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艺术价值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雕塑艺术价值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雕塑艺术篇1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的城市艺术元素,记载着城市历史,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体现,而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标志也被列入重要规划项目中。本文简述了城市雕塑特性、城市雕塑功能与环境共生关系,分析了城市雕塑功能类型,并对城市雕塑主要功能进行了探析,希望可以为促进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雕塑;装饰美化;精神象征

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城市雕塑在现代城市环境起到作用越来越显而易见,与欧洲具有极高艺术性的城市雕塑相比我国城市雕塑建设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但大众审美的提高也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时代精神与时代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形象设计要与环境建设共生共存,要综合地域文化背景、审美需求等因素,才能设计出充满文化魅力的作品,既能为公众带来美好视觉享受,又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对美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雕塑特性

1.城市雕塑特性

城市雕塑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共艺术,具有独特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特定性,城市雕塑的设计要考虑特定场所性质、功能尺度比例,以便于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需要相统一,雕塑的主体能够与环境有机融合不可分隔,脱离了环境整体就不会产生城市雕塑。二是材质永久性,城市雕塑要长期放置于室外,其所应用的材质要能够经受风雨侵袭,材料的永久性也传达出思想观念的永久性,通常城市雕塑是结合时代背景所建,即使在未来也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是观赏者的大众性,由于城市雕塑大多是置于公共空间,是一种街头大众文化,观赏者不分阶层不分年龄具有广泛性,通过城市雕塑能够让观赏者获得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体验。四是审美的坚固性,由于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特别关注的项目具有较高要求,也会受到不合理要求的影响对创作产生制约,这就需要城市雕塑作者既要以艺术质量为基础遵循艺术规律,又要引导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兼顾双方设计出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五是视觉条件特殊性,不同的视角和视距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感受,城市雕塑也是一样其受到复杂光照条件影响,会结合光线变化展现出不同画面,如由远至近、由正面至背面,随着视角变化画面也有所不同。

2.城市雕塑功能与环境共生关系

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既要突出艺术价值,又要服从于环境赋予的内在精神。从外在造型、艺术个性、物质环境等方面实现与环境的共生。首先,城市雕塑功能与环境在造型方面要实现共生,人与活动的和谐相处作为最高追求境界,要求着城市雕塑制作在构思时要与外界环境形成共生,雕塑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建筑物建设起来就算实现目标,但逐渐的发现建筑物不但要建起来,也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城市雕塑的创作更要重视环境地域特征,两种相得益彰才可能使城市雕塑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是雕塑语言与人文环境的共生,现代人文环境体系作为一种集合体,涵盖群体社会现状、时间等等,城市雕塑设计要应用特定艺术语言,并与人文环境相适应才能体现出城市雕塑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形成局部与整体的韵律关系。在设计城市雕塑时内在语言的表达要突出文化气息、彰显个性,成为都市文明中古老和现代的融合闪光点,集中体现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商业物质文化。再次是城市雕塑表现材质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城市雕塑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雕塑的材质变得多元化,由传统的木质石质转变为如今的综合材料,但在应用过程中要重视材料与周边环境的共生,其产生的写实与抽象、传统与前卫都要结合城市雕塑所存在的具体环境条件而定,要将城市雕塑设计融入城市整体布局规划中,设计者要结合城市雕塑主题实现材质与环境的融合。最后是城市雕塑艺术个性与环境的共生,个性与共性同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城市雕塑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但在创作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与公共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共性,城市雕塑设计者既要张扬个性化艺术又要服从于公众的艺术认知性,公众的审美是随着艺术发展不断进步的,不能忽视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享有权,无论是诗歌还是城市雕塑都是对生活和社会公共环境的反应,因此,作为公共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城市雕塑要实现个性与公共环境的共生。另外,要实现城市雕塑艺术形式与时代的共生,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美学观念,城市雕塑的制作要满足时代发展步伐才可以被社会接受实现共生永存,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更是要求城市雕塑制作者要顺应时代环境变化,制作出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合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新艺术与新时代环境的共生。

