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域下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德育视域下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德育视域下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研究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培育优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培育。基于此,从德育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改革进行探讨。在分析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德育视域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结合高职教育的改革逻辑,探索符合德育实际特点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德育;高职;人文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展开,高职德育教育也需明确指导方针,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德育资源挖掘力度,实现德育教育同人文教育改革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一、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人文教育,是指提升受教育者人格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社会价值的教育模式,要求发挥出个体的最大潜能、弘扬人性、完善个体心性,以科学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展其审美能力、道德情感、合作精神等,让学生的行为可朝着合乎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人文教育的本质属于人性教育,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受制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学校教育更加侧重于“教学生做事”,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相分离,致使教育成果大打折扣。同时,人文教育要求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从本质来看,人文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内容是为学生传递人文知识;第二层次是人文方法教育,内容是启迪人文方法;第三层次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人文态度。理想的人文教育需关注三个层次的教育,人文教育的达成过程是提升人性境界、促进学生自我心灵觉醒的过程,应当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广博的文化知识、优秀的文化传统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人文教育中,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赋予发展空间。从哲学层面来看,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是由生理、生物、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构成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更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感受,从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面出发,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德育视域下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理论分析

(一)生成动力

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生成动力是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以人为本”作为实施原则,做到从“人”出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到高职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的实施提升了人文教育工作的稳定性,学生的学习可以立足于人文教育中的德育元素,借助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扩宽人文教学思路和模式,引导学生专注于自身事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二)价值依托

高职人文教育的价值依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开展人文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哲学等多重角度入手对人文内涵进行探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德育以人文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的目标界定、完善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

(三)关键抓手

德育教育的关键抓手为根植于人文教育展开实践。生命的意义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哲学起点。因此,在践行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要义是要尊重人性,关爱人性,进而生命教育也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教学过程在于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结合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人文理念[1]。例如,可以通过叙事形式带领学生走入特定的社会情境,并通过丰富的实践形式塑造学生的价值认知,进而树立强大的生命信心[2]。

三、德育视域下高职人文教育改革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在德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应做到从全局出发,推动德育向科学化与公共化的角度发展,实现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院校特色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以及服务等多个环节当中,进而构建跨学科、体系化、完善化的育人格局。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承担育人职责的同时突出人文教育的文化特点,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通过家国情怀来丰富课堂资源[3]。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可以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校文化载体的作用,借助校园内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人文故事。除了专业课程教学以外,高职院校内部还应积极组织讲座、相关文化活动等,以此作为德育的第二讲堂来提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与全面性,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关于德育内容的人文体验,进而培育出更多与德育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高职教育都被视为传授知识、培育技能的一种“技术性教育”,这种观念实际上有失偏颇,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根据教育白皮书中欧盟委员会的界定:“一个人面临的是充满危机的未来还是充满机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也取决于个人是否拥有能够追赶未来的丰富知识。”如果高职教育采用单一的教育模式,就无法塑造出具备综合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还是定位于培育技术型人才,教育存在严重的功利性。实际上,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也要提供人文教育,使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内涵能够得到提升,成为具备良好人格、健全心智的社会型人才。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广大领导、教师、管理者都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从以往培育单一的“工具型人才”“职业型人才”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加以融合,为社会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为达成这一目标,需统一思想认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人文教育问题,坚持一手抓职业教育、一手抓人文教育,从全面发展角度看待问题,以思维品质、精神情感等多方面来达成育人目标。另外,还要科学界定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发展离不开求善、求真的精神。因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都要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作用。

(三)建立人文教育平台

在落实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打破专业设置上的壁垒,引导全员参与到德育教育当中。为进一步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要素,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人文平台,为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沟通提供更为便利的通道。人文平台的架构旨在打造全新的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格局,因此应配备具备高思政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专业人文教育的常态化与创新化发展。在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各类人文内容展开深层次探究。对于具有思想导向性质的专业课堂来说,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到备课、讲课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拓展教学思路、挖掘教学资源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专业教学中德育基础薄弱的不足,进而将更多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入到专业教学之中,赋予人文教育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人文平台的关键。因此,院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德育教育培训机会,有效提升其政治站位与专业基础,保证教师队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改革要求,带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与人文精神的传扬与践行。另外,在平台的建设上,校园物质文化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高校校园中,氛围环境、物质环境,都会对德育教育产生影响,氛围环境与物质环境主要是校园中的整体环境与建筑物环境,在德育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环境是实体化的内容,如学校的体育设施、草坪、树木、建筑物、校训、校标等,这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属于非强制化的力量。校园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环境氛围不同,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具体直觉,如明亮的图书馆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干净的餐厅可以诱发学生的食欲。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思想,让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心系班级、关爱集体、热爱学校,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有激情、有活力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益。

