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薄层罩面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沥青薄层罩面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沥青薄层罩面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应用

摘要: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分析PAC排水沥青薄层照面技术在路面养护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局部存在路面车辙病害的路段养护中采用PAC高黏改性剂沥青混合料铺设薄层罩面,能够改善路面性能,提高路面抗车辙性和排水性。

关键词:PAC排水沥青路面;薄层罩面技术;车辙

随着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年限的增加,一些公路局部路面性能大幅度下降,出现车辙、裂缝等典型病害。在公路养护中,要针对病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养护技术进行处理,改善路面性能。PAC排水路面是一种混合料嵌挤孔隙较大的骨架结构路面,具有内部排水性好、抗车辙性强、安全环保的性能优势,将PAC排水沥青混合料用于薄层罩面铺设,能够有效抑制道路病害的发生。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工程中,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路面设计年限15年,采用半刚性基层混凝土路面结构,即上面层改性沥青AK-13(4cm)+中面层改性沥青AC-20(6cm)+下面层普通沥青AC-25(8cm)+基层水泥稳定碎石(40cm)+底基层二灰稳定土(20cm)。在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出现车辙典型病害,根据K220+500—K250+160路段的平均车辙深度检测数据显示,深度为8~10mm、5~8mm、5mm以下的车辙所占比例分别为13%、42%、45%;根据每公里最大车辙深度检测数据显示,车辙深度最大值小于8mm、8~10mm、10~12mm、12~15mm、大于15mm的占比分别为23%、8%、13%、32%、24%。由数据可知,本路段的主要病害为局部深车辙病害。在本路段养护中,决定对车辙进行修复后,采用4cm厚度的PAC13排水沥青薄层罩面,通过在原路面上加铺高黏沥青混合料,以达到处理局部深车辙病害的目。

2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2.1制订养护方案

2.1.1车辙病害调研与成因分析

(1)通过调查养护路段的车辙病害情况,对车辙深度指标RDI进行评价,路段总体RDI评定为优良,但局部区域存在较深车辙,调查结果显示,车辙是养护路段的主要病害。(2)统计分析养护路段的交通量,交通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经评定为中等交通等级,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超过设计值。(3)检测路面结构厚度,轮迹处中上面层厚度降幅10%,各面层降幅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中面层、上面层、下面层。(4)对面层进行抽提试验,各层油石比均呈下降趋势,轮迹带中面层中的沥青呈左右前移流动状态,导致上面层和下面层的级配发生变化,因此需提高面层集料强度,提高面层抗车辙性能。(5)检测养护路段沥青性能,未达到技术规范要求,检测结果表明面层沥青老化严重。

2.1.2路面车辙病害处理方案

(1)养护路段以前采用的养护方案为热再生养护和微表处养护,评价不同层位和轮迹带处芯样的抗车辙性能,评价依据为高温加速加载、路面回弹模量、马歇尔稳定度流值四项试验。(2)高温加速加载试验结果表明,上述两个养护方案实施后的路面均有效改善了路面承载能力。从承载能力提升效果来看,微表处养护效果优于热再生养护效果,但两种养护方法并不能解决路面车辙病害。(3)养护后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微表处养护处理的路面高温抗变形能力和抗拉拔能力得到改善。(4)路面弹性模量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芯样中面层比上面层、下面层模量小,这是产生车辙病害的重要原因。加铺结构层后能够促使上面层高模量下移,抑制车辙病害。(5)利用分析软件评价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技术在路段养护中的可行性。

2.1.3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方案

调查分析排水沥青薄层罩面在既有路段路面的应用效果,结合本路段养护要求,确定排水路面原材料的关键指标,对集料、胶结料进行试验检测,并设计混合料的配合比,将其作为PAC排水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的依据。

2.2原材料选用与检测

原材料的选用是影响PAC13排水沥青薄层罩面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养护施工前需优选各类原材料,保证原材料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技术要求,并合理设计高黏改性剂混合料生产配合比,改善混合料性能[1]。

2.2.1SBS改性沥青

采用某专业生产厂商生产的SBS改性沥青,对SBS改性沥青性能进行试验检测,检验结果如下:布式旋转黏度(135℃)检测值为2.47Pa·s,符合技术要求的2.2~3.0Pa·s;针入度(25℃,100g,5s)检测值为56.2(0.1mm),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50(0.1mm);延度(5℃,5cm/min)检测值为81.2℃,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75℃;软化点检测值81.2℃,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75℃;溶解度检测值为99.7%,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99%;软化点差(48h)检测值2.1℃,符合技术要求的不超过2.5℃;弹性恢复(25℃)检测值为95.1%,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90%;TFOT残留物质量变化检测值0.21%,符合技术要求的±1.0%。针入度比检测值为87.7%,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65%。延度检测值26.3cm,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15cm。