二、城市雕塑类型

城市雕塑品种繁多从功能上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纪念性城市雕塑,此类城市雕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骨干与代表,阐述了城市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联系,是各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有的纪念性城市雕塑表彰了历史上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有的纪念性城市雕塑铭刻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也有的纪念性城市雕塑表达了统治阶级思想,传达了时代气息,例如:城市广场就具有极强的纪念性,并且能够为公众活动提供广阔空间,这类城市雕塑就要具有较大尺度并与环境氛围相统一。二是主题性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潮流或者群众的愿望,应用象征手法阐述建筑物主题,具有极强的思想内涵和聚焦作用,例如:以和平自由为主题制作的城市雕塑。三是装饰性城市雕塑,此类城市雕塑所占的比例较高,主要是产生美化环境效应,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尺度可大可小,装饰性城市雕塑能够陶冶情操成为整体环境的亮点。四是展览陈设性城市雕塑,此类城市雕塑具有独特原则,是将各类雕塑作品进行陈列展览实现集中观赏,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作品,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五是大型艺术综合体,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艺术家利用建筑雕塑文字的创造出圣彼得大教堂、中国古代园林等,不同艺术综合体传达出丰富思想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以雕塑为主的大型艺术综合体具有一定序列空间,从多层次上拓展深度,并利用视觉、听觉多角度刺激观赏者感官,使其导入特定情境中经历审美完整过程,此类城市雕塑具有教化效应。

三、城市雕塑主要功能

1.精神象征功能

雕塑由早期的巫术功能逐渐转向为精神象征功能,城市雕塑艺术美也逐渐与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愉悦目标相辅相成,在美学思想中强调理念是绝对精神是无限的,但艺术形象有限,艺术创作是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作品,因此城市雕塑艺术具有美的功能,是精神愉悦的表现形式。而且雕塑艺术在精神美学功能基础上也体现了人类精神所向往的表现功能,如基督雕像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张开双臂的形象如同欢迎参观的游人,城市人们能够随时仰望基督雕像,传达了一种救世精神,也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之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或者英雄城市雕像也体现了人类性格的诠释,发挥了精神象征功能。

2.文化传载功能

在一座城市中城市建筑与城市雕塑都能够带给人们直观感受,但两者又存在一定差异,城市雕塑更突出了人文关怀是可触摸的,透过城市雕塑能够看出城市气质,城市雕塑不但能够美化城市也能够彰显城市文化,这也是城市雕塑的集中功能体现。例如: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以特殊雕塑语言呈现了古唐诗歌、戏曲等特殊文化内涵,西光厂利用关中八怪等质朴雕塑展示了文化多样性,这些城市雕塑有利于打造商业文化品牌,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共生时代精神。城市雕塑在文化继承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也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很多观念的变异都由雕塑设计者投影于作品中,有的传达出个性解放思想,有的影射出对传统文化消亡的忧虑,不同时代的雕塑作者受到文化社会资源限制会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且城市雕塑可以成为不同功能区域的标示,作为区域品牌文化形象,在特定功能场馆中城市雕塑不需要繁琐的文字及庞大的广告进行指引,而是利用其传达的文化思想就能表达出特定功能场馆概念,体现其文化功能性。

3.美化与装饰功能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通常将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设计元素,通过城市雕塑、城市建筑、城市绿化等的融合构建美好生活环境,通过不同的组合与搭配使人心情愉悦,以艺术美角度出发城市雕塑具有丰富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能够丰富城市景观建设,增添美的气氛,因此,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美化功能。而且有些城市雕塑形态欢快可以起到装饰作用,美化城市生活空间,例如:装饰性城市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品,表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利用其夸张的造型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好的点缀城市空间,为城市增添活力,也可以在城市建筑建设方面合理应用装饰性雕塑增强主体性,创造舒适城市环境,形成美好城市画面,营造良好城市氛围,陶冶城市居民情操。

4.娱乐休闲功能

城市雕塑不仅仅具有纪念的政治性功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创新了科技文明等雕塑题材,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雕塑的休闲娱乐功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受到广泛青睐。例如: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内以普通市民形象塑造了城市雕塑,不再是高高耸立于城市道路中央,也不再是应用大理石基座,更不会设置禁止触摸提醒,改变了传统城市雕塑与大众关系,利用真实生活的典型形象唤起人们对曾经岁月的缅怀,也可以激发孩童队各种生活的好奇,供人们休闲娱乐,使人们获得愉悦体验。

