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发展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每座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它是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将其进行正当的保护与再生,将会使城市失去文化的传承从而失去活力。随着现代城市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出现了多处质量较低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有些是由于大改大拆而面目全非,有些是布局混乱、功能复杂而与现代建设不相符。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这些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并传承该区域的文化,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文化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1相关概念
1.1建筑再生理念
建筑再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法和操作使建筑再度得到新的生命。它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保留,更得以延续了记忆和文化。再生是尽可能合理地改造原有空间和特色,而非一成不变地全盘保留,这是一种创造行为,通过一些手法保留人的感觉和历史记忆,对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再生建筑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技术科学。
1.2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指,一种将某些不适合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区,利用整改、扩建、拆迁、再利用等一些方式有规划地改造过程,这么做可以使城市中的土地得到更好的使用,增强城市的功能利用率。石成球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改造的实质就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其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提高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更新物资设施,促进精神文明。”[1]为了能让城市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价值,城市内旧城区的改造与保护是现在必然需要做的。
1.3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在城市的最初建设中,有人认为历史遗留会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想将其进行优化与改造,需要人们对传统的观念有一定的改变,将历史所遗留的问题去掉,给人们的新生活提供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建设与开发,人们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观,认识与了解到了历史遗迹对现代人起到的教育作用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后人在精神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始对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与再生。
2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2.1历史沿革
长春市新民大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日本殖民历史有很大的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长春沦为了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将新民大街变成了主要的行政中心。新民大街街区建成于1933年,街区内分布了伪满洲国的“国务院”“八大部”等一系列行政大楼。1946年,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其改名为“民权大街”。1948年,长春解放,最终将其改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
2.2街区现状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区内,北起解放大路与新民大街交汇处,南至新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处,东至自由大路与同志街交汇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遗存了多处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遗迹。建筑风格为“伪满式”建筑,即中式建筑风格、日式建筑风格和西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建筑风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屋顶,圆广场,双排树”的长春建筑特点。主要历史建筑遗迹包括:伪满军事部、伪满国务院、伪满经济部、伪满交通部等“八大部”。长春市解放纪念碑也屹立于这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区现在也活跃于繁华的商圈内,新民大街也是长春主要的干道。
2.3肌理特征
新民大街道路以文化广场、新民广场、南湖公园、“御花园”为起止,街道两侧的建筑呈对称规划及分布,体现了一个规矩又清楚的布局。街区的肌理以新民大街为主轴线,新民广场呈放射状并以方格网道路向整个城市发散。整个街区受到中国传统城市的规划思想,使得街区的三维空间呈现了较强的庄严感与纪念性。而纵向伸展的路网、左右对称的建筑分布、丰富多彩的绿化铺装都使长春呈现出了一种近代西方的规划布局。宽敞宏伟的道路系统、两侧分布的官厅建筑和放射性广场的布局,是长春“舒朗、大气、通透、开放”的城市总体风貌的重要体现(图1)。3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的问题
3.1总体保护缺失,法定体系不完善
由于新民大街位于老城区内,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历史街区可能会受到破坏,且由于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缺乏整体的保护系统、缺少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指导性的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体系很难得以实现。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建筑尺度、肌理、布局、景观环境等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也渐渐地消失在大众视野。
3.2市政服务设施较为陈旧
新民大街由于位于长春市的老城区,虽为历史文化街区,外部核心街道看似更新重建,但内部的服务设施并未更新与重建,有些还是多年前的老旧设施,使社区居民生活极其不便,卫生与绿化整体也偏差,社区周边的娱乐设施也过于陈旧老化,并没有使街区周边的居民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
3.3布局混乱,缺乏明确的功能分区
