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苗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民族药药材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传统苗药的现代制剂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绿色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其医药工业产值居我国民族药之首。通过系统梳理贵州区域民族医药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分析贵州苗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为实现苗药科技赋能,打造贵州苗药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贵州;苗药;区域品牌;发展
贵州省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是我国著名四大药材产区之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十分适宜中草药生长与种植;丰富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尤其是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现如今,贵州省中药材/苗药已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产业,成为下游经济的产业支柱,为贵州省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苗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延长产业链,实现科技赋能,是促进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贵州苗药发展的区域优势
1.1生态环境的区位优势
贵州省坐落于我国西南内陆云贵高原的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1〕。全省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无三里平”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境内山脉众多,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着“山地公园省”的称号,这为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1〕。贵州喀斯特(出露)面积约109084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2〕。
1.2资源优势的先天禀赋
贵州省植被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点;现有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2〕。其中药用植物有5304种〔3〕,占全国中药材资源种类总数的47.59%。中药材蕴藏量达6500多万吨,民族药品种1500余种〔4〕。在2022年11月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国家验收工作会议中显示,全省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将增加至7000余种。贵州少数民族人口1405.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44%〔5〕,全省各州市均有少数民族分布,其中以苗族人口数量最多〔6〕,因其多有使用和人工种植药材的历史,且疗效显著,故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苗医药。贵州苗药以“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质量优”而著称。据调查贵州苗药资源在4000种左右,常见苗药约有2000种左右,最常用的约达400种,代表种类有黑骨藤、米槁、观音草、艾纳香、头花蓼、重楼等。其中部分苗药近年来被整理收载于全国性或地方性民族医药类专著中,如《中华本草苗药卷》《苗族药物集》《苗族医药学》《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等〔7〕。
1.3历史积淀的特色苗医药体系
苗医药的发展起源于西汉时期,在民间传统、歌谣和汉文医书中均有记载〔8〕;苗族民间一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苗汉医药文化的交流,苗医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系统化的“纲、经、症、疾”理论模式,在治疗学、卫生保健、武术养生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更加重视,苗医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相继出版了《贵州民间方药集》《贵州草药》《贵州中草药验方选》等著作。目前,贵州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共有154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的16%;苗药成方制剂包括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十余种剂型,可用于治疗头痛、糖尿病、胃溃疡、荨麻疹等〔9〕;其中苗药大品种以开喉剑喷雾剂和金骨莲胶囊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苗药工程技术中心,对其开展组方理论、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工艺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定位研究等,解决苗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技术难点,形成覆盖苗药全产业链的相关技术体系,打造苗药现代化开发综合研究思路,为苗药研究提供了示范作用。
1.4适应健康中国的贵州发展策略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上,贵州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2021-2030年)》《贵州省中医药条例》《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等文件精神,编制了包括苗医药在内的发展规划,做到了“前进有方向,发展有目的”。同时大力开展特色药材人工驯化种植工作,出台《贵州省全面推进“定制药园”建设工作方案》,规定了“定制药园”建设的选址、种植规模、种植品种、种植方式、采收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通过订单式“定制”种植,实现种植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在选地、种质资源、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为每种药材配备独有的身份证(二维码),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可追溯体系〔10〕。2020年5月省中医药局制定发布了《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规范(试行)》,健全了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标准规范及技术评价体系,为提升全省中药材质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以需定产、以质定产、以标定产。截至2020年底,“定制药园”建设面积23.3万余亩,涵盖33个品种,黄精、天麻、钩藤、铁皮石斛、太子参、薏苡仁等品种种植面积统计均达到万亩以上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带动贫困户6千余户、贫困户用工12万余人次、土地流转4万余亩;37家“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其中9+3地区共有9家,涵盖10个品种,面积约为3.6万余亩。通过“定单”的方式连接企业-基地-农户,到2021年底,建设“定制药园”示范基地数增加到50家以上,建设面积扩大到30万亩以上。
1.5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把中药材/苗药种植作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出台了《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等一系列产业政策。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将中药/民族药的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中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通过“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带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引领农民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10〕;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的决策部署,对中药材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大力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健康医药产业和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经营和信息化追溯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贵州省发展中药材/民族医药产业是促进贫困村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首要任务。