(四)实现课程设计与德育元素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课堂灌输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专业课程人文文化欠缺。第二,课堂内容与专业结合度不高,社会实践活动走过场,学生参与度不高。要达成德育教育的实施目标,开展人文教育,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德育要素是践行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而德育元素的融入仅针对在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将其延伸到继续教育当中,实现教育的持续性与全程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课程思政,还要强化继续教育。具体来说,实现课程设计同德育元素的有机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针对人文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德育改革。在开展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并不是简单将德育理论嵌入到人文课程中,而是抓住现有的德育理论进行优化与整合,以最优化原则为基础对专业课程大纲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以个人、行业、社会、国家为线索加以梳理,使人文学科理论可以覆盖到各个层面,为德育元素的融入提供保障。其次,围绕人文课程内容实施德育教育改革。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应注重自然性与流畅性,避免将关联性不大的内容生拉硬拽到课程中进行硬性渲染,这样反而会削弱德育教育的改革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做到紧跟社会热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并根据具体需求的改变对相关内容进行论证、修改与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教学阶段与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实现人文教育的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在践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将目光放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上,以专业知识教学为途径深化对于德育元素的理解,反过来则需要借助德育元素来提升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再次,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分配,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针对德育实践教学部分的设计,主要可以围绕以下环节展开。第一,实现课上教学与课外教学、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以及个体教学与群体教学的有机结合。鉴于我国人文教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教师应积极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在人文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等多种形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突出教学的灵活性与实践性[4]。第二,在教师队伍的构成上可以兼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长期坚持主干课程与学科群落的建设工作。第三,针对人文教育德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帮助其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最后,强化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驱动力,将德育元素融入到人文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完成自主学习,打破人文教育、德育教育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程中,提升人文教育课程的时效性。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借助慕课等形式丰富教学模式,实现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5]。

(五)以特色教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

德育教育视域下高职人文教育改革的实施,要引导学生从以往的原理、概念中解脱出来,人文教育并非“填鸭式”教育,而是要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主动进行人文反思,在实践中唤醒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内在需求,能够发自内心地拒绝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等,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6]。要达成这一目标,在德育教育实施进程中,要坚决摒弃传统的训导、灌输、说教式方式,通过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对话、反省、实践、讨论方式,让师生在实践模拟、辩论赛、角色扮演、平等讨论等活动中领悟人文精神的价值,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收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实践显示,通过此类非普遍性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文教育从传统的“形式主义”成为“有活力”“有意思”的教育活动。

(六)丰富实践教育

让学生从课堂进入社会、了解人文精神的主要活动就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可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理解,还能够将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上,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设置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感受一线员工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感受企业领导艰苦创业的经营理念。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每年可定期安排学生深入到社区、街道、乡村中。另外,还要创新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也是开展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实践中要发挥出社团活动的载体作用,将其融入人文教育,借助丰富的社团活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理念,激活学生的人文热情、合作意识和服务理念,由党组织、团委、学工处、学生会共同支持,组织各类型的社团文化活动,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上,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彰显人文理念,如红十字会社团的宗旨为“博爱、奉献”、爱心社的宗旨是“以爱温暖社会”,通过此类社团宗旨的宣传,让全体社团成员具备同样的目标和信念。二是在社团中传递人文理念。如礼仪协会借助礼仪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规范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此类活动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从多方面夯实学生的人文意识。除了社团活动外,在校内还要借助其他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理念,如在学校走廊设置“文化长廊”,定期组织“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发挥学校校报、板报、橱窗作用,为学生收集丰富的人文素材,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7]。

(七)强化人文教育支撑要素

德育教育视域下人文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打造科学的人文教育体系,并不是单一通过核心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和人文教育实践创新就可完成的,还需要理念、制度以及校园文化的支持。首先,教育观念会影响课程思政引领下人文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观念,对人文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重点,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其综合素养,将人文教育纳入教育重点。除了校领导的重视,学工处、团委、教务处也要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在学校内部,要做好人文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组织教育专家制定规章制度,对人文教育做出长期计划和短期规划,明确其教育地位,基于德育教育的引领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可适应后续工作的要求。另外,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必不可少,充满人文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需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角度来着手,在物质文化上,要利用好有限的校园空间,让校园充满人文教育主题,做到“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丰富人文教育的育人环境;在制度文化上,要求师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教师需用严格又宽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上,要兼具权威性和人性化;在精神文化上,发挥出教训、校风作用,让学生能够产生精神共鸣,在良好的学校氛围中学会关爱、敬畏、宽容、合作、沟通。通过上述几个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为课程思政下人文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八)提升教师人文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强调人文教育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德育教育视域下要求各科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挖掘学生潜能,以人自身的完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让学生可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对此,教师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倡导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鼓励者、促进者与帮助者,真正“为学生成长而服务”。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学习型教师,具备责任感、自我感、历史感,能够主动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连通起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专家”“杂家”,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立足于讲坛、放眼整个世界,吸收、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教材,引导学生走在学科前沿[8]。当教师具备了过硬的能力后,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发展人性、完善人格。

四、德育教育视域下人文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

在德育教育视域下,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因此,二者之间也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人文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文教育更加朝着有温度、有素养的方向发展,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结合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施情况来看,人文课程占比较小,不能满足德育教育实施背景下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9],而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很难将学习到的人文知识运用于执业岗位当中。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各个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会贯通,并借助德育育人元素引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输送的高素质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德育教育视域下人文教育同德育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开展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德育教育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实际落实人文课程建设时,应积极掌握德育教育的生成动力、价值依托与关键抓手,实现专业教育同德育教育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余中樑.高职人文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机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2(1):101—106.

[2]胡孝四,唐志娟.高职人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33—36.

[3]朱红亮.论高职人文教育之“真”“善”“美”[J].职教通讯,2012(22):57—61.

[4]金雁.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人文教育开展的两个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1(7):89—91.

[5]张胜难.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人文教育策略研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4(2):72—77.

[6]邓红梅.试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J].情感读本,2022(11):19—21.

[7]朱燕玲.以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1):87—90+104.

[8]李腾子,蒋凯.专业人才培养中怎样开展人文教育———基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2):46—52.

[9]郭红.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修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6):23—25.

作者:张京蕊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