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建议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机械化是水产养殖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支撑和重要标志。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加快向绿色高效转型升级,但水产养殖机械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方式、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技术装备有效供给不足、设施装备与生产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前言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指导各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水产养殖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育种育苗、防疫处置、起捕采收、尾水处理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长足进步,主要养殖模式、重点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高效养殖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8年,全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为28.85%,远低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的机械化水平,为实现2025年总体达到50%以上的目标,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多种水产养殖模式。其中,主要的生产方式为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和深远海设施养殖等。
(一)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2020年,池塘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8.5%,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42.7%。养殖池塘几乎遍布我国各省,86%为淡水池塘,主产区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淡水池塘以鱼类、虾蟹养殖为主,海水池塘以对虾、海参等养殖为主。长期以来,我国池塘养殖设施的构建特点是“鱼池+进排水沟渠”,设施系统构造简易,主要专业设备为增氧机、投饲机等,比重占到了渔业机械总数的90%。增氧机以叶轮式、水车式和微孔曝气式为代表,可保证水体的氧供给;投饲机绝大部分为定点抛洒式,其他装备应用较少。仅部分地区池塘养殖生产实现了清淤、增氧、投饵、水质监测等主要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渔机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正逐步研究和开发包括疫苗注射机械、拉网机械、起鱼机械、分级机械等装备,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逐年提高。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池塘集装箱生态养殖、池塘设施圈养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设施型水产养殖模式正在逐步推广。
(二)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是利用网箱进行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两种。普通网箱主要设置在沿海内湾水域和内陆湖泊水库,淡水网箱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的5%,主要品种有鲟鱼、虹鳟、草鱼、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等;海水网箱养殖产量约占海水养殖的38%,主要品种有大黄鱼、海鲈鱼、石斑鱼、鲷鱼、卵形鲳鲹等。深水网箱一般在水深20m以内的背风湾口水域,养殖密度可达20kg/m3。近年来,我国开展了深海网箱、远海养殖平台等深远海养殖模式探索。在深水网箱配套装备和新型养殖设施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投饲系统、网衣清洗装置和提网装置等,但在生产中投入使用的还很少。由中集来福士研发设计的坐底式平台“长鲸1号”离岸深水网箱,是一座容积6万m3的海洋牧场平台,造价约4000万元,适用于黄海的浅海区域;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的“深蓝1号”全潜式深海渔场,养殖水体5万m3,一次可养殖三文鱼30万条,实现产量1500t,已投入使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天津德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万吨级半潜船形渔场“德海1号”,投放至珠海海域,该船总长度91.3m,宽度27.6m,养殖水体3万m3,可抵抗17级台风、9m浪高,使用年限20年以上;2019年建成的莱州湾明波海洋牧场,大型养殖围栏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可容纳16万m3水体,每年可以养殖500t海水鱼。这些平台的工业水平已显著提高,面向深远海养殖的生产平台产业化发展有望加快。目前,国内科研院所正联合渔业养殖、海工、加工、金融等企业,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
(三)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是利用机械、生物、化学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的生产方式,一般分为流水型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有大菱鲆、鲈鱼和河豚等。流水型养殖是目前工厂化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产量在36万t以上,其中海水和淡水分别占45%和55%,养殖设施以“车间+鱼池+井水”为主,配以微孔充气增氧和热水加温装置,养殖密度为10kg/m3~20kg/m3。循环水养殖集约化程度高,设置有水质净化与调温系统,可自动化控制,具有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节水、省地、环保、单位面积生产量高等诸多优点,养殖密度可达30kg/m3~50kg/m3。主要设施设备有纯氧增氧装备、多参数水质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生物净化设备、集污排污分离器、杀菌装备、尾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以及CO2去除试验装置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机械化操作以及排放物再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浅海筏式养殖
