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模型设计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模型设计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模型设计探讨

[提要]信息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培养,提出终身技能的生成概念。从理论基础展开论述,分析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给出“前中后转(职前、职中、职后和转岗)”的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成长模型,探讨“前中后转”四个成长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为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成长模型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得到了一定改善,然而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存在素质水平总体不高、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职业院校作为新产业工人培养的主力军,在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终身技能培养上进行积极探索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

一、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的理论基础

(一)新产业工人的界定1、新产业工人的内涵。新产业工人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都需要工人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也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比如电气绘图、生产线建模都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操作进口的设备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二是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产业工人的工作岗位一般是在生产一线,需要操作设备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市场对产品工艺的新要求,都需要产业工人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让操作能力成为产业工人的核心能力;除了实际操作能力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更是对产业工人技能认定的有效措施。三是具备优良的匠人品质。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优良的品质,具体包含家国情怀、品质追求、创新意识、劳动精神等,其中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自豪等情感追求,品质追求是对技术技能锲而不舍的自我要求,创新意识是对新产品、新工艺表现出的改良追求,劳动精神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具体体现。2、新产业工人的职业特征。一是类别的复杂性。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组成比较复杂,一般分为知识技能型工人、技术技能型工人和复合技能型工人。知识技能型工人往往熟知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他们有一定的学历,一般为企业班组长等。技术技能型工人一般长期从事本行业领域技术工作,有着精湛的技术功底,他们学历不一定很高,如新型农民工、一线技工等。而复合技能型工人则常常跨领域工作,有着一定的创新本领,一般为企业中坚骨干。二是成长的渐进性。产业工人刚进入行业企业,一般都不熟悉行业企业的技术、设备、工艺等,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成长的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往往历经新手、熟手、老手、能手等阶段。由此可见,产业工人的成长具备渐进性的职业特征。三是发展的全面性。新产业工人需要具备知识、技能等素质,如果是班组长及以上具有一定职务的产业工人,那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此外,优良的品质是行业企业更加看重的,德才兼备的产业工人最受青睐。由此可见,品质、知识、技能、管理等能力都是产业工人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全面性也是新产业工人具备的职业特征。

(二)职业发展的阶段理论。世界职业规划大师唐纳德·E·舒伯(简称“舒伯”),提出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他将职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成长期。这一时期为出生到14周岁,具体分为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等三个阶段,其中幻想期以“需求”为主要因素,对今后的职业有着大致的幻想,常常进行角色扮演;兴趣期以“爱好”为主要因素,通过不断接触,形成职业意向;能力期以“掌握”为主要因素,逐渐掌握一些工作的技能,明白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二是探索期。这一时期为15~24周岁,具体分为试探期、过渡期、试验及初步承诺期。试探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进行职业的尝试;过渡期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了解兴趣、能力与工作的关系;试验及初步承诺期初步形成与职业相关的技能。三是建立期。这一时期为25~44周岁,通过强化自己的技能,形成足够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圈子“地位”。四是维持期。这一时期为45~65周岁,通过不断的培训、进修,提升自己的能力,巩固维持自己的“成就和地位”。五是衰退期。这一时期为65周岁,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退化,个体技能不得不逐步消退。这一阶段个体往往寻求不同方式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三)终身技能生成的职业周期划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变化。根据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劳动者的年龄为16周岁至60周岁(女性为50周岁),除去临近退休的职业衰退期,可以将终身技能生成的职业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职业技能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多是学习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个体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他们以在校学习的学生为主力军,集中在职业院校,努力训练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二是职业技能尝试阶段。这一阶段多是实习期,企业的员工多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或刚入职的务工人员,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慢慢适应公司企业的文化。三是职业技能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多是稳定期,企业员工熟知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形成了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能为公司或企业创造财富,价值能得到公司或企业的充分肯定。四是职业技能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多是创造期,员工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成为了熟手后,愿意接受工作的挑战,并为之付出相当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岗位的新需求。

二、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的必要性。一是培养产业工人的现实需要。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新时期产业工人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人才队伍,更是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和保障。二是建设技能社会的客观要求。国家的高度文明离不开建设者的高素质,技能社会的建设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才能推动技能社会的建设。三是落实育训结合的责任担当。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

(二)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的可行性。一是产业工人旺盛的学习动力。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普遍认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持续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充电”,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产业工人对终身技能的持续生成有了理性的认知,形成了旺盛的学习动力。二是产教融合优渥的政策环境。产教融合逐渐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并形成了社会的普遍共识,尤其是产业园区的主动合作,为学校提供校企合作企业、教师实践岗位、学生实习岗位,园区对学校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能为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提供优渥的政策环境。三是终身技能畅通的学习途径。技能一定要不断地提升,才能不断适应产业的不断升级。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自学;二是参加培训。目前,职业教育的线上资源相当丰富,完全能满足学员自学的需求。培训体系也相当健全,企业愿意花精力对员工进行培训。

