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语感培养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是语文核心素质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标与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的关键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策略,强化语感培养,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与核心素养。
一、反复诵读中获美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也指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通过诵读,能够加深理解文句、领会主题、感受情感。多读书、常读书、勤读书,是增长知识、增强语感、提升素养的基本途径。而反复诵读课文以及教师提供的课外读物,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品味文章的美感,提升良好的语感。不同的文体写法不同、特征有别、风格各异,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从文本中体验到不同文体的内涵美。记叙文时间推移有序、地点转移合理、人物言行相印、前因后果联系紧密、思想起伏错落有致,显示出文章的层次美;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内容平实却不乏真材实料,显示朴实美;议论文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论点与论据相互印证,认证过程环环相扣,给人一种形式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于平淡无华的语言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让人感觉到一种情感美、内涵美;诗词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字词句组成意象,让人在抑扬顿挫、徐疾急缓、错落有致的节奏中,感受其韵律美与意境美。而优美文章更是别具特色、各有千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容易自然成诵,有助于从文章的声律、气韵中,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每个作家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中各不相同,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浓艳,有的清丽;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却喜欢俚俗乡风……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式的诵读之中,兼收并蓄,积累丰富的文章素材;到了一定阶段后,再有意识地挑选与自己喜好的风格的名家名作来重点阅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字简约,语言朴实,将父子情深寓于自然、平易、和谐与朴素之中,感受着忧郁与清新兼具,素淡与典雅并收之美。经常诵读,给人一种无为而为、大美无言之美的感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起伏跌宕,回环曲折,极富音乐美感和诗意美感。该词曾令敌对阵营“领袖”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陈布雷叹为观止,说这是“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词中将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寄于壮阔娇美的自然景象之中,借景抒情,以词言志,让人体验到横看全景中国、纵览古今历史的意境之美。高尔基的《海燕》运用对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塑造出“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的革命者形象。它将诗的节律和绘画的色彩有机融合,让人们在诵读之中,体验到浓郁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短短数百字中可以浓缩为一幅十分美丽的油画,画面以苍茫的大海为背景,在“乌云”“狂风”“雷电”等黑色恐怖之中,有一只“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给一种积极向上、勇于与黑暗作斗争的无穷力量,展示一种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豪情美。萝卜白菜,人各自爱。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风格的作品,广泛诵读,日积月累,既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又能养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语感。
二、听读赏析中引共鸣
研究表明,人们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单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25%,而从视听结合中接受知识,则能记忆65%。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听读赏析活动,将听录音、看图文声像课件、读文章、析名句、谈感想感受等相结合,促进学生高效率地获得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静心倾听名家朗读,理解文章的主题与写作动机,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而轻声地跟读或大声地朗读,能够让人与作者、朗读者融为一体,融入文本之中,爱其所爱,想其所想,获得强烈的思想感悟、情感共鸣,净化与升华学生内在的心灵。在听读的基础上,找出重要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分析、鉴赏,培育与发展理解能力、联想能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师要从教学资源库等网站下载有关课文朗读的声像视频资料,或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进行听读跟读;或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刻的语言感受。尤其是那些诗词名篇,组织学生们观看名家感情充沛、激情四射的朗读视频,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深刻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时,先通过课件分别播放方明、陈铎、徐涛等名家的朗读视频。听取这些名家朗读,好象在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课堂,专心于学习,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到启迪。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认真听读、静心欣赏、充分交流,在听读赏析等活动中沉湎于其中而受感染,促进学生语感的丰富与发展;而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听读赏析活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构建开放、灵动的高效课堂。
三、激思诱疑中悟实感