浅海筏式养殖是指在海洋水域中设置浮动筏架,在筏架上挂养海洋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主要用于养殖藻贝类。筏式养殖在我国沿海规模较大,养殖面积44万ha(包括吊笼养殖),养殖产量60多万t,占海水养殖总量的1/3,养殖设施多设置在大型的湾区,水深10m左右。筏架设施没有相对的建设规范,筏绳排列与浮标及吊绳、吊笼设置各异,筏架控制及升降工程化程度低。筏式养殖配套装备有船上扇贝苗出舱播撒一体化电动拔笼、电动拔梗等机械化装置。底播养殖是将人工苗种或半人工苗种投放到环境适宜水域的底质上,通过其自然生长进行养殖的生产方式,主要养殖品种为贝类和海参。目前,荣金牡蛎、威海长青与渔机所联合研发的牡蛎采收设备已完成一代机研发,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正在一代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发二代机。相关机构对海带采收一体机也进行了攻关研发,其中,海带收割装备已进入二代机试制阶段。
(五)深远海设施养殖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明确,以及传统养殖方式弊端的逐步凸显,深远海养殖产业成为发展热点。渔机所设计的中国第一艘3000t级冷水团养殖科研示范工船“鲁岚渔养61699”号已投入进行实船示范,为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设计、建造和养殖积累工程经验与基础数据。2020年12月,由青岛国信集团、中船工业集团、渔机所和青岛蓝粮渔业共同发起的全球首艘十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船厂启动建造,该船于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拢、出坞下水并开展设备及系统调试,2022年5月已交付运行。配套研发的“国信101”号养殖工船中试船,集成了养殖水流交换、水质与光照调控、自动化作业装备等系统,开展了大黄鱼中试养殖试验,饵料系数为1.05,成活率超97%。
三、问题与挑战
(一)各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均衡
池塘养殖仍然是当前水产养殖生产的主要方式,核心养殖活动主要包括增氧、投饲、捕捞、尾水处理、清淤等内容,目前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增氧和投饲两方面,其他养殖环节渔业机械使用水平较低,尤其是传统捕捞工作,大部分仍处于全人工状态。海水养殖中,筏式吊笼与底播养殖模式中夹苗、播种、采收,以及网箱养殖的投饲、网衣更换和清洗等作业环节大部分由人工操作。调研结果显示,湖北省渔业机械约48.4万台(套),其中,增氧机28.7万台、投饵机12.9万台,分别占湖北省渔业机械总数的60%和27%。从全国水平看,水产机械总量约469.0万台,其中增氧机、投饲机分别达到326.1万台和105.8万台,分别占全国70%和23%。疫苗注射机械、拉网机械、起鱼机械、分级机械等新装备目前还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不同省份和地区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农业机械化总站组织开展的规模养殖机械化示范区(县)试点评价工作(以下简称“试点评价工作”)取得较多数据,分析发现,各省和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按照NY/T3490-2019《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3部分:水产养殖》测算,江苏省水产养殖综合机械化水平53.2%,其中,投饲械化水平76.7%、水质调控械化水平59.5%、起捕械化水平10.3%、清淤机械化水平9.3%。盐城市响水县规模池塘养殖机械化水平为77.8%;常州市金坛区规模池塘养殖机械化水平为71.82%,其中,投饲机械化水平80.09%、水质调控机械化水平83.32%、起捕机器机械化水平29.59%(其中四大家鱼养殖起捕机械化水平为100%)、清淤机械化水平85.49%;兴化市水产养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浙江省椒江区深水网箱养殖的机械化水平为92%。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防城港市防城区深水网箱养殖机械化率分别为100%和82.1%,百色市平果市池塘养殖机械化率为31.6%。按照NY/T3490-2019《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3部分:水产养殖》规定的方法统计,2018年,全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为28.85%,其中,工厂化养殖机械化水平为56.03%,池塘养殖机械化水平为30.73%,筏式吊笼与底播养殖模式机械化水平为24.78%,网箱养殖机械化水平为15.7%。试点评价工作反馈的数据中,参加试点的三个省份池塘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机械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标准化工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标准化是现代渔业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渔业机械标准作为行业生产规范,在促进渔业机械技术改进、提高我国渔业生产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渔业机械仪器分技委完成制、修订的现行有效标准为110项,包括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106项。其中,养殖机械和设施相关标准仅30项,国家标准只有1项。水产养殖机械和设施类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数量也十分有限。新修订的《NY/T1640-2021农业机械分类》标准中,涉及渔业机械的有3个大类、44个品目的产品,仅6个品目的产品已制定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标准化工作不能满足当前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需求。
(四)高效适用设施设备供给不足
水产养殖机械研发进展缓慢,缺乏高效适用新产品。增氧机发明几十年来未有较大突破更新,只在外观造型上略有变化。投饲机仍以定点投饲为主,适用于鱼类养殖,但不适宜需要进行多点投饲的虾蟹类养殖。水质传感器是进行水质监测及处理的必配设备,但目前的水质监测传感器准确度差、使用寿命短、价格昂贵。传统池塘养殖,尤其是大水面增殖渔业的捕捞难度大,尚未研发出有效的捕捞设施装备,仍以传统的拉网方式捕鱼;在稻田里进行稻渔综合种养,仍以地笼捕获为主。筏式养殖夹苗、播种和采收等环节及底播养殖的机械化作业设备均处于研发和试制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机械化程度低,生产作业主要依靠人力,缺乏吊绳植苗机械和海带、紫菜等大型藻类养殖采收机械,以及吊笼养殖饲喂、收获轻简化工具与专业化养殖工作船等。
(五)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够
多数养殖机械处于简单替代人力阶段,与鱼类行为学原理及其他养殖机械设备之间缺乏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交互。目前,饵料投饲机只能做到定时、定点投喂,无法将投喂活动与鱼类行为有效结合,不能通过监测鱼类行为探知鱼类饥饿程度,判断出是否需要开启投喂模式。多数增氧机仍然需要人工开启,水质监测传感器功能单一,以池塘温度和溶解氧监测为主,缺乏更丰富的监测指标。水质监测与增氧机开关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信号延误极易造成浮头现象,导致一定损失发生。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匮乏
