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文化的建设实践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湖南省古丈县实际,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组建工作专班、在尊重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移风易俗、构建特色文化体系等建设路径,以期构建特色文化体系,打造文化品牌,发展乡村经济。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文化传承;特色文化体系;古丈县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有效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1]。
2、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2]。优秀文化能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作用,乡村文化中包含的优良乡风、村规民俗、道德观念、处事方式能有效规范乡村秩序;包含的邻里和睦、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等道德观念,可以有效推动和谐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弘扬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观念,同时宣传党的政策,激发村民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3]。
二、古丈县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缺乏
基层政府在乡村发展中更多地将财政资金投入到道路建设与农业生产中,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场所较少,文化活动单一。古丈县位于湖南西部,总面积1297km2,下辖7镇103个行政村,总人口14.4万,其中农村人口11.4万。很多行政村仅配备1间文化活动室,农业科学书籍严重缺乏,基本没有订购出版刊物。
2、人才队伍薄弱
现有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专门的文化带头人,大多由村干部兼职管理,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工作思路单一,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还缺少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难以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3、乡村陋习旧俗有待改进
为了有效遏制个别乡村依然存在的婚丧攀比、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陋习,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11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在短时期内改变各地已经传承多年的婚丧嫁娶风俗难度较大,需依据文件贯彻落实不断改进。
4、乡村历史文化保存较差
(1)传统文化缺乏传承
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传统农业与传统村落逐渐衰败。古丈县属山区县,大多村落内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不便利,村中劳动力非常缺乏,村落中有很多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等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再生面临中断危机。
(2)极具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缺乏保护
由于急功近利、目光短视,加上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不完善,个别村借经济发展之名拆除历史建筑。
三、古丈县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1、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
(1)加大资金投入
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按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原则,结合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合理科学地进行财政投入。“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是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投资的要求,需着力修缮和增添体育设施、农村书屋、文化活动室,统筹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逐步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乡村留守妇女儿童帮扶、科技培训等文化惠民工程。
(2)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制度化
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是中央已经明确的既定方针,关键在于基层落实。古丈县应确保足够的财政资金用于乡村基本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同时,乡镇文化部门需积极主动评估并上报乡村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写明资金用途与金额,经政府相关部门审批拨付资金后,及时更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乡村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2、组建工作专班
古丈县可组建专业队伍,吸收书法、音乐、美术、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指导挖掘和整理各村庄的文化和民族习俗,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体系。同时重视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鼓励本土精英和返乡人员投身农村公共事业,构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下乡和乡风文明志愿活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探索乡村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模式,带动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将乡村文化建设有效纳入乡村振兴工作。
3、在尊重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移风易俗
(1)尊重中华婚丧礼仪传统
号召组建乡村红白理事会,宣传教育与介入指导并举,帮助和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婚俗观以及“生前尽孝,胜过死后重葬”的孝道观。加快推进殡葬管理公益化和惠民化,积极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和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倡导节俭办酒,规范婚宴规模,可以试行节假日举办集体婚礼。出台婚庆公司相关规范要求,避免出现低俗婚闹和大操大办的不良做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切忌采用司法、行政手段简单粗暴干涉、干预乡村习俗。
(2)高质量推进移风易俗
遵循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平等和谐、遵德守礼、绿色节俭、家风淳朴、热心公益等原则,根据国家要求部署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家庭评比活动;积极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比活动;评选“乡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寻找“最美村官”“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通过这些活动正向激励,推动良好乡村风尚的养成。在正面宣传的同时,发挥道德的反向约束和鞭策作用,及时曝光不孝敬父母、好吃懒做、铺张浪费、超标准大操大办、不务正业等不良行为。
4、构建特色文化体系
(1)深挖民族文化习俗
古丈县内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挖掘民族文化习俗,如土家族的社巴节、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苗族的赶秋节、苗鼓、苗拳及婚庆习俗,形成民族文化特色。
(2)深挖本地艺术文化
古丈农村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存在茶歌、山歌对唱、戏曲、小说、绘画等方面的艺术作品,可以挖掘整理形成当地特色文化体系,并全县推广。
(3)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文物古迹、灌溉工程遗产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好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利用祠堂、古道、古树、古街等传统文化要素,采取活态保护方式,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
四、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效路径。古丈县需构建当地特色文化体系,打造文化品牌,发展乡村经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石万丽 单位:中共古丈县委党校