三、“前中后转”的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成长模式

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紧密结合新产业工人职业生命周期和技能生命周期,系统设计了职前、职中、职后、转岗的终身技能成长模型,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方向。

(一)新产业工人“职前”准备阶段培养目标与模式

1、新产业工人“职前”准备阶段培养目标定位。“职前”准备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基础型技能人才为主。该阶段对应技能生命周期的准备阶段,是职业生命周期的初入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基础知识、研发探索等要素是该阶段培养的主要内容,培养以提升就业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对象为学生或学员,通过培养获得电气、机械等基本技能和职业资格,取得工业机器人装调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2、新产业工人“职前”准备阶段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培养的模式一般分为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技工院校培养模式和培训基地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模式针对高中或同等学力的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技工院校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初中或同等学力的学生,培养以技术技能为主。而培训基地培养模式则主要针对社会务工人员,培养以专项技能为主。

(二)新产业工人“职中”尝试阶段培养目标与模式

1、新产业工人“职中”尝试阶段培养目标定位。“职中”尝试阶段的培养目标以生产型技能人才为主。该阶段对应技能生命周期的尝试阶段,是职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期,操作能力、快速适应、知识更新、技术更迭等要素是该阶段培养的主要内容,培养以提升专业力为主要目的,学员一般成长为装调员等,具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操作技能,设备管理与维护能力,岗位适应与创新能力。2、新产业工人“职中”尝试阶段培养模式。该阶段培养的对象都是企业员工,因此培养模式一般为师徒模式、内部培训等。师徒模式一般是老员工带着一个或几个新员工,老员工手把手地教,新员工手把手地学,该模式优点是针对性强,时间也能充分保障,员工能得到专业方面具体的指导,缺点是人数不宜太多。内部培训模式一般是企业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文化、企业通识技能等,该模式优点是受益面大、具有针对性,缺点是解决不了高精尖技术的培养。两种模式优劣互补,相济相长。

(三)新产业工人“职后”成熟阶段培养目标与模式

1、新产业工人“职后”成熟阶段培养目标定位。“职后”成熟阶段的培养目标以管理型技能人才为主。该阶段对应技能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是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技能精进、高度适应、理论嫁接、技术创新等要素是该阶段培养的主要内容,培养以提升发展力为主要目的,装调员一般成长为工长,具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故障分析检修技能,设备操作技术指导、培训能力,生产调度协调与班组管理能力。2、新产业工人“职后”成熟阶段培养模式。该阶段的培养模式一般为“做中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别于学校里面的教学,学校教学中的“做中学”是通过产品的制作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而企业的“做中学”是通过生产的实践,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的技能。经验的积累使得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又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两者呈螺旋上升趋势,逐渐形成成熟的技能。

(四)新产业工人“转岗”提升阶段培养目标与模式1、新产业工人“转岗”提升阶段培养目标定位。“转岗”提升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复合型技能人才为主。该阶段对应技能生命周期的提升阶段,是职业生命周期的转型期,技能飞跃、资源链接、理论创新、技艺融合等要素是该阶段培养的主要内容,培养以提升择业力为主要目的,工长一般成长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自动化产线检修和改造能力,信息检索和新技术应用的学习能力,技术方案制定、技术表达和培训组织能力。2、新产业工人“转岗”提升阶段培养模式。该阶段培养模式主要以轮岗形式呈现。企业员工在一个工作岗位待一定时间后,熟悉了该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掌握了该工作岗位的技能,为了培养该员工的复合技能,那么轮岗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模式。轮岗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在技术岗位群、管理岗位群各自的内部轮岗,也可以跨岗位群轮岗。比如,可以从生产岗转到销售岗,也可以从销售岗转到管理岗。通过轮岗,员工能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复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无形之中能形成创造力。

四、结语

新产业工人的成长需要终身的技能学习,职前、职中、职后、转岗的“前中后转”模型为新产业工人的终身技能生成提供了参考方案,该方案抛砖引玉,期待业内人士更加深入展开研究,为推进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伟.“三大体系”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15).

[2]张伊冬.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有色金属,2022(04).

[3]李妍妍.浅谈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途径[J].东方企业文化,2021(01).

[4]梁青青.知识型员工离职意向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职业发展阶段和工作倦怠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

[5]孙爱芬.基于职业生命周期的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

[6]王功名.基于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知识型人才培育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3(06).

[7]杨翠明.育训部落:园区新产业工人终身技能生成机制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4).

[8]刘晴.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价值、特征、困境及策略[J].当代继续教育,2021.39(03).

作者:郭稳涛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