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红色文化下艺术专业建设融合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持续把红色文化注入到艺术专业建设,可以助力高校提高认识,推行教育改革,健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而构建红色文化和艺术教育实践的融合,打造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将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教育中,并针对艺术专业建设特色,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发扬红色基因的作用,进而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国家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文化;专业建设;文化艺术融合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各个时代所积累的红色文化蕴含着顽强的理想信念、伟大的红色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明。地处江淮大地的安徽,红色文化禀赋博大,在战争时期,安徽人民坚定信念、不畏牺牲、克服困难的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老区精神和渡江精神,在建设时期,安徽人民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舍家为国的王家坝精神、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世代影响着江淮大地的人们,更成为安徽红色文化的灵魂所在,安徽精神都汇入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这些精神支持着安徽人民去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各种形式的爱国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而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代表政治的,同时也是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的艺术性可以通过绘画、设计等形式表现,而高校艺术教育就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其发扬光大。要加大力度全面落实红色文化在艺术专业建设中的融会贯通,以灵活贯通的教育模式,不断构建红色文化与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交融的育人实践探寻。
一、红色文化和高校艺术专业融合的现况
目前,国内高校正在广泛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观念淡薄、教师教学中红色文化内容代入甚微,对红色文化的教育理解较弱等现象。把红色文化资源贯穿于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中,锤炼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安徽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艺术专业建设相融合,强化进行课堂红色文化教育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的艺术学识,少数高校得益于地域优势和本校学科特色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的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
1.学生缺少对红色文化的掌握,红色文化的艺术创作能力偏低
在我国战争时期、国家建设时期所积累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安徽人民,这些红色资源都为安徽高校的艺术专业建设和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素材。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普遍为00后群体,生活环境与物质水平的进步,更愿意接受外来新兴事物,使得他们对红色文化认知不足、认同不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一段时期的红色历史没有兴趣,认为这只是老一辈人们的精神支柱,缺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这种思想必将会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的淡薄,爱国情怀的缺失,同时学生的专业艺术修养较低,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创作能力不强,对红色艺术创作缺乏激情,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合到高校艺术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培养良好的红色文化认知与兴趣起到关键作用,为传承红色文化和发扬红色精神起到了巨大效果。
2.红色文化资源缺乏与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的融合深度
当前,在高校艺术专业建设问题上还没有把与红色资源的融合作为一种优势手段,导致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仅限定于诸如《中国近现代史》《毛概》等思政课教学,而高校艺术学科专业教学并没有贯穿红色文化内容,其原因是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并没有设置“课程思政”部分,没有把红色建筑、红色历史遗迹等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艺术作品这些“非物质”文化导入到课程体系中,导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相互贯通。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教育,也没有积极地把红色资源贯穿其中,都是一些摄影、诗歌、书法、舞蹈等学生社团,并没有创立学习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学校组织的音乐会、辩论赛、舞蹈健美操比赛、主持人大赛、新生才艺等比赛,也没有反映红色育人的赛事,同时,高校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也只是单纯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赴红色景点参观、服务,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传承红色文化,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应该把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积极转化成当代红色美术作品、文创设计作品,把红色资源学以致用、发扬光大,激发爱国的热诚、加强文化的自信,同时要打造“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好具有鲜明的地方高校艺术学科特色。
3.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交融不足
代表着安徽红色文化的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等纪念馆、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红色建筑,代表“大包干精神”的小岗村等红色景点对发展和宣传红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兴建的红色主题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绿地的红色标语、美好乡村红色文化墙墙绘等宣传形式也对发展和宣传红色文化起到了较好的烘托效果。但就目前高校校园环境而言,在高校校园中很少会有针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等内容进行的环境展示与宣传,校园里的公告栏、宣传栏、海报、展板等宣传载体多以校园活动、学术讲座公告、校园通知、公告公示、学生光荣榜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只有在特定的建党、团建活动等时段布置一些相关宣传,缺乏对红色经典文化宣传的长期性、针对性,没有形成固定下来的常规工作,导致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传播力低下,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实质性的交融。
4.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缺乏红色文化的融入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宗旨,目前,许多高校把地域红色资源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优势。新的时期,广大高校都纷纷把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专业建设相融汇,积极把代表地域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专业建设改革,优化教育新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更新和红色创意作品教学手段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绘画创新等专业层面为目标,挖掘与红色文化的交织贯穿点,不断搭建艺术专业特色和自己的文化品牌。革命历史、象征建筑、红色人物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安徽高校并没有把代表着安徽“红军的摇篮”金寨革命根据地、“大包干精神”的小岗村以及“大别山精神”“王家坝精神”“沈浩精神”等这些安徽本土优秀而珍贵的红色资源与高校艺术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还未搭建出安徽红色文化的“特色”,也就是没有把红色文化作为特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造成艺术专业建设中缺乏红色基因,这就首先导致高校艺术专业课堂没有贯穿红色文化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没有设置“课程思政”部分,没有把红色文化导入到课程体系中,导致“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还未贯通。同时导致学生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缺少红色文化内涵的创作灵感,对红色文化意识不强、对红色文化观念淡薄,不能把红色文化精神继承和传承下去。
