙饰设计。例如,六一儿童节,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儿童选择儿童喜欢的题材设计制作主题墙饰,充分给予孩子动手的机会,启发、引导、鼓励幼儿与主题墙的相互作用。又比如:在即将开展“森林动物会”主题活动前,教师可以故意先透露主题的内容,给予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参与,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展开讨论,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提出围绕主题选择素材的具体要求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即可,放开手,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他们能做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在必要时加以指导,防止偏离主题。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不要什么都“包办”,要抓住各种教育机会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经过教师的巧手帮助,创设出丰富、生动的“森林动物会”的热闹场景。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仅学到知识,还在动脑、动手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设计制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主题墙,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始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与孩子成长发展有益的前提来设定主题墙内容,努力使形式更丰富多样,蕴含的教育价值更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主题墙伴随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指导学生区域活动的主题环境创设,提高学主题创设的能力

区域活动,或称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区域活动的开展和材料的投放主要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来进行,投放的材料要适合主题教育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并且对认知起促进作用。区域活动的主题环境创设,有助于幼儿模拟与再现各种现实生活场景,发展与拓展游戏情节,对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区域活动的主题环境创设,给幼儿拓展了更自由、广泛、适合其发展的空间,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影响的作用很大,也很直接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教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与布置区域环境时,应尽量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巧手制作,为幼儿创设一个仿真的环境。让幼儿在温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更健康、茁壮地成长。例如:中班的医院主题环境设计,大班的邮局主题环境设计,角色游戏主题环境设计,表演游戏区域环境设计等。每周在每个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就应该只是本周内要让孩子学会的内容,目标明确,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而每个区域最好做个醒目的温馨提示牌,提示牌的大小、高度要与幼儿的视点相一致,张贴或者悬挂在相应的墙上,用来提示幼儿。不仅可以让幼儿自己对照,而且同伴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而且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在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应提醒他们各种不同主题区域创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围绕主题,扣紧主题,展开设计制作。如今,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的东西,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也不再只是一种背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支持,是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

四、结语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

在普通高等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历来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为课后复习查缺补漏提供指导。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以往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的设计作品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级。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过于关注分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使以往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评价存在滞后性。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给予评价,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其探索课程知识的延续性。这不利于学生增强自学能力。二是该评价方法的视角单一,即“谁授课、谁评价”。单一、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创新点,不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基于此,笔者团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评图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以评图模式代替以往的课后作业评价法。

二、评图模式

评图模式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以PPT、图片、模型等形式,阶段性、集中性地展示作业设计过程,讲解自身的设计构思与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三至四位专业教师组成评图组点评学生的作业。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对方案的讲图能力,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学生能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他人的设计方案,可在拓展知识、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这样,教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评图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路径——以公园设计课程为例

评图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实施阶段性、过程性的考核评价。在公园设计课程教学中,笔者团队通过设置概念阶段讲评、中期评图和期末大评图三个阶段,对学生展开阶段性评价。经过几年的探索、尝试,经过横向比对,这种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不同阶段的评图模式具体如下。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高校产、学、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探索设计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思路与方法,缓解中国高校本科生的毕业、就业与毕业设计教学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引言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基本技能应用情况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校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市场发展的要求,致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当前许多国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特点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四年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检验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是一项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的工程训练,是毕业生理论水平、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示,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从学科的特点来看,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涉及到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即融入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体工程学及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自身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要求最佳的毕业设计选题是能够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完成。

二、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职能

摘要:“导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导师工作室”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能进行理性认识。本文以特定对象的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社会实践等角度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导师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和身份定位。

关键词:导师工作室;教学单元;科研团队;校企合作

“导师工作室”是以导师为核心搭建的教学科研平台。现代设计教育的“导师工作室”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包豪斯时期。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逐渐引入“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这背后是我国高校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从学科认知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大转变。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导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外延和内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中,“导师工作室”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的身份和职能,便是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的问题。

1“导师工作室”是基础的教学单元

笔者以为,教学及教学管理是“导师工作室”应具备的最基本职能。1.专业教学职能:以我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改革为例,为了适应从“班级”制到“导师工作室”制的转变,我院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两大部分。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以后,在第五学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职业规划,进入方向不同的“导师工作室”继续高年级学习。由“导师工作室”全面负责学生剩余四学期的教学任务。2.教学管理职能:在我校,“导师工作室”负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撰,工作室教学计划制定、学生专业成绩评价、学术及竞赛活动组织等任务,使得工作室代替了教研室行使专业教学管理职能。这样,“导师工作室”在教学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真正成为教学的基础单元。

2“导师工作室”是基础的科研单位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科研工作存在“重个人、轻集体;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科研工作难以凝聚成合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率较低。我院在建设“导师工作室”时,就根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双向选择为原则构建教师团队,明确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既是教学集体又是科研集体这一基本原则。在高级别项目申报时,学院鼓励以“导师工作室”为单位联合申报,教师的科研工作依托“导师工作室”的教学和设计实践展开。这样既便于科研团队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也便于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应用。因而,无论是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还是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导师工作室”与普通科研团队相比都更具优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