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文化融入青年德育的情境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红文化融入青年德育的情境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红文化融入青年德育的情境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成效。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具有鲜明意识属性、强烈目标指向、浓郁时代气息等特点,需要坚持实践性、融合性、舒悦性原则。通过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化、红色文化实践大众化、红色文化环境规范化、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化以及红色家风传承普及化等路径构建,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有效推动当代青年道德教育实施开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

道德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的当务之急。青年道德教育既是促进其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指航导向,也是他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担负的时代责任,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红色文化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就是针对道德教育内容,遵循道德教育规律,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情境,用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思想去启发和引导青年道德认知和体验相交互的活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充分利用情境开发因素,促进红色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承与青年德育的作用发挥,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深入拓展和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

一、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的特点

(一)鲜明阶级属性

青年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是为贯彻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为巩固和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服务的,其开发必然伴随阶级性质和阶级立场的问题,整个开发过程都体现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旨在帮助青年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资源,提升道德素养,端正理想信仰,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其过程需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明确坚持提倡什么,坚决反对什么。

(二)强烈目标指向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就是要根据道德教育规律特点,为了让青年学习发扬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良道德教育资源,达到最优德育效果而特意创设某种情景或氛围。为了实现最优教育效果这一终极目标,每一次的情境开发都需要有所针对和侧重。具体包括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青年年龄、职业、政治面貌所产生的差异化需求,及时调整角度和重心;针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内容的特殊性强调不同场合、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情境开发;注意根据道德教育接受、认知、认同、传承不同阶段区分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兼顾个人与社会目标。

(三)浓郁时代气息

青年道德教育旨在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情境开发必然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当下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不断地为教育情境融入社会发展带来新兴元素和创新因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大背景对青年道德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伴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需要重视理论与时代相统一,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对教育情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或重组。同时要注重内容与手段相结合,将红色文化深邃内涵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有效传递给青年,使青年道德教育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还是效果上都能够真正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二、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基础的德育,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因此将红色文化与青年的“生活世界”相融合相适应,成为德育情境开发的首要原则。“社会实践活动是让红色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科学路径,也是对人们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环节”[1]。红色文化融入道德教育情境开发需要紧密联系时下的社会现实,运用适合青年接受的话语体系,将红色文化渗透进青年道德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要在教育情境开发中激发青年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性,鼓励青年自主学习与实践,将社会宏观道德价值追求与个人道德困境需求紧密结合,真正促进青年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内化。

(二)融合性原则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过程,要注意尊重青年在个人成长和个体认知上的差异,坚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糅合,从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创设道德教育情景。融合性原则能将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升华为红色文化德育的某种情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全方位使青年、红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一种无形的“绑定”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串通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课课程体系,促进学科间交叉互动,从中挖掘新的红色文化德育资源。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资源,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对红色文化德育的导向作用,实现教育情境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

(三)舒悦性原则

道德教育成效与接受对象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挑战众多,青年压力日益增多,道德接受与社会现实时常背离。红色文化融入道德教育要想见到实效,就需要创设内容导向性和形式创新性相结合,富有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探索教育对象猎奇求趣的心理特点,营造生动、形象、感染性强的情景,寓教于乐,促进青年从被动加入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教育情境舒适性能化解青年对长期以来道德灌输说教的消极抵触情绪,帮助青年从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增强自身的存在感与获得感,增进个人成长,强化德育效果,还能活跃情境氛围,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交流,对教育者创设新情境带来新的启发,实现教与学的共生共长与良性循环。舒悦性原则能够在深层次刺激青年接受新的道德理念,排除原有道德干扰,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内心法则,进而转化成自觉的价值追求。

三、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的路径

(一)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化

丰富红色文化德育内容,要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学术界要强化红色文献档案整理,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道德事迹、道德精神进行记录梳理。要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传播技术再现名家名作。特别是“对一些红色历史文化记忆还要善于利用、保护和挖掘,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3]。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在红色媒介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红色文化德育内容,要加强对新时代社会楷模先进事迹的弘扬。运用融媒体讲述讲好新时代感人道德故事,把榜样无形的力量传递到广大青年当中。丰富红色文化德育内容,要关注高校校史,高校需要进一步挖掘校史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因素,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征集、宣传校友的红色故事,编创演出一系列反映校园红色文化的话剧、音乐剧等艺术作品,从青年的心理层面出发,从校园精神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展青年道德教育。西北工业大学《寻找师昌绪》等校园原创话剧均因讲述校史故事、传承道德情怀而深受青年学子欢迎。

(二)红色文化实践大众化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离不开青年的自觉实践参与。一是通过不断摸索青年的学习需求及心理、思维发展特点,针对不同特点的青年打造不同的教育实践平台。共青团组织精心策划,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校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好“红色快闪”、红歌会、红色文化论坛、党旗接力赛等活动形式。二是教育、文旅部门有组织地开展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纪念地、革命博物馆、体验乡村振兴建设等红色旅游为主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三是国家鼓励引导青年进入农村、进入工厂、进入社会,特别是到贫困的革命老区和艰苦的基层接受教育。四是青年志愿者作为公益活动的代表力量,身体力行,志愿奉献,给众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祝福和希望。五是引导青年参与虚拟现实技术(VR)制作的红色传统游戏,“模拟红色传统形成的艰辛过程,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红色传统形成的过程”[4]。

(三)红色文化环境规范化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创设必然离不开具体的客观条件———社会软硬环境。在硬环境方面,通过符号塑造加强宣传,比如建设具有红色文化意蕴及道德教育价值的人物、事迹建筑、雕塑,绘制张贴红色文化宣传画像、摄影作品、名人名言,以英雄人物命名的城市、乡镇等。在软环境方面,一是注重虚拟环境在德育中发挥的作用,“虚拟环境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丰富了人的活动内容,提升了人的本质力量”[5]。综合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阵地,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道德教育“拟态环境”创设,将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模范事例、感人事迹“进行加工和创作,形成优秀的精神作品,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6],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标。二是加强人文环境的创设,通过多种途径使客观环境建设对青年道德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较少地出现抵触情绪,用生动的文化艺术形式让青年接受道德的感染、熏陶和影响。

(四)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化

制度是发展的有效保障,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各级各地方应该强化党组织统一领导,明确各部门具体分工,同时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还应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项目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人才配置,鼓励教育者积极创建有益于道德教育的情景氛围。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更需重视评估机制,坚持“准确性与及时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7]的原则,充分考察教育主客体真实状况,查缺补漏、取长补短、改进不足。通过传播机制完善提升,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年德育的协同、创新。

(五)红色家风传承普及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港湾,家庭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行事风格无时不浸染着青年,无刻不发挥着强大渗透作用。家长通过自觉的教导或榜样、暗示作用等灌输或传递给青年,引导、促成青年形成归纳、演绎的心理结构。青年道德素质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进程中,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以及家庭教育的主动有效配合。红色文化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情境开发最主要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传承红色家风。革命前辈、当代建设者家书、家信、家训中都蕴含了浓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家长要摒弃长期以来重智轻德的倾向,主动学习前贤红色家风,挖掘家庭传承的红色文化,在家庭中营造以爱国爱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道德教育氛围,通过血缘权威性的言传身教、标杆示范增强对青年的道德教育引导。同时家长要积极加强与青年所在单位、学校对接,相互搭建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兴波.从红色文化中汲取道德建设的正能量[J].人民论坛,2017(31).

[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石书臣,张朋林.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

[4]黄蓉生,丁玉峰.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

[6]王鸿政.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路径优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7]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99-200.

作者:方原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