新民大街是一条活力很高的城市主干路,内部道路复杂,且交错着多种类型的建筑,如:历史建筑、商业建筑、民用建筑、医疗建筑等,各种功能复杂交错,缺少合理的规划和明确的功能分区。同时,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建筑多建设在城市核心路段,虽然主要街道观赏性较好,但却导致街区内部的道路、布局过于混乱,缺乏观赏性。
3.4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明确
目前新民大街街区的文化要素不足且较为单一,核心价值的定位不清晰,使得街区缺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核心价值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也应该挖掘街区的历史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体现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保护、传承其中的文化精髓。然而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策略
4.1强调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不仅仅是对街区中遗留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还应该对街道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包括街区的景观节点、小品、铺装等一些能增强街区层次感、统一性的要素,消除现有街道的单一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一切措施和策略都应该基于整体性与统一性来进行。
4.1.1功能上的统一
由于新民大街街区现有的功能过于杂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功能分区,在功能划分上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协调统一。在满足消防、交通、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等一些文化遗存,同时将这些遗存的历史功能与现代功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融合,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平衡这两者的功能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
4.1.2立面上的统一
新民大街街区内现存很多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建筑色彩上的提取,与周边建筑形成一个很好的联系,更好地体现出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同时对一些临街面的店铺招牌进行一些多元化的设计,引入一些虚实对比、新旧对比的设计手法,使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不会过于单调,又能有一个很好的协调统一。
4.2注重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历史街区内建筑环境与景观环境的改造与设计,最大程度保存历史街区原真性的同时延续历史街区的人文特色,促进历史街区的精神价值,增加历史街区的活力与体验。
4.2.1建筑环境的设计策略
建筑环境的改造与设计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起关键作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千城一面”,而是应该考虑文化的传承、新老建筑的有机融合,将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保留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做一些创新。这就需要通过对建筑外立面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建筑环境的改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要素是一个历史街区所独有的元素与符号,它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有文化,是这个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所在。在保护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整体保留,局部创新”的方式,从而达到建筑内部多样化。建筑环境又能与整体的街区风格协调统一,与整个城市肌理和谐共生。
4.2.2景观环境的设计策略
景观环境的改造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通过街区内的景观小品、绿地公园、路灯形式、休闲座椅、广场铺装、城市雕塑等元素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做一些与长春电影有关的雕塑、设计一些与伪满建筑相呼应的景观节点、铺装形式与历史建筑的色彩相结合等一系列做法,可大大提高历史街区的整体审美、传承街区的文化记忆、重现历史节点,使历史街区与本地特色完美结合,打破历史街原有的古板,焕发特色与活力。
4.3未来历史街区的新形势
4.3.1有力的法律体系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的做法应当基于一套完整且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支撑,并且具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地建立了有关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年进行了完善与补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重视。
4.3.2增加对历史街区的宣传力度
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街区是长春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街”,它代表了长春的一个“伪满时代”,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与建筑特征。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报纸杂志等多种方式将我们的历史街区宣扬出去,使更多的外来游客、投资方等了解长春市,增加长春市的知名度,并且应该对它进行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抓准街区的文化核心,展现这个街区所特有的民族情结与精神价值。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开发与建设,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得到了政府与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物质与建筑本身的改造过程,而更是让历史街区的文化文脉得以传承与创新再利用,我们在不运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下,尽可能地保护与再利用这些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在近些年的探索中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可靠的理论,但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地域差异性等一系列因素,应该运用完整、全面的保护措施,合理、积极、有效地解决城市更新的问题,并在建筑再生理论的基础上,使历史建筑遗迹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与魅力。
