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属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生态行为的践行人和引领者,培育学生的生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探索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点,提出具体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校园文化;融合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今,生态环境恶化受到了高度关注,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频发。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参与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展现大国担当与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生态状况有所好转。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教育层面来看,在各个学段的教育中,都提升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人群,在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背景下,需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让生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可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切的国际责任,体现出大国担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16年,我国递交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设置了200亿元的专项资金来扶持“生物多样性”“南南合作”“土地退化”“有机污染物治理”等多个项目,并且预计在发展中国家开设10个低碳示范区,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我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特有的“中国智慧”,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一直在主动开展生态实践,在“战略设计”“合作理念”“供给能力”等多方面发力,有效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能力[2]。在传统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子系统,需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重任,促进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以发挥出青年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生态文明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现状
(一)生态文化意识不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其文化素养会直接决定学生的行为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已经成人,有了成熟的思维方式,内部的思想意识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生态文明教育都处于次要地位,多数大学生并未系统化地学习过生态文化内容,生态文明情感认同不深,缺乏情感认同,没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
(二)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薄弱
在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高职院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各项教育中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落实到生态文明教育上,高职院校的职责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认同感,但在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并未充分发挥出“生态文化传承”的育人作用。校园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相对薄弱,学生无法在校园中接受熏陶,生态制度文化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出现了知行脱节的问题。
三、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问题及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长期以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失衡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的思想观念刚好从全新的视角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方法,作为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有的生态特点,用生态理论来指导文化建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另外,生态理念也为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生态文化、生态理念是基于生态学原理产生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是当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如今,人类的生态意识已经逐步觉醒,涵盖人类、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建设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同时,指导这个生态系统发展的生态理念、生态文化建设也备受关注。在传统文化朝着生态文化转型的进程中,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新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社会意识、人类精神、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处于社会变革的前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类文化的冲击,以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作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益,而且也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关于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首先,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不到位。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要有正确的行动先导,长期以来,落后、陈旧、保守的文化建设理念影响了生态文明理念在高职校园中的贯彻落实;其次,精神文化缺失。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需以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核心,在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度关注物质文化,忽视了精神文化内容,物质资源的浪费也十分常见,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不高;再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单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并非与生俱来,需借助恒久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认同,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依然单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最后,未能融入制度文化。在高职院校制度生态链的建设中,“失态”的问题十分普遍,没有建立其科学的生态学术制度与生态评价制度。实践证明,如果高职院校形成绿色、生态的制度“生态链”,那么就会极大方便后续的活动,由于目前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形成了种种制约。鉴于目前的问题,在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上,需选择以下具体路径。
(一)物质文化:发挥生态文明载体作用
第一,科学分区。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当有科学、合理的校园功能分区,通过合理分区,可提升师生的学习、工作质量。在功能分区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定位,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科研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工生活区,区域划分也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为了为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提供便利,可将行政办公区域单独分离出来,尽可能设置在教学区域中间;在体育活动区的设计上,要把握好距离,设置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中间位置,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在学生生活区附近,还可设计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场地,便于学生的日常锻炼;在科研区的设计上,需要靠近教学区,也要方便企业导师的出入。第二,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产生生态文明教育作用。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需巧妙利用森林、植被、水源等,提升校园环境的亲和力,呈现出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种植一些绿植,尽可能提高绿化覆盖率,植被的选择要突出多元性,通过高低错落的植物来展现出绿化的立体感,在植物的绿化配置上,尽可能选择本土树种,不仅成活率高,且维护和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在校园道路设计上,也要彰显出生态原则,除了要设置专门的步行街道和车行街道之外,还要在道路上增加绿化,在具体设计时,需根据不同道路的功能来配备绿化景观。在教学区,可设计一些层次丰富的“廊道式景观”,在行车区,可搭配一些有层次感的植物造景,以突出道路的绿化景观作用,在停车场设计上,要科学规划,安排好私家车、共享单车、自行车停放区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方便学生生活。第三,配备生态基础设施。在学校内设置生态基础设施,既能够彰显出学校的科研能力,也能够打造出生态、绿色、智慧的现代化高职校园。具体来看,高职院校在选购各类设备和材料时,要选择经久耐用、性能较好的产品,此类产品的使用寿命更长,维护次数也相对较少,能够节约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需使用环保材料。在水源规划上,要根据学校的城市管网来对校内的消防水池、生活水池等进行合理规划,对污水、雨水进行分流,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校园内部的绿化灌溉。在电力资源的设置上,要对宿舍用电进行限制,明确教学区各类设备的使用规范,并大力推广垃圾分类,严格实施垃圾分类制度,这不仅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也能够减少垃圾的排放,提高废物利用率。除此之外,还可将视频监控、二维码、视频识别等技术用于校园管理,提高校园管理能力,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制度文化:彰显生态文明教育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包括校园内部的各项规范,制约着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学和学习活动。