真情地诵读感人的文本语言之后,开展探究、质疑等互动活动,帮助学生从真情实感中提升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诱导性、探究性、启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更能激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同感。例如,在教学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时,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叫“最后一次”的演讲?2.“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是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些事情是“最卑劣”“最无耻”的?3.正常情况下,人们参与吊丧时应该怀着悲伤的心情,而闻一多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下进行这次演讲的?4.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诱使学生更加专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大胆质疑、反问,更能让人从中获得更加深层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借助电子白板将文中的“我”“你”“我们”“你们”标注红色或加下划线,将“‘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与“‘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加下划线,让学生疑心起来。有的学生质疑文章一会儿用“你”,一会儿又用“你们”;有时用“我”,又有时用“我们”,是否犯了前后不一致的错误?或者反问“‘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一句中的“光荣”似乎不妥,而应该用“惨痛”吧?教师再通过播放电视剧《解放》或影片《建国大业》中有关闻一多演讲的片断,让大家感受那种场景下,变换主语是十分正常的,用“光荣”更显妥当,加深精确运用词句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提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四、写作训练中增灵感
语文大师夏丏尊说过:“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双方。有人甚至将语感比喻为写作的“通灵宝玉”。有之,则写作起来如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无之,则象枯竭了源头的池塘,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气。反过来,经常性的写作训练,能使人熟能生巧,增进灵感,提升语感;而只学不写的语文,容易使人头脑“生锈”,难以建构起严谨的语文知识体系,缺乏基本的语感、灵感;而面临考试等场合需要写作时,还容易感觉如江郎才尽而无从下笔。语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就是进行各种动笔训练,写出优美的文章,真正让语感变成语识。因此,教师要布置适当的作文作业,鼓励学生经常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写作、勤于练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且鼓励学生勤于做读书笔记、撰写日记,借助动笔训练提升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与发展语感。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与提供的群文,进行仿写、缩写、续写等各种训练,增强语文知识储备,提升文章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后,提供老舍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的我母亲》等一组同样主题的群文文章,让学生运用叙述、描写等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我的爷爷(外婆……)》,描写一个值得回忆、想念的人;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学生想象皇帝“穿”着所谓的新装游行结束,一个孩子揭穿新装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后续故事,然后续写《皇帝的新将》,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并落诸笔端,形成一篇篇奇思妙想的作文。经常性的动笔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写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写作,更能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久久为功,写作自然熟能生巧,语感也会更加敏锐、灵活。语感是人们最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培养指标。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与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阶段、黄金阶段,教师要将语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实际、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美感,在听读赏析中引共鸣,在激思诱疑中悟实感,在写作训练中增灵感,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感,为学好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吴如春 单位:福建安溪县凤城中学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篇2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初中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教学调整,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语感具有完整性和直接性特点,当学生的语感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审美创造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将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和泛读,增加语感积累,在文章情境中感受语感,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续写训练,以此有效培养语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
一、有效开展精读、泛读,增加语感积累
(一)精读教材中的文章
精读教材中的文章,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其手眼需要保持一致,大脑一直处于思考状态,对整篇文章有一个笼统概念,可以通过阅读知道文章的大意,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概括,这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步。第二步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这时,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在精读段落上,对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进行细细品味,层层推进,以此在精读中发现每句话背后想要表达的作者情感与思想,进而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有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精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会得到有效培养,每读一句话,学生需要细细品味,在品味中积累各种语言知识,体会不同语言带来的心灵感受。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温情的意象将济南冬天的温情之景充分描绘,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感觉,指导学生体会这种语感效果。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朗读,对于重点段落进行慢读、细读、精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精读时,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描绘文字所塑造的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精读时,学生的想象力被有效激发,学生会根据文字轻松描绘相关画面,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效果,深刻体会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将这些阅读感受牢记心中,逐步培养自身的阅读语感。
