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的跨界传播与传承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地方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新媒介环境下,发挥古代文学资源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用,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跨界传播的优势,借助科技成果进行文化产品创意。古代文学资源成功实现跨界传播需要着重从优化传播内容、创新内容呈现和提升传播效能三方面入手,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新时代征程中,文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之一。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资源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跨界传播的格局已然形成。丰富的地方古代文学资源如何借助跨界传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成为需要探讨的时代课题。安徽作为文学大省,自古文人荟萃,作家辈出,佳作纷呈,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近年来,安徽省致力于文化强省的建设,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讲好安徽故事,让安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本文在跨界传播的背景下,结合安徽省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对于地方文化的承传和创新形式和路径进行思考,以期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徽文化名片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地域文化元素和受众需求相结合,优化传播内容
优质的内容生产是创意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优质的文化传播内容。作为历史文化的留存,古代文学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该地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通过鲜明的地域性、本土性内容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凝练和标识,另一方面是以作家的个性风神和人格范型对地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塑造。从这一意义上说,安徽古代文学参与了安徽地方文化的构建,是当代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地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地方文化的建构需要通过人的理解和认同才得以真正实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古代文学应该通过充分发挥其“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构建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面对丰富的地方古代文学资源,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地域元素,有助于营造“地方感”的内容。还需要充分考虑当代大众所关注的话题,在精神和情感、价值内涵等层面唤起普遍的共鸣,增强受众的地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应该唤起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家园感”和归属感,同时,满足当受众时尚性、娱乐性和互动性的心理需求,主要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作者、作品知名度高,在历代评价和当代网络传播中都具备相当的热度
如盛唐大诗人李白在皖南留下的诸多名作,其中《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被改编为电视剧《包青天》片尾曲《新鸳鸯蝴蝶梦》而广为人知;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作于滁州的《简卢陟》一诗中“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被网友在微博中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发布接龙征集令之后而名气大增[1]。
(二)作品的主题内容呈现多义性,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包括引发争议、带来新异的内容
如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名作《清明》家喻户晓,但是,无论是诗中“杏花村”的归属地,还是该诗是否为杜牧所作,都一直歧义纷出,至今未有定论。北宋文豪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中歌咏的“西湖”也并非闻名天下的杭州西湖,而是阜阳境内的颍州西湖。这些内容的“不同寻常”都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探究兴趣。
(三)作品本身或创作背景具有故事性、传奇性,便于当代演绎
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情节曲折的叙事诗,借助戏曲、影视等文化实践的演绎,早已成为重要的地方文化IP。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则是经民间演绎,代代传播而深入人心,如李白的《赠汪伦》,据说李白是被泾县当地人汪伦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诓来的传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中唐诗人刘禹锡《陋室铭》的创作背景也被后人编出了“三次搬家”的民间故事,在当代流传甚广[2]。古代文学资源与“注意力经济”的高效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古代文学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古代文学对皖地山川风物的吟咏、与安徽相关的文人轶事和传奇佳话等内容既充分引发当地受众的地域自豪感,也满足了受众求新求异心理和探索欲,有助于引导话题方向,还便于网络上的互动再创作,有助于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是需要着重梳理和发掘的内容。
二、“文化·创意·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内容呈现形式
安徽古代文学资源的价值发掘和有效利用的关键在于创意转化的成功与否。进入视觉传播时代,大众的文化体验往往表现为视觉体验,视觉形象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注意力经济的产业资源。地方文化的承传和创新实践需要重视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基于地方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利用当代科技,通过影视化、景观化、情景化等方式实现古代文学资源的视觉创意转化,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古代文学作品在古代社会就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表演等“跨界”形式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不同媒介之间的跨界互动成为文化内容生产和形式创新的主要方式。古代文学在当代的跨界传播,需要扩大其承传场域,更加广泛地借鉴其他领域的表现形式,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将其蕴含的地方元素和精神内核进行生活化、具象化、细节化、情感化、传奇化、个性化的演绎,创新表达形式,让古代文学资源“活起来”,形成受众的文化认知,融入受众的文化认同。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充分利用新型电视制作技术,将中华经典篇目里的细节场景和文学意象呈现于戏剧舞台,把经典传承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展示给观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中国古代绘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一传统在科技的助力下,在当代艺术领域得到了有力的承传和创新。各类媒体节目、文创产品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如AI技术,将诗词、书画、篆刻、朗诵、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综艺、动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更为自如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多种文化创意形式。如,利用AI技术,借助古代绘画等文献资料对古代作家形象进行复原的网络视频,重现古代文学经典的场景和情境,让当代受众在身临其境中充分感知领会文化的意蕴。而舞蹈诗剧、创意音舞诗画等电视节目则是近年来电视节目形式创新的突出成果。如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取材文学经典,植根传统文化,通过科技赋能,以水下舞蹈的创意呈现出惊艳的视觉效果。虎年春晚中的《忆江南》,运用XR、CG等前沿特技手段呈现了一幅三维动态的《富春山居图》,以山水写意和诗词作品等元素,对江南地域文化内涵进行创意呈现,运用新颖的视听语言,呈现出“人在画中,画随景动”[3]的视觉奇观,这些节目通过电视和网络的多屏传播,好评如潮。新媒介环境下,数字化、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在文化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国家科技部已经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支持,日益成熟的AI技术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融合在文化产业中具有非常值得期待的前景。