在制度的建设上,也要凸显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其综合素养。一方面,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高职师生是高素质群体,僵化的制度很难起到理想的制约作用,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督促高校师生自觉来执行。在制度制定完毕后,就要严格将其落到实处,不能频繁改动。在制度制定的全程中,都要在其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利用生态文明来规范高职院校各个成员的日常行为,使之能够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主动践行生态行为习惯[3]。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其内容需要涵盖管理、评估、激励、反馈等各个方面,让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能够有章可循。在制度的制定上,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实际诉求,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本区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制度建立完毕后,要及时督促教师将制度落实到教学、管理、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另外,还要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能够充分展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从而规范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制度的制定上,需要将各类理论知识、实践内容纳入其中,评价要求多主体参与,评价指标的建设也要凸显出立体化特征,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评价,以此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视度,从制度上产生约束作用。
(三)精神文化:让生态文明教育“全渗透”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代表本校的精神面貌与个性,也凸显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在生态文明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也需要高度关注精神文化的建设。首先,在高职院校管理、教育各个环节中,要彰显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好的校风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学生正确的启迪。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独特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隐性存在的。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教风、学风、政风建设。其中,教风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时表现的态度、应用的方法;学风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态度的集合;政风是管理者在从事学校管理时的作风、方法和态度,这均属于校园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教风的建设上,需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发挥出科研活动、线上教学等载体作用,对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的思政教育,使之对生态文明有更多的了解,主动肩负起自身的生态责任意识,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在学风建设上,从学生刚刚入学开始,就要引导其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学校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等群体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够在充满学习氛围的学校中度过珍贵的大学时光;在政风建设上,要求管理者树立服务意识,具备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将管理重心下移,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诉求,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为校风的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政课是主渠道,高职院校需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需要了解生态文明的精髓,创新教育手法,用深入浅出、趣味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思政课内容,生态文明教育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为学生开展专门的生态法治、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观教育;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中,为学生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与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形式与政策”课教学中,为学生宣传生态价值观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自身需要肩负的重要责任,增强学生的生态责任感[4]。再次,挖掘专业课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三全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生态文明教育上,也要彰显出“三全育人”的作用。其实,生态文明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政课内容,其他专业课、选修课也要承担起育人重任。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对此,在专业课、选修课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态文明元素,让学生在各类课堂中都能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熏陶,使之掌握全面而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最后,强化人文精神教育。校园文化属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中,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置于学习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人文精神教育能够进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尤其是要打造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全面育人”方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让学生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力量,让高职院校能够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重点场所。同时,开设一系列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来抵制恶俗、庸俗文化的侵入,引导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正确引导学校中出现的“墙壁文化”与“课桌文化”,组织“图书馆文化”“寝室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例如,借助“让座卡”来塑造图书馆文化,让师生都可均等地利用教学资源来获取生态文明知识内容,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四)行为文化:提高学生生态文明践行力
首先,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校园内部,宣传生态文明的榜样人物和事迹,这能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重要影响,让这种影响逐步转化为他们主动实践的动力。在榜样的选择上,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可从班级、宿舍、社团等小环境着手,如可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来选择“班级生态文明榜样”,学生在选拔时,会主动观察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态文明行为,主动来审视自我。在学校内部,也可定期举行各类型的生态文明校园活动,如“生态知识读书会”“生态文明事迹报告”等,由全体学生在其中选拔出优秀者。通过这类榜样的树立,能够更好地感化学生,让学生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优秀的生态品质。另外,社会实践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实践上,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切入点,组织社会实践精品活动,在每一次的活动中,由各方公平选拔出表现优异的“生态文明先进个人”,对于此类优秀者,在评优、评先上予以加分奖励,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之对生态文明行为有更深的理解。其次,开展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当代“零零后”大学生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一些学生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尽管他们知晓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实践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践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更要从自身的行为着手。对此,在高职院校内部,需要推行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多参加精神消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基于生态文明教育诉求,可成立环保志愿者社团,定期组织各类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参与者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提高其生态环保实践能力。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不仅可主动约束自身行为,而且还能够辐射到周围的同学、亲朋好友中,提高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6]。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上,高职院校要设置专人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型的社团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在其中筛选一批具备人文情怀的“生态文明代言人”,通过相应的激励来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共同带领其他大学生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入高职校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益路径。其中,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能够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路径,充分发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陈根红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