(二)泛读教材课文内容
泛读教材课文内容,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阶段。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练习过程,当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后,会形成基本的阅读语感,从而在精读时,以最快的速度感知语言魅力,掌握语言精髓。泛读并不是简单的阅读,同时也需要学生以正确的阅读语调、恰当的阅读节奏,进行常规性阅读,在阅读时将文章内容记忆在大脑中,形成阅读记忆,当学生在阅读其他类似文章时,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阅读记忆调动,从而快速掌握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中心内容,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加深,便于学生语文成绩明显提升。教师若想快速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则需要鼓励学生泛读教材中的课外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泛读,并利用课下时间开展课外群文阅读,从而积累更多阅读经验,体会不同阅读情感,积累丰富的阅读语感,这时,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在《春》这篇文章学习时,教师先对文章的前三自然段进行朗读,以便于将正确的朗读语调、恰当的朗读节奏向学生展示,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方法进行整篇文章泛读,从而在阅读中体会文章字词深意、感知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明确《春》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描写春天的不同之处,进而在阅读时,感知语言魅力,提升个人语感能力。
二、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语感
(一)通过文章语境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已经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与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许多作品在阅读时会给人一种其文章主旨是多元的,在理解这层含义的同时,又还包含另一层意思之感。而这种阅读感受的具体化,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语感进行文章分析,从而对文章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若直接将文章的深层意思告知学生,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培养,为此,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语境理解文章深层含义,而语境的理解更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感助力。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创设阅读语境,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深层含义,进而对文章语言有进一步的领悟。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需要重视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向学生充分介绍,以便于学生对这篇文章有全面的整体认知,进而在阅读时充分理解文章语境,最终在分析文章时,体会文章深层含义。《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学生通过文章阅读,可以看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迂腐的,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又是善良的,虽然穷酸,却也会教授小孩子认字,并将茴香豆无偿分给小孩子吃。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逐步挖掘出作者潜藏在“孔乙己”背后的时代思想,进而体会不一样的阅读内涵,这个过程将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语言感知力稳步提升。
(二)品位语言,强化语感
感受诗歌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非常便于学生培养语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的语言更是优美、文质兼备,让人读之有更深刻的情感体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散文语言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先从整体入手,对文章有充分的整体认知,接着从细节入手,对每一句、每一段进行分析、推敲,进而用心体会到诗歌与散文的独特魅力。教师在讲解诗歌与散文时,需要重视做好课堂教学规划,以便于有充足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感知文章之美,从而便于学生在课后朗读时,逐步培养语感,提升个人语言能力。《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创作的现代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怀念与敬爱之情。这篇诗歌不足百字,却将小时候、长大后以及现在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学生在阅读时,需要静心思考,放缓阅读速度,体会每一字、每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浓浓内心情感,思乡之情是不可割舍、不可忘却的。初中生没有经历过这种思念之情,难以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不足百字的诗歌所表达的浓浓情感。这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情境创设工作,以便于学生在朗读时有深刻体会,进而培养其语感。
三、重视书面语学习,积累丰富语言知识
教师需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习书面语,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之处。书面语与常用语有一定区别,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接触最多的是书面语,而在现实交流时,使用的却是常用语,这就导致学生在文章阅读时,常常将常用语用到文章理解上,不利于学生语感培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书面语,对书面语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阅读时,感知文章严谨的诉述方式,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便于学生语感的逐步培养。在具体的阅读练习中,学生需要对书面语产生一定的欣赏心态,进而发挥自身想象力与联想,加强与文章表达思想的沟通,进而在阅读表面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其深层含义,当学生积累一定经验后,其语感能力也将顺利提升,最终更好地理解并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春》这篇散文学习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书面语,进而正视这些书面语与常用语的不同之处,从而在品读时,从内心深处感知语言的魅力。学生对书面语进行欣赏,与作者通过书面语进行情感沟通,学生在领会书面语意义的同时,也将感知书面语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进而在多次朗读中形成阅读语感,最终一步步加快自身语感培养,提升个人语文学习成绩。