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推进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调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工作推进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调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工作推进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调查

摘要:近年来,甘肃关于推进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社会工作有了显著提升。因此,本文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认知上,以社会支持为切入点,分析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反思,努力帮助低保家庭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键词:城市低保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

一、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的成效与不足

(一)当前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的成效

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兰州市的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兰州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28万人,2021年减少至2.75万人,比2015年减少了56.21%。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由2015年的515元提高到2021年的846元,比2015年提高了64.27%。2021年兰州市获得政府资助且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高达25.62万人,其中获得医保救助的人数高达10.75万人次;全市设有各类服务组织机构共计462个,其中包含53个社区服务中心与409个社区服务站等。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242万元,捐赠物资价值51万元;助困、助学、助医、助孤、助残、助老、赈灾、扶贫、基金等方面共计支出善款1389万元,物资支出51万元。

(二)当前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的不足

1、低保群体的帮扶方式较为单一

对于城市低保群体的帮扶方式较为单一是当前制约兰州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大多以物质帮扶方式为主,对于低保家庭精神层面的帮扶较为薄弱。而目前城市中有些低保家庭在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社会资源匮乏,对这类人群的心理疏导做的不够。

2、忽视城市低保家庭的内部差异

在城市的低保家庭中有各种类型的家庭成员,如老年人、病患、学生、残疾人等等,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单一的物质帮扶只是治标不治本。[1]

3、缺乏对低保群体的人文关怀

在对低保群体提供社会帮扶的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机构都处于主导地位,低保家庭被动的接收救助,使得低保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有效发挥,导致低保群体鲜少传达出自己的真实诉求,工作人员更多的关注工作的结果而对低保户的人文关怀较少,忽略低保户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必要性

1、充分发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将城市低保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家庭成员需求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再将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为他们构建较为全面、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为城市低保群体平衡个人与社会、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当地政府部门携手,为低保家庭中有残疾人、老人的家庭施以援手;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心理存在问题的低保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如此一来,社会工作的介入弥补了对城市低保家庭人文关怀和精神支持的缺失。

2、社会工作帮助方式具有可接受性

社会工作者在为低保群体搜寻帮扶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低保群体的心理层面的服务,通过运用低保群体可接受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安抚与疏导,提供相关帮助与服务,从而弥补正式社会支持中缺乏的不足。

3、加强城市低保家庭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相关活动,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升温,为低保家庭的社会交际增添渠道;同时,通过小区活动还能加强低保群体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同质性,所以更能理解彼此、关心彼此,形成低保群体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可行性

1、双方的发展目标要保持高度一致

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授人以渔、助人自助是其主要价值观念所在,其服务宗旨是帮助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困难。扶贫帮困是社会工作的发展起源,因此,其工作价值在为弱势群体服务中充分展现出来。

2、有利于构建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

个别案例、小组活动、社区帮助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帮扶形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低保群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三种方法对其提供专业的服务与帮助,提升低保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实现低保群体人员的个体发展。在制定城市反贫困政策和实施城市反贫困的具体行动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使城市反贫困政策更加全面、更具操作性,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反贫困的工作效率。[2]

三、低保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受“家丑不可外扬”等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大多数低保群体都对于自身的困难有着自卑心理,不愿为外人所知晓,拒绝与外界的正常沟通和交往,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阻断。其次,因为政府在经济和物质上的援助,导致一部分贫困家庭产生依赖性,认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自身彻底改变的意愿和积极性不够。再者,因生活的困难导致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因此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与家人的正常沟通,导致家庭内部支持缺失。最后,贫困家庭很少与亲朋和社区邻居联系互动,社交范围小,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渠道不畅通,缺乏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不懂如何利用资源和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

(二)客观因素

一是帮扶形式较为单一。政府主要以物质帮扶为主,利用排查走访等形式,了解各个低保群体的基本情况,并定期向这些家庭发放低保金,节假日之时赠送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由此可见,社区组织机构、政府等对于低保群体的帮扶方式有限,对于这个群体的心理疏导、精神支持等方面关注较少。

二是低保保障水平不高。2022年兰州市五区的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846元提高到不低于914元,有些家庭的收入虽然高于最低标准(914元),但因家庭成员患病或子女上学等原因花销非常大,而得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非常有限,生活依旧困难。

三是城市低保家庭成员能力有限。低保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及低保群体中存在患病、残疾等问题是造成城市低保群体的主要因素,由于他们自身普遍从事体力劳动且薪酬不高,再加上家庭成员身体原因,使得低保群体收入水平不高,却在医疗方面的生活开销很大。

四、完善社会工作推进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路径

(一)正式社会支持层面

1.政府层面

政府部门要充分考虑复杂的情况,努力完善各项制度,保证充足的资金供社会工作机构运转,为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政府需降低对城市低保家庭在教育成本、医疗成本、住房成本等方面的花销,从而使低保群体的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减少开支、缓解住房压力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低保群体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的需求。

2.社会组织层面

首先,机构因其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时会更加便捷有效,社会组织要继续贴近基层群众,了解低保家庭真正所缺所想,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其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制定扶贫政策、筹集和运用资金、评估后期成效。最后,社会组织要充分搭建好政府和低保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在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维护低保群体的权益的基础上,及时准确的传递政府的政策,代表低保群体发声,提升低保群体主动参与到社会事务中的能力和信心。

3.社区层面

首先,社区应该激活低保家庭参与社区日常事务的意愿和主动性,帮助低保家庭融入社区,使低保家庭建立起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帮助低保家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同时大力宣传国家针对低保群体的相关政策,使低保家庭能够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其次,低保家庭的文化层次不高,社区应设置阅览室供居民阅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联系各行业的能手为低保家庭教授生活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可以对感兴趣的低保户开展一对一的帮扶,为其再就业打下基础。

4.社会工作层面

社会工作的开展进度与帮扶对象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因此,政府应当与社会组织机构树立长期合作的意识,使得低保群体中的社会工作成为常态化,充分发挥出社会工作者在低保群体与社会、政府等之间的媒介作用,为社会支持网络的行稳致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与各类社会力量相结合,如公益组织、残联、妇联等,充分挖掘救助资源,同时要激发低保人员的主观能动,挖掘出其潜能,帮助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二)非正式支持层面

1.服务对象自身层面

不管贫困家庭是因病致贫还是别的原因,贫困并非与生俱来且不是无法不变的,仅仅是因为当下的某些困难阻碍了其发展。社会工作以优势视角去看待贫困者,不管他们能力大小,也有公民最基本的权力,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并为自己发声。低保群体往往比别人更顽强更隐忍,应该挖掘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克服自己的非理性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社会中去。

2.亲属层面

低保家庭最需要的帮助就是现金资助,而政府的低保金额有限,不足以担负日常生活、医疗费用、子女教育等费用。亲属作为每个家庭最重要的社会网络资源之一,他们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对于低保家庭来说是最直接有效的,最重要的是,亲属能为低保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因此社会工作者要鼓励低保家庭加强与亲属间的联系,完善低保家庭的亲属支持网络。

3.邻里层面

我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并非一句空话。因为地缘关系,邻居是离低保家庭最近也是交往最多的人群,尤其在一些修建年份比较早的小区,邻里之间彼此熟识,社工要多多鼓励受助者与邻居多建立联系,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例如可以临时帮助照看老人或患病家属,监督邻居家孩子写作业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和睦的邻里关系会使人精神愉悦,对低保家庭来说是一种正向的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希娟.城市低保户精准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91-93

[2]李红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J].贵州社会学,2011(12):40-44.

作者: 郑苗 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互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