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途径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途径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途径3篇

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微社交”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意识、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由此,亟需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微社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和重心,极大影响了青年党员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在高校党建中,运用“微社交”开展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对当前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路径和新思考,倡导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党员培训体系,并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党员的内心体验。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者在“微社交”时代下积极开拓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径,树立微观念,应对微挑战,融入微生活,汇聚微力量,用好微社交。本文立足于“微时代”背景下,分析“微社交”的特点,对当前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需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有效开展党建工作。

一、“微社交”及其特点

所谓“微社交”,即是基于网络强大的社交平台体系,聚合包括微博、微信、微视及手Q、QQ空间等的社交产品,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介质的交互运用,让人们的社交变得更简单、更真实、更丰富,真正实现社交平台上交流分享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用户的体验。

(一)门槛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实现人手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微社交安装极其简单,只需下载客户端并注册即可,没有门槛限制,操作也方便快捷,几乎每位学生手机都装有多种微社交软件,可以同时使用。

(二)平台广。微社交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平台极为广阔,可以随时随地传播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还可以分享各种链接,转发各种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快、信息量大、形式丰富、影响力大。

(三)信息碎片化。微社交重点在微,一方面,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微社交所展示的信息很多是不完整的,受众也只是选择性的接受、理解这些片段,不去追究始末,不去思考对错。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传播、接受碎片化的信息。

二、运用“微社交”开展工作时需思考的问题

微社交平台广,渠道宽,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自然成为一把双刃剑。针对微社交的这些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因此,在运用微社交开展工作时,需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避免“僵尸号”。利用微社交开展工作首先是会建立公共号,取得学生关注,以此来推送消息,这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僵尸粉”多而平台活跃度低,那么公共号或是平台的建立将没有意义,反而增加负担,增加负面影响。

(二)内容要新颖。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难题,培训内容单调、枯燥、偏于理论、实践性弱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党建工作者。微社交软件的出现,打破了过往工作方式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在内容上也要打破传统,适应时代潮流,迎合大学生群体在微社交背景下的新形势,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吸引大家的关注,贴近生活。

(三)掌握主动权。通过微社交推送信息,很容易变成受众单纯的接受信息而没有互动、交流,那么微社交就只能成为一种工具,并没有开发和利用好。因此,发布信息的同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度,意识到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也要发挥权威作用,掌握话语权,做好信息传播的价值导向。

三、“微社交”时代下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径的探索

在“微时代”下,传统与创新并存,“微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日趋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微时代”的到来更是需要我们将“微软件”融入党员教育培训中去。

(一)创建学生党员微信群、QQ群,积极搭建公共平台。高校党建工作要依据为时代背景下的新状况,积极迎接挑战,充分发掘和利用微社交。首先,搭建学校和院系自己的公共平台,创立官方的、权威性质的公共号,建立高校党建工作新机制;其次,还要通过辅导员建立专业或是班级的公共号,微社交群等,通过微社交的特性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地为党建工作建言献策;最后,高校教师也要通过微社交,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二)注重传播内容的新颖性及实效性。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主要依托于书本理论知识,以说教为主,内容比较单调空洞,由于微社交的广泛运用,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就更要突出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样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另外,还要注重党建教育的实效性,打破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限制在专业、学院、学校的格局里,给学生党员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三)构建“微社交”教育培训实效的反馈机制,加强监管。首先,在搭建公共平台,建立微社交群的同时要先制定好明确的制度体系,包括组织管理、筛选信息、如何参与互动、明确分工等等。其次,每次发布信息和组织互动活动后都要进行反馈总结,包括关注人数、点击率、参与度、转发率等来总结实效。最后,要加强监督和监管,保证载体和信息的安全性和权威性。保持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与时俱进,随着新传媒媒介的迅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也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微社交”平台及其特点,扩大了高校党建工作者的工作覆盖范围,最大程度的利用党建资源,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提供更好的方案,构建完整的体系,创造健康的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作者:李映崇

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篇2

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对于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我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近几年来,黑龙江工业学院(原名鸡西大学,2013年升本后更名为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党员教育,发挥党员作用”作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抓手,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力促进了学校建设与发展。一是以业余党校为主阵地,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校级党校和各院系分党校每年各举办一期,采取自学、辅导、讨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员的学习时间在40学时以上,保证学习质量。二是以先优典型为楷模,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学校利用七一期间每两年举办一次先优表彰活动,表彰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激励广大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三是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几年来,校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市委的号召,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经受了教育的洗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2当前我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虽然我校在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上做了许多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总的来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仍然有薄弱环节,存在许多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水平不高。从学生党员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思想素质不高,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培训目标不明。校级党校还可以,不少党总支只把学生党员教育当做“软任务”,认为考核难以准确衡量,因而存在上边抓得紧就紧点儿,上边抓得松就松点儿的现象。三是方法手段不当。面对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不少系院党总支仍然没有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结合系院的专业与学生实际,效果不佳。四是培训师资足。由于站在全校的角度看,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能保证。但作为系院二级分党校,由于受专业所限,加上几乎没有专职的支部书记,如果系院之间不沟通协作的话,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很难满足各系院的教学需要。

