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病理学课程思政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确立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并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需求,将思政元素以典型案例的形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初步探讨病理学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思政
如今,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健康促进者的摇篮,更应该成为国家思政教育导向的践行者。这对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医学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病理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病理学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教师通过讲解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疾病结局等,让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疾病,具备护理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目前,病理学教学实践存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认识不足,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和逻辑引导,忽视思政教育;第二,教师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以灌输为主,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无法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第三,现有的教材缺乏思政元素,没有思政案例和素材可供参考,课程思政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二、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医学院校的育人宗旨是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品格。基于育人宗旨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素质目标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课程思政的五大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科学创新精神、健全的法制观念。
三、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基于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其实现路径:教师对照课程思政的每一项具体目标,逐个梳理病理学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需求,确定各章节的具体的思政元素和对应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病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内容范围包括病理学先辈的典型事迹、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科学创新人物事迹、临床病例、社会热点新闻等。在开展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积累和更新的最新相关资讯,逐步形成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库,并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调整,选取适合的素材和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按照PDCA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改进)”,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形成病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基于目前已有的教学实践,病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所对应的教学示例如下。
(一)针对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以案例形式引入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潜心科研、勇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崇尚科研的热情。例如,在讲授慢性炎症的麻风病时,教师可以引入科学家李桓英的事迹。李桓英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多年后,婉拒世界卫生组织续约的邀请,果断回国。她亲自深入麻风地区,积极宣传不要嫌弃、隔离麻风病人,并成功推行利用利福平等三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治愈了大批麻风病患者。同时,李桓英为基层培养了大批麻风病防治骨干,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师通过李桓英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
(二)针对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要求和行为准则,在面对临床形形色色的患者时,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医疗行业内的先进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例如,在讲授呼吸系统炎症时,教师可以引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无数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的英雄事迹。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向学生传递伟大的抗疫精神和逆行者精神,让学生知道英雄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理想,有信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三)针对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如今的医学教育大多只是讲解疾病的症状、01ZHISHICHUANG8诊断和治疗,忽视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在当下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例如,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羊水栓塞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则医疗纠纷的案例:“27岁的产妇张某在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下一名男婴后出现呕吐、呛咳的症状,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经院方全力抢救无效死亡。然而,院方没有第一时间将产妇死亡消息通知家属,当家属最后破门而入时,只看见产妇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不知去向。”虽然此事件最终鉴定结论为患者死于羊水栓塞引发的急性肺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在整个事件过程中,院方忽视了患者家属的切实感受,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引起患者家属强烈的不满和质疑。教师通过真实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教育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要真正为患者着想,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并熟练掌握、运用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四)针对科学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酸碱平衡章节前,教师可以通过两则社会新闻进行导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案例1:因丈夫得了肝癌,“民间抗癌专家”陈月卿发明了“全食物养生法”。她丈夫的肝癌被成功治愈,她的抗癌食疗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案例2:美国医生西蒙奇尼认为,癌症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此真菌喜欢酸性环境,小苏打能使血液呈碱性从而杀死真菌,因此主张用小苏打治疗癌症。针对以上两则社会新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理性分析,辨别新闻的真伪并独立思考,从而教育学生要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针对健全的法制观念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医疗纠纷不断,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讲授病毒性肝炎时,教师可以引入“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曹阳因乙肝大三阳参加公务员考试,以体检不合格为由拒绝录用”的社会新闻,指导学生关注乙肝社会歧视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相关的立法工作,为保护乙肝及其病毒携带者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教师可以通过科普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健全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法律思辨能力,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依法依规,还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病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学生认识疾病的启蒙课程。教师应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常见病讲解中有意识地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疾病、患者、医疗体系、医患关系的全面认识和立体知识架构,构建出适合学生的病理学课程思政体系,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护理人才。
作者:杜丽娟
病理学课程思政篇2
1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3],这些战略任务的实施为医学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对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病理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代谢和功能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4],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在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医学教学规律,医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了解了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及代谢的相关知识,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掌握熟悉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可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病理生理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普及面广,学生普遍比较重视,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这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医学理论课,其理论来源于实验研究,因此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因此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5]。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经典的动物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病例讨论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职业素养培育功能,通过实验设计、具体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分析以及病例讨论,一方面可以验证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科研、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等能力,使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价值观等,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岗位自信,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改革创新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将育人目标融汇贯穿于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全过程,在培养医学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策略
2.1明确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目标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及特点,围绕实验教学过程中动物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病例讨论等教学主题,以专业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问题,制定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职业信念及建设健康中国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2.2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
思政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的挖掘与整理,是推进“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关键[7]。病理生理学实验一般有三种形式:经典动物实验(疾病模型复制及抢救)、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病例讨论,其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育人功能,因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病理生理学具体实验教学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寻求二者的关联性和融合点,灵活运用相应教学方法,有利于落实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提升教学效果。见(表1)。
2.3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是持续推进与改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制度保障,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对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多以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结果分析是否合理等作为评价内容,忽视了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应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线上评价根据网络平台访问次数、话题讨论情况、实验报告提交情况等进行,线下评价根据实验操作、实验课纪律、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情况等进行,同时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不仅评价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训练情况,更注重学习态度、思想素质、专业素养的养成等,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8]。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新举措。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严谨科研态度的养成,为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杨红梅 张瑾钰 陈洁 李宜培 彭蕤蕤 秦紫芳
