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急救医学学名及其术语规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急救医学学名及其术语规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急救医学学名及其术语规范

摘要:现代急救概念萌生于19世纪的欧洲战场,从此开始了急救公众实践。1976年在德国美茵茨成立的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俱乐部,随后更名为世界灾害与急救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标志着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以专业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WADEM开始以专业性的急救医学学术机构从事活动。1979年急救(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国际公认,成为医学第23个专门学科,而院前急救便是其分支之一。中国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介绍急救医学的重要实践过程,提出了中国现代急救医学领域的重要科技术语,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定义。时代催生了现代医学救援领域术语的创立和规范。

关键词:急救医学;灾害医学;急救医学术语;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协会

0引言

“医学救援”[1],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专业性强、为大众熟知且经常使用的科技名词,涉及的社会层面和领域非常广泛,历史沿革久远。最早最原始的急救实践可以追溯到史前阶段,比如用树叶、草茎涂裹伤口,用烧热的石块、砂土做局部热敷,砭石叩击皮肤以及浅刺出血等;公元200年我国的《华佗神方》有类似于当代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的原始心肺复苏的操作,此外《圣经》和1800年前我国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对复苏等的急救法就有了类似现代的一些认知和操作的雏形。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science)形成以来,医学领域科技进展举世瞩目。医学科学的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健、医疗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与之协调并握有主动权。从20世纪最后10年至今,对急救领域科技术语,须以新的立场和视野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定义和著文。

1现代急救医学的诞生

现代急救医学[2]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3-4](moder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是近60年来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越来越多的医院外(out of hospi-tal)突发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的迫切医疗需求这一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高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相互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odern emergency medicine)。而它又借助尖端科学技术作为 “翅膀”,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更为扩展,灾害医学即是其主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分,不过是致使危重患者的原因或环境不同罢了。1976年,在德国美因茨举行了全球第一次灾害急救学术会议,随之成立“世界灾害与急救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标志着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以专业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该组织成为当今全球唯一以灾害、急救为主体的医学行业学术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延续至今。1989年9月,在中国香港举行了第6届世界灾害急救大会(6th WADEM)。随后以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1924—2003)为首的国际主流科学家团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会卫星会,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教授为首的中国医学界代表参会。沙法教授团队也参加了在北京急救中心(Beij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举行的急救、复苏、灾害医学讨论会。至此,我国急救医学开始进入全球急救灾害医学的主流领域。

2现代急救医学的学科创立

长期以来,国内有人将急救医学(emergencymedicine,EM)称为“急诊医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medicalservice,EMS)称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pre-hospitalmedicalcare)称为“院前急救”,显然,这些都是不确切的。理由很简单,“急诊”的范围局限在医院内,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包括天空、海洋、地下,“急诊”是无法概括且难以覆盖的,而灾害医学更是远非“急诊”一词所能涵盖。现代急救医学(包含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急诊及麻醉医学在内的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梳理和提高;对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系统救治进行理论和经验的支持和补充;并且基于之前医院外环境下初级救护(firstaid)的技术和装备,在理论和经验方面进行了革命性发展;同时它将通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急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大变革,即:

(1)传统的现场初级救护已发展为专业的急救机构,由医疗卫生部门设立的多功能急救机构进行,具备了在现场开展及时有效的基础急救和运输患者的能力;

(2)专业急救机构由之前位于城市地区的若干单一组织逐步进行联合和协作,形成了跨城市地区的医疗急救网络服务系统;

(3)旅游业、保险业为急救需求提供了费用支付方面的保证,为国际救援机构的运行创造了条件,如出现了实施跨洲、越洋的远距离急救运输的商业性组织;

(4)现代急救医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紧密,社区机构是其中体现之一———社区服务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以及志愿者基础上的“第一目击者”,不仅扩充了急救体系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资源,更重要的在于动员了广大群众参与急救活动;

(5)灾害事故(包括恐怖事件、局部战争等)的增多,致使灾害救援医学[5]充实了急救医学的内容,并形成了院外救援医学的专业特点;