鼓励学生挖掘生活素材,积累丰富语言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阅读是输入,写作则是输出,学生在阅读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尤其是开展群文阅读后,会在阅读时形成一定的语感,便于学生在阅读相似文章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产生进一步的理解认知,这些阅读经历对学生而言是宝贵的,却也是单一的,只有当学生将这些阅读经历转变为自我意识,可以顺利输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确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感。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并进行生活积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形成文字记录,丰富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也将自身语感顺利培养与锻炼。教师可以组织“周记”活动,相对于“日记”,周记的可写内容更多,更能提升写作质量,便于学生写作语感培养。周记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字数不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是一周的所感所悟,也可以是阅读文章后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只需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周记内容,并做好充分的点评,给予学生正面鼓励即可,不需要多次重复强调周记的好处与价值意义。学生的周记内容可能会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不足而存在很大差异性,教师需要重视以动态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周记内容进行正面积极评价。针对学生周记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当学生改正后,教师需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继续坚持记录,逐步培养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感。
四、开展多种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语感
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续写训练,培养语感,这是近年来教师经常使用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手段。只有学生对文章有充分的认知与理解时,才能在续写文章时,明确写作思路,找到写作方向,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仿写更是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按照文章格式进行有效仿写。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并在作文写作练习时,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学生培养语感。《春》这篇文章的仿写练习,学生可以从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文章仿写,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练习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句子、词语进行仿写,从而使创作的文章更具表现力。当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再一次的反复阅读检查,查看用词是否得当,句子表达是否清晰,意思表现是否完整,是否充分表达出自我内心想法。学生在反复阅读时,会逐步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觉察力和感悟力,便于学生语感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达中培养语感,让学生冲破语言束缚,大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语感。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学科,语感不仅在阅读文章时注重培养,更需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加强语感培养,当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时,其掌握的语感才会得到有效锻炼,从无形转化为有形,从抽象转变为形象。教师需要重视增加语言实践锻炼机会,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培养语感。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学习时,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小组分配,并鼓励学生就“散文语言”进行积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意思也将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语言表达方式也会有深层次的领会。小组学习讨论人数不可过多,这样可以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都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将内心想法一一表达清晰,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次讨论,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为使学生语感培养效果更好,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角色扮演活动,如《皇帝的新装》,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将文章中的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角色进行充分演绎,进而对文章语言有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感知到语言魅力。总之,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多种教学手段,不仅从文章阅读上入手,更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上创设机会,帮助学生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顺利培养其语感。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语感,已经成为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之一。语感的有效培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导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探究想法,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思维培养,在语感培养的带动下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作者:李沁鄂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篇3