病理学课程思政篇3
随着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树立技术过硬、品德优秀人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充分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全面概括了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的地位,以及发挥各类专业课程中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把思政教育进行有效开展。病理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每个专业的医学生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果我们能将思政理念与病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发掘病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医学生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扩充,医学模式从单一的“治病救人”,发展到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从只关注“生理健康”转向“生理”和“心理”健康。这些变化都与人民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医学教育目标中和与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充满了对患者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医患合作。病理学教育在医学生医学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对教师非常依赖的阶段,同时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基础学科教师应当手把手牵领着学生学习。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行为相对自由,思想得到解放,互联网的瞬时交互与超时空共享给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真伪难辨、褒贬不一。国内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社交方式和平台刺激了年轻人语言学习与表达的欲望,也带来了多元思潮、多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冲突。青年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很容易产生价值困惑、道德疑问、生存焦虑。因此,思政教育的“育人”核心思想在大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心打磨课件,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
结合近两年发生的卫生事件,教师在进行病理学课程教学时可将它们作为课程思政案例灵活应用于总论炎症章节及各论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肺炎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中国在处理各种卫生事件过程中不但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而且广大医护工作者舍己为人、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以及广大民众的众志成城、积极配合、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无一不令人动容。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基本病变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习总论中炎症的基本概念、炎症的病理学过程,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风暴对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专业知识内容。进而通过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病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充分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实操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患者,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白求恩大夫的奉献精神,也可以引用到炎症内容的败血症教学中。他不顾自身的危险,只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但他不顾伤痛,坚持留在前线指导战地救护工作,终因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逝世。在肿瘤的发生机制部分的讲授中可以引入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为了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工作和生活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大西北,暴露于核辐射的危险中,最终罹患直肠癌离世。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研究员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无疑也是对医学生培养奉献精神最好的思政题材。这样的奉献精神,大爱无疆,都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培养医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思维认知模式与方法论体系,具体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实践思维、主体思维等,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我认为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结合更能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医学的博大精深,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贯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既要全面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本质与要求,把握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导向、内容设计、本质规律、方法创新、内在关系,又要解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其内在教学机理,厘清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个性与共性、交集与分歧、关联与矛盾,为高校课程思政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与环境。病理学与唯物主义思想存在较多内在联系,该思想广泛渗透于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如自然辩证法基本观点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矛盾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因为在该思想理念中客观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粥样硬化的构成会随着脂质沉积的增多和疾病的演变而不断动态演变,由初始的脂纹期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脂质沉积可导致中膜的平滑肌发生压迫性萎缩并进一步形成动脉瘤。当内膜受损情况下形成纤维帽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泡沫细胞中的脂质释放坏死崩解,可释放入学形成栓子,同时受坏死组织钙盐沉积的影响,会导致血管壁的脆性增加,进而大大增加血管破裂的发生概率。这一系列继发改变都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以后的临床工作过程中,预测疾病可能出现的后果,可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矛盾的观点在病理学中有着充分体现,如在讲解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不只关注其不利的一面,要综合、全面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尽可能全面的结论,规范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正确认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培养了辩证思维。
(三)将人文关怀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备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为此,有必要将人文关怀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如在讲授创伤愈合之一知识点时,通过临床手术的案例对比分析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特点及发生条件,引导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让他们明白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要从患者的心理层面和对美的追求方面予以认同,做一名卓越的医生。此外,病理学中一些新概念的提出也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比如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因两者之间的临床症状及对症处理措施相似度极高,为此医学临床将之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癌症二字对患者的心理冲击。
三、革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意识的不断觉醒,大学专业课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采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借助完成课后练习及测试等方式实现知识吸收。我们建立的课程网络平台中,制作了相当数量的课程视频,对各个章节的课程都有详细的讲解,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日常教学的设计工作,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为了增加思政教育力度,需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运用翻转课堂及PBL教学法,转变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局面,从而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学生讲、教师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以此促进学生沟通表达、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此外,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我们已经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麻醉专业的授课中,其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翻转课堂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去探索发现疾病的症状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在课前对学习资料进行研读,能够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由于课前的准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更加认真地聆听,并积极参加讨论,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及时反映问题,提出自己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对已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提高其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手段,通过短片、视频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教学目的。此外,也可以通过优化考核方式来促进思政教育与病理学课程的融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闭卷考试,院方也可对医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考核,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发表演讲或演一场小话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病理学课程教学的高效融合。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翻转课堂和PBL新型教学模式中,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查阅与知识相关联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前辈们在各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离不开他们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强大而付出的奉献精神。我们还可以结合课程知识点自身的隐性思政要素,并显性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牢铸了理想信念。思政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是将专业课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以深入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体会科学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在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融合,教学中的不断总结和积累,逐步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库。我们结合运用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专业课程中将知识传授和道德育人有效融合,将育人理念体现于无形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医学生心灵的启发、人格的塑造以及价值的引领,力求为国家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进一步将“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渗透进日常的学习中,进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病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的高度契合,实现了各个专业课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互通。在学习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将医学专业课程的相对单一维度的知识体系由“立德育人”元素这条隐性的线索贯穿起来,形成有温度的、系统的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中相对孤立的、非此即彼的知识,在“育人”这个最终目标上达到统一、融会贯通。将专业课程中本应该存在并且让学生体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达到高度统一。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相互融合可以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晓宇,单清,杜华丽,等.课程思政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6):95-98.
[2]史长华,李霞,吴丹,等.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1):56-59.
[3]白雪莲.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讨:以《病理学》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5):118-120.
作者:张荧荧 杨志鸿 邹英鹰 徐若冰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