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传承与行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查目前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入手,研究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启示,提出了构建“企业+学校+家庭”协同培育体系的行动路径,包括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增强企业协同育人意识,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打造“匠心·匠气·匠技”双师型师资队伍,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文化环境,以及重视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历史传承;行动路径
0引言
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根据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要求,高职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国家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要培育工匠精神。因此,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诸多困境,如校企融合不深入、文化氛围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探讨当前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困境、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启示,以及培育工匠精神的行动路径,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
1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
为了分析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企业、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调查问卷;通过企业实地考察、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访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1.30%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创新意识不足,60.90%认为“学生缺少团队精神和责任心”,43.30%认为“学生质量意识不强”,同时,认为“学生的素质及技能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的人数占比为43.70%,这反映出目前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的不利现状不容忽视;学生在工匠精神认知层面认为“父母教育”和“同伴交流”需要加强的分别为33.78%和32.43%。在调查“影响认知影响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宣传不足”(占75%)>“学生不认同”(占45.95%)>“多元文化的冲击”(占45.95%)>“学校不重视”(占29.05%)>“社会不认可”(占21.62%)>“教师不传授”(占20.95%),这说明宣传不足、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网络时代的多元文化影响是阻碍认知效果的主要因素。受访者普遍认为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存在一些问题,而影响“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和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方面,受访者中有60.14%的人认为“校园文化氛围不利于培育工匠精神”,57.70%的人认为“工匠型教师缺乏”,50%的人认为“学校培养方法单一”,还有57.3%的人认为“师生服务企业不足”,由此说明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培养方法、师资,以及师生服务企业方面的问题较为突显;企业方面,受访者中有58.20%的人认为“企业主动性不高、校企合作意愿较低、缺乏深度协同育人”,有45.60%的人认为“企业兼职教师不重视工匠精神培育”,有45.40%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力度不够”,这说明企业协同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效果不佳。在家庭调查中,有26.30%的家庭认为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家庭教育缺失,因此,需要加强针对培养工匠精神的家庭教育。
2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启示
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不同,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关于“百工”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传统工匠精神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从起初“师慈徒恭”的传统学徒制发展出鲜明的核心内涵。学习我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传承方式,对于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2.1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意蕴
推动工匠精神走上历史舞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经过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核心意蕴主要包含职业精神、崇尚师道和信念追求。职业精神指的是技艺精湛与敬业专注。精湛技艺的掌握,体现了匠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考工记解》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手工技艺不断追求的一种精神品质[1]。《诗经·卫风》有描述匠人研磨打磨骨器玉器时追求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2]。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提到,宋朝的开宝寺塔由卞京名匠喻浩建造,其精巧水平令后人叹为观止[2]。《天工开物》对云锦织造做了详尽的描写,以此来赞叹织工的精湛技艺,可见中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匠人们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古代文明国家的地位[2]。古代匠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职业,把它作为养生、立身之道。敬业专注是工匠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技能必须遵循的原则。鲁班因敬业专注,被称为“木匠祖师爷”,也是“百工圣祖”。“技进于道”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经过长时间地练习解牛,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体现了庖丁在从业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的敬畏,持有“干一行专一行”的专注态度[3]。崇尚师道指尊师重道与匠心传承。《后汉书·孔僖传》中有“尊师贵道”一词,可见我国尊师重道的悠久传统。“程门立雪”“百世之师”“白首北面”等流传下来的成语见证了尊师重道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4]。师傅与门徒弟子同吃同住,就像墨子及其弟子一样;在习道过程中,弟子们对师傅和同门都很尊敬,对自己所学的道技也是推崇备至;师傅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信念追求指务实利民与推陈出新。中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也多秉持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精神[5]。为了满足实用需求,古代工匠们也不断追求技艺上的开拓创新与实用性的提高,他们相信工匠的价值就是用他们的技术使别人方便。据《墨子》记载,墨子认为鲁班制作灵巧的木鸢就不如他做的车辖有用,他做的车辖虽用三寸木头,却能负担五十担重量的部件。还有元末宋初的黄道婆为提高棉花产量,促进棉纺织工艺发展,创造了轧棉机、改进了弹棉工具、制造了三锭脚纺车,成为佳话。
2.2传统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技艺的传授通常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的。拜师仪式结束,徒弟们正式开始学徒生涯。学徒完成任务后,往往要跟随师父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独立完成任务。《新唐书》最早记载了不同行业拜师学艺的年限[6]。到了后代,学徒的时间一般为三年:第一年干杂活,包括打扫卫生等;第二年主要是练习基本技能;第三年则是习得技术。在学艺过程中,师父对学徒实行全过程教育和全面教育,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个性化教学;学徒必须遵照师父的要求,勤学苦练,德才兼备,方可出师。师徒之间的关系是“师慈徒恭”,关系亲密。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主要通过学徒制和言传身教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进一步发展。
2.3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启示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培育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坚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学习发扬传统学徒制。余东东等(2018)认为“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应是一种专注和耐心的坚守精神,更是一种严谨和负责的敬业精神,还是一种追求极致和超越事功的体验精神”[7]。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应是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勤学多思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专心致志的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以及职业素养与探索意识。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各个行业中都可以看到传统的学徒文化的缩影。所以,传统的学徒制可以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借鉴。
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行动路径
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再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以及“千校万企”行动,这一切都表明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新时代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成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应不断探索具有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8]。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既需融入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学徒制传承方式,又需构建“企业+学校+家庭”协同培育格局,相互支撑,保障培育工匠精神目标的有效落实。
3.1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学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双主体。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一是与时俱进地进行专业调研,根据产业、行业所需,开设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可探索实践“先厂中校后厂”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校企合作开设现代学徒制专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匠精神传承形式,它立足深度校企协同育人,以学生的职业成长为主线,可采取“一个月在校学习理论+一个月进企学习实训”的轮换培养模式,或者是产业学院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使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中习得工匠精神。二是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共享资源。三是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业务。四是企业在学生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五是在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企业员工培训、1+X技能证书培训等方面开展持续合作。六是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项目研究合作,推动形成协同培养“时代工匠”的共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