3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和途径的建议及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内容。首先教育培训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具有时代性,思路要有创新性,切入点要精准,充分发挥系院二级分党校、支部活动室等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其次要补充新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导党员破除思想束缚,争当创新创业的先锋和模范。二是转变党员教育培训形式。首先要转变过去的枯燥、单调的教育培训形式,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开阔视野,请进来接受新知,切实转变思维模式,增强培训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学校办公网络平台、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微信群、QQ群等形式,发挥优势,使广大党员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零距离”接触。三是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保障。首先要有效整合并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以系院为单位分别、独立进行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势必会出现有的资源紧缺,有的资源浪费,有的条件好,有的条件差等现象,严重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其次要加大学校及系院的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宽渠道,切实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大外出参观学习、设备购置、基地建设、教材购买、师资聘请和表彰奖励等,真正把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到一个新高度。

作者:李殿录

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篇3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吸收高素质的青年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方法单一,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现状及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团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创新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途径,提升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内容空泛,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新锐多变,喜欢追求新事物;个性张扬独特,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我的价值。因此,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则更加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但传统的教育培训理论性过强,内容较空泛,针对性较差,没有依据学生党员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培训教师不能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二)培训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

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形式较为单调,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观看教育影视作品、自学等形式开展大众化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培训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不强,缺乏趣味性、吸引力和创新性,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培训队伍单一,缺少多元性

现阶段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课程任务主要由党支部领导、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兼职完成,在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环境局势、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先锋表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党员个体自身成长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能从心理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团体辅导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优势

(一)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党员将党的教育内化于心

团体辅导能够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党员心理发展规律及内心需求,突出和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强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方法技术更是体现自主性和互助性。运用团体辅导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更高,能够将党章党规、讲话精神、理想信念及核心价值观等不断内化,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同时,也切实加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团体辅导与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相辅相成

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学生党员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学生党员培训具有借鉴性,并且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理论化的培训方式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生党员是一个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同质团体,而团体辅导针对这样的同质团体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党员的共性问题,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教育培训的目标。其次,团体辅导构建了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彼此表露心声,而学生党员在彼此交流中同时也发现了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学生党员间的距离,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

(三)团体辅导是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党员培训主要采用说教、研讨、榜样示范等教育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的灌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团体辅导则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促进学生党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人际互动氛围中,以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的游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党员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都能得到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党员分享、宣泄、安全、爱与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培训的效果显著。

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以共产党员工程为契机,尝试将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契合点。

(一)团体辅导培训对象的选取

在本学校各学院招募学生党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面试的方式将明显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党员剔除,最终选取60名学生党员为培训对象,学生党员以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为主,范围覆盖四个年级。进行为期四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的团体辅导培训。

(二)团体辅导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围绕学生党员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学生党员培训团体辅导方案,如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及生涯规划训练等,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通过体验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情感与行为沟通、单双向沟通、处理人际冲突等训练,使学生党员学会运用共赢的技巧改善交往方式,提高与老师、同学间的交往质量以及任务完成的效率;又如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党员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增强学生党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加深学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亲近感,使其相互依存、彼此信赖、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团结奋进的高效能团队。通过团体辅导后的观察和随访,及自编的《大学生团体辅导总结性评估问卷》收集学生党员的活动体会和感受,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参加团体辅导后的改变,从而检验培训的效果。

(三)团体辅导培训取得的成效

对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党员认为团体辅导“非常有效”的占18.3%,“有效”的占78.7%;有83.3%学生党员感到自己的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有60.1%的学生党员感到“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工作更有信心了”;有87.77%的学生党员感受到了“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当被问到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此类团体培训时,都表示“愿意再次参加”。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活动后的随访发现,很多学生党员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比之前更加乐观开朗,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人际交往上更大方得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加亲密和谐。1、促进学生党员自我探索,加深自我了解。对于一个学生党员来说,自我了解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提升自信,开发自身潜能。团体辅导第一次的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党员充分对自我进行剖析,深入探索。通过一系列启发、诱导、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其他学生党员的反馈中发现更全面、真实的自我。学生党员组成的团体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团体,团体成员间开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彼此了解和接纳,增进彼此的信任,增强自信,同时培养同他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2、关注学生党员自身成长,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个体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能力,是其思想活动、认知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党员履行好职责、应对压力的客观要求。而团体辅导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人际互动,促进个体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党员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时,具有准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3、强化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提升支部凝聚力。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党员普遍对党支部有了更多积极的感受,使学生回想起了当初入党时的那份激动与喜悦,同时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团体辅导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党员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愿意一起去尝试和努力,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大大提高活动的效果。通过支部党员间的互动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加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促进支部团结。同时支部党员也充分认识到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团体最大效能,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本研究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讨了如何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不仅创新了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提高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团体辅导的优势,拓宽了团体辅导的服务范围,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茹玮.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有效举措研究[J].党史博采,2016(11):20-21.

[2]杨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探究[J].世界桥,2015(4):25-26.

[3]高凌云,王娟,刘迪,屈娜.试用团体辅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党支部凝聚力研究初探[J].传承,2014(1):80-82.

[4]吴帆,梁嘉,张文彬.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培训形式的创新探索[J].学理论,2012(23):194-195.

[5]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32-33.

作者:鲍艳丹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