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定位及实现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定位及实现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定位及实现路径

摘要: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基本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功能的定位,然后提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功能;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及高校的中心工作,更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与根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高校思政课特殊功能的精准定位,也突显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专业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因而思政课发挥什么功能、如何确保既定功能发挥出来,都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及价值。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深入剖析高校思政课功能,对其功能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定位,进而探索出功能的实现路径,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加以重视。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定位

(一)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的“出身”具有特殊性,其本质上是一门人学课程,即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支撑点,在教育和培养人方面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因而对高校思政课的功能进行定位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基于此,需要立足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时代背景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思政课程育人的本质功能进行分析。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立德”与“树人”从来不是无联系、无因果的关系,相反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基础,”树人“则是“立德”的指向和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需要德才兼备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表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而且自此之后,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党对教育本质论的认识,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升到新高度和新层次,多次就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发展理念提出不同理论论断,更突出强调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立身之本的价值导向,从而逐步将立德树人理念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立德树人实现的最主要渠道和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而培养时代新人是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全面准确地对高校思政课程功能进行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不仅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核心目标,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功能精准定位的根本诉求和价值依循。

2.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使命。

回应时代之需,方能实现目标。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思政课功能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时代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对其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其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在培养时代新人和担负民族复兴大任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应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3],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而立德树人工作的适时贯穿恰好是对这一需求的有力回应,是思政课功能定位的目标要求。同时,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私德,引导其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更需要培养超越性道德,即使其坚定党和国家的领导、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而高校思政课若想更好地突显时代意蕴、不负历史重托,更好地发挥内在的课程功能特质,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形势和规律,还要承担起使学生认识到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远大抱负和落实脚踏实地的理想信念。概言之,增强大学生的使命责任感并为之提供助力,既是时代发展之诉求,更是高校思政课不断完善自身课程功能的过程。

3.现实困境的问题性沉思。

只有充分反思现实问题,方能应对得当。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社会发展之规律。但由于受到众多内外因素影响,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方面,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课程功能也有所弱化。一方面,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与认知方式对舆论传播格局的改变,思政课在思想文化领域和舆论空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严重削弱了大家对思政课功能的理解和思政课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政课直接作用的对象———大学生而言,由于传统高校思政课的“说教”氛围偏重,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导致部分学生自身不理解、不相信,如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的“满堂灌”而忽视品德滋养、只注重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致使思政课面临着课程功能与学生思想特征之间的错位与脱节问题,从而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正确向度和教育指导原则。加之作为高校公共课,有些高校尤其理工科类学校的思政课经常处于边缘化状态,备受冷落、形同虚设,致使思政课在高校中立德树人工作中应发挥的功能被弱化。因此,目前看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功能,将立德树人深刻内涵与思政课功能融会贯通,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当前思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二)基本内容

课程功能的产生是自发性的,是由课程作为教育工作、教学实现形式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体现了课程的内在职能和基本价值。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接受思政课程的人创造新的思想状态,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追求成为关键,因而从该过程的具体发展与思政课在其中的作用来说,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包含以下四种。

1.“基础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是指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政治人格、清晰政治观念、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才,促使他们形成良好政治素质并付诸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是由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所决定的,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这是思政课固有的功能特性与价值属性,也是思政课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国家课程”,“在兼顾思想性与学理性的同时,更加凸显鲜明的政治性”[4]。思政课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将自身的政治思想、理论观念、方针政策等理论化、教学化的产物,它所传递的不仅是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思想知识和思想方法,也体现着个人与社会政治生活有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共识与实践共识。意识形态教育是指国家和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5],形成符合国家主流意识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经验不足,政治社会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对一些政治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都带有主观色彩,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和定位时常与社会脱节,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高校思政课与生俱来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政治合格的人才的首要任务,其本质就是促使大学生发展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和政治素养较高的社会人。因而可以说,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是高校思政课“合法”性、“合理”性存在的基础与发展取向,是高校思政课得以存在的必然功能。

2.“德育课”:道德立人功能。

所谓“德育课”功能主要是指高校思政课依据教育教学规律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知与观念,使其学会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养成自我要求与社会需求的道德观念素质,并最终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之于社会、之于个人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高校思政课具有帮助大学生了解与掌握“何为德”“立何种德”“如何立德”的道德教化功能,契合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导向。与其他专业学科不同,“立德”是思政课的初心与使命,道德教化功能更是其价值与意义的所在。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这是其品德认知、形成与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一情势下,作为高校学生,其自身道德素质与价值追求关系着国家发展前途,关系着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否实现,因此要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固然重要,但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培养才是关键。在这一特殊阶段,思政课作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的关键渠道,要深化大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公德与个人私德,切实增强“立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从而使其成长为具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品德的新人。

