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旧城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旧城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策略

【摘要】旧城区增量空间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改造。文章以成都市旧城区中三个典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基本建筑现状、居民使用情况和文化服务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从建筑改造和文化服务更新两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

【关键词】社区更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层文化服务

1引言

在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趋势下,成都市自2007年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到2012年建成了能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量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这段时间被建成落地。这些建筑在使用了一定年限之后,其建筑老化、功能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对其完好的建筑结构直接进行拆除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本文选取成都市旧城区中的七道堰社区、西安路社区和玉林东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基本建筑现状、居民使用情况和文化服务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调研,总结出存在的普遍问题,再结合当代居民的需求,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探讨其可行之路。

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建筑现状

2.1交通便利、可达性高

本次调研的三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紧邻社区布置,基本满足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规划,为居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基层文化服务。

2.2建筑老化、功能荒废

成都市旧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为老旧建筑,其建筑结构、室内设施和室外配套均有老化破损和废弃现象。如七道堰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建筑外立面破损老旧,室内活动用房面积狭小,且处于时常封锁的状态。玉林东路社区活动中心建筑结构呈现出破损状态、空间被杂物堆砌占用、文化服务功能一定程度丧失(见图1)。

2.3设计语言缺失、文化作用边缘化

成都市自2007年起全面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的推动形成了一批大量建造、成批复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浪潮,其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普遍存在形态千篇一律、文化作用边缘化的特征[1]。如西安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与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一处设置,结合形成一个面积约2300㎡的综合建筑,该建筑在外形上呈现出严肃刻板的办公建筑形象(见图2)。其中文化功能用房被设置在二楼,并结合屋顶平台作为室外文化活动场所,但经笔者调研发现,其文化活动用房常年关闭,只有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建筑文化作用边缘化。

2.4内部空间集约、缺乏交往空间

当前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建设中常常对其服务功能进行强调而忽视其空间组合的关系,其内部空间过于集约,除了满足面积规定的功能用房之外,仅剩下承担交通功能的走道,建筑内部并无开放的交流空间。如七道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平面布局采用政务办公建筑模式进行布局,即用走道串联各功能用房。在功能用房的布置中,文化活动用房与行政服务空间及政府工作人员办公室混合设置,建筑功能混乱,并未很好地区分对内办公和对外的活动区域。

3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情况研究

对成都市旧城区中的三个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社区发放50份问卷,共发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4份,回收率为82.7%。问卷调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针对社区全部居民,主要调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者比例。第二个层面是针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者,主要调查其年龄比例和使用满意度(见图3)。

3.1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不充分

在针对社区全部居民的问卷调研中,笔者将每周去文化活动中心1次及以上的居民定义为高频率使用者,其占总人数的24.2%。将每月去文化活动中心1次及以上,并排除高频率使用者的居民定义为低频率使用者,占总人数的47.3%。其中28.5%的居民从未去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数据表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人群比例较低。经调查,七道堰社区的居民社区文化活动更多地选择在文化休闲广场进行,其原因为社区室内文化活动用房面积狭小,不便于开展较大规模的活动。西安路社区居民也表示,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的活动较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参与的积极度普遍偏低。作为政府提供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居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充足性”是其重要标准[2],而较低的使用人群比例显示了该建筑的文化服务效率不足或质量低下。

3.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不均衡

在针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者的问卷调研中,大于60周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52.4%,在35周岁~59周岁之间的中年人所占比例为37.3%,在19周岁~35周岁之间的青年人所占比例为8.2%,而小于19周岁少年儿童仅占1.1%,其数据表明社区活动中心的使用者以中老年人为主。2021年颁布文件《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中提到,社区中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外来建设者群体都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3],但在使用者年龄分布图中显示,其他年龄结构的人数明显低于中老年人,其中青少年的参与度最低,由此可见,现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文化服务的对象在年龄阶段的分布上并不均衡。

4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服务内容

根据对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者满意度的问卷调研得知,有57.8%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原因多为其文化活动中提供的文化活动少或内容单一、文化团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根据走访调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服务,由文化部下达文件规定其规定时间需要提供的文化活动频次和内容,其形式是政府直接管理、政策要求、文化活动中心实施和开展活动。在这种服务模式下,社区居民与其说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不如说是文化活动的观众,而那些大量来自基层、自发的社区文化活动则寥寥无几。

5改造策略

5.1现有建筑基础提升

1)要合理布局新旧住宅扩建的新建筑一般选择在原有建筑南侧或更靠近城市干道一侧以减少对现有民居的日照影响和噪声干扰。在布局中尽量增强其标志性,道路规划方便易达。2)平面设计中现有社区活动用房多为砖混结构体系的小开间平面。在改扩建时,扩建的平面一般用来布置像多功能厅、报告厅等需要大空间的功能,而办公室、设备房等小空间的功能宜放置在原有建筑平面中。其垂直交通体系宜布置在新、旧两栋建筑之间,以最大化其利用率,并注意无障碍坡道和电梯的增设。3)立面设计中从经济效益考虑,其建筑形象的提升多采用建筑表皮更新的手法,因其原有建筑结构承载力较弱,为减少对于原有建筑结构的负担,建筑表皮宜与建筑主体保持一定距离并选用轻质材料进行建造。在设计时,尽量将扩建部分建筑展示在城市景观面上,以满足观赏需求。

5.2文化服务内容提升

转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主体,引入社会化参与。现在的社区文化活动多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精品文化,明显陷入因缺乏人力资源和专业服务从而导致政府大量投入,但群众满意度低的困境。在新的形势下,应打破其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向多元的社会供给转型,发挥社会的服务力量。近年来,上海多个社区先后将公共文化服务托管给了社会非营利机构,进行了服务主体的转变,将传统自上而下的文化输送模式变成了专业机构服务的新模式[4]。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提供活动场所和资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主体和内容、专业机构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对整个活动进行统筹和规划,由此建立起多元层次、多样需求的文化输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居民不仅是社区文化活动的“观众”,更是其参与者甚至是带头人,其后现代社区自治的治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从而吸引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建立社会化监督制度。现有针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评价体系是以政府文化部门为监督机构、以建筑建设情况、软硬件设施标准、活动组织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为指标进行评估定级,对于使用者满意度的关注较少。宜将社区群众的意见纳入评估体系,从社区居民中选取一部分成员形成社区文化活动工作评议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反馈和定期走访等形式,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监督和意见反馈,再由工作人员将意见落实到社区后续文化活动之中,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极大地提升社区文化服务的质量。

6结语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旧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文化服务内容上都不能满足当代城市发展趋势下人们的新需求,而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可以对旧建筑自身进行再利用,对其进行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文化服务内容的提升更能够促进居民的交往活动,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及居民进行基本文化活动的社区客厅。

参考文献

[1]胡燕颖.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初探——兼论上海四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306.

[2]桑劲.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规划实施绩效及其实施政策的相关思考:一个案例的透视[J].上海城市规划,2015(4):50-55.

[3]陈世香,王余生.基层治理现代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研究——基于三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比较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4):11-17.

[4]黄瓴,陈欣,牟燕川.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城市社区更新规划的新理念[J].时代建筑,2021(4):42-49.

作者:冯钰 王琳 沈巧蕊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