结语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艺术的一种,既能装饰城市生活环境,又能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城市雕塑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历史,与城市的文化涵养密切相关,也正是其文化功能决定了基本艺术形式,为了促进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时代脉搏塑造丰满且独立的城市雕塑形象。

作者:刘国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城市雕塑艺术篇2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脉络,而城市雕塑经常被设置在旅游景点、大型广场、地标性建筑等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呈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代表了城市的文化风貌。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城市旅游行业的发展,城市雕塑从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发展到半开放性的商业空间,甚至应用于私人专属空间,使城市雕塑的表现更加多元,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承载了更多地域文化的内核,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名片”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城市雕塑的特征

成功的城市雕塑能够让观看者沉浸在城市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活力与独特魅力,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协调性。城市雕塑要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2)艺术性。城市雕塑应该体现美感,具有较高的美学质量,能够美化生活环境。(3)文化性。城市雕塑要充分呈现城市文化和人文风俗,蕴藏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文历史,传承城市精神和地域文化。(4)大众性。城市雕塑不应该只是雕塑家自己艺术性的表达,而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使观看者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

二、城市雕塑面临的发展困境

随着文化艺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融入我们的生活。然而,目前城市雕塑也面临了发展的困境。第一,部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质量低劣。我们常常在身边或者网络上看到许多被大众吐槽的“丑雕塑”,例如,曾引起网络热议的重庆“美女入浴”雕塑、河南郑州中原福塔“小猪雕像”,以及每年在网络上评选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等。由于网络的普及,这些低劣的城市雕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些被大众吐槽的丑雕塑,往往涉及低俗、难看、抄袭等原则问题,是对城市审美和大众品位的亵渎。城市雕塑的艺术质量低劣背后折射出城市雕塑建设机制的不完善。例如,城市雕塑创作蓝图主要由出资方和创作者决定,而非由市民公众来决定。还有,城市雕塑有时还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最低价者中标,这种做法怎么可能吸引到优质的雕塑家来创作呢?如果城市雕塑最重要的因素是“便宜”,那么它的质量和艺术性就难以保证。第二,城市雕塑遴选艺术家的方式不合理。有些城市采取特邀的方式,邀请了知名雕塑家来设计城市雕塑,但是这样的遴选方式也存在问题。一个拥有各种头衔的知名艺术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很可能过于突出了个性化设计,忽略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没有完美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不适合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展示。此外,一些享誉国际的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可能过于前卫,过于抽象,不够接地气,一般的在地居民看不懂、不喜欢这些作品。

三、价值共创理论在城市雕塑艺术领域的应用

价值共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41-2010)和拉玛斯威米(VenkatramRamaswamy)在2004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品牌管理、市场营销、虚拟社区等领域。价值共创理论认为,价值是文化创意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这里所指的价值不仅是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包括观看者的体验价值。城市雕塑对展示城市文化和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这种价值不仅是由雕塑家创造的,而是由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同创造的。在价值共创理论中,公众(观看者)不再是消极的艺术接受者,而是己经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城市雕塑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公众(观看者)也在贡献自己的知识储备,创造更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城市雕塑的价值不仅仅来源于雕塑家,而是建立在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价值共创理论应用于城市雕塑的领域,打破了过去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是委托和被委托的甲、乙方关系,根据价值共创理论,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也不再局限于雕塑家内部,而是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观看者),吸引公众(观看者)广泛参与和互动,多听取公众(观看者)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开放的、走出传统创作模式的跨界做法,给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气息,成为一种“参与式艺术”。同时,公众(观看者)通过艺术参与价值共创的过程(图1),可以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且,公众(观看者)看到自己满意的城市雕塑作品,也会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