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篇2
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湖南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湖南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湖南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写入《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绩效评估项目。2021年6月,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坚持以实现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湖南着力推进乡镇、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目前全省乡村地区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220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109个,基本形成“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建设格局。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已见成效,到2022年6月全省建成文化馆分馆2401个、图书馆分馆2659个。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乡村,现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9个、湖南特色文旅小镇23个、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1个。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实施乡镇、村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示范工程。以开展“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为抓手,推动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构建适应基层群众需求的“15分钟文化圈”。扎实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村入户”项目。建设完成以湖南公共文旅云为中心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文旅数字服务综合平台覆盖工程。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惠民项目。推进乡村题材艺术创作工程,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在全省乡村巡演,持续实施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阳光工程”“圆梦工程”。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自2013年以来,省级层面主导的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共举办文艺汇演1.2万余场,参演节目达8.8万余个,新创节目2.2万余个,培训群众文艺爱好者21.3万余人,全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至1.5万余个。每年“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惠民演出展出万余场。“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等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广场舞文化活动、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兴未艾,乡镇办文化艺术节、村里办春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产业化趋势。一方面,民间文艺团体有力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起。目前,民间文艺团体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大,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比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将花瑶挑花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向产业化转变,走出一条民族特色产业“致富路”,构建起“文化产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据统计,花瑶挑花多业态经济收入现每年已突破2000万元。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湖南实施针对农村地区的旅游“送客入村”工作,截至去年12月19日,总计32调查402家旅行社在大湘西、大湘东共13条精品线路上发团82052次,精准送到特色村镇的游客达323.04万人,参与游客接待的特色村镇289个。发展民宿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全省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和民宿产业集聚区,全省现有乡村民宿3300余家。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旅游生态,大力宣传推广城镇周边“微度假”“微旅游”,着重抓好“湖南人游湖南”,举办湖南省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4个村镇(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111个村镇(乡)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评选1227个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湖南大力推动文旅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常宁因版画连续五届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已建成版画基地8个、乡村级传习所75个。近年来,常宁版画为常宁特色农产品创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题材版画作品2000余幅。这些以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宣传版画,在重大活动中助力主题宣传。馈赠版画主题特色农产品与网红大咖、网店业主签约线上销售,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湖南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一些县级党委政府依法治文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对依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充分,采取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对公共文化有效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首先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依法开展公共文化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畅,导致文化站难以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其次是人员保障不到位,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员职责缺位。再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评价机制缺位。服务效能发挥不够充分。其一表现在产品供需不对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单一化以及公共文化供给与乡村群众需求缺乏有效对话机制是制约效能发挥的主要问题。乡村文化展览展示方式比较传统,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运用较少。其二表现在供给主体的单一,还没有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协调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顺畅。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乡村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复合型文化能人紧缺;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适应乡村需求的文旅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乡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普遍结构松散,规模小、投入少,经营环境亟需优化。
推进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思考