(6)急救医学的学术内容,是基于心肺复苏(CPR)的创立和发展的,随着创伤救护的现场处置而逐步完善,与院内外急救、急诊学科互相补充,主要体现在人们认识到检伤分类[6](triage)的重要性方面。科技进步推动急救医学由院外扩至院内,包括高级复苏装置的推广。院外急救,包括灾害医学及医学监护和运输,形成了现代急救医学,促进了现代救援医学学科的创立。

3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加速了现代急救医学的学科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如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此外,随着人类交往更加频繁以及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发展,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加。鉴于此,198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首届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提出了“社区安全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项基本权利,使“人人安全”是基于天灾人祸和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活而提出的,因为它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的发展在继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发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能形成舆论。但是,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害性后果。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决定从1990年1月1日起将20世纪90年代作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中国政府、社团及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这一行动。国际10年减灾活动结束后,各国的工作仍在继续,并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理念。第一条重要理念是“使21世纪成为更安全的世界”(for a safer world in the 21th century)。一方面,全球灾害形势仍然严重;另一方面,人们把减轻自然灾害扩充到减轻所有灾害,联合国也对此表示认同。这既表明了减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性任务,也表明减灾将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性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使21世纪成为更安全的世界”的提出,不仅宣告了为期10年的减灾活动,同时要求必须在全球持久开展防灾减灾,这体现了人类在今后对于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理念。第二条重要理念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预防文化”是在减灾10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对它的内涵的深入探讨、实际运作,在各国防灾减灾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灾害形势更趋严峻。2001年美国“9·11”重大恐怖事件,2003年中国暴发“SARS”疫情,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海啸并继发核泄漏,大规模灾难可谓此起彼伏。尤其令人关注的还有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与流行,波及全球,几乎无一国家幸免。全球科学家齐心协力,对灾害的认知和防治等进行研究与探讨,持续推动着灾害医学、急救医学的发展。城市常态下,随着急诊急救事件救治水平的逐步提升,结构性急救医学建设和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4为急救正名:急救医学关键术语及其规范

“急救”一词作为使用于社会大众、专业学界乃至正式文件中的专业词语,能够较全面、通俗、正确地反映其内涵与操作,且是约定俗成的。通常指出现紧急事件、紧急状况时(对人对事)的紧急处置,是一个泛指的术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近年来急救社会功能的科学发展,无论在医学专业领域还是在各级管理层面,都应该对相关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和定义,这有利于学科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有利于专业医学院校的教学和对社会大众的科学普及,即“名正则言顺”。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行经验和权威机构所提供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对急救领域重要术语,进行如下梳理和说明。

(1)急救/救护:面对常态下急症、意外伤害时做出的应对措施或在突发灾害或疫情时对受伤害个体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对应的英文为“firstaid”。急救是一个专业人员和公众都认可的在紧急状态时使用的名词。当前部分官方文件将急救、急诊称为“应急”,而应急对应的英文表达为emergency。

(2)急救医学(或称医学急救):是指针对各种急症进行救治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急性创伤的病因病理及诊治的临床学科,是在短时间内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灾害和疾病所采取的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是急症的重要临床救治手段。急救医学的范畴包括:院前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创伤医学、毒理学和急救医学管理学。1980年,卫生部为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急救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我国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随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关于急救工作的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专业急救机构的名称为“急救中心、站”,要求医院建立急诊室并逐步过渡到急诊科。因此,通常“急救医学”这一学科术语是院内急救和院外急救行为的统称,不等同于“急诊医学”,因为后者无法代表医院外的各种现场,包括天空、海洋、矿山的紧急医学处置,当急诊医学主要在医院急诊科等院内区域时可以简称为急救。急救医学的英文为emergencymedicine(简称EM)。

(3)救援医学:1996年1月笔者明确提出救援医学的定义:救援医学是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对于在医院外环境发生的各种危重急症、意外灾难事故,相关人员利用现代通信及时组织救护力量,在现场对个体或群体实施及时有效救护和必要医学处理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并在医疗监护下采用现代交通将病人运送至医院接受进一步全面救治的过程[7]。随后,1999年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救援医学》[8]提出,现代救援医学是急救医学迈出医学领域与更多的学科相结合,与更广泛的社会部门相联系的重大进展。救援医学有下述几个分科:①家庭救援医学:主要针对临床各科危重急症、急性中毒和意外伤害;②交通救援医学:主要针对陆路交通事故以及空难、海上意外事故等;③旅游救援医学;④城市意外事故救援医学;⑤自然灾难救援医学(如地震、洪水等);⑥战伤救援医学。这些分科各有特点,又有很多交叉重叠。

