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育人的延伸,已经成为各高校进行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1]。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锻炼实践能力,开阔视野,磨炼自身品格和意志,也能够很好地促进民众、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实现更好的互容互通,实现共同进步、合作共赢。但多年实践活动开展下来,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活动的现状和成效并不乐观,宣传问题、组织问题、评价方式等逐渐影响着高校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实践育人目标的达成度[2-3]。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实现实践育人目的,各高校在实践内容、模式、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4-7]。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引导、参与主体分工、管理考核和形式内容创新四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成效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1影响实践活动成效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宣传方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全国学联等统一部署,各高校在暑假前下发通知,各学院或学生社团组织实践团队制定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够深入人心,学生、学校、实践活动对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度低,这也使得实践活动的质量打了折扣。其次,参与主体协作方面,各参与主体责任不明,学校宣传指导、组织协调、管理监督不到位,学生信息接受不良,团队策划准备不充分,实践活动对象对来访学生团队接受度不高,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实践活动对象、学校与实践活动对象沟通协商不畅,时有冲突和突发状况发生,实践成效降低。再次,监督考核方面,主要采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交新闻稿和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学院审核监督和学校考评的方式,缺少了阶段性反馈改进环节,忽略了整体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暑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和效果。缺少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常常导致实践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支教、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当前国家时政实施情况调研是目前大学生暑期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各实践团队和高校实践形式与内容同质化严重,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8]。实践时间多为五到七天、甚至两三天,时间短,学生很难进行深入调研,实践流于形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不足,学生得不到锻炼,更难给社会实践活动对象带来实质性帮助。
2实践活动成效强化对策
2.1做好宣传引导,扩大参与范围
实践活动宣传主要通过互联网、海报、现场宣传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主要的宣传方式是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易班网、班级QQ群等针对学生做活动前组织动员宣传。活动开展过程中新闻宣传主要根据实践成效和文字材料在共青团App、学校网络/微信平台、二级学院网络/微信平台发布。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总结则只对获得优秀资格的团队或个人推送考核结果。宣传工作通常由各高校团委、宣传部指导完成。宣传时间相对集中,宣传对象针对的主要是学生,宣传形式单一。活动宣传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参与到活动中来,更好地完成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目标,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针对学生,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宣传方案,丰富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延长宣传时间线。不局限于为组织实践团队而做的集中式宣传。另外,可以结合学校或专业特色、实践内容和形式,针对实践活动开展对象,向当地相关机构、居民开展实践活动宣传工作,使其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2.2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协作共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教育重要的一环,学生、高校、活动对象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然而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活动重视和认识程度欠缺,大多忽略活动内涵和可持续性这些实质性的东西,活动成果质量差、内容空[9]。高校作为活动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身兼数职,却往往很少真正将其当做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执行,从前期筹备、过程管理到后期总结,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不足[10]。社会机构,包括实践活动开展地的居民、相关单位等因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或彼此沟通不畅等原因,经常性造成活动难以持续等问题。因此强化各参与主体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明确各方责任,提高重视程度对实践育人目的的达成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做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饱含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同时,高校应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重要教学任务执行,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实践教育教学管理,或建立相应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在活动开展形式、内容、结果反馈、评价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制定活动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大纲),开展必要的活动指导理论课程或讲座。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学生、社会引导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人员支持。综合学校资源,开拓、建立校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另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阔的乡村开展,因活动主题和内容不同,针对的群体会有区别。如针对乡村儿童的科普、英文教育、心理关爱,针对乡村居民的政策、法律、农业科技宣传和技术帮扶等。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乡镇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乡镇居民主观上的接受和配合。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
2.3加强管理考核,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建立以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团委、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2]。要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实效,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联动形成合力。如教务处可以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与学院一起将社会实践与导师制结合起来,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和二级学院把社会实践投入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建立实践活动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学生实践活动考核激励机制[11-13]。实践活动考核目的是通过甄别评判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效果优劣,发现闪光点,为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发挥好导向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进步。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环节存在的考核标准模糊、考核方式单一、考核人员不足等问题,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实践团队/个人工作表现、成果质量及对社会的良好影响或社会效益多角度制定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客观可行的考核标准。其次,确定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实践目标和考核目的,能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具有普适性、实用性强、易于操作的考核方法。再次,增加考核者培训,统一标准,避免个人偏见,提高考核工作投入。然后,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增加考核申诉制度,做好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最后,有效利用考核结果,适当与推优评奖挂钩,向学生传递学校的目标和期望,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学生实践活动形成有机运作机制。
2.4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保持实践创新和可持续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实习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通过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等[14-16],加强暑期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的联系,实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是很多高校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1)组织专业的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团队。从形式到内容凸显专业特色,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多是由学校辅导员担任,主要在活动组织、安全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可以更好地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实践团队充分做好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前期准备工作,增强实践内容和形式的专业性,使实践活动免于形式化。如法律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每年制定不同的普法宣传主题。既可以真正达到文化下乡,帮助当地居民了解和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实现知法守法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将课堂理论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不同宣传主题,也有利于与地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实践活动长效化和可持续性发展。(2)对实践团队实行项目化、精细化组织管理。根据团中央社会实践指南和学校统筹规划,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科研项目、国家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相结合,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策划独具特色的活动方案,严格项目评审,突出专业性、学术性和整体性,形成高质量、高层次的实践团队。加强过程指导,有系统地开展前期培训、过程监督和反馈,能更好地对具体细节进行优化调整、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实践活动过程以及结束后,及时组织团队学生撰写实践过程见闻和感想,做好总结和宣传,开展实践交流活动,增强实践育人成效。(3)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成品牌,进行品牌化运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关注度、扩大活动影响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活动成效。实践活动品牌的形成和建设离不开与专业的高度结合,品牌化运作过程也脱离不开精细化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品牌化建设需要在高校各部门的共同支持下,经过长时间的凝练,有明确的活动品牌宗旨、内涵和特色,经得起时间考验方能实现。如北京理工大学结合专业和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较强可复制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生态科考”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品牌效应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创新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时间特殊,在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青年大多在城市工作生活,乡村中多是留守儿童与老人,乡村中小学生放假,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是否愿意接受实践团队短期参与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需要高校、地方部门、地方学校和居民及实践团队经过前期充分有效的接洽与沟通,提前做好宣传、筹备工作,利用严格的过程控制和制度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并从内容到形式方面充分考虑活动对象的需要,方能实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连续化,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和高效开展。
作者:陈苗 陈丽军 付太安 王泽锴 李卫兴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