语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的含义,进而拓展延伸到文章整体,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体悟。为此,教师应当明晰培养学生语感的重大意义,依托语文阅读平台,以发展学生语感为核心目标,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品味、揣摩、运用语言,从而助力学生语感高效养成,收获丰硕的阅读教学成果,下面我们就对语感培养展开教学浅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意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语感主要是指对文本语言的直觉思维和感悟能力,即学生读到陌生语段和文章就能迅速理解、把握其大致含义,除了含义方面的理解,语感还包括通顺感、韵律感和分寸感等,考验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现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无论是在语文阅读还是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能产生更高的突破,经过语文学情分析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意义总结概括为如下三点:第一,培养语感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含义的把握能力。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第一目标是了解文本的大致含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含义的把握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灵动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察觉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基调,这样学生在直觉上就能对文章的描写对象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文章整体进行感知时更加流畅,从而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文章大意,语感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语文阅读学习的关键点在于表达,表达内容包括对文本词句的解释、思想情感的体悟以及其他个性化阅读观点,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语感,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学生的有效表达是以良好语感为基础的,如学生在阐述对文本的个性化观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从作者的语言特色、文中人物/事物的特点、文章的深层旨意三方面切入,表达阅读收获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启动语感,融合个性思想从各个角度发表对文章的独到看法,从而历练学生阅读表达技能,拓宽语文阅读教学空间。第三,培养语感可以发展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语言构建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学生语感的养成情况直接决定语言构建和运用素养的发展效率。语文阅读是学生感性语言材料的获取源头,只有在形成语感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将阅读积累所得的语言材料进行灵活的重组运用,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懂得如何应用最精到的语言传递内在感受和见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感最显著的意义就是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如学生在阅读篇章中吸纳新的语言知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后,教师跟进组织学生开展习作活动,引导学生基于语感创造性地运用阅读语言知识,写出具有辞采、想象力的微作文,助推学生从阅读向习作运用迁移,彰显培养语感的卓越价值。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语文阅读情境,营造灵动的语感
发展氛围从情境认知理论来说,语感作为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思维,其形成条件必须在直观、具象的情境之下。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形象思维占据上风,教师培植学生语感时,应该善于创设阅读情境,借助形象的事物、画面以及引导思考的问题,加速学生对文章抽象性语言的察觉和感知,从而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营造灵动的语感发展氛围,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情境创设策略如下:第一,创设信息化情境。信息化素材最为直观生动,适用于教师在语文阅读中营造语感培养氛围。教师在实际创设时,应该根据文本的描写对象、情感基调,精心选择相匹配的情境素材。如在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搜集该景物的照片、航拍视频等材料,使用投影设备展示给学生,学生观看图片视频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合作交流景物的特点以及观看后的感受,在其后的阅读学习中,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作者对景物特点的刻画,这样学生就能领会和真实景象相对应的语言,达到营造语感发展氛围的目的[1]。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语感强调激发学生探究语言的自主意愿,学生好奇心理比较突出,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创设具有问题导向的阅读情境。在阅读一篇陌生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将文本的描写对象出示在白板屏幕上,如景物、人物图片或是能够反映文本事件的主题图,同时向学生设问:“同学们,看到老师在白板上呈现的图片,大家是否能简单地描述一下?”学生随即展开踊跃的描述和探讨,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的整体、局部和细节,尽可能搜索语言储备中的形容词,描述出景物、人物的外观和外形或事件主题图表现出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学生描述讨论告一段落后,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图片很仔细,辞藻也非常丰富,今天研读的文章就是关于白板上的对象,作者描绘该对象又会运用怎样的生花妙笔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这样通过问题情境和描述表达的带动,学生的语感得到初步开发,参与文本阅读的期待也十分强烈[2]。
(二)加强语文朗读训练,促进学生的语感
有效形成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流程,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语感的有利契机。文章朗读不单单是学生的口头活动,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这些都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开展美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锻炼学生朗读文本的通顺感、韵律感和分寸感,使学生在多重感官触角的发散中,感知文本的情韵和深意,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感有效形成,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朗读训练策略如下:第一,开展古诗词美读训练。美读就是声情并茂、放声地朗读,教师以古诗词为蓝本发展美读,对学生语感养成很有助益。如在古诗词阅读课上,教师可以按照诗词描绘的情景、意境,在白板屏幕上展示相应的传统山水画,再播放一曲动听、婉转的古风乐曲,同时发布美读训练任务:“同学们,此情此景多么适合吟诵诗词佳作啊,下面就请大家伴着古风乐曲和写意画,感心动耳地吟诵本课古诗词名篇。”学生进行古诗词美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跟进美读指导,比如让学生将每句诗词末尾的韵脚音标出来,在诗词字、词该停顿之处划上“/”,美读时喉咙要放开,按照韵脚和词汇间断,读出诗词的韵律和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整体的情绪和境意,读出作者或欢愉、或豪迈、或愁苦的情感,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诗词美读能力和语感。第二,开展记叙文分角色朗读训练。语文记叙文阅读中的人物对话部分也适合开展朗读训练和语感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分组合作,把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划出来,然后引导各组学生分配角色、确定旁白,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活动。学生朗读期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每个角色形象、性格特点,在对话朗读中表现出角色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如悲喜的转变、人物之间的情绪冲突等,以此促进学生语感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的形成[3]。
