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范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五邑大学根据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三个“三位一体”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即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近年来,纺织行业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我国劳动力成本增加,越来越多的低端纺织制造业正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且有加速的趋势,国内将留下一些高附加值产业链,如纤维原料的差别化,加工手段的高技术化,生产清洁化、高效化,产品高档化、功能化等。可见我国纺织产业升级特征日益明显,而纺织工程高等教育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和适应这一变化,为此,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更新[1]。
一、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纳入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改革范围,这不仅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纺织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纺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力求减少陈旧过时理论,增加现代科技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的纺织工程知识及技能与时代发展同步[2],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各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尤其对于地方高校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还未有成熟经验可借鉴[3]。
二、目前广东省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纺织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纺织工程专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还比较落后。广东省具有纺织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和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只有我校(五邑大学)。虽然我校的纺织工程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广东省重点扶持一级学科,还拥有广东省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功能性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纺织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纺织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使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
1.尚未形成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同国内其他纺织院校一样,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依附于理论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纺织产业发展前沿存在一定的滞后。实验内容以纺织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大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缺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纺织专业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滞后于产业科技发展的状况,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展开深入的研究,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构建起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纺织专业学生正面临生产实践机会减少的困境
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使得部分长期与学校合作的纺织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经营困难,有的直接搬迁到内地或者在国外建厂,有的转型生产其他产品,增加了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习的难度。因此,如何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3.纺织专业教学难以引领产业升级趋势
纺织专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还兼有引领产业升级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的任务。目前广东省的纺织产业升级在加速,为产业找到新的增长点,提高其附加值成为广东省纺织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广东省纺织专业教学还停留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阶段,引领产业升级的科研教学鲜有开展。我校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纺织工程与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对江门市、珠三角,甚至对整个华南地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责无旁贷。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增加体现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创新型实验”。
三、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针对广东省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总结其他高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我校从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整体推进,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三个“三位一体”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即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产业对纺织工程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学年进入企业学习。在前三年,通过开设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织物组织与结构、染整工艺学、纺织工艺设计等课程,并设置相应的课内实验及实训环节,使学生获得纺织科学基础知识、生产专业知识等。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要完成认识实习、保全保养实习、生产实习、纺织产品设计与开发、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应用纺织基本理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团队协作、富有质量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等素质。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新型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实验和实训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主要在企业完成。(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纺织生产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企业经历或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资深专家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将那些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派到企业锻炼研修,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现有实习基地16个,大多是五邑地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实习基地深度融合,形成稳定的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满足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3)实践考核评价标准建设。开展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构建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实践考核评价标准。
3.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遵循“淡化课程界限”的原则,将实验课从各门课程中分离出来,对原有的实验课进行融合与优化,分层设置,构建相对独立的、“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基本技能实验重视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综合性设计实验既要有系列课程各知识点的综合,又要有实验技能、测试方法的综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纺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要结合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应用纺织科学基本原理,探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现代纺织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配套,加强现代纺织实验中心的建设。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实验中心涵盖纺织材料、纺纱、机织、针织、染整五个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一条龙小型实验加工生产线,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又陆续投入800余万元专用于“现代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在设备选型和购置上充分体现先进性与前瞻性,多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突出功能性纺织品制备和表征等特色。这些硬件建设为“三位一体”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编写新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教材和配套使用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坚持“坚实基础、注重综合、强化设计、旨在创新”的理念,融入与现代纺织产业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我校纺织工程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品存在的局面,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培养,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向“工程师”角色的转换,提升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纺织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作者:黄钢 贾永堂 黄美林 单位: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篇2
《化纤基础》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自课程开设以来,笔者一直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多经验。近年来,对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对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相对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本课程自身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具有“三多”: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内容涉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1]。如果学生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又习惯了主要靠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这门课程会显得相对较难。另外,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内生动力明显不足。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持“我要学”态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得不学的学生占大多数。而为了混张文凭不得不学习的学生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主观上学生缺乏“我要学”的不断求知上进的内在要求,客观上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催生学生“要我学”又明显不足,加上课程本身跟其他纺织工程的专业课相比偏抽象,因此学生难免望而生畏。如何让不愿意学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律意识,学会约束自己是每一个专业课老师面对的难题。通过跟其他高校的交流发现,这个问题不只是对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而言是个难题,对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纺织服装类高校也是棘手的挑战。
2确定课程综合改革整体框架
在课程学习前,紧扣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情调研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分解和组合,确定教学内容,注重随时丰富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提高过程考核比重。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达到课程预期,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综合改革过程具体实施
