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传播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以计算机和移动通信设备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媒体,与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其新形态、新内容、新技术极大丰富了大众阅读的内容供给,对新闻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文章基于当前新媒体发展背景,对时政新闻传播创新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分析当前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意见,以期提高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时政新闻;传播创新
从诞生到壮大,由壮大到普及,新媒体发展迅速,重构了当下的传播体系格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新媒体凭借信息传播及时、高效,传播方式便利、简单,传播渠道丰富、多样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人们快速获取资讯的需求。在此期间,传统媒体及传统传播方式受到巨大冲击。特别是以电视、报纸为载体的传统时政新闻,因受传播渠道固化、覆盖范围窄、表现形式单一等因素影响,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巨大挑战。为守牢主流媒体在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提升主流媒体时政新闻影响力,传统新闻生产机构亟须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借鉴新媒体传播技巧、革新传统传播形象,推动时政新闻播发转型升级。
一、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传播创新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强化政民连接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代表,其宣传解读的内容主要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重要时政活动的任务。因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时政新闻的阅读往往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普通读者想要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在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国际政经形势的渠道更多,并且热情更高,主动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纲领的意愿也更强。在此背景下,传统时政新闻继续扮演好“传声筒”角色,传播党和国家的好声音、好政策,是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时代新呼唤[1]。
(二)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新闻传播媒介形态愈发多元。这有效提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当下,传统新闻媒体亟须转型,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从业者充分认识时代潮流的变化,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转变旧观念、学习新技能,重新调整自身在媒体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当前新闻传播市场竞争环境的新型新闻传播模式。具体到时政新闻报道上,就是要求其创新报道形式,回应人民群众之关切,以贴合人民群众阅读习惯的风格形式做好新型时政新闻的播发,重新打造传统时政新闻的竞争优势,提升传播效果。
(三)有助于适应市场环境
从当前新闻媒体的市场环境来看,主流媒体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仍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近年来媒体格局的转变,新媒体这匹黑马已不容忽视,手机App、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获得了受众的普遍支持,平台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媒体广告业务模式更加丰富,收入渠道更加多元,信息传播方式也更人性化,能够满足大众的多元需求。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媒体更能代表时代发展趋势,且表现出比主流媒体更强劲的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尤其是以时政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的传统新闻媒体,应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市场危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求变。
二、现阶段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时政新闻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当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经济动态、民生关切、政策落实等方面。因此,时政新闻的政治性、时效性、真实性、群众性等特征突出。然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普遍过度强调时政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忽视亲民性,从而导致时政新闻只接“天线”,不接“地气”。时政新闻报道日渐凸显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2]。
(一)报道形式单一,影响力被削弱
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时政新闻报道一般有严格的行文标准,其严谨性和严肃性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范式化、模板化。事实上,时政新闻报道更需要改革创新,不仅要在形式上打破传统,还要在内容上寻求突破,以更贴合当下读者审美需求、阅读需求的报道形式,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以提高读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然而,目前我国部分时政新闻报道仍存在文章逻辑结构陈陈相因,内容流于表面,写作文风僵硬无趣等问题,读者很难在阅读过程寻找到阅读趣味,最终导致时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被削弱。
(二)内容固化呆板,传播效果有待增强
时政新闻内容往往体现一个成熟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它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策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一扇窗口。然而,当前我们阅读到的不少时政新闻存在缺乏背景铺垫,关键信息语焉不详,对新政新规解读不精等问题,读者阅读后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际阅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读者“看完还是不明白”的阅读困境,使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传播体系僵化,技术应用不足
在过去,时政新闻代表着权威,其从业人员主要为媒体机构中的精英骨干,他们基于便捷权威的信息来源,主导着时政新闻报道领域的话语权。然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然到来,凭借老资格、老思维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工作方式已明显行不通,传统时政新闻传播模式在传播范围、时效性等方面的弊端,促使从业者清醒认识传统新闻与新媒体新闻之间的差距。因此,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应积极响应新技术带来的新变革,投身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利用,化被动为主动,以更充分的技术准备迎接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传播创新的案例分析
(一)表达风格的多元化探索
新媒体造就了传播新环境,新环境又在业务技能方面对传统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当下,传统媒体在新闻播发中提高创新意识,特别是在语言题材和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由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不但播报形式更为亲和,而且经常在严肃的新闻内容中融入网络热词,这些“网言网语”不仅增添了时政新闻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有效扩大了时政新闻的影响范围[3]。
(二)科学技术的创造性应用