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发展篇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肌理被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导致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建设性”破坏。合理选择再利用方式,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修复与改造,尊重其旧有的文化形态,重新开发使之获得实际使用价值并融入现代社会尤显重要。
1所城里地域特征
烟台从上古时代的人类遗址区起源发展,经历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积累,形成独特的山海交融城市空间。奇山所城是烟台地区从普通州县城市演变为海防卫城过程中的产物,为明清驻守海防官兵及家属的城池堡垒。所城里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是目前市内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军事考古遗址之一(见图1)。明初由于倭寇入侵之患频繁,为进一步加强海防的战略性建设,开始进行奇山所城的战略规划。所城里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属宁海州(今牟平区)管辖。
1.1自然环境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依山傍海,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居住,在上古时期就有人类遗迹存在,是著名的滨海山城。
1.2建筑形态
所城里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遗址之一,曾是烟台的政治中心和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目前我国境内现存最大、最完好的明代海防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完整的城池形状轮廓和建筑格局,有“无所城不芝罘”称呼。明清易代后,城内建筑形制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原有的走向、尺度和肌理,仅名称改变。所城里大部分遗存是传统民居建筑,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有34座,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内的5个历史街区之一,街区内有15套院落被公布为历史建筑。遗存基本以明清两代传统四合院建筑为主,遵照传统风水格局建造,位于所城里大街57号的三进四合院是目前所城里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
2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2.1缺少必要的场所精神,文化氛围淡漠
随着我国传统建筑被破坏、拆毁和重建,旧街区的居民逐步搬迁,依托街道产生的特色生活空间逐渐消失。所城里街区由于缺乏文化宣传和详尽的规划设计,诸多优秀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未被完全挖掘,尚未具备与其历史资源匹配的文化影响力。新改建的“宣化”城门以及沿街商铺仅为仿古建筑,新旧建筑衔接十分突兀,并未进行有价值的保护利用,历史街区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未体现。
2.2业态低端、雷同,缺乏吸引力与竞争力
所城里历史街区内社区呈现“外商内居”特点,其社区、街巷的业态较低端、单一,既缺少与历史息息相关的文化服务产业,又缺少文创、时装、休闲等新兴商业。新改建的所城里大街沿街店铺仅为仿古建筑,基本业态是商业和餐饮,较为单一且对历史文化建筑造成形式上的破坏,故所城里历史街区并不适合被改造为商业街区。沿街住宅建筑商用既缺少合理的商业空间,又破坏建筑的旧有形态。
2.3交通系统不完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街区内部缺乏独立、完整的交通体系,空间连续性和畅达性较差。所城里片区内多为组合形成的多种院落,内部空间狭小,道路曲折不宜到达,不利于人流疏散。场地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多以碎片化形式分布,面积较小、人员数量较少,基础性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及游客的日常要求,缺乏高质量、集中化的公共活动区。道路狭窄无法满足商业街区的疏散及消防要求,人流密集对古建筑造成另一种破坏。
2.4场地对外吸引力不足,发展孤立,未能有效联动周边环境
所城里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仅属于建筑学范畴,还应从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和理论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有效进行物质环境的综合利用和建设改造,思考场地能否具有对内、对外人群的价值及核心吸引力。所城里历史街区的开发相对独立,无法有效联动周边环境。
3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3.1重塑院落肌理,营造场所精神与文化氛围
在保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重点修复,延续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完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功能,有效保护街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以保护博物馆等历史建筑为抓手,延续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
3.2完善多样业态,挖掘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海防文化内涵,尊重原有的院落肌理,在有限地块内进行老城整体的肌理重塑(见图2)。聚焦历史文化建筑的院落空间,恰当注入海防文化元素。新旧建筑通过空间特征、材质、色彩等产生对比及对话,提升该街区历史文化属性与场所记忆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回归城市语境,重新再认识奇山所城的文化内涵。
3.3重塑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与道路系统
通过重新打造公共空间,提升居住生活品质,优化城市环境,扩展停车场所,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丰富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内容,既提升城市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又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3.4联动城市景点,提升文化内涵
根据烟台市总体规划,该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多组团、多核心”的滨海带状组团结构,围绕所城里历史街区进行城市建设,构成“山、海、城、岛”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有效联动城市文化资源。以所城里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为载体,积极推动烟台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保护与发展的互动。
4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肌理重塑
4.1传承传统民居形式,塑造传统民居组团新肌理
