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只有将企业整体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然而,部分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缺乏预见性,成本预算编制与执行控制不足,更缺少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导致企业多项成本未能得到有效的管控,成本超预算现象屡见不鲜,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因此,本文从市场经济背景下国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深入探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成本管理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企业成本;成本管理
近些年,国有企业开始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仍有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陈旧,不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存在铺张浪费、奢侈奢华建设的情况,经费支出的经济性、合理性、合规性难以得到保障。为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国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效益意识,结合成本发生发展的规律,完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水平,构建配套成本绩效考核体系,并基于成本差异分析结果,对各项成本进行针对性管控,从而减少非刚性支出,为转型积蓄力量。
一、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转变,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阶段,需要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样,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承担相应的市场竞争压力。但相比之下,很多国有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塑造成本优势至关重要。实际上,在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低成本优势,谁就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形成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执守简朴、力戒浮华”,积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开源节流塑造成本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严格管控好每一项成本,尽可能削减低效支出、无效支出,减少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压缩成本扩大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国有资产增值与保值创造有利条件。
二、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成本预算管理不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编制成本预算计划,按计划控制成本支出,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预见性,便可有效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然而,一些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停留在事后算账层面,成本预算目标设定、编制、执行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成本预算目标设定方面,多缺乏全局意识、市场意识,市场调研严重不足,基本沿袭经验主义,导致成本预算目标设定缺乏合理性。成本预算编制方面,很少结合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情况,往往采用“增量预算法”,对历年数据进行简单的增减处理,诸多隐性成本被忽视,未能做到精打细算。成本预算执行方面,很少采取过程控制措施,成本预算的约束力不强,挤占、挪用预算经费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成本管理缺少全员参与
国有企业财务支出环节众多,仅凭借财务部门难以对每一项成本进行有效管控,成本管理不是一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全体人员的高度配合。但实际工作中,多数国有企业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成本节约宣导,没有主动引导企业内部各层人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导致企业很多基层员工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日常办公中很少考虑成本指标要求,不懂开源节流。由于基层员工配合度低,成本管理制度执行效果差强人意,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
(三)企业人工成本高居不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工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管控非常有必要。现阶段国有企业机构多、员工数量大,需要支付大量员工工资、员工福利费、员工教育费、劳动保护费、商业保险费等费用,人工成本较高,根据中智咨询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年人均成本为15.7万元,远超民企的13.6万元。但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人工成本管理缺位严重,未采用正确的人工成本分析方法,存在人员配备超标、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岗位与薪资体系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国有企业人工成本高居不下。
(四)缺少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
随着国企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成本管理要素不断增多,成本管理难度随之提升,要求相关管理人员懂业务、懂财务、懂政策,了解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可准确核算实际成本,并针对不同成本类型,提出不同成本管控策略。然而,国有企业人才结构僵化,普遍缺少专业成本管理人才,现有成本管理人员多为普通财务人员兼任,其知识结构单一,完全依照上级指示开展工作,不具备成本分析的能力,不能准确识别成本动因,不能准确判断各项成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难以助力成本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五)缺少配套的成本绩效体系
要想检验成本管理成果,确认财务支出的经济性、必要性、合规性,就要做好成本绩效评价工作,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可找到成本超支原因,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但一些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局限于业务绩效层面,并未将成本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内,成本绩效评价缺位现象严重。虽然也有部分国企将成本纳入了绩效考核范围,但绩效指标设计缺乏合理性,考核标准、范围模糊,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足,不具可比性,无法为成本结构调整提供导向。
三、市场经济下国企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力度
国有企业要想对各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就要主动提升成本管理的预见性,做好成本预算控制工作,构建一种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的全成本管理模式。首先,国有企业应结合所处行业特征,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将成本发生的所有环节考虑在内,做好成本分析工作,合理设定成本预算目标。成本分析的过程中,要先分析总成本构成科目,找准成本要素,准确估算每一科目的成本,做好成本预测。完成成本预测后,国有企业应遵循“办什么事,编什么预算”的基本原则,根据时间跨度将成本预算细化至年度、季度、月度,对企业每个阶段的成本作出量化安排,从而使成本管控有的放矢。其次,成本预算计划制定后,国有企业要按照预算计划,严格控制经费支出,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迹可循,提高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一致性。为实时监控收支,提高支出规范性,国有企业可基于收支控制需要,建立集中结算中心,要求企业所有支付业务都由结算中心统一支付,确保每一项支出都在可控范围内。最后,要动态调控成本预算计划,提升成本预算的灵活性。在成本预算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根据内外部的环境变化,结合成本波动原因,对成本预算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合理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成本,尽可能缩小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距。但成本预算进行调整前,必须要进行上报,说明调整原因,对成本变动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按规定进行预算调整,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的行为。
