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经济的形势分析与展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宏观经济的形势分析与展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宏观经济的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2022年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10年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2010—2019年,GDP增速从10.3%降低到6.1%;之后,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三年的冲击。2020—2021年,年均经济增速为5.1%;2022年为3%。总体看,2022年是中国经济受多重因素冲击持续下降的谷底。经济增速下降,从微观看就是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下降,这也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和财务收支困难的根源。历经十几年的经济增速下降,企业特别是众多小微企业,其累积的困难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疫情冲击之下,企业生产经营面对的困难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从企业、从1.6亿多个市场主体角度看,2022年我国经济面对的困难是非常严重的。2022年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6%,增速较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1.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2022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从这些数据看,工业和服务业的广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比较严峻,面对困难较严重。在看到空前严重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在扩大内需、保供稳价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季度国民经济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四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了平稳开局。在扩大内需方面,2022年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5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稳增长提出了六方面33条措施。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增速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对稳定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在保供稳价、应对供给冲击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注意统筹安排好减碳和确保能源、原材料供给安全的工作。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大宗原材料供给保障,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场有效供给,以原材料为主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持续回落。2022年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月份同比上涨9.1%,12月份同比下降0.7%。以上政策效果,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积极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带来的订单增长、电力供给稳定和原材料供给稳定、价格回落等。这些政策效果加上助企纾困政策的帮扶,对企业顶住困难、渡过难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尽管多重困难叠加,特别是经受了疫情等超预期冲击,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3%的增长,特别是支持城镇新增就业1200多万人,生活和生产资料价格保持稳定,持续运行在较低水平。

二、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努力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指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当前最重要的是着力应对三重压力,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深刻认识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的严重程度,深刻认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宏观经济顺畅循环、强劲增长的突出制约。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订单、能源、原材料等多方面条件的保障。需求收缩使企业订单持续减少,从行业内情况看,订单吃得饱的企业数量很少,大多数企业订单不足、开工率不足、产能过剩。这会导致营业收入无法保证,进而使财务收支困难严重,资金周转不畅。而能源电力供给保障不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转;原材料供给紧张,则会制约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凡此种种,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陷入困境。这也会使企业的预期显著转弱,对未来的信心严重不足。企业的困难从宏观层面看,就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运转不畅,信用风险加大。这些问题还会导致减薪裁员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能力减弱。企业的困难还会直接弱化其投资能力,同时也会促使政府财税收入放缓,政府投资能力减弱。综合看,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企业、居民、政府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减弱———经济增速下降的反复循环,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积极调整,我国已经能够克服疫情对经济活动的严重制约,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切实防范出现新的供给冲击,促进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尽快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使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全面好转,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能力普遍而显著提高。这些必将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必要和良好的条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充分估计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要认识到,需求收缩的矛盾已积累了很长时间,既是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也是自身循环加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市场调节会不断强化需求收缩的状态。例如企业面对需求收缩会减少生产和投资以规避风险;居民面对需求收缩导致的就业困难、收入增加困难,会谨慎安排消费支出等。因此必须大力发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大力加强政府投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克服需求自发收敛的趋势。这方面工作虽然已有成效,但还明显不够,需要继续大力增强。另外,需求的全面恢复,将对能源原材料等重要产品供给,形成显著拉动。如何处理好能源原材料产能进一步释放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面对新的考验。此外,疫情的潜在影响仍需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仍潜伏很多不确定因素。凡此种种,都表明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实现各项预期目标,仍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仍然可能经历风高浪急的各种考验。所以,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字当头,首先要确保好稳定的大局。在此基础上,也要更积极地求进。要清醒意识到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要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一系列有利条件,显著提升扩大内需的效果,充分释放强大的供给能力,全面完整准确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力争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成绩。

发挥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应对三重压力的强大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好结合起来,有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房地产脱困回暖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资金需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战略部署,抓紧学习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增长工作正在开辟全新局面,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掀起新高潮,扩大内需将取得更显著成效。先进煤炭产能和重化工原材料生产能力会加快释放,能源供给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得到更好保障。在市场需求回暖和能源原材料保障能力提高,交通物流全面畅通等因素支持下,1.6亿多个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条件会不断好转,经济回升向上的基础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经济充沛的增长潜力将加快释放。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前景日益明朗。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带动下的持续回升轨道,实现持续回暖、回升的运行态势。由此,中国经济将进入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新周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一定会实现良好开局!