对院落内部原有的墙、门窗、房屋框架进行统一修复,通过“修旧植新”设计策略增加钢架玻璃走廊,新材料介入旧庭院,创造半开放的室外空间。重新梳理进入庭院空间的先后顺序,使空间的区域划分不单一,明确基本的组团空间格局为具有1处户外场地与多处园林绿化的院落。通过新旧交替的环境变化表达场所精神。植入院落与回廊,打破旧庭院的封闭性,以廊为手段将分散个体重新组织为完整建筑,加入海防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见图3)。
4.2修复院落肌理,寻求适宜的空间尺度
通过对地块肌理的分析,对部分建筑进行现状评估、保留和修复,植入符合原始肌理的庭院,重塑商业空间。不同于大城市将历史街区改造为商业空间的案例,本次改建的小体量区域可连接文化产业与商业,在有限地块内对原有的院落肌理进行修复。寻求舒适、缓和的街巷空间尺度是所城里历史街区的重要空间特点,通过水平和竖向尺度对比,发现该比值在合理范围内。各区域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通,通过灰空间分段间隔上述区域,利用道路铺地的材质区分重新限定空间,让游客体会顺畅的流线,实现文化传承最大化。
4.3提炼特色建筑形式,展现浓郁所城文化
所城里处于街道、院落肌理与城市上位规划冲突的地带。拟保留老建筑的局部外墙,并将其作为基本定位点,将老墙与新构件连接,防止破坏其基础。外墙呼应街道,统一城市界面。通过适当开放广场,创造丰富的公共休闲场所。
4.4浓缩当地民俗文化,打造文化传播平台
浓缩奇山所城民俗文化,建设小型博物馆,供游客参观展览。将博物馆、商业空间与文化整合区域连接,给游人最直观的感受。以对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海防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发掘并展示海防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内涵,进行合理、永续的综合保护利用,同时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促进烟台市历史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充分挖掘并凸显烟台海防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与特色,联动烟台城乡规划政策,尤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格局和历史风貌、山海形胜、文物古迹等,打造具有烟台地域特征的明所城旅游文化产业。
5结语
烟台所城里具有完整的历史街区风貌、统一连续的建筑风格、山海交融的人文环境,是一代代烟台人的成长记忆,更是烟台城市的根与魂。历史文化建筑只有在不断被利用中才会保持恒久生命力,且其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需寻求历史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之间的适当均衡,灵活处理以衍生丰富语境。对所城里需保护的院落肌理进一步梳理规划,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历史文化街区象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使传统建筑继续发挥其自身价值,设计需在保护基础上因地制宜,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者:高玮懋 方旭艳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发展篇3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城镇建筑公共空间进行了很大调整,以便改善交通、生活以及经济环境,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历史街区由于风格乃至整体规划与当前城市建设理念不符,因此街区升级改造工作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环节,改造工作强调在最大限度保留其文化价值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复与更新,从而帮助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城镇居民创造理想的生活空间。
1城市更新的内涵及模式
“城市更新”概念最早源于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城市规划问题提出的工作设想,具体而言指针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投资、拆迁、建设以及改造,以此协调现有城市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符的问题。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传承悠久的国家,对于城市更新问题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城市建筑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改造,还需要关注一些历史街区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游憩环境、空间环境等软件设施的延续以及升级,从而在优化社会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糅合[1]。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将“城市更新”的工作模式整体规划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重建开发”,即指针对一些已经彻底失去保护价值,同时生态质量完全恶化的历史街区,进行整体性的再次开发工作,使其能够重新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需求;其次是“整建改造”,针对一些使用功能完好的历史街区,需要秉持保护特色以及节约资源的发展观念,对其空间结构以及建筑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改善,以此有效恢复城市区域环境;最后是“保留维护”,针对一些拥有巨大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不仅要确保能够恢复其使用状态,还需要保证在不损坏的前提下将之与现代城市空间融合为一体。
2历史街区的价值
2.1文化价值
一些历史街区的存在,能够完整反馈城市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文化、物质特点,其本身不仅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承载的历史研究价值也能够对当前的城市发展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因此街区本身便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发掘。如图1所示。图1浙江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
2.2艺术价值
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历史街区都是其难以完整复刻的伟大艺术品之一。街区的一砖一瓦,由于承载了浓厚的历史烙印,能够有效呈现出一座城市的审美风格变迁,并且只有将其完美地与现代社会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够反映出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3使用价值
部分历史街区虽然在布局规划与设计水平上无法达到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因此一些街区的建筑结构虽然老旧,但是并未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修复改善,不但能够有效保留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还能够赋予现代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并可以起到节约城市发展资源的目的。