四、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共创模式

随著时代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城市雕塑而言,公众(观看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公众(观看者)透过网络社群平台,或是与富有才华的雕塑家产生面对面的连接,亲身感受雕塑家的创作哲学、艺术梦想与热情,积极参与雕塑家的创作过程,表达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和意见建议,而雕塑家与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可以收集这些意见建议,作为未来创作设计的参考。这些都说明价值不仅仅来源于雕塑家,而是建立在公众(观看者)参与的基础上,即来源于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创造,且艺术价值最终是由公众(观看者)者来决定的。公众(观看者)享受到的不只是观看城市雕塑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参与了艺术价值共创。而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则是扮演了平台的角色,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是网络社群,组织公众(观看者)参与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共创。因此,艺术价值是由公众(观看者)、雕塑家、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共同创造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共同创造艺术体验是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创艺术价值的核心。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人之间的互动是价值共创的实现方式。综合以上论述,整理出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共创模式(图2)。在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共创模式的整体框架下,城市雕塑从设定主题开始,提出它的价值主张,从这一环节起,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等三类利害关系人开始进行艺术价值共创,主要分为明确主题阶段(设计前)、城市雕塑设计阶段(设计中)和城市雕塑制作阶段(设计后)等三个流程,以及城市雕塑展示后的公众(观看者)反馈。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有4个时间点是此平台中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等三个利益关系人可以参与价值共创的参与点。

1.城市雕塑设计前。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提出准备设立的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也就是它要表现什么主题,表达什么类型的情感,并且根据它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决定邀请哪位雕塑家来福州设计和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仔细考量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与所要邀请的雕塑家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契合度。与此同时,被邀请的雕塑家需要根据城市雕塑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邀请。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的网络社群所发布的关于城市雕塑的信息,来表达自己对它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的认同度,并投票推荐自己认为最适合的雕塑家。

2.城市雕塑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调查收集公众(观看者)对该城市雕塑的期许和喜好,提供给雕塑家,雕塑家以此作为创作设计的参考。而公众(观看者)则是透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的网络社群或是与雕塑家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表达自己对该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的理解和设计建议。

3.城市雕塑制作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通过网络社群,及时向公众(观看者)发布城市雕塑制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公众(观看者)能够同步了解城市雕塑的制作过程,也更加了解雕塑家对此所付出的心血。与此同时,雕塑家可以通过网络社群,展示自己投入城市雕塑制作的状态,并表达自己的创作哲学、艺术梦想与热情,以获得公众(观看者)的认可。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通过网络社群,关注城市雕塑的制作进度,发现并提出城市雕塑是否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与设计阶段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以便于雕塑家及时审视和改进。

4.城市雕塑的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观察并收集公众(观看者)的反应,以及对该城市雕塑的评价和回馈意见,并对此进行分析,提供给雕塑家作为改进创作设计的参考。与此同时,雕塑家可以听取公众(观看者)的反馈,反思创作设计理念。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透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网络社群或是与雕塑家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表达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和意见建议,作为雕塑家未来创作设计的参考,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改进城市雕塑的制作模式。

结语

城市雕塑对城市形象和表达城市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公众(观看者)参与艺术价值共创的积极作用,依据价值共创理论,实现公众(观看者)、雕塑家、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的艺术价值共创,让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形象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城市雕塑艺术篇3

在当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用于装饰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城市雕塑(图1)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师的青睐,频繁出现在城市公共场所中[2]。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和文化名片。如,象征深圳开拓精神的城市雕塑《拓荒牛》,青岛五四广场象征五四精神的城市雕塑《五月的风》,等等。提到这些雕塑,人们能迅速联想到对应的城市。可以说,城市雕塑日益符号化,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符号语言。现代城市中林立的城市雕塑造型各异、精致美观,在给人们带来独特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感。学校以城市雕塑为载体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城市雕塑中蕴含的美术语言提高美术素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周围的城市雕塑展开审美研究,将美术教学中的造型、色彩、设计、技法等美术语言运用到城市雕塑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促进美育的发展。