二、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艺术专业建设相融的思路构架
高校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要以如何传承红色文化为目标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将红色文化的精髓融汇于高校艺术专业的课堂,把红色文化内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交融并纳入到学科专业建设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红色经典,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专业设计人才。为了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上,就需要在教育观念上、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开拓思路,以创新课内外教学、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等途径达到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建设成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艺术专业培养的全面联合。
1.加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力度,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艺术创作能力
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红色文化的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高校思政课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学质量的优劣,目前,高校不断探讨红色文化巧妙融汇于思政课程的方法,但依然缺少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和力度,既缺乏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整体协调的系统方案,又缺乏高瞻远瞩的专业特色建设的思维。首先,有效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对红色文化传播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有深刻地认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感、政治自信感和民族自信感,提高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自主行为。其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专业建设要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大力改革,包涵了修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政修养与专业素质水平、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根本解决培养人才的目标,推进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增加艺术实践作品中红色资源主题的创意思维等方面入手,更要加强红色文化能够有效融入高校专业建设的方式和方法,系统的研究专业课程和红色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尝试改变现有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改革,探索红色文化融入艺术专业教育设计课程的切入点,把高校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以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融为一体有效联合,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系统整理安徽当地独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代表了安徽红色景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代表了安徽红色文化名人的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代表着中国农村改革起源的小岗村等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以及这些红色文化题材的绘画、设计、雕塑、文化创意产品等作品,把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题材的作品及创意表现运用到教学示范当中,转化成艺术专业教学的特色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关注程度,让学生掌握一些独具特色和典型性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以及红色典故,通过师生的红色文化创意作品进一步宣传红色精神,推动高校师生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起到示范性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力度,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技能与水平,弘扬高校在专业特色建设中红色文化育人的内涵。
2.加大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专业课程的融合,提升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人民大众广泛参加的革命运动,继而融于地域传统的特色民族文化,安徽的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老区精神、渡江精神等作为革命历史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文明,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性,在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中深入挖掘红色地域文化作为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建设的资源,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红色艺术形式[1]。首先,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才培养方案加入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这一专业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作为学科理论基础对该艺术专业其他课程起到了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其主要从专业介绍、特征、发展等方面阐述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让学生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的设置、专业方向的发展、团队建设等内容有所了解,将安徽地域红色文化作为理论关键点融入到《专业导论》课程体系当中,发挥地域红色文化精神的艺术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让专业学生从艺术学科角度去学习和感受思政课程内容与知识。同时,大一开设的《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践课程,可以使新入学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范畴、工作内容、社会就业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大学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职业理想,以安徽当地的红色文化形式为载体,积极打造实践课堂,引导学生按照《专业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把地域红色文化与当地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师生一起考察当地博物馆、文化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教育场所,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并将其通过艺术创造去表现于作品中,让学生热衷于去钻研和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水平和创造能力。此外,把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系统的全过程,在如《招贴设计》《图形创意》《文创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可以采取课内教学、红色作品赏析、采风、课外实践等方式传授红色艺术文化,突破传统单一的专业教学内容,教师主动把“红色经典艺术”贯穿到设计课程的章节讲授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与专业学习相互交融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创作更多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让安徽红色教育基地在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中发挥传承、发扬的重要作用。其次,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能够强化校园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对加强大学生思政素养和身心的健康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既是校园文化、校园建设的扩展,也是宣传红色精神、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育人的有效载体。