一是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存在手段落后、设施简陋、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与传统大田粮食作物农机社会化服务相比,水产养殖过程中清淤、收获、池塘改造等环节需要使用到操作较为复杂、使用率不高或价格较为昂贵的养殖机械设备相关方面社会化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农民自筹资金有限且融资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了,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可享受信贷支持,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水产机械专业合作社很难提供如房产担保、公务员担保等非机具担保,即便金融机构同意机具担保,也会要求质押,最终得到的也是小额贷款,无法彻底缓解水产机械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阻碍了水产机械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三是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人员缺乏,其主要成员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水产机械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也大多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组织很少,市场竞争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推动水产养殖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力度
根据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方向,发布水产养殖机械装备设施研发指南,明确产业机械化发展短板弱项,引导技术研发单位开发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产品。争取国家科技、财政部门支持,针对影响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设立研发专项,夯实机械化发展基础。加大渔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将更多水产养殖机械化设施装备纳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探索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牡蛎采收和海带采收等成套设施补贴路径,推进先进新型养殖设备推广应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形式,投入水产养殖机械研发、生产,完善水产养殖机械化多元投入机制。
(二)推动地方省市渔业主管部门参与规模养殖机械化示范区(县)评价工作
在开展规模养殖机械化示范区(县)评价工作时,建议地方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评价工作,了解目前国内各地区水产养殖机械化装备现状,学习水产养殖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较多的先进地区推进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引进、推广和应用水产养殖新技术与新装备,提高本地区各种养殖模式的总体机械化水平。
(三)提高先进设备供给能力
开展渔业关键性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攻关,搭建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加强渔机装备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水产养殖机械化中的应用,推进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应用、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研发处于空白状态的机械设备,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对现有机械化养殖设备进行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增氧机的增氧效率,开发更多类型的投饲机,满足定点投喂、多点投喂、流动投喂等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水质监测探头的准确度、监测数据的丰富度和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价格。强化鱼类生理学、行为学等研究,摸清鱼类行为与需求的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将两者进行连接,进一步提升有关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农机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合作
水产养殖品种多、模式多、专业性强,与种植业、畜牧业相比有显著不同。推动农业机械推广部门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高效合作,针对主要养殖品种和主推技术模式,研究全程机械化系统解决方案。双方联合开展水产养殖机械装备设施宣传和推广活动,加快淘汰老旧水产养殖机械装备,推广普及绿色高效的水产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引导有条件的水产养殖主产县创建水产养殖机械化示范县,遴选一批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功能布局合理、基础条件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机械化水平高”的样板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养殖户增强使用新机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大力度扶持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
针对使用频率低、价格较高的水产养殖机械装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装备生产企业、社会团体等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在购置补贴资金安排上,向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有条件的市县推动建立水产养殖机械化作业专业团队,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提高水产机械利用率。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政策,培养水产养殖机械化大户、水产养殖机械合作社领军人才和水产养殖机械操作、保养、维修等实用技能型人才。打造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品牌,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加快推进水产机械社会化服务进程。
(六)提升水产养殖机械化体系管理服务水平