传统时政新闻因受电视、报纸等媒介载体的限制,不能满足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新闻资讯的需求,新闻的时效性难以保证,信息传播效率不高。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媒体之间不再是单纯拼脚力、拼渠道,而是拼角度、拼创造力。比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利用VR技术、AI技术,实现虚拟主播与现实环境的交互,并将其运用于地方两会、体育赛事等重大热点新闻的报道,使新闻生产更具便捷性和科技感。观众借助VR、AR等技术不仅可以获取新闻资讯,还获得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业务模式的开放性优化
与社会民生、文化娱乐类新闻相比,时政新闻往往有着更为严格的播发程序。如《新闻联播》每天在固定时间与观众见面。然而,为了适应时代需要,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的业务模式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转型发展。其中,《人民日报》抖音号就是传统时政新闻入局短视频赛道,从而实现自我转型的成功案例。自2018年9月入驻抖音平台,截至2022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抖音号共发布4812条短视频作品,粉丝数达1.6亿,点赞量达106.4亿。其充分利用内容优势,将冗长、枯燥的时政新闻以15秒短视频的形式搬上手机屏幕,又以日常化、亲民化的语言风格,增强了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结,针对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国际关系等社会热点做出及时回应,使严肃的时政新闻变得更贴近群众、关怀群众,让传统时政新闻的形象在广泛传播中轻松实现重构。
四、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传播创新的路径
(一)创新编辑思路,提升内容价值
时政新闻上传民情、下达政策,是国家与人民实现沟通对话的桥梁,起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时政新闻编辑关注社会热点、熟读新政新规,同时开拓编辑思路,以更贴合受众需求的角度,深挖群众所盼所想,对群众关切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应,播发有温度、有价值的时政新闻。首先,时政新闻编辑应建立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政新闻编辑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工具打造的信息化场景来与网络另一端的用户互动交流的,其只有通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和实践观察,并建立互联网思维,打造出符合目标受众阅读需求的新闻产品,新闻报道才有实现价值的可能。其次,时政新闻编辑应拓宽互联网视野。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时政新闻编辑应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主动学习新技能。最后,时政新闻编辑应适应互联网生态。在传统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播发大都遵循固定程序,而新媒体时代,一成不变则意味着随时会被网络洪流淘汰。时政新闻编辑应适应互联网生态,在新闻生产中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培养媒体融合意识,以更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意义,为观众提供视觉体验更佳、资讯信息更全的新闻内容,增强其信息阅读的愉悦感[4]。
(二)丰富传播形式,突出内容重点
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内容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标题创新。时政新闻编辑可以用简洁新颖的标题展示时政新闻的重点内容,以激发受众的阅读欲。第二,故事化表达。时政新闻中的空话、白话、套话等严重影响了受众的阅读热情,时政新闻编辑如果将理论阐释与鲜活故事、典型故事相结合,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将大大增强,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叙述方式的弊端,改变传播形象,还有利于增强受众的认同感。第三,多使用短句、短语、新词。新颖的新闻角度和灵活的新闻语言是转变群众对时政新闻枯燥乏味刻板印象的利器。比如,近年来每逢重大会议、重要展览或重大节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常常会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以Vlog等形式,制作相关视频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播发,视频内容均以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核心,采用主播与观众互动的形式,调动群众参与时政热点讨论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力。
(三)借力传统优势,优化视听体验
真实完整的新闻内容、精致细腻的画面形象,是以电视为媒介的时政新闻播发的传统优势。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时政新闻的播发应扬长避短,切勿盲目跟风,丢掉传统优势。一是注重镜头质感。传统媒体机构特别是电视媒体,应发挥镜头优势,捕捉灵动画面,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加深观众记忆。二是注重细节打磨。新奇、快速是当前不少新闻自媒体的圈粉手段,然而真正能够留住粉丝的依然是高质量的新闻内容。传统时政新闻应尊重新闻事实,把握新闻细节,为观众提供角度新颖、内涵深刻的新闻信息。三是注重品牌打造。在媒体行业风向千变万化的当下,传统时政新闻只有突出品牌特色,打造王牌栏目,守住初心使命,才能获得受众群体的关注,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拓展渠道,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已逐渐习惯在互联网平台、手机App上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因此,传统媒体应抓住时代机遇,在充分发挥传统内容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开发或入驻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多元传播渠道,实现新闻信息实时推送,拓展媒体市场[5]。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发网站、客户端等自有品牌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如国字号媒体纷纷上线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求是网、中国新闻网等新闻网站及App,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百度新闻等新闻资讯聚合平台也逐步迈出新媒体新闻生产的新步伐。二是通过进驻各大头部传播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端点的协同联动。比如,《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加入新媒体新闻传播大军。地方媒体也纷纷入驻各新媒体平台,并与央媒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地方专栏,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三是与商业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协同发力建立双赢机制,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央视新闻多次与抖音、淘宝等平台合作,开展扶农、助农“直播带货”活动,从“小朱配琦”到“欧阳下(夏)单(丹)”,再到“央视boys”,央视新闻主播带货的销售额屡创新高,再次验证了主流媒体独占鳌头的品牌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传播格局日新月异的当下,时政新闻需要顺应新媒体发展形势,创新新闻报道手段及传播渠道,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报道内容,在巩固报道权威性的基础上,努力扬帆破圈,找出时政新闻传播的新路子,迈出创新发展的新步伐。
[参考文献]
[1]颜若雯.媒体融合时代时政新闻新媒体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7):135-137.
[2]李俊敏.新时期如何提升广播时政新闻传播效果[J].中国报业,2022(15):104-105.
[3]丁春贵.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和引导力的策略探析[J].新闻传播,2022(12):51-52.
[4]胡春奇.新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创新路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2(10):34-36.
[5]张华.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2(08):84-86.
作者: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