作者:张立群 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2022年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10年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2010—2019年,GDP增速从10.3%降低到6.1%;之后,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三年的冲击。2020—2021年,年均经济增速为5.1%;2022年为3%。总体看,2022年是中国经济受多重因素冲击持续下降的谷底。经济增速下降,从微观看就是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下降,这也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和财务收支困难的根源。历经十几年的经济增速下降,企业特别是众多小微企业,其累积的困难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疫情冲击之下,企业生产经营面对的困难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从企业、从1.6亿多个市场主体角度看,2022年我国经济面对的困难是非常严重的。2022年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6%,增速较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1.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2022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从这些数据看,工业和服务业的广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比较严峻,面对困难较严重。在看到空前严重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在扩大内需、保供稳价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季度国民经济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四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了平稳开局。在扩大内需方面,2022年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5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稳增长提出了六方面33条措施。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增速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对稳定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在保供稳价、应对供给冲击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注意统筹安排好减碳和确保能源、原材料供给安全的工作。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大宗原材料供给保障,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场有效供给,以原材料为主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持续回落。2022年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月份同比上涨9.1%,12月份同比下降0.7%。以上政策效果,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积极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带来的订单增长、电力供给稳定和原材料供给稳定、价格回落等。这些政策效果加上助企纾困政策的帮扶,对企业顶住困难、渡过难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尽管多重困难叠加,特别是经受了疫情等超预期冲击,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3%的增长,特别是支持城镇新增就业1200多万人,生活和生产资料价格保持稳定,持续运行在较低水平。

二、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努力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指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当前最重要的是着力应对三重压力,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深刻认识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的严重程度,深刻认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宏观经济顺畅循环、强劲增长的突出制约。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订单、能源、原材料等多方面条件的保障。需求收缩使企业订单持续减少,从行业内情况看,订单吃得饱的企业数量很少,大多数企业订单不足、开工率不足、产能过剩。这会导致营业收入无法保证,进而使财务收支困难严重,资金周转不畅。而能源电力供给保障不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转;原材料供给紧张,则会制约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凡此种种,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陷入困境。这也会使企业的预期显著转弱,对未来的信心严重不足。企业的困难从宏观层面看,就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运转不畅,信用风险加大。这些问题还会导致减薪裁员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能力减弱。企业的困难还会直接弱化其投资能力,同时也会促使政府财税收入放缓,政府投资能力减弱。综合看,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企业、居民、政府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减弱———经济增速下降的反复循环,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积极调整,我国已经能够克服疫情对经济活动的严重制约,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切实防范出现新的供给冲击,促进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尽快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使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全面好转,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能力普遍而显著提高。这些必将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必要和良好的条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充分估计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要认识到,需求收缩的矛盾已积累了很长时间,既是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也是自身循环加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市场调节会不断强化需求收缩的状态。例如企业面对需求收缩会减少生产和投资以规避风险;居民面对需求收缩导致的就业困难、收入增加困难,会谨慎安排消费支出等。因此必须大力发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大力加强政府投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克服需求自发收敛的趋势。这方面工作虽然已有成效,但还明显不够,需要继续大力增强。另外,需求的全面恢复,将对能源原材料等重要产品供给,形成显著拉动。如何处理好能源原材料产能进一步释放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面对新的考验。此外,疫情的潜在影响仍需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仍潜伏很多不确定因素。凡此种种,都表明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实现各项预期目标,仍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仍然可能经历风高浪急的各种考验。所以,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字当头,首先要确保好稳定的大局。在此基础上,也要更积极地求进。要清醒意识到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要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一系列有利条件,显著提升扩大内需的效果,充分释放强大的供给能力,全面完整准确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力争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成绩。

发挥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应对三重压力的强大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好结合起来,有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房地产脱困回暖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资金需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战略部署,抓紧学习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增长工作正在开辟全新局面,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掀起新高潮,扩大内需将取得更显著成效。先进煤炭产能和重化工原材料生产能力会加快释放,能源供给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得到更好保障。在市场需求回暖和能源原材料保障能力提高,交通物流全面畅通等因素支持下,1.6亿多个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条件会不断好转,经济回升向上的基础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经济充沛的增长潜力将加快释放。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前景日益明朗。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带动下的持续回升轨道,实现持续回暖、回升的运行态势。由此,中国经济将进入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新周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一定会实现良好开局!

作者:张立群 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