建立“文化+”工作模式。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推进、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实施“乡村文化+”铸魂工程,做好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招商引资等工作的结合文章,把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建设,打造最美潇湘文化阵地,构建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圈。逐步实现在村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备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将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下沉乡村。构建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提升公共数字服务网络对城乡的有效全面覆盖。完善菜单式服务等机制,加快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网上共享、活动网上配送、服务网上采购。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按照“公益性为主、市场化为辅”的原则,以购买、众筹、招募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作用,把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和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以遍布三湘大地的革命历史文物、遗址、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以之为旅游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镇,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产品。鼓励资本下乡、产业下乡,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
作者:龚铁军 单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篇3
一、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财政对农村发展的资助力度虽有所增强,但很难满足“三农”发展的全部需求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而普惠金融能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因此,借助金融手段服务于乡村振兴就成为现实的选择。《湖南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的提出也支持了湖南普惠金融的发展。截至2021年,湖南省新增涉农贷款2,083.4亿元,同比增加89.4亿元;新增普惠口径的小微企业贷款933.9亿元,同比增加162.2亿元。目前,学者们关于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较丰富。首先,关于普惠金融方面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金融发展能很好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二是普惠金融能有效减缓贫困。其次,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从定性方面考量,如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模式和困境等,而近几年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其定量研究,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研究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再次,关于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金融本身的逐利性使得乡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较差,而金融供给侧改革能改善这一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较于政治和社会建设方面,普惠金融对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更明显。另一种观点认为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因为乡村地区中老年群体居多,对普惠金融的学习、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助力乡村发展的效果不明显。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多侧重于普惠金融对减贫、乡村振兴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但针对湖南省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普惠金融助力湖南省乡村振兴的发展,希望能为当地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湖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薄弱领域在逐步完善。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短板被补齐。首先,通过普及POS机、ATM机以及增加各县域服务网点,补齐农村地区的支付体系短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逐步解决。同时,5G、物联网、数据中心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在逐步建设,使得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推广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商业银行在村里设立助农服务点,增加了生活缴费、金融知识宣传、汇款转账等服务功能,使得村民在家附近就能办理基础金融服务,克服了传统地理局限,增加了农村居民的金融获得感。以湖南怀化为例,怀化市各县域的邮政银行与农业银行网点数差异较大,但在逐步改善。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随着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政策的实行,小微企业缺少金融资源的难题有所缓解。首先,湖南成立省融资担保集团,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为小微企业推出免抵押贷款。其次,通过加大首贷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向没有贷款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首次贷款,并为还款困难普惠金融助力湖南乡村振兴探讨□文/高聪杨星杨若邻(怀化学院商学院湖南·怀化)[提要]随着政策文件的发布,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农村地区普惠金融进程不断推进,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金融需求。在此背景的小微企业提供延期还款、续贷等服务,减轻了小微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全省共为1.8万家小微企业首次发放贷款324.5亿元。截至2022年4月,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625.7亿元,同比增长23.8%。
三、普惠金融对湖南省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普惠金融基于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整合金融资源和非金融资源,更好地帮助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通过向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提供创业贷款帮助以及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如,溆浦农商行因地制宜地创新专项贷款产品,先后推出“柑橘贷”“兴猪贷”等特色产品。普惠金融通过对乡村产业贷款给予额度和利率上的优惠,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开发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销售等难题,商业银行以金融科技打造集农业技术培训、大棚生产管理、农村电子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帮助乡村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现代化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普惠金融通过文明家庭为切入点参与乡风建设,以文明家风促进乡风的改善。首先,商业银行如永顺农商银行通过旗下的“福祥e站”驻村服务站建立“文明家庭”积分存折,将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干净整洁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为进行积分,并可在驻村服务站将积分兑换成各种小奖品。其次,利用信用评价体系助力文明乡风,农村信用评价机制的不足是阻碍乡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民缺少信用评级,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商业银行与农村基层组织合作建立农村诚信体系,通过将村民的道德积分与个人信用评级相关联,既可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又可以引领农村文明乡风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生态宜居。普惠金融在坚持低碳、环保、节能的原则下,以金融助力农村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首先,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农村养老、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通过推广有机肥、合理使用农药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其次,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环境整治重点领域,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一方面对问题突出的污水垃圾治理、农畜粪便处理、病虫害防治进行治理;另一方面推动农村进行房屋翻新改建、道路硬化以及对历史建筑、古村落保护利用等。