一、城市雕塑为美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城市雕塑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刚柔相济的线条屹立于城市中,设计这些雕塑的设计师和雕塑艺术家都具有过硬的美术功底、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3]。他们的雕塑作品往往是对美术、科学、设计等综合知识的整合和再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雕塑作品,体会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美术思想。美术教材城市雕塑板块明确指出,学生要感受城市雕塑的空间美学,了解城市雕塑的功能和分类,掌握城市雕塑的美术元素,学会欣赏城市雕塑之美,运用掌握的重复、韵律、节奏、添加、简化、渐变等美术知识,结合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尝试设计一座城市雕塑。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美术知识和学习视角欣赏城市雕塑,在欣赏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美术知识,全方位地感受雕塑艺术之美。城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美术语言,是向学生传达美术知识的重要方式。利用城市雕塑开展美育,教师首先可以从雕塑作品运用的某一类美术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欣赏雕塑艺术的方法。雕塑作品往往运用了多元化的造型方法,如重复、渐变、分解、组合等。学生在美术课上掌握这些造型方法之后,在欣赏城市雕塑时就能开展自主分析,更好地领会雕塑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体会作品蕴含的造型方法和美术内涵。其次,城市雕塑经常利用对比色、邻近色、补色,有的鲜艳明快,有的色调柔和。学生在建立色彩认知的基础上欣赏雕塑,会有更直观的色彩感受。再次,城市雕塑中的多元材质体现出丰富的美术语言,影响雕塑设计师对于造型手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教授材质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雕塑欣赏活动。学生在看到不锈钢材质的雕塑时,往往有坚硬、明快的感觉;看到塑料材质的雕塑时,往往会感受到柔和、舒适;看到石材材质的雕塑时,可以感受到坚固、冰冷的气息。这些都是学生利用所学美术知识获得的欣赏体验,是当下实现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二、通过欣赏城市雕塑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并不仅仅局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当今美育倡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美术教育者应当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城市雕塑往往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应该利用好身边的城市雕塑进行美育[4]。苏州工业园区有大大小小上千件城市雕塑,美育资源丰富。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美术教师李伟立足城市雕塑,开展了江苏省“卓越美育”课题专项研究,笔者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开展了“关公圣像”的城市雕塑专业研讨课,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课题组在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员沈兰的指导下,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城市雕塑教学研究。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类雕塑展览,组织学生赴陕西西安进行雕塑和陶艺研究,开展深度学习的主题美术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制作雕塑小报展览活动,同时开设城市雕塑兴趣社团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的方式深入了解城市雕塑,丰富了美术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美术素养。要想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拓展知识面。如,学生常路过某处看到某一城市雕塑,随着学习的美术知识逐渐增加,其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教师在讲授“视角”的概念时,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实际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回家路过某个城市雕塑时,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思考该雕塑的最佳观赏角度。这个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将所学的美术专业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他们的欣赏感受变得更直观的,思考变得更理性。这个过程也是他们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其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以城市雕塑为研究对象开展美育的现状

要想以城市雕塑为学校的美育研究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要求学校所在地域有相对丰富的城市雕塑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欣赏和感受的机会。目前国内城市雕塑资源丰富,但一些地区条件有限,城市雕塑资源比较匮乏,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体验雕塑的机会不多[5]。开展美育活动对城市雕塑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富有艺术内涵的雕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而部分城市雕塑粗制滥造、艺术性不强、缺少文化内涵,美育价值有限,不建议作为教学资源。在选择美育研究对象时,学校和教师要十分谨慎。这要求学校选择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教师开展美育。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美术语言的教学,全面讲授色彩、造型、材质、线条等内容[6]。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有时甚至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美术课程,一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区,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相对有限。各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兴趣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兴趣课加强专业学习,在提高美术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城市雕塑研究兴趣社团,让学生通过城市雕塑研究学习美术专业知识,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有助于落实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美育目标。

四、开展美育要创造条件让学生

“走出去”美术教育不能把课堂局限在学校和课堂上,应该利用好生活教育的阵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雕塑展览,让学生在集体参观的同时可以互相交流欣赏感受,提高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一些雕塑公园作为社会活动实践对象,教师让学生在参观之前在网上收集城市雕塑的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先进行自主学习再参观。这样,建立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欣赏城市雕塑作品时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雕塑应用的美术语言,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审美水平。掌握多元的美术语言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城市雕塑时具备更加专业的鉴赏能力,能够用美术语言表达欣赏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欣赏兴趣。新时代,美术教师应该以城市雕塑为抓手开展美育,以生活教育为阵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用专业的美术视角观察美,进而理解和评述、思考和设计,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美育的发展,更好地体现美术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冰.初中美术欣赏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5(12):110.

[2]汪爱仙.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82.

[3]刘欢.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9(7):81.

[4]陈璋月.立足“视知觉”积淀学生美术审美经验[J].江西教育,2020(9):34-35.

[5]丛娜娜.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18):178.

[6]王少军.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分析[J].家长,2020(19):154-155.

[7]李倩男.一竿深入水荡起千层秀——美术鉴赏高效课堂实践与反思[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98.

作者:张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