(4)灾害医学:鉴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外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国内一些学术组织专门提出灾害医学并有相应专业出版物。比如普遍观点认为灾害医学是研究事故灾害及灾害环境与人群健康和安全关系的学问,是安全科学与预防医学的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单纯研究若干灾害的急救处置所形成的灾害医学,缺乏理论的完整性和践行的特殊性。如何将事故—灾害—医学问题综合起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才是灾害医学要解决的问题。

(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这是我国急救领域里第一项为灾害发生时医疗卫生组织和人员设立的预案。由卫生部起草、国务院相关会议通过,属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是为了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此类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此预案将相关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协调,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分Ⅰ、Ⅱ、Ⅲ和Ⅳ级响应。

(6)院外急救/院前急救:当今国内无论是专业官方文件,还是从事医院外抢救的专业机构急救中心工作中,多用“院前急救”。该词由英文“pre-hospital”直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前”对应“后”,是指过程或时段,而非空间、现场,更不涉及在空中、地面、水上、地下等领域开展的急救,因此应约定为“院外急救”。“外”即与医院内相对的院外空间、时间的覆盖与全过程。国际上近年来也在逐步改成“医院外”(outofhospital,OH)。

(7)医学救援与救援医学“一案三制”:灾害医学的基础是救援医学[9]。2003年春,我国发生“SARS”疫情,随后国务院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自2003年底至2005年开始制定“一案三制”[10-11],即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专家在总体预案下又设置了关于医疗急救的专项预案,这在医疗卫生领域引起关注与影响。该体系表明灾害医学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基础与核心是急救医学。

(8)医学救援:医学救援是指一个行业,如由急救中心、急救站等专业机构实施的救援行为。

(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aAsso-ciationforDisaster&EmergencyRescueMedicine,简写为CADERM。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是由笔者作为发起人,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后批准成立的。批准文件指出:鉴于我国现有的医学救援体系以医院为主,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与医院外的医学救援紧密相关,有必要成立一个医学救援的行业协会来规范及提高我国医学救援行业的整体水平。经卫生部系列程序审批后,于2007年2月向民政部致函申报。2008年11月在京召开成立大会,2009年1月,民政部批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登记注册。民政部在关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登记的批复中指出,“该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卫生部,……协会为推动我国医学救援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结语

急救/救护,从救护战场伤亡和日常生活基层现场所采取的简单医疗处置开始,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各类灾害频发,逐步催生了现代医学救援行业,而医学救援的学科发展进一步伴随相关专业术语的出现与应用。急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包含灾害医学。医学救援则是急救医学范畴中更具体的表述,更倾向于在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灾害疫情事件时使用。救援医学,则是一个在前述形成的专业学科内使用的名词。随着时代进步,专业急救机构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日趋成熟,跨领域的科技内容将更为丰富。今后,随着急救医学实践的发展和学术推进,相关术语的定义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同时也将产生更多新术语,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急救医学术语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宗浩.“医学救援”:在紧急事件、灾害挑战中崛起的新兴行业与学科[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2):705-706.

[2]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6):60-62.

[3]RINNERTKJ,WLIGGINTONJG,PEPEPE.灾难的时代错误:灾害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J].管兴志,译;钱方毅,审校.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1):14-16.

[4]李宗浩.直面灾害:医学救援的时代特征与历史重任[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1):833-834.

[5]李宗浩.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上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25,176.

[6]邵子伦,宋承润,王司琪,等.三种检伤分类方法对地震伤重症伤员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7):760-765.

[7]李宗浩.创立、发展现代救援医学[J].武警医学,1996,7(1):55-56.

[8]李宗浩.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9:1-19.

[9]李宗浩,金辉.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22):1519-152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EB/OL].(2007-08-30)[2022-10-25].http://www.npc.gov.cn/npc/c198/200708/91cd75de0e74484bb912f9b6c96af839.shtml.

[1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EB/OL].(2006-02-26)[2022-10-25].http://www.gov.cn/zhuanti/2006-02/26/content_2615973.htm.

作者:李宗浩 单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