3.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能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的聚合反应类型及机理,对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有初步了解。同时,能够掌握高分子溶剂初步选择原则,了解纺丝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对纤维纺丝工艺进行初步设计,初步建立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2]。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几种常见民用化学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基本性能、主要质量指标及生产方法,了解纤维表面改性的机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纤维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的认识。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的,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设计,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法: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由于高分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采用实物、三维动画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先讲述这一部分中学生通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问题引导教学法:用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思维活力、加强讨论交流、引导探究活动,增加自主学习,促进学以致用和创新活动。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线上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天均安排值班教师在线答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3.3针对“三多”,梳理教学内容脉络,厘清知识内在主线
抓住“结构-性质-应用”这一主线,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着重加强学生对高分子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这条线将高分子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关系串起来,避免知识点的杂乱无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本课程内容分为高分子化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基础、民用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四个主要部分,将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和逐步聚合等经典的高分子理论作为高分子化学的重点,将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溶液性质、力学性质作为高分子物理的讲解重点,将民用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应用作为实用纤维的重点,尽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力争通过对全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炼,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4养成高效学习方法
在课程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学习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聚合反应分类及特征,掌握高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内涵,主要围绕着重点和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本门课程时,时时提醒学生务必注意课前自主学习,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上课效率。课堂上聚精会神,不开小差,力争弄懂弄通;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课后加强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弄明白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对比,及时复习巩固。授课时,每节课开始前先通过小测验、提问等回顾上次课内容,然后告知学生本节课重点。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这部分重点内容重复讲,结合实例举一反三,不怕多讲,就怕讲不够,学生理解不透。临近下课时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每章结束后及时进行复习,从“结构-性质-应用”这条主线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同时结合高分子的社会发展现状扩充相应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5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了线上和线下两种考核方式有机融合的考核方法,进行了从提交课程论文,到专题演讲,到卷面考试等不同尝试,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达到了解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对自己教学有效性的监控。目前这种考核方式综合了课程多个环节,如出勤(5%)、课堂提问(5%)、小组表现(5%)、平时测验(5%)、课堂笔记提交(10%)、作业(20%)、期末考试(50%)等,每部分各占一定比例,这样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果。出勤环节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不端正,后面的一切手段都收效甚微。课堂提问和小组表现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能否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否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是否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平时,不定期进行小测验,考察的是学生对当堂课程重点知识和本章学习重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笔记,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记录当堂课程主要内容,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出勤的考察。期末考试考核的是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本课程基本实现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对化学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认知,牢固建立起“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纺织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加工、改性及应用等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本课程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课程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过程考核方式也可以继续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纺织工程专业的吸引力,使广大学子真正热爱纺织、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跨越,这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作者:贾曌 魏文静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篇3
培养大量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教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规模[1]。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纺织企业急需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纺织工程高教无疑将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然性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纺织产业正在进行艰难的转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心病。根据当今纺织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3)掌握必要的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地解决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2]。因此,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纺织人才是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纺织工程专业的高教主要是为纺织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纺织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纺织生产技术,同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纺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不能代替实践性教学,两者不可偏废[3]。由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学生的纺织工程意识、增强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培养和造就知识深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3.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纺织高校应对激烈竞争的现实选择。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2012年全国有680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将是一个长期态势。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纺织行业发展也是时好时坏,纺织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够稳定。在现实主义的引导下,就业前景无疑成为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及专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那些能够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人才的高校和学生能在企业顺利获得岗位的高校将在学生生源争夺和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就业率和就业水平已经成为纺织高校的现实选择。
二、纺织专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多,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少。
根据对几所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分析,各教学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大致为公共基础课33%,学科基础课24%,专业课16%,选修课7%,集中性实践环节20%,另外理论课课内实验平均约占理论课学时8%左右。目前,各纺织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各种实践环节及学时大致如下:专业实验主要有纺织材料学实验(平均32课时)、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平均32课时)、纺织测试技术实验(平均16课时)、现代棉纺技术实验(平均16课时)、现代织造技术实验(平均16课时)和针织学实验(平均8课时);专业课程设计为纺纱产品设计和织造产品设计(平均2周);专业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平均2周)、棉纺专业实习(平均2周)、棉织专业实习(平均2周)、生产实习(平均4周)、毕业实习(平均4周)、试纺试织(平均2周)和做毕业论文(平均14周)。可以看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学时较少[4]—[5]。
2.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
从所开出的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可以看出,实验内容没有结合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如纺织材料学实验,大多是根据理论课的内容,有关纺织材料性能验证性的实验较多,而对纺织材料进行具体成分分析等内容较少;实验操作和步骤与纺织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纺织测试技术实验偏重于验证各种通用传感器的原理,而没有针对在纺织设备及仪器中各种传感器的设计性实验;现代棉纺技术实验、现代棉织技术实验和针织学实验都存在着内容不够全面、不贴近生产实际的问题,有关产品质量测试实验多,而关于生产工艺的实验很少。
3.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试纺试织和毕业实习都涉及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的问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各地各类纺织企业的情况;各纺织企业多为私有性质或股份制企业,学生实习不能给他们带来明显利益,反而会带来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和安全等问题,因而企业领导人对学生实多没有积极性,目前主要靠一些教师的同学或师生关系勉强维持。实习基地的不够稳定,造成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不能顺利落实。
4.实习内容不实,管理不严,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在学校组织的实习中,由于实习单位积极性不高,造成实习内容不能完全落实,有的企业根本不让学生动手,学生不能真正介入生产实际,实习走马观花,泛泛搜集一些资料,犹如参观,也就无法考核学生的实习质量。有许多纺织高校依靠实习单位进行考核,质量无法保证,大多数实习企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个别学生不参加实习,弄虚作假,实习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作者:毕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