第一,要构建校园红色文化风貌,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是以人物雕塑、宣传栏、宣传画、文化墙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校园里放置历史红色人物的雕像,让学生感受和传承先辈“经世致用”的红色精神与爱国情怀;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区建设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化墙、宣传栏,宣传能够反映安徽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内容,介绍革命先驱的事迹;搭建爱校荣校的“校史馆”、博采众长的“艺术馆”,让师生通过参观、观摩去感受红色文化艺术和学校历史荣耀,全面感受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激励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也充分映衬了高校旗帜鲜明的办学特色;各班级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辟红色文化教育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行列,打造专业艺术内涵和校园红色文化相互交融的环境文化特征。第二,要不断加强高校“第二课堂”的红色文化介入,要发挥社团的优势,一方面,高校诸如摄影、诗歌、书法、舞蹈协会等社团,可以根据社团的兴趣类别、文化特色去举办一些红色主题摄影、红色诗词写作、红色舞蹈编排等活动进行展览和表演;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引导学生创立学习和宣传红色文化的社团,唤起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的热情,以建党、建国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形式丰富、旗帜鲜明的红色文化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举办红色艺术节、党史和红色经典知识竞赛等,通过系列活动加强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拓展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第三,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举措,以“校节校赛”为主导,举行学校红色文化主题的诗歌节、音乐节、主持人大赛、红歌比赛、红色演讲比赛等活动;举办红色文化学术讲座、红色文化展览,打造红色校园特色文化,营造弘扬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大学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度的使命和责任,真正实现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方面,高校要利用社会团体的优势,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红色精神和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真正感受红色文化,激励学生建设美好家乡的光荣感和责任心,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加强校园红色文化打造要进一步树立红色文化在高校环境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将红色文化融合于校园文化,让学生置身于校园就能感触到红色文化的渲染,全面强化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致,不断提高红色文化对学生学习的感召。
3.打造红色文化平台建设,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打造科研机构和教学平台是有效促进学科梯队建设、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依托机构平台进行专业建设,如滁州学院“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省重点科研平台,“凤阳花鼓”获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成立了“滁州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以教学为主导、以科研为支柱”的协同体系,平台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专业教师依托平台进行相关领域的教科研项目研究,借助课题的研究对红色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考证,对红色资源利用和开发、专业建设实践探究、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教师红色文化的研究和红色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平台保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制度建设的贯穿,健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性,制定立竿见影的管理体系,形成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期与稳定,构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延续,其重点在于管理手段的制定与执行、创新机制的落实与完备[2]。首先,高校应该执行《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和艺术专业教学标准,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有机的融入专业教学,找出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重点,运用案例式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强化重点,对标对表增加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制定红色文化教育管理的校规校纪,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管理运行体制并把管理落实到位。其次,要落实与改革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不仅要对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同时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学生对传统红色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增强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采取师生走出去吸取红色文化艺术的成果、把有影响的社会专家请进来进行指导的方法,加强校内外红色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学习,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以赛促教”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作品创作的能力和水平[3],以此促进专业建设的打造,形成高校艺术专业的品牌优势,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校校联合育人等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方式形成合力,充分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推动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红色文化融入的力度,形成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发扬与传承,搭建高校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教育特色。
三、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所积累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和优秀基因对高校艺术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必须进行创新研究与发展[4],其包涵的红色精神不仅为高校教育树立了目标,同时提升了艺术人才思政素养,为育人质量发挥着巨大作用。地方高校要加大对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依托平台建设推动项目研究、依托科研项目提升教育水平,健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打造艺术专业建设特色,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国家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贯彻国家提出的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扬红色基因的指导思想[5]。如何创新艺术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提高艺术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打造课内课外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红色文化融入艺术专业建设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道德、创意好、会实践的新形势背景下的专业艺术人才,让学生热衷于学习红色文化情感的精髓,更能够激发艺术专业内涵式特色建设,高校要以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当做首要教育宗旨,探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不断推动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与红色文化资源相互融合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李铁妮.地域红色文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以湖湘红色文化为例[J].湖南包装,2021(2).
[2]陶厚勇.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现状考察与思路对策分析——基于盐城师范学院的调研[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0(8).
[3]徐时,李治.红色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融合[J].语言文学艺术研究,2019(12).
[4]尚会芳.红色经典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美与时代,2019(2).
[5]李顺庆,杨明.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1(2).
作者:江涛 单位: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