继续组织相关专家深入主要水产优势产区开展专题调研,围绕水产养殖机械化制定各种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健全完善水产养殖机械化标准体系,优化《规模养殖机械化示范区(县)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发布产品技术规程、作业标准等,提高相关产品推广鉴定能力,为先进、节能、安全的使用装备纳入农机购机补贴奠定基础。明确水产养殖宜机化作业标准,并纳入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考核指标,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支持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改善检验检测条件,创新试验鉴定方法,加大、加快水产养殖机械相关试验鉴定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切实提升水产养殖机械装备试验鉴定能力。完善水产养殖机械化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契合行业发展实际,发挥评价指标的引导作用。
作者:顾海涛 李明爽 刘兴国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篇2
浙江省拥有狭长的海岸线、广阔的大陆架以及众多海岛,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适中。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行业管理的完善,浙江省水产养殖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产值逐年稳步提高。据渔业统计年报数据,2019年其水产养殖总面积为382.5万亩,总产量244万吨;总产值相比2014年提升了38.3%,达到了466亿元,位居全国前位。浙江省水产养殖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形式。2019年海水养殖面积为123万亩,产量127万吨,主要模式有池塘养殖、滩涂底播、浅海网箱养殖、围网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贝藻筏式养殖等;淡水养殖面积259.5万亩,产量117万吨,主要模式有池塘养殖、山塘(小水库)养殖、设施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海、淡水池塘养殖是浙江省主要水产养殖模式,其中海水池塘养殖规模(30亩)以上主体1082家,面积30.35万亩,淡水池塘养殖面积规模(30亩)以上主体11091家,面积84万亩。水产养殖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是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和浙江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相关单位赴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衢州、台州等7个市15个县(市、区),通过走访养殖主体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水产养殖机械化调研工作,同时各地同步开展辖区内调查工作,点面结合,对全省水产养殖机械化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现状
1.机械化水平测算。基于2019年渔业统计年报数据,按照《NY/T3490-2019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3部分:水产养殖》中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测算,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如图1所示。全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为46.95%,其中池塘养殖模式机械化水平为66.44%;网箱养殖模式机械化水平为62.83%;工厂化养殖模式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水质与温度调控、起捕,总体机械化水平为75.25%;海水池塘和滩涂底播贝类机械化水平基本为零,总体机械化水平仅为4.16%。
2.各种养殖方式机械配备情况。现有的水产养殖机械主要应用于育种育苗、投饲、精准管控、水质监控、分级分选、尾水处理等生产环节,不同养殖方式中所使用机械种类和配备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异。
(1)池塘养殖。自动投饵机配备率不高,养殖主体仍习惯于定时定点人工投喂。池塘养殖机械主要为增氧机(含罗茨风机+纳米曝气管)和水泵,普通池塘增氧机配备功率在0.1~0.3kW/亩;高密度精养池塘中,增氧机配备功率虾蟹类养殖为0.5~0.7kW/亩、鱼类养殖为0.5~1kW/亩。其他机械设备多为通用机械,如起吊机、高压水泵等。
(2)海水网箱养殖和围栏养殖。网箱养殖是一种利用网箱在自然水体环境中进行养殖的水产养殖模式,分为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普通网箱为框架结构网箱,养殖机械主要有投饵机、网衣清洗机等;浅海围栏养殖是近年来新兴的模式,主要有管桩式围栏养殖,投饵、起捕等养殖环节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机械应用较少。
(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借助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为水产品创造可控养殖环境的一种新型高质量养殖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在浙江省成点状迅速发展,主要用于加州鲈鱼苗种、光唇鱼等溪流性鱼类和鲟鱼等亚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其通常以水泥池或帆布池为养殖载体,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点,基本实现了全生产环节的机械化。配备的养殖机械主要有制氧机(液氧罐)、增氧机、饲料搅拌机、软颗粒饲料成型机、水质监测设备、水处理设备(砂滤池、微滤机、生物过滤器、蛋白分离器、紫外灯或臭氧消毒装置)、热风炉(生物质、空气源热泵)、曝气和尾水处理系统等。
(4)池塘设施化养殖。高标准池塘设施化养殖。该养殖模式具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排污系统、提水设备以及养殖尾水处理、淤泥清理设备。通常配备机械有增氧机(包括底增氧)、自动投饵机、低扬程轴流泵、水质监测报警系统等。增氧机配备功率一般0.4~0.5kW/亩,高密度养殖0.75~1kW/亩,水泵功率配备0.15~0.3kW/亩。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该养殖模式以高密度流水“圈养”代替传统池塘“放养”,配备机械有罗茨风机(增氧和推水作用)、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测报警设备、自动或半自动吸污、集污设备,气提推水装置功率配备2~2.5kW/槽。钢架大棚养殖。该养殖方式主要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与贝类育苗,主要配备养殖机械有增氧机(包括底增氧)、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测设备、贝类苗种清洗筛选机(自制)等,增氧机配备功率在0.5~1kW/亩。
(5)筏式、底播养殖。筏式养殖主要用于牡蛎、贻贝、紫菜、羊栖菜等,底播养殖主要用于蛏子、泥蚶、青蛤等。当前这两种方式仍以传统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手段,投苗与采收机械化程度低,专用设备仅有贻贝收割机、紫菜收割机以及打桩机等几种通用机械设备。
(6)山塘小水库养殖。山塘小水库养殖密度低,产量一般在600~1200斤/亩,养殖品种以常规鱼类为主。为了追求单位水体较高产出,养殖主体开始逐步配置增氧设施。