三、聚焦城市品牌形象,多领域聚合联动,提升传播效能
城市作为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复合体,是地方文化特征的主要载体。因此,城市不仅是地方历史文脉的承载延续,还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创新性建构,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已经成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03年,建设部(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出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其中,“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是最重要的评选的条件与评价标准,包括“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4]”古代文学资源作为城市文化符号,有助于形成城市品牌定位,在历史文化名城(镇)的申报中发挥重要作用。古代文学作品和历代文人生活是城市历史记忆的主要构成,往往赋予一座城市以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蕴。历代文学的地方书写将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空间场所塑造为标志性的文化意象,有力彰显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因此,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村)”,是发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安徽省为扩大文化影响力,跨界联动,采取了多种创新举措。2022年1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经济广播、交通广播联合推出了“听故事、游安徽”系列节目。包括“非遗带你游安徽”“文物带你游安徽”“考古带你游安徽”等节目。近期,更着力打造“安徽诗路文化走廊”,利用历代诗人吟咏安徽风物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长卷,构建诗路文创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安徽古代文学资源在文旅结合中的价值,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是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做的积极准备。在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古代文学资源的精神价值唤起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地方文化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通过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帮助受众形成对城市品牌的感知和认同,才能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如何将古代文学资源的地方文化价值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采取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成为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这方面,阅读推广活动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当代社会,文化的共享、普及和传播主要是通过阅读行为实现的。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新媒介环境下的各类数字化阅读行为,都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存方式之一。我国政府已经将全民阅读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方式。“跨界”是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界限的突破。阅读推广活动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包括政府宣传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传媒机构、文旅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文化类企业、志愿者团体、民间机构等,综合了教育、传媒、商业、公关、服务等多重功能。便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开展充分的跨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协同共赢。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形式也因跨界传播而丰富多样,包括知识普及型的系列讲座访谈或竞赛、情境化沉浸的创意表演方式、爱心服务类的有声阅读等。近年来,阅读推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地阅读推广活动多以城市记忆、城市印记为主题,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多种阅读形式,唤起受众新鲜生动的文化体验,密切了城市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有力促进了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安徽省的黄山书会就是通过成功的跨界传播打造成的一张亮眼的安徽文化名片。黄山书会创办于1987年,至今已举办了17届,以其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而著称,成为与东部上海书展、西部四川天府书展、北方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南方广东南国书香节齐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书展和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黄山书会之所以能够赢得业内外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主要在于其“一会”融“三会”的成功跨界:融图书展销会、行业交流会、全民阅读会为一体。会上设置了非遗展厅等文化空间,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展开对话交流,不仅是是广大读者的“全民阅读的嘉年华”,更是一场文化传播盛会。对打造安徽文化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副局长高度评价:“举办中国黄山书会,是安徽出版发行战线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5]”
四、结语
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资源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意转化则成为沟通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桥梁。通过跨界传播,不仅扩大了地方文化影响力,更拓宽了古代文学的传播渠道,是积极应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推进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致力于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媒介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新传播形势下,需要积极探讨安徽古代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对接及其实现路径,打造出更多的提高安徽文化知名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以富有创意的文化成果讲好安徽故事,让丰富的本土历史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为安徽的文化强省战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我有一壶酒”微博续诗成热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2):3.
[2]潘天英.《陋室铭》“三次搬家”的背景故事指谬[J].学语文,2019,(3):32-34.
[3]彭澳丽.科技之光映照舞蹈之美[N].中国文化报,2023-01-10(05).
[4]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3(18):3.
[5]陈浩、王晓飞、陈曦.黄山书会,“一会”融“三会”.2022-08-28.
作者:袁晓薇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