(三)重视文章脉络梳理,提高学生把握文意的语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感,教师还可以从文脉梳理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拆分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谋篇布局设计,从而提高学生把握文意的语感,增强阅读质量,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脉梳理策略如下:第一,通读文章,概括主旨内容。在这一步,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通读教材课文,根据文本的体裁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提要。拿散文来说,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这篇散文是什么题材?”学生交流后回答:“抒情/叙事散文。”教师追问:“那么作者在文中借什么人、什么事物,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怀呢?”学生概括探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精神品格,以及所描写物体的外形、用途、种类等特征进行概括,使学生参透文章词句的描写意图,进而锻炼学生语感和抓重点阅读意识。第二,梳理文脉,提炼语言线索。在这一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让学生先标出文章的自然段序号,然后按照一定的描写和叙述顺序,把单个自然段归纳为几个大板块。拿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划分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各段落中找到中心句、过渡和照应句等,这些句子就是作者写作的语言线索和思路,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先后、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过程、思想感情的变化、描述内容的角度以及总分总等顺序,划分出文本的段落层次和结构框架,启发学生把每段的中心句、过渡照应句集合起来,概括各结构层次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写作布局了然于心,起到语感培养效用[4]。
(四)开展阅读语言赏析,在揣摩和品味中增进语感
学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对阅读文本语言的精细推敲,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开展语言赏析,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的艺术特色,适度搭配一些对比性的鉴赏,锻炼学生语言品析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文本语言的妙处,持续增进学生语感,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语言赏析策略如下: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合作阅读,在文章中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精彩的句段,各组学生反馈后,教师提问:“那么大家认为这些句段具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尝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文本意境三个角度赏析。”学生思考和探讨后逐一列举出文本语言所运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教师跟进问题:“作者这样写产生怎样的表达作用?文章语言呈现怎样的风格?”学生细细咀嚼后回答:“起到生动形象/增强气势/强调事物特征/引发读者共鸣等表达作用,文章语言呈现含蓄/明快/典雅/充满激情/平实质朴等风格。”随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划出的句段中选择1-2个典型的修辞例句,把原文的形容词或者比拟事物替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同类事物,继续提问:“同学们,请大家对比老师替换前后的句子,句子的含义是否发生改变?表达作用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学生经过对比和揣摩后作答:“替换形容词和比拟事物词后,句子的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表达作用不及原句,原文的语言运用更加精当准确。”这样学生语感和阅读语言赏析能力都获得高效培养。
(五)实施阅读随堂练笔,以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感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实施随堂练笔活动,提供构建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含英咀华,以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感,相关教学策略如下:教师在基于语感培养目标实施阅读随堂练笔时,应该先从仿写寻求突破口,如学生赏析文章优质语段并明确写作手法和表达作用后,教师就可以适时追加一项随堂练笔任务:“同学们都认为作者运用的语言精妙绝伦,那么大家不妨模仿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选择你最喜欢的课文语段仿写一段话,比一比谁最得作者的真传!”学生仿写时,教师可以展示与描写对象有关的图片和短视频,用于启发学生创作思维,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特色,但是在具体词句上必须渗透独创元素。学生随堂仿写结束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换批阅仿写作品,并推选出内容、质量上乘的仿写作品在班内展读,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好作品中的语言亮点,同时对自己的仿写作品进行二次修改和创作,这样学生直觉思维上的语感就运用到习作实处,从而在读写共生中驱动学生语感进一步提升[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含义的把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还能显著发展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创设语文阅读情境,为学生营造灵动的语感养成氛围,同时加强语文朗读训练、引导文章脉络梳理、开展阅读语言赏析、实施阅读随堂练笔,丰富学生语感的培养方式,在沉吟美读、结构划分、语言揣摩和仿写活动中,全面增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感。
参考文献:
[1]赵立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J].教育界,2021(36):47.
[2]张秀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家长,2020(28):134.
[3]方雷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五个方法[J].华夏教师,2020(7):40.
[4]李树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2020(6):115.
[5]李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2019(11):180.
作者:徐琪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