2.2.2高黏沥青

在SBS改性沥青中掺入高黏改性剂,制备成高黏沥青,试验检测高黏沥青性能,检测结果如下:动力黏度(60℃)检测值为125785Pa·s,符合技术要求的超过100000Pa·s;布式旋转黏度(170℃)检测值为1.472Pa·s,符合技术要求的不超过3.0Pa·s;针入度(25℃,100g,5s)检测值为52.2(0.1mm),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40(0.1mm);延度(5℃,5cm/min)检测值为35.2℃,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30℃;软化点检测值86.1℃,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80℃;溶解度检测值为99.5%,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99%;弹性恢复(25℃)检测值为94.1%,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90%;TFOT残留物质量变化检测值0.22%,符合技术要求的±1.0%。针入度比检测值为85.2%,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65%。延度检测值28.5cm,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20cm。

2.2.3粗集料

采用5~10mm、10~15mm玄武岩粗集料,试验检测粗集料性能指标,检测结果如下:表观相对密度检测值分别为2.974、2.921,符合技术要求不小于2.70;毛体积相对密度检测值分别为2.825、2.865,符合技术要求不小于2.60;吸水率检测值分别为1.81%、1.35%,符合技术要求不超过2.0%;坚固性检测值分别为3.9%、3.4%,符合技术要求不超过8.0%;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检测值分别为0.5%、0.1%,符合技术要求不超过1.0%;针片状颗粒小于10mm的含量为8.4%,符合技术要求不超过12%。大于10mm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为4.1%,符合技术要求不超过10%。

2.2.4细集料

采用0~3mm石灰岩机制砂作为细集料,试验检测细集料性能指标,检测结果如下:表观相对密度检测值为2.926,符合技术要求不小于2.60;坚固性检测值为0.3%,符合技术要求不超过3%;棱角性检测值为34s,符合技术要求不小于30s。

2.2.5生产配合比设计

(1)热料仓矿料配合比为:1#仓(0-3mm)∶2#仓(5.5-11mm)∶3#仓(5.5-11mm)∶矿粉=47∶41∶7.8∶4;最佳油石比为5%[2]。(2)根据生产配合比设计试生产PAC13高黏改性剂沥青混合料,对试块进行性能试验,检测结果为:空隙率检测值为21.7%;马歇尔稳定度为6.14kN;肯塔堡飞散试验混合料损失为9.8%;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为88.4%;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为95.5%。上述各项实测指标均符合技术要求。

2.3薄层罩面技术

本工程对发生局部较深车辙病害的路面修复后铺设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具体施工技术如下:

2.3.1混合料拌和

(1)采用配置计算机自动控制操作系统的拌和楼,在操作程序中输入目标配合比相关参数,设定冷料转速、热料仓筛分通过量等数据,由控制系统精确控制各种材料的投入量[3]。(2)混合料拌和时间为60~70s,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沥青均匀包裹集料,无花白料、离析现象。(3)集料加热温度为180℃,SBS改性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混合料出厂温度为175℃。

2.3.2混合料运输

PAC排水沥青混合料中含有比重较高的粗集料,空隙率较大,使得PAC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其温度下降速度较快,需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温措施。(1)混合料黏性大,在运输前将隔离剂涂刷到车厢内壁上,避免混合料黏结在车厢内壁上。(2)装料时分三次,前后移动运料车,避免出现混合料离析;在装料后,用双层帆布覆盖车厢进行保温,运至施工现场后检测混合料温度是否在165~175℃区间内,若低于160℃,则不能投入使用。(3)配置数量充足的40t运输车辆,保证施工现场至少有5辆自卸车待卸料,保证摊铺作业连续进行。

2.3.3混合料摊铺

(1)PAC排水沥青罩面的松铺系数为1.20,摊铺前调整摊铺机的熨平板高度,熨平板预热到100℃以上,采用两台摊铺机联合作业,呈梯队状排列行进,两台摊铺机间距为10cm。(2)摊铺速度始终控制在1.5~2.0m/min,边摊铺边随时检测混合料的温度,最低不得低于165℃,最高不得超过170℃。