(四)有利于保障民生。疫情背景下,普惠金融有利于保障民生。首先,为小微企业减轻生存压力,稳住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劳动力需求缩减。普惠金融的实施,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范围和便利性,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从而实现了稳定小微企业稳就业的目标,有利于稳定民生。其次,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村民线上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如,中信银行探索金融科技与医疗结合的新模式,开发线上医疗服务平台,将医疗诊疗服务搬上云端,同时与线下的药品配送物流体系结合,很好地解决村民的医疗问题。
四、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缺少征信体系的支持。由于缺少信用,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拉高了农民贷款的门槛,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结果是增加了双方借贷成本,不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特别是农民有贷款需求和还款意愿,但由于缺少抵押,又没有信用记录,在贷款时容易遭到银行拒绝,只能转向民间私人借贷,甚至铤而走险走向高利贷,缩小了普惠金融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征信体系的不足,金融服务不能覆盖到没有信用记录或者是信用评级低的人群,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阻碍征信体系的发展。
(二)农民金融知识缺乏。农村群众缺少系统的关于金融方面的教育,造成农民金融素养不高,对于金融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度不高,不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缺少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和风险意识,容易轻信高额投资回报,误入非法集资陷阱,造成金融风险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知识的不足,对普惠金融的产品服务和相关政策感到陌生和抗拒,提高了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对申请贷款、购买农业保险、按时还款等方面的意识不强,使普惠金融在乡村的推广严重受阻。
(三)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不完善。一方面自然环境、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的影响很大,加之农民经营水平不足,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通常竞争力不强,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足,使得涉农贷款风险超过一般贷款,造成金融机构的坏账和不良贷款率增加,而利率基本保持相同,挫伤了商业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积极性。而且农村的债权主要集中在银行手中,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不足,不能充分分散风险,也缺乏退出机制。另外,农村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存在数量少、处置管理难、资产价值评估难、缺乏变现渠道,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抵押风险和不良贷款风险。
(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较为单一,除了“存贷汇缴投”等基础金融服务外,其他的如保险、理财、信贷等高端金融服务并未在乡村普及。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更为复杂,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农村市场不够重视,发力农村市场的时间过短,对于农村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热衷于额度大、贷款期限长的产品,对特定用户如低收入的农民和贫困户等群体的金融产品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五、普惠金融振兴乡村发展建议
(一)积极发展农村征信制度。首先,需要获得真实、全面、低成本的信用数据。传统信用数据方式获取成本高、效率低,而数字技术催生的互联网金融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获取大量用户数据,便于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电商之间的合作,共享税务、消费等金融数据,以此判断个人的信用状况。因此,建立线上征信制度,能为农业农村提供更多信贷服务。其次,加强相关律法的建设,打击拖欠逃避债务等不守信用的行为,维护农村金融秩序。最后,加强农村地区执法力量,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借贷纠纷,维护法律的权威,引导农民守信守法,促进征信制度发展。
(二)加强金融知识宣传与普及。农民金融素养的缺乏增加了金融推广成本。因此,加强金融知识宣传与普及势在必行。第一,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加强农村客户防范电信诈骗、非法融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危害农民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第二,创新金融宣传手段,推动金融服务和宣传一体化,让农民边学习边办业务。第三,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金融宣传体系,包括监管机构、乡村基层组织、商业银行、保险等,团结一切力量,投入到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中,提高金融宣传的公信力、执行力、影响力。
(三)完善农村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发挥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作用。由于购买保险不能增加收入,农民不愿意买保险。可以借鉴交强险,改变保险购买方式,由政府强制购买部分农业保险,其他保险由农民自愿选择购买。其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如专利、应收账款、订单等,发展“供应链+担保”为主的农村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担保模式。最后,以“政府+国有基金”的融资担保体系作为补充,设立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为缺乏担保的涉农贷款提供担保。
(四)积极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线上化、数字化是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创新金融产品等,从而给农业农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金融资源。首先,通过手机银行线上完成部分业务,节约到银行网点办理的时间与交易成本,让农民随时随地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务。其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弱势群体的金融权益。针对农村大量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腿脚不便的老年客户,提供专门的上门服务。最后,商业银行通过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等手段,缩短贷款所需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小云.武陵山片区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湘西州吉首市为例[J].经济师,2017(05).
[2]赵丙奇.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研究——基于31个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1(06).
[3]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04).
[4]杨磊,徐双敏.中坚农民支撑的乡村振兴:缘起、功能与路径选择[J].改革,2018(10).
[5]陈秧分,黄修杰,王丽娟.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6).
[6]蔡兴,蔡海山,赵家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8).
[7]熊正德,顾晓青,魏唯.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21(01).
作者:高聪 杨星 杨若邻 单位:怀化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