二、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高于2019年全国29.87%的平均水平,为全省水产养殖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此次调研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
1.养殖从业者对机械化养殖认识不一。主要原因:一是养殖从业者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二是对于新型水产养殖机械的使用和功能不了解不熟悉,对增氧机在增产、提高饲料转化率以及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2.养殖基础和条件较差。一是养殖场租期短,经营生产时间较短,一般都是1~3年,存在随时被征收的风险。二是用电价格昂贵,偏远陆地养殖场与海上网箱养殖平台配套电力设施较难。
3.养殖机械设施设备规范不一。一是养殖主体使用的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甚至是无标准,无法进入补贴范围,如微滤机、移动式养殖设施、紫菜、贻贝收割机等等,目前补贴范围只涵盖了增氧机、水泵和池塘“跑道”养殖设施。二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增氧机效率低、智能化程度低,水质监测与调控设备监测指标少、调控程度低、稳定性差,自动投饵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饲料粉化率高、投料慢等问题。
4.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的研发推广较农业其他产业明显落后,相关产品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当前产品多是针对家庭水产养殖的小型化机械,生产效率低下,整体能耗高,高性能的复式作业机械较少,不适应大规模生产主体的机械化生产。二是机械设备种类相对单一、性能低下,难以满足全程机械化需求。例如鱼苗计数、成鱼起捕和贝类采收等生产环节作业机械仍处于空白状态。三是设施和设备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产品较少,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无法推广,难以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培训、媒体宣传、走访入户等方式,普及相关政策与技术,促使养殖主体改变传统观念,逐步提高对水产养殖机械化重要性认识。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项目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两条腿”支持,提高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快制定水产养殖机械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相关政策,明确建设目标、验收办法和标准等内容,争取每年创建一定数量的水产养殖示范县(含主导产业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示范创建,拓展养殖空间,挖掘现有养殖模式的生产潜力,提高水产养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引领全省水产养殖高效、绿色发展。二是拓宽水产养殖机械装备与设施的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选择部分绿色高效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机具争取列入补贴试点工作,探索水产养殖机械化新产品新装备以及成套设施设备补贴的路径方式。
3.加强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立足生产亟需、有迫切需求的渔机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布科研导向目录。争取财政投入和项目支持,推动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加快产品的研发与推广。重点研制传统养殖向循环水养殖过渡阶段的养殖机械及装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生物过滤、各类电子感应器、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等设备。二是加大水产养殖机械与设施标准研究力度,加快补齐标准短板,强化标准实施、推广和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组织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团队开展水产养殖大棚、移动式养殖设施、微滤机和紫菜收割机等标准的编制,为拓宽补贴范围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推广服务工作。一是农机、水产等农技推广部门加强配合,结合地方水产养殖机械需求,引导养殖主体选用先进适用可靠性好的水产养殖机械。通过举办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新型机具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现代渔业生产的技术人才,促进智能化、适用性强的水产养殖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强化水产养殖机械社会化服务能力,围绕重点环节,优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订单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清淤、收获、运输、分级、初加工、池塘改造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渔事”服务中心,推动渔机服务向水产养殖全过程、全产业延伸。
作者:谭诗逸 张成浩 叶云翔 贝亦江 杨晓平 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
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篇3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水产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不同的地区、养殖方式、养殖规模、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性大,不少环节的技术装备供需矛盾突出、先进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1-2]。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升江西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总体超过50%,主要养殖模式、重点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提高江西水产养殖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对江西省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当前机械化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发展实际,提出应对策略[3]。
1江西省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现状