2.4商业价值
一些历史街区由于文化遗迹保留完整,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因此本身便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通过对其适度的开发保护,能够有效发展一座城市的旅游经济与商业经济,为城市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资源,因此历史街区更新是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部分。
3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对策
3.1形成正确保护观念认知
历史街区承载的底蕴价值并非通过建筑本身来体现,其自身包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气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难以通过人工修复行为来得到重新体现。而目前城市居民由于缺乏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可能对一些年代相对久远,且产权归个人所有的老旧建筑,做出盲目开发甚至破坏性改造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短期效益,但是对城市历史遗迹带来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针对这一情况,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清醒意识到,正是由于缺少正确引导,才造成了群众文化断层、形态混乱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基层部门首先需要通过电视网络平台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方式来打造全民历史遗迹保护氛围;其次积极邀请社会学者以及高校专家的参与,创建街区统一开发部署平台,确保能够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帮助群众有序开展街区开发建设工作,从而在完整保护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其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取和使用。
3.2投入充足资金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其不仅需要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维修恢复,更多的则是要完整保留其历史价值,因此需要借助更加专业与精细的修复手段来对其进行修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设立专属工作款项,因此在进行街区更新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仅仅能够对街区表面进行修正,并不能够真正起到阻止其继续老化的保护作用,更有甚者还会对一些珍贵历史遗迹造成破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给予解决。首先,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吸引民间资本的积极加入。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筛选以及考察,选择与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以商业开发、税收支持作为吸引手段,为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工作吸引更多资金。其次,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二者并无本质的冲突关系。唯一需要关注的是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不可由于短期效益而对其造成破坏性开发。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创建严格的市场机制,采用阶段性的开发模式,来制定历史街区的更新计划,并与开发主体之间签订协议合同,一旦对当地历史街区造成过度破坏,则需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最后,建议政府部门采用“经济杠杆”的形式,对民间资本的流入进行调节,并创建“历史街区保护基金”,以便于能够将城市更新发展为公益性文化事业。
3.3健全相关政策
我国现行城市遗迹保护法规,主要包括《文物保护法律》《建筑规划指导意见》《工业遗产保护政策》等几个方面。但是其中真正能够起到规范与约束的法规措施并不健全,且由于城市的文化特点与遗迹规模不同,很难做到全范围普及,并对历史街区起到有效保护作用[2]。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在对待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上,不可盲目做出规划决策,而是应当积极吸引专家学者,针对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价值进行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遗迹特点,来对其保护需求、开放方向以及商业价值进行精准定位,确保能够对城市更新行为起到规范性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强调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乃至建筑布局,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城市的空间资源进行调整,确保历史街区能够完美地嵌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体系当中,以此对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3.4完善保护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历史遗迹的文化资产运行机制,远远没有达到完善与高效的程度,也无法将之与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融合,对历史街区起到良好的运行保护作用。因此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建议相关部门分别从政府层面、社会机构层面乃至群众层面来综合建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运行机制。首先是政府层面,需要认识到历史街区对于一座城市的特殊价值。因此需要在政策层面设立明确的发展规划,结合现有城市交通、商业、生活布局,来制定历史街区的开发与保护计划。其次则是社会机构层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市场的监管,特别是涉及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行为,需要组建专门的学者团队做好市场整体调研工作,不可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历史街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坏。最后从群众层面进行考虑,政府部门需要对历史街区附近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空间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关注群众对交通、休闲、文娱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对历史街区的建筑物以及土地资源尽心有效地开发利用,以确保能够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革创新。