2.3.4混合料碾压

PAC排水沥青罩面形成骨架结构,在碾压作业中易压实。但如果碾压过度,则会压碎集料,使局部集料失去黏聚力,造成集料松散脱粒现象。经过试验路段的碾压施工,确定以下碾压组合方案。(1)初压。混合料温度不得低于150℃,采用2台12t双钢轮压路机碾压,初压紧跟摊铺机,压路机行进方向与摊铺机摊铺方向一致,共碾压2遍。(2)复压。混合料温度不得低于130℃,采用2台30t轮胎压路机碾压,共碾压2遍。(3)终压。混合料温度不得低于100℃,采用1台12t轮胎压路机碾压,共碾压2遍。

2.4施工检测

2.4.1油石比检测

采用燃烧法检测PAC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当混合料拌和完毕后,直接从拌和楼取样进行燃烧试验,在四次燃烧后检测出混合料平均油石比为4.92%,符合油石比允许偏差要求。

2.4.2空隙率检测

在PAC排水沥青罩面施工后,当路面温度下降到50℃时取芯检测厚度、密度、马氏密度、马氏压实度和空隙率,共取10处。检测结果如下:芯样厚度平均值为4.01cm,符合设计要求值不小于4cm;密度为2.062,马氏密度为2.075g/cm3;马氏压实度平均值为99.4%,符合设计值不小于98%的要求;空隙率平均值为22.5%,符合设计值要求的18%~25%。

2.4.3路面质量检测

PAC排水沥青罩面施工后,检测路面渗水系数、平整度、摆式摩擦系数、构造深度等质量评价指标。(1)渗水系数。采用渗水仪测定渗水系数,共选取5个监测点,检测结果为6098mL/min、7124mL/min、6758mL/min、6235mL/min、7019mL/min,均值为6647mL/min,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5000mL/min。(2)平整度。采用3m直尺测定平整度,共选取5个监测点,检测结果为:1.5mm、1.3mm、1.4mm、1.6mm、1.5mm,均值为1.46mm,符合技术要求的不超过2.0mm。(4)摆式摩擦系数。采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定摩擦系数,共选取5个监测点,检测结果为:67、61、56、59、60,均值为60.6,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54。(5)构造深度。采用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共选取5个监测点,检测结果为:1.3mm、1.4mm、1.2mm、1.5mm、1.6mm,均值为1.34mm,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小于1mm。综上检测结果表明,本路段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的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技术指标要求。

2.4.4路面性能检测

对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的路用性能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内聚力、抗拉强度、回弹模量。本次罩面养护工程铺筑左幅两车道,未铺筑右幅两车道,下面对两幅车道的路用性能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内聚力。左右两幅车道各选取5处监测点,PAC排水路面的内聚力实测值为0.93kN、0.83kN、0.89kN、0.78kN、0.91kN,未养护路面的内聚力实测值为0.63kN、0.57kN、0.31kN、0.41kN、0.27kN。(2)抗拉强度。左右两幅车道各选取5处监测点,PAC排水路面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为0.18MPa、0.26MPa、0.24MPa、0.19MPa、0.22MPa,未养护路面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为0.08MPa、0.12MPa、0.05MPa、0.10MPa、0.06MPa。(3)回弹模量。左右两幅车道各选取5处监测点,PAC排水路面的回弹模量实测值为7150MPa、7361MPa、7653MPa、7459MPa、7621MPa,未养护路面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为5421MPa、5018MPa、4367MPa、3891MPa、4097MPa。路用性能检测结果表明,PAC排水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性能指标远远好于未养护路面。

3结语

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PAC排水沥青薄层罩面技术能够有效抑制车辙病害,恢复路用性能,提高路面排水和抗车辙能力。在PAC排水沥青路面施工中,要采用高黏性沥青、高强度集料,按照生产配合比拌和混合料,加强混合料运输、摊铺和碾压施工质量控制,保证薄层罩面覆盖车辙,并形成新的排水层路面结构,保证高速公路服役期限。

参考文献:

[1]刘孟燃,赵端,刘林林.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养护技术探讨[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1(2):187-188.

[2]王洪海.高速公路施工中低碳型橡胶沥青薄层罩面技术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9):162-164.

[3]武玉婷.高速公路施工中低碳型橡胶沥青薄层罩面技术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7(31):144-145,163.

作者:吴建强 单位:邯郸市交通建设投资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