1.6中药/苗药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从2016年的399633hm2增加到2020年的474093hm2(图1)。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25个,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296个,面积72万亩;种子种苗基地285个、面积8.92万亩;全省47个中药材品种种植规模达万亩以上,37个品种产值超亿元,石斛、天麻、白及、太子参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11〕。全省中药材总产量、总产值从2016年的165.79万吨、129.25亿元分别增加到2020年的206.68万吨、224.42亿元(图2)。截至2020年底,全省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1164.6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114家,中药工业总产值290亿元,约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2%。苗药产业也常年位列我国民族药产业产值第一〔11〕。
2全面提升贵州苗药产业面临的问题
2.1高质量发展不足
苗医药是一门主要基于经验积累的学科,多以口传或者家传的方式存续,药方的传承人或持有者一般无法给出合理的药物理论和治疗机制,且目前对苗药品种的研究仍较为局限,未能全面系统化地开展相关工作,导致从品种到成药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亦缺少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药材种源、药用部位、使用方式混乱等问题,同时,市场上所流通的苗药质量参差不齐。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必须解决苗药的标准缺失问题,将苗药品种、药用部位及质量评价标准列入重点研究计划。目前,根据《贵州省中医药条例》有关规定,按照《贵州省道地药材、民族药材和重点药材目录评选工作方案》要求,将头花蓼等91种少数民族习用药材列入《贵州苗族等少数民族药材目录(第一批)》。这将有利于推动贵州中药材/民族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悠久历史文化、卓越中药品质、浓厚贵州特色的民族药优势品种。并通过进一步深化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动“高校+科创+配套”功能布局,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种研制贸医养”全产业链现代产业生态基地,打造中/苗药产业创新发展新极核,促进苗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2.2非规范化种植致品质难控
中药材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栽培方法、采收和加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在品质和功效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如贵州南部地区温度较高,适合艾纳香、石斛、艳山姜等喜热植物种植,中部地区适合黄精、刺梨、灵芝等种植;西部地区海拔较高,适合半夏、党参、天麻等种植;北部区域杜仲、金银花、头花蓼等人工种植品种质量较优;东部区域适宜种植太子参、重楼、茯苓等。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多见为追求效益,跟风种植、非规范化种植较为普遍,从而导致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巨大,药材质量无法达到有效含量,这将大大降低中药的治疗效果。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品种聚集度。打造各市/县/种植基地重点单品、地方特色道地品种产业带。推行引种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建设一定规模的种苗繁育基地,确保每年种苗繁育基地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优质种苗的供应能力。
2.3宣传力度不足、苗药知名度低
苗药鲜有文字记载,药方皆以口传或者家传的方式存续。再加上武侠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夸张描述,导致苗族医药长期被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以往苗药使用范围仅局限于民族地区,口口相传或家族传承较多,外界对真正的苗医药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苗药被市场所接受与认可。
2.4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贵州仍未建成在贵州省和全国较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省中药材的交易主要依赖省外市场(如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湖南廉桥中药材专业市场等)进行。而这就造成了省内大批中药材/苗药原料由药商或企业散收的方式销往外省后,再由省内企业从外省倒运回本地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省内药材主要由个体药商和小型药材市场等对外销售,带来了较高的运输和销售成本。另外,药农对种植品种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难以把握市场信息,不能科学指导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比较普遍。
2.5过度采挖、生态破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药品的生产,而药品的生产离不开原材料的提供。为了追求利润,部分地区大量采挖野生植物资源,导致野生资源锐减,甚至濒临灭绝;或是在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材品质;更有甚者,为追逐短期利益而大面积毁林种植药材,造成生态资源严重破坏。因此,在推广药材种植、采挖、应用的同时,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基本战略思想。
3贵州苗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建议
3.1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强化产业发展
全省中药材/苗药产业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人均增收、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着力抓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这两个关键环节,推进产销共同体建设,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断扩大营销通路;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措并举,算好“增收账”,持续增强苗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增收致富的能力〔12〕。利用乡村振兴之契机,助推黔药出山,助力农民增收。稳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下一步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和关键所在。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中药材产业作为12个特色产业之一。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积极开展药材种植方法、种植技术提升,促进形成规模化种植,形成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如在大地乡选定中药材山慈姑作为主要种植产业,以“一县一品”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先进行示范化种植,逐步推广。
3.2深耕苗药研发创新,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如何实现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就要聚焦源头发力,全面提升贵州中/苗药材产量与品质。狠抓产量和品质两大关键要素,着力强化优质种子(苗)供应、规模化种植和质量追溯能力,强化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护,推广一系列优质种子(苗)繁育技术,选育确定一批道地专用品种,建设一批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和优质种子(苗)繁育基地。在现有三级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具有苗医药特色的种质/种子及种苗标准、产地环境标准、规程化种植规范、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采收加工规范、贮藏和包装运输质量、商品等级标准体系等〔12〕;同时以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应平台单位为基础,提高或挖掘苗医药的科技含量,积极探索“专家+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创新生产体系。
3.3重视品质与生态,确保规模化与现代化