3.“文化课”:文化育人功能。

课程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和知识的教化形态标签,其功能与文化的累积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博大的文化系统中,并非所有的文化要素都能够转化为思政课内容,只有那些符合既定目的和目标要求、具有指定教育意向功能的文化内容才可以最终被纳入课程内容范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是思政课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来源,因而高校思政课具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育人功能。一方面,文化是实现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价值共鸣的良好媒介,因为思政课的教育对象生长于社会文化大环境,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保持着社会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这与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具有耦合与重叠,使得思政课只有深刻挖掘文化的价值基因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与理解;另一方面,随着高校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场地,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利益的主导、科研成果的诱导,更应该将文化所承载的国家富强之深厚精神根植于心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的先锋者,承担起文化繁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政课内在的文化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全面解读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培养文化强国建设生力军的有效平台,承担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文化认知、提升文化素养、涵养文化自信的任务,这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深度契合,有助于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与以德育人的结合,从而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4.“方法课”:能力提升功能。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不仅旨在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政课,不仅具有“授之于鱼”的功能,即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具有“授之以渔”的功能,即引导大学生实现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的笃信、学习和应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优化促进综合能力提升的功能,从而使大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能力适应度较弱,大学生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容易缺少直面困难的能力与方法,失去时代新人应有的激情与动力。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能告诉学生“是什么”,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理论和方法理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又会启迪大学生“为什么”,尊重、发现大学生的闪光点,以问题导向为教法基础,引导大学生发展辩证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科学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提升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实现路径

以提高思政课课程功能发挥的实效性为重要抓手,支撑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即必须探索出实现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突出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输送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故思政课在兼顾思想性与学理性的同时,必须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不同于隐性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专业课程,高校思政课必须使用显性方式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实现直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地位,这是彰显思政课理论课功能的重要途径。当前,“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成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的共同期待目标,高校若想将大学生塑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就必须加强思政课建设,通过对大学生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出思政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从而培养出与国家主流思想相一致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要立足课程内容的特殊性,紧紧围绕思政课内容要求,使全部教学设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7]展开,通过整体规划和系统教学设计,融入社会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这突出强调了亲和力和针对性对于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因而,高校思政课要实现自身功能,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学内容因时而新。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更要贴近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即要求教师围绕“突出重点,关注要点,化解难点,回应热点”[9]的教学要求,用发生在身边最鲜活的实例做理论的注解,将大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热点、案例、故事等融入理论讲授过程,以更好地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第二,教学模式因势而新。要想实现思政课的功能,必须实现由“漫灌”向“滴管”的转变,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师生间友好的“对话式”教学模式,“从教育对象内在需要的角度来科学设计教育目标,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10],营造出民主、平等、友爱的课堂氛围,从而满足大学生的诉求,使其更好地建构自我发展的目标与要求。第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应用为思政课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手段保证。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技术了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既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又能实现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立德树人使命的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责任与使命,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是保障立德树人使命和责任完成的关键,具有不可替代性。首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狠抓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水平直接与立德树人实际成效相挂钩,即理论素养的建设是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发挥思政课功能的关键点位和重点领域,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素养高,做到理论的真信真懂,才能通过思政课这一平台,实现学生的真信真做。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意识。作为知识传授与价值指引的主体,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故而要做到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自觉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和人格魅力,言传与身教共勉,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终而做到以己正人。最后,贴近学生实际,加强感染力。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语言、教学方式方法等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功能实现的效果,课程功能的实现实质上与师生情感交流、师生情感共鸣能否实现存在重要关联性,因而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应多些“草根情怀”和“朋友圈情结”,实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特点的紧密贴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道引人,切实增强实际的教学感染力,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功能的全面清晰定位不仅能够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是推动思政课程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想培养时代所需要的新人,必须从意识形态上、思想上、道德上和能力上进行改进,发挥自身功能对于教育对象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从而实现时代发展的使命要求。

参考文献:

[1]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8-05-05)[2022-09-10].

[4]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

[5]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6(1):67-7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刘三宝,谢成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时代新人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47-50.

[8]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李大凯,刘金鹏,朱琳.一线教师谈: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天津:天津出版社,2020.[

10]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07-112.

作者:王家琴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