4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建筑的发展
4.1历史遗址的发展
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遗迹,由于经历漫长岁月的侵袭,其本身建筑结构已经存在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重点环节便在于采用专业手段来阻止其继续老化。随后才是在不破坏其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固改建、内部调整以及美观翻新,以确保能够实现“建筑再生”的目的,恢复历史遗迹的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以南京建邺路原省委党校更新项目为例(如图2所示),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能够完整还原发生在老旧校区的历史故事,仅仅对其外立面进行适度修饰,在保证其美观性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隐蔽加固处理,使得建筑不仅能够完整保留自身历史价值,同时与当地街道景观更好地融为一体[3]。
4.2历史街区的发展
关于历史街区的发展,城市部门首先需要遵循的一项原则便是还原其原本的使用功能,切不可为了商业价值,将原本一些用于居民居住的区域整体改变为商业街区。否则一旦将原有居民进行整体迁移,势必导致历史街区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时代发展需求进行相互融合,尽可能完整地延续与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保证在维系当地居民现有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借助景观特点、铺装特点、小品特点、绿化特点来尽力突出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将更多地域性文化元素体现出来,并在街区交通与民居建筑结构上做出调整,统一规划街区的休闲功能、居住功能、旅游功能以及商业功能等,以此最大限度保留当地街区的原有特色。
5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的成功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的最为主要的矛盾,便在于无法平衡好街区发展的功能属性与文化价值,为此本文基于功能导向层面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几种类型,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5.1旅游文化导向
“文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催生剂,也是开发其现代商业价值的关键资源。而以“旅游文化”作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复兴工作,便是要突出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特征性与场所感,同时结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来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便是成都“宽窄巷子”的开发建设,宽窄巷子作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不但体现出了浓郁的乡土市井文化,更是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北京胡同文化特色。因此为了能够完整地凸显出“成都生活精神”,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合资企业,秉持“60%存表去里”“40%原状修复”的工作原则,针对宽窄巷子展开了全面建设,同时根据街区的空间格局以及文化特征,将其整体划分为了体现成都“闲”生活的宽巷子;体现成都“慢生活”的窄巷子;以及体现成都“新生活”的井巷子,不仅有效将街区历史文化与新时期城市发展理念融为一体,同时打造出了一条能够体现丰富乡土特色的文化景区。
5.2生活居住导向
通常来说,历史街区在经历了漫长的使用年限之后,往往已经拥有了成熟的社区结构组织,唯一问题在于当前布局已经不足以帮助城市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遵循“居住导向”的前提下,对其现有建筑基础进行适度开发与更新,可以有效帮助街区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并借助历史街区的文化特性来呈现出独特的社区凝聚力。以英国的格拉斯哥金融城为例,“金融城”在20世纪10年代曾经是英国第二大商业城市格莱斯哥的代表性城区。但是由于接连经受“世界大战”与“经济萧条”的影响,导致街区不断衰败并且没落,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金融城”街区已经有30%的房产遭到空置,并且经济活动发生了急剧衰退。于是当地政府在经过全面考察之后,采用了“公私合营”制度引入了城市公共部门与开发商的共同合作,并坚持以改造为主的开发手段,将街区两侧原有的商业办公楼改建为了生活住宅,并配合按需分配的公有和补贴住房存量政策,成功将该历史街区转变为了生活街区,并使街区原有的银行、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得以重新发挥作用。
5.3工商导向
所谓工商业导向即指强调根据历史街区的发展背景、地理优势以及建筑布局来分析其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触发潜力。例如上海田子坊原本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弄堂工厂与居民区组成,具有非常浓郁的传统上海建筑风格特征。并且街区位于黄浦区中心地段,具有非常丰富的商业潜力。于是经过政府出资来改善其基础设施,并由居民与众多产业个体一同参与,于2003年起陆续实现了工业型街区向消费型街区的转变,并在最大限度保留其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创意产业、文创工厂、特色休闲为代表的商业街区,并成了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截至目前,经统计街区含有特色商户400余家,占地3万m2,租金收益按照管委会与居民之间2:8的比例分成。
6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为此本文参照“城市更新”的发展观念,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强调人们在明确其综合价值的基础上,从群众意识、资金来源、制度政策、运行机制等四个层面为其提供保障,以此达到历史街区再生与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涛,廖哲仪.旅游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基于城市记忆的视角[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05):86-96.
[2]刘恩宇,魏莱,王佳仪.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赣州市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0):71-75.
[3]王亦泓,周云.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利用中的协调性建设分析——基于苏州城市历史街区的调研[J].价值工程,2020,39(35):71-74.
作者:张凯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