借鉴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推广药材绿色栽培,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无土栽培、果药同种、套种等,从而达到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双丰收;采用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药材,既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降低人工成本,又能提高药材标准和产量、保证药材品质的可控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根据中药材的生长状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合理的进行轮作、间作和套种,将中药材的种植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合理的进行仿野生和半野生栽培、定向培育、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等,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当控制中药材种植的规模,避免过度开发砍伐树木,影响生态发展,同时不得占用耕地种植中药材,应选择荒废的坡地和山林下,不仅可以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不可一味的为了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应使中药材种植的产业链逐渐升级,最终实现绿色栽培、有机栽培。
3.4建立追溯体系,建立规模化专业市场
通过建立“定制药园”,以“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石,形成覆盖种植、生产、初加工、仓储、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材/苗药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截至目前,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入驻企业1017家,可追溯种植面积71.86万亩〔13〕。聚焦“苗药出山”等,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定制药园”,打造全国“道地苗药”集散中心〔14〕。充分发挥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主产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有利条件,着力建设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线上线下联动式“道地苗药”集散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定制药园”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推动更多“定制药园”企业认证,积极鼓励全省公立医院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的中药饮片和成药产品,建立全省中药材稳定消费市场;同时以2022年11月19日开市的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为契机,完善并扩大规模化、专业化交易市场;有力促进全省中/苗药材产业发展。
3.5紧扣苗药区域特色,建立苗药公共品牌
加大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优品牌、知名商标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注重品牌宣传推介,努力创响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黔药”“苗药”知名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药交会、药品展销会、新特药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提升打造以赶场天药市、端午药市等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氛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贵州苗药”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提升苗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社会广泛知晓并认可的区域性公共品牌。持续挖掘、收集、整理“贵州苗药”文化,丰富品牌内涵,推动农文旅结合,将“贵州苗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开展特色本质、特色成因等多方面的研究,丰富贵州苗药文化,讲好特色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以“贵州苗药”品牌为代表的贵州中药材产业公共品牌,全面打造贵州中/苗药材产业发展新篇章。
3.6创新发展,提高产业链有机构成
构建贵州现代化的中/苗医药产业体系,以培育大品种、大集群、大企业、大品牌为重点,全力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高深化中医药加工生产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中医药市场主体,大力支持和提升本省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引进国外国内优质企业,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同时,在省级层面上,以中医药龙头企业为中心,重点推广管理规范、成熟、稳定、高效的中型中医药企业。探索“中医药+”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将商业、产业、旅游业、生态链模式相互融合,积极探索“中医药+商贸”“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旅游”等模式,实现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种植基地参观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生、药膳餐饮等产业纵深融合发展,鼓励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路线;推进中医药健康市场试点建设,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医、养、住、食、文、娱综合体。
4结语
“贵州苗药”作为贵州省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何将其充分挖掘利用,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苗药区域品牌,不仅要依靠现有的野生自然资源、药农、药商,还需要中药材企业、政府的支持,充分重视现有的苗药资源,逐步发掘新的民族药用资源及产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苗药标准化、现代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贵州特色苗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推动苗药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产业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定制化、精准化营销创新模式。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全面贯彻苗医药产业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促进苗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苗药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实现苗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在推进健康贵州、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洪刚.贵州现代山地农业的发展[J].大众科学,2017,(4):14-17.
[2]贵州省人民政府.自然地理[DB/OL].2021-09-14.
[3]贵州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EB/OL].2022-06-08.
[4]吴冰.建立贵州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的探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6):33-35.
[5]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EB/OL].2021-05-25.
[6]刘辉.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分析[J].金田,2013,(8):336.
[7]冉懋雄.贵州苗药研究评价与中药现代化[J].中药材,2010,33(2):163-167.
[8]贵州省人民政府.苗族[DB/OL].2019-10-14.
[9]黎成雪,许锡娟,杨勇.苗药剂型发展现状概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4):71-75.
[10]何君林.贵州:强势推进中药材产业[N].中国中医药报:中药产业周刊,2015-09-17.
[11]蒋建勇,蒋安琪,何晓明.推进贵州民族药产业化国际化[J].当代贵州,2022,(37):62-64.
[12]朱荣,邱晓燕,康燕妮.标准化助力云南道地中药材产业质量提升[J].标准科学,2018,(5):71-75.
[13]李伟忠,杨柱,于浩,等.贵州脱贫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4(5):95-99.
[14]杜高富.“定制药园”破题,“道地黔药”出山[N].贵州日报:要闻,2021-08-01.
作者:刘绍欢 骆沁羽 梁语嫣 刘绍博 陶玲 龙庆德 沈祥春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贵州医科大学天然药物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