(二)将成本管理上升到全员参与层面
一方面,为提高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配合度,国有企业应从企业文化角度入手,加强成本节约、降本增效思想的宣导,通过企业文化帮助员工树立节约资源、节约成本的意识,使企业上下对成本管理形成统一共识,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成本管理的要求,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例如,通过宣传栏、广播、文件等方式,对成本管理要求、制度、作用、内涵进行内部宣导,让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正确认识,为成本管理制度执行奠定基础环境和群众基础。另如,对改进技术、有效节约成本的优秀员工进行宣传,通过榜样力量调动员工在成本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隐性成本管理成效。另一方面,要上升成本管理的战略高度,关注企业成本管理的每个细节,应用“责任成本控制法”,按照成本发生的原因和责任归属,建立配套的成本责任制度,将成本目标与岗位绩效挂钩,对不同工作岗位实行不同的成本要求,把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例如,生产制造企业在材料成本控制中,可对材料采购管理、材料库存管理、材料消耗管理作出详细的规定,建立严谨的材料入库出库制度,要求材料领用必须填写相关单据,交由相关责任人签字审核,如果出现材料异常消耗情况,导致材料成本上涨,就可通过签字找到直接责任人。显然,实行成本责任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提出成本要求,可以使员工更好的配合成本管理工作,激发员工节约成本的责任意识,有利于企业战略成本目标的实现。
(三)适当调节企业人工成本
机构臃肿、冗员多、效率低,导致国有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高,非常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严格执行“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国有企业应深入分析人工成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适当削减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首先,国有企业要结合机构职能履行的流程,合理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次,缩短控制链条,确保每位职工的分配都能做到科学化、正式化、合理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撤销冗杂岗位,解决企业机构臃肿问题,以此实现减员增效。其次,要严控薪酬总量。国有企业应以“价值”为导向,遵循“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优化薪酬体系,以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作为定薪的主要依据,解决薪酬虚高、定薪不合理及高岗低薪和低岗高薪的问题,合理控制薪酬总量,避免员工产生“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心理。而且薪酬体系的设计要打破“平均主义”,事前要深入调查人工成本的市场价格,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设计,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使国企薪酬走向市场化。最后,要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实际上,国企很多员工都抱有“吃大锅饭”的心态,只为工作稳定,不思进取,靠混工龄涨工资。为削减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国有企业应对员工表现进行评级,对长期评级不合格的员工予以劝退,以此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培养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应用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对成本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因此,国有企业要根据成本管理模式革新的需要,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做好员工再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选人”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选聘机制,基于岗位任职条件,寻找合适的专业人才,严控准入门槛;“用人”方面,必须要打破原有模式,构建明确的用人标准、用人程序、用人条件,避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出现;“育人”方面,要结合岗位胜任力模型,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人才的知识体系;“留人”方面,要解决人才流失、浪费的问题,把有能力、有业绩的优秀管理人才留下来,尽可能保障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五)完善成本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为找出成本差异原因,使成本管理形成闭环,国有企业要扩大绩效管理的范围,构建配套的成本绩效评价体系,对实际成本进行考核,多角度、多维度评价成本管理的成效。具体来讲,国有企业应建设专门的成本考核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制定成本绩效考核规则和指标、下达成本绩效考核任务、组织实施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终考核计划,通过“专人专管”的方式,提高成本绩效考核评价的严谨性、权威性、客观性。成本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可实行积分制,总分为10分,如果实际成本超出标准成本一定比例,就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若有效节约成本则加分,评分10分以上为优秀,9-10分为良好、7-8分为一般、5-6分为差、3-4分为极差,通过评分等级便可直观反映企业成本管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出现评分过低的情况就必须要引起重视。另外,完成成本绩效评价后,要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结合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盈亏平衡表开展成本差异分析,找出成本超预算的原因,明确差异产生的关键点,以便于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进行成本差异分析,要站在企业全局角度、战略角度,分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找出个别成本差异、整体成本差异、量差与价差,准确估算计划与实际的差额,制作详细成本差异表。而且在明确差异额度后,要进一步结合差异的原因,找出企业成本管理机制存在的漏洞,提出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整改建议,切实提升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
四、结束语
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积极进行降本增效,对于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仍有一部分国企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成本预算管理不到位、成本管理缺少全员参与、企业人工成本高居不下、缺少专业成本管理人才、缺少配套成本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经常发生超预算支出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正确理解成本管理的内涵,主动提升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力度,将成本管理上升到全员参与层面,积极采取人工成本控制措施,培养专业成本管理人才,做好成本绩效评价工作,避免成本失控。
参考文献
[1]李新,徐微,余乐芬.国有企业改制对中国企业成本加成率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1(12):116-135.
[2]李柯.作业成本法在国企成本管理中的价值及运用——以某港口国有企业为例[J].财经界,2021(30):61-62.
[3]郑培程.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3):148-149.
[4]张勤聪.国企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0(22):72-73.
[5]李英杰.探索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国企财务管理成效的措施[J].今日财富,2020(14):85-86.
作者:毛超 单位:江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