3.2增强企业协同育人意识
目前,校企协同育人出现“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愿景或参与成本与效益难以达到均衡,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制约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进程。为改变这一局面,企业要增强企业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一是要积极与学校共建校企合作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材的开发、构建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等人才培养环节,使学校教学效果适应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二是安排行业精英、技术能手到学校讲学,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开展团建活动,与学生深入对话,积极传授经验,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工匠精神;三是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保驾护航;四是积极营造企业文化,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技能报国等精神意蕴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去,突出企业发展的愿景、核心价值和企业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和行动中,实现工人向工匠的转变,在学生专业认知、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营造真实学习场景;五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备等实训资源,或与高职院校共建实习基地,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3.3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目前,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工匠精神融入整个人才培养实施的教学环节,将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专业教学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理实结合”教育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教学。加强在课内外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保障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效果。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相关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为核心,并作为课程体系架构的核心,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进程,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突出岗位能力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丰富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把美育、体育、劳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等设置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素养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推行“理实结合”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融合,理实结合,以“专业知识学习、综合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组织劳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学生管理上实施“三全”教育,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重视良好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以三年制高职为例,教学环节分三段进行。第一学年,以学校内部学习为主,理论学习和实训相交替,学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而实践教育的重点是对人文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生注册登记时,由校内专家及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安排带领学生赴公司实地考察,以掌握未来的工作发展趋势,身临其境地体会工匠精神。第二学年,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技能和理论传授,由专兼教师合作完成,通过开设仿真模拟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教学评价以学校考核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三学年,学生主要进行综合实训、岗位实习。通过综合实训、岗位实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的能力,以企业人的身份践行工匠精神。对学生综合实训及岗位实习的考核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技能大赛、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匠精神。三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需以学生为本,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学需要,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线下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习得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四是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德才兼备人才,思政教育是根本。将思政教育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挖掘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达成入脑入心的效果。
3.4打造“匠心·匠气·匠技”双师型师资队伍
必须打造“匠心·匠气·匠技”双师型师资队伍。“匠心·匠气·匠技”双师型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型的兼职教师组成,既需具备“四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要以“业师”“仁师”“匠师”等情感和人格魅力将工匠精神渗透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创新意识,以及培养他们对工匠精神的崇敬之情。培育工匠精神要重视榜样的激励作用[9],就要从身边选树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一是发掘和推广优秀师生模范,弘扬工匠精神,彰显职业精神,以奉献的态度影响和激励学生;二是邀请企业专家或优秀毕业生进校讲座或授课,言传身教,通过亲身体验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使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个体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工匠精神是就业必备素质[10],使其求真务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敢于战胜各种挑战;三是在学生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教师要严格遵守公司的经营规章制度和产品品质标准,并将其与公司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和培养工匠精神。
3.5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文化环境
文化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把工匠精神教化于心。一是学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展板、橱窗、横幅、海报、校园广播、广场、展厅等文化景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工匠精神。二是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工匠精神”带进校园、走进课堂。加强“职场化”校园文化氛围,使其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实训基地文化,需要校企共建,即体现校园文化要融入企业文化,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校企“双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企业要实施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建设策略,注重工匠人才培养,注重日常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活动相结合,培育企业持续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6重视开展家庭教育
高职学生年龄大都在18~20岁之间,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发展成熟,主要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人们获取生活必需品和学会社会行为的一个主要地方。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人生目标和成长。因此,家长的日常谈话举止、生活习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意志品质、对工匠精神的态度等,都会给子女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在新时代、新起点的今天,家长应主动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性责任,精益本职工作、倡导工匠精神,培养子女热爱劳动、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培养子女具备工匠精神基础。
4结语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能传承、就业创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工匠精神,是明确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调查发现目前高职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还面临力度不深入、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所需,溯源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意蕴及传承方式,结合实际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行动路径,包括: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增强企业协同育人意识,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打造“匠心·匠气·匠技”双师型师资队伍,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文化环境以及重视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针对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方面提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理实结合”教育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能有效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旭,刘华东,李睿宸.工匠精神:谱写敬业报国的时代乐章[N].光明日报,2021-02-10.
[2]胡林.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18:18-21.
[3]季中扬.《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2021(3):168.
[4]韩露,陈敏蛟,陈梦云.论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培育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4):128.
[5]王天平,陈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品质及其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9(1):68.
[6]路宝利,赵友.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6):73.
[7]余东东,徐灿.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发[J].现代职业教育,2018(31):56.
[8]顾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7):36.
[9]贾秀娟.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77.
[10]魏冬.“五双教育”:产教融合下中职食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12.
作者:王海梅 迟尧林 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