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之中所形成的。在我国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以及凝聚力。为此,在文中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奠定着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有效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法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是我国政府以及学术理论界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通过进行广泛的宣传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价值观。因此,当我们在宣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必须尽可能的采取多样的传播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营造以主流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氛围,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养,激发人们对国家主流价值理念、文化思想的肯定与认同,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首先,新闻媒体要成为主要传播渠道。我们应以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要方式,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方针和价值导向,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新闻传播体系,让价值观内容逐渐融入到日常舆论监督中去,传播社会正能量,不断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思想;其次,报刊以及电视台要在重要版面时段、开展专栏专题,着力建设受众面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的新闻报道以及言论评论。都市类以及行业类媒体要承担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紧密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生动形象的圏像、声音和文字的将信息广泛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最后,寻找网络上的传播阵地。我国应准确掌握互联网的发展形态,把握网络宣传的传播规律,将宣传教育通过网络文化的宣传方式,让大家龄听到正面的文化声音,看到灿搭的文化成果。
在宣传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中突出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逐渐进行宣传教育和理论灌输,不断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使其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发形成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促进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的飞跃。
二、彰显价值内容的导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精气神,是在推进主流价值观的进程中诞生的。它能够深深影响公民的思想行为和价值思想,能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需要我们弘扬的,什么是我们需要摈弃的,是具有导向性的价值规范。理论界的权威人士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来说,能够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能起到安身立命的作用。韩震将核心价值观分为社会制度价值观、人民生活价值观,他发现中国古代推行的核心价值观可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或者是“三纲”理论:臣子要以君王为表率,儿子要以父亲为表率,妻子要以丈夫为表率;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提倡的伦理道德是“五常”,此价值理念告诉我们:人人要一心向善,存仁爱之也,因地适宜地做一些事情,行为得体,不做偕越之事,能分辨是非,通晓事例,要有诚实守信的良好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导向性引领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性。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功能,历史中的建造者才能在价值的追求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纠正错误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正是因为有了导向性的精神支持,人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不断前进。
三、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认同首先需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社会生活权利等,公民的权利要得到维护和保障就必须全力打造覆盖全社会的权益保障机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建立保障社会权利的体制机制,实现每个人权利的实现。
一方面,以民主法治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展基层民主协商的作用,满足人民的政治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活力。首先,要以利益共享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市场经济的制度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第二,完善利益矛盾协调机制。形成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解决人们关心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性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一个既安定团结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极大的调动人民积极性,使个体潜能得到挖掘。不断引导和满足人民的政治生活需要,赋予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推进价值观的认同。
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它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推动认同的重要条件。在发展目标上,要注重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落脚点,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而现阶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途径。通过机制创新,大力解决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人民关心并且与他们利益相关的问题。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把价值观的内涵渗透到精神文化传播中,注重精神的熏陶作用。
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的干部队伍与基层民众联系最紧密,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对与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切实保障各项政策的执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国家基层政权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此,要不断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挖掘一批讲党性、重品行、心系百姓、勇挑重担的好干部。同时拓宽干部来源,加大从大学生村官以及一线人员中招录的比重。加强各街道社区以及不同省市间的交流学习,在沟通中互通经验教训。最后,还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考评办法,做到权责明确,特别是针对社区里突出的民生矛盾,要应该集中精力解决,杜绝相互推诿,为民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样,作为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首先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保持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守党员的操守和自尊。做好思想上的建设后,接下来要在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下,努力做到高度自觉,这样由党员到群众、由少数到多数,相互感染,最终达到先进典型的普及化。
五、理论与实际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事实上的主体。
发挥认同主体的能动性首先要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让人民积极参与到价值观的认同中,根据马斯洛的无层次需求理论,认同应该从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出发,贴近群众,人的生活本质内涵是社会生活。从他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出发,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等,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就业、住房、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等。改善民生,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回归民众的现实生活领域,让广大民众享受到更多切实的利益。其次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善于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群众路线与价值观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它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人民群众认同,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善于发现群众内涵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加以引导,探索出适合人民大众的群众实践活动形式,感情上贴近群众,形成认同自觉性。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理论的说服力。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必须遵循意识发展规律,它反映社会存在,其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所以,认同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同时,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扬弃各种其他形态的价值观,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潮的内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价值观的理论用于实际生活,在实践中赢得人们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韩东云.试析思维定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11-13.
[2]赵仁青.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向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03):48-52.
[3]何绍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N].台州日报,2019-04-28(005).
作者:郑苗 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