“十四五”时期,是江西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水产养殖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高效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1水产养殖概况
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资料,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水产规模养殖(指池塘养殖面积50亩以上、大水面养殖面积200亩以上、工厂化养殖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稻渔综合种养500亩以上)企业有1813家,其中池塘养殖企业1181家,稻渔养殖企业122家,大水面养殖企业381家,工厂化养殖企业129家。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全省渔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051亿元,水产品总产量258.81万吨;2020年,曾预计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061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262.69万吨,分别比2019年增长1%和1.5%[4]。全省水产养殖规模保持稳定,养殖面积608万亩,其中池塘养殖24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200万亩。
1.2水产养殖机械现状
1.2.1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落后
相对于粮食作物生产,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起步较晚,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领域。“十三五”以来,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不到30%,其中池塘养殖机械化水平32.08%,网箱养殖机械化水平16.14%,工厂化养殖机械化水平54.66%,筏式吊笼及底播养殖机械化水平25.15%,清淤、捕捞、水产品分选、水产品鲜活运输、废弃物收集处理等方面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5]。江西省水产养殖(渔业)全程机械化水平为22.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周边省份。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推动江西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省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
1.2.2不同环节机械化应用不足
通过对江西省养殖户的大量调研发现,全省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增氧机、投饵机已成标配;调研中的7家养殖企业已配置农业农村部的智慧渔业设备,但正常使用的仅1家,其他6家反映因精准度不高、可靠性不够,导致设备不能被正常使用而闲置;调研中的工厂化养鱼投饲工段都是人工投饲;内湖及池塘渔业专用机动船、鱼塘清淤机、机械化捕捞设备、大流量水体净化装置、水体杀菌装备、在线监测系统、水质监控设备、气象站、视频监控设备、品质监测与药残检测设备、病害检测设备等则应用很少。可见,江西省水产养殖机械装备发展仍滞后不前,装备与工艺融合不紧密,装备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涉及水产养殖机械装备的农机生产企业几乎为零。
1.2.3农机补贴有助于养殖机械推广应用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江西省水产养殖机械保有量略有增长。据统计,2020年江西省41个县(市、区)水产养殖主要机械保有量达27865台,如表1所示。其中投饲机13028台,增氧机14352台,鱼塘清淤机82台,起捕器109台,投苗机1台,采收机1台,其他机械292台。这些装备为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农机支撑。
2江西省水产养殖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1养殖机械装备使用结构不平衡
从表1可以看出,41个县(市、区)水产养殖机械保有量中,增氧机占51.5%,投饲机占46.8%,清淤机占0.3%,捕捞设备占0.4%。其中,投饲、增氧两个环节机械占总数的98.3%,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捕捞、清淤环节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2.2全程机械自动化程度低,关键环节技术未得到有效突破
水产养殖业全程机械化涵盖增氧、捕捞、饲喂、水质监控、清淤、水产品鲜活运输以及水产品加工等环节。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养殖企业仅在增氧、饲喂方面实现了机械化,在捕捞、清淤两个环节仍以人工为主,池塘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尤其是缺少有效的清淤机。不仅如此,占比大的增氧机和投饲机虽然每年有新增机型,但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增氧机和投饲机的使用仍处于简单机械代替人力劳动的阶段,尽管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方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普遍需要人工定时开关,若发生人工方面的延误,很容易出现浮头翻塘现象,造成大量损失,增氧机和投饲机距离自动化、智能化还相差甚远。智能监测设备目前只做到测量温度及溶氧量,而且此类设备由于价格昂贵又是辅助设备,因此只有少数用户使用,且有些用户因对操作规范知晓不够,在使用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将设备闲置,设备难以得到广泛推广。即使是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投饲、起捕环节也还是依靠人工操作。
2.3养殖工艺落后,机械化养殖模式及系统解决方案缺乏
水产养殖方式有传统的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流水养殖等方式,目前大多采用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消耗物质为主的传统池塘分散养殖方式。该方式养殖密度低,污染物不易清除,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低,捕捞困难,增氧效果差,鱼品质差。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养殖方式目前还较少,拿工厂化水产养殖来说,其采用高密度循环水鱼类养殖的生产方式,高密度、高投入、高产出,能实现管理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便于集中管理,其劣势是养殖成本高、门槛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对水土资源消耗严重,病害蔓延较快,管理不当易全军覆没。虽然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集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6]。
3解决办法
3.1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覆盖面,改善养殖机械装备使用结构
加大农机补贴政策对水产养殖机械的支持力度,重点向绿色、安全、高效、智能装备和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场倾斜,如捕捞机械,清淤机械,智能控制增氧机、投饲机等远程控制设备,以及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的设备均应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通过政策帮扶调动养殖户使用新设备的积极性。重点引导养殖户使用捕捞机械和清淤机械,提高捕捞机械、清淤机械在水产养殖机械中所占比例,补齐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短板,使水产养殖各环节机械实现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水产养殖装备水平。
3.2扶持本地农机生产企业加强研发,提升水产养殖现代化水平
鼓励本地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养殖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开发一批自动增氧机、自动投饲机,研究信息获取、远程监测、智能诊断等相关智能化技术等[7],提高增氧、投饲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加强示范宣传,促进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加强对起捕机械、清淤机械的研发,促进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提升水产养殖现代化水平。
3.3引进绿色养殖新工艺新模式,建立现代养殖高质量示范基地
大力推进池塘工厂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以及网箱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结合江西实际,开展主要水产种类绿色健康养殖方式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的引进、试验,并进行技术优化、消化吸收和凝练总结,推出一批适宜江西的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绿色化解决方案,制定发布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水产养殖新产品新技术示范基地,加快推广应用。支持引导有条件的水产养殖主产县(市、区)、大型水产养殖企业率先实现主要水产种类养殖全程机械化,以点带面,力争2025年全省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
3.4支持规模养殖企业物联化智能化改造,建立标准示范养殖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渔业建设成为当前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要任务。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意愿的规模养殖企业,充分运用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实时监测、精准饲喂、智能增氧、自动净化、水质监控、自动气象观测、视频监控等水产养殖信息化装备,组建无线传输网络和自动监控平台,开发便携式移动管理终端,建立生产过程智慧管理系统;改进增氧、饵料投喂、底质改良、水循环设备[8],配套实施养殖池塘、车间和网箱的标准化改造;引导支持水产养殖场和装备生产企业建立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养殖场,推动养殖业机械设备、智能装备与智慧管理系统融合发展。
3.5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合力推动水产养殖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加强与科技、财政、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合力推动水产养殖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部门和渔业部门要密切沟通,加大重大事项协调力度,调动农机和水产技术研发推广、农机鉴定、农机补贴等系统力量,协调推进水产养殖装备发展。支持水产养殖机械化行业学会、协会、农业推广机构建设,发挥中介机构在科研创新、信息交流、宣传培训、标准制定、科技推广、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9]、设置热线电话、网上实时问答等方式,加大对养殖户在农机购置补贴、装备规范使用、设备保养及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进行宣传培训的力度,服务引导水产养殖设施装备行业转型升级,助力水产养殖机械推广应用。制定发布各类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和装备需求目录,主推技术、先进适用装备目录,推动水产养殖机械装备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水产养殖设备生产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落实智慧水产养殖场用水用电用地优惠政策[10]。鼓励各地通过项目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养殖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农机推广机构、市场中介等产学研推用联合建立水产养殖装备试验示范基地,共同开展水产养殖机械先进技术试验、成果推广和人才培训,推进江西现代水产养殖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保,陈诗伟,傅雪军,等.江西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2019(6):71-73.
[2]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1(2):5-6+10.
[3]代涛涛,郭春晶.江西省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水利科技,2017,43(4):267-271.
[4]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5]仪坤秀.凝心聚力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养殖机械化鉴定与推广工作[J].农机科技推广,2020(10):13-17.
[6]徐皓.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5—2006)[J].渔业现代化,2007(4):1-8.
[7]谭静.农机化科技创新思路[J].南方农机,2020,51(12):16.
[8]陈笑冰,梁瑞青,林艳青.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推广[J].中国科技成果,2020(21):37-39.
[9]杨培培,檀学进,刘虎传,等.关于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的几点思考[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1,41(2):52-54.
[10]李晟.罗锡文院士出席广西丘陵农机装备研发及示范工作座谈会[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1(2):9-10.
作者:刘琼 甘茂云 陈慧 单位: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