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现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现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现状3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篇1

化学以实验实践为基础,化学实验室肩负着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其管理和安全有效地运行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支持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承担的教学与科研项目日益增多,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与之相应,实验室人员快速流动、仪器设备配置种类繁多,复杂而有限的实验室物理空间由以易制毒易制爆品为代表的危险化学品、高温设备和高压气体等构成。这些资源成为实验室的必需,同时也带来风险。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提醒我们,实验室的安全建设还没有跟上合理利用的步伐。传统实验室安全管理当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制度不完善、安全管理能力弱、安全教育培训不足、实验试剂管理粗放、实验室经费投入少、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等[2]。近年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和要求,以及高校本身实验室管理经验的逐渐积累,传统问题逐步改善,新的问题却随之凸显[3]。本文分析了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衍生问题,深入探讨问题成因,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思路。

1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安全教育和培训难以深入人心

安全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师生风险认知水平的直接手段,其阶段目标是将安全知识和技能融于安全意识和态度中[4]。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是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目标指向意义。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现:安全知识可以录入头脑,却难以深入人心。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化学实验室,活动人员主体是科研人员和学生。多数高校在正式开展本科实验教学之前,一般会通过安全讲座、安全教育类相关课程及安全考试等方式,期望集中培训能使学生把安全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形成长效意识,达到进入实验室的入门条件;而学生更倾向于把此类课程或活动当做任务和压力去应对,以成绩合格为目标,两者目标呈现“两张皮”态势。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或者教育教学过程违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学习迁移规律。比如,在安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实现实例和理论的有机融合,没有充分形成教育内容和过程的吸引力;教师过早过多地强调自身对安全思想、安全规则等的深入见解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体验,或以考试成绩施压。原因之二是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还不成熟。多数学生对如何通过整个学业阶段的思路还停留在完成学分顺利毕业上,并将这种思路运用于安全教育课程,尚不能完全理解安全素养在求学阶段及一生中的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在本专业的研究领域上有丰富的安全认识和警觉,但实验室的安全认识停留在专业经验的基础积累上,安全意识缺乏系统性和普惠性[5]。另一方面,受高校价值导向机制的影响,高校科研人员重视科研与教学,并把大量资源投入其中,轻视看似没有产出的安全管理[6]。多数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经历丰富,明白安全无小事的道理,同时风险容忍程度更高,认为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科研人员在综合考虑时间、人力诸因素的成本高低后,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浪费时间和精力[7],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活动的抵触情绪较为突出,无法逃避时以应付为主,逐渐模糊淡忘安全认知,并影响周围学生的安全观念。因此,科研人员的安全教育同样值得重视。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僵化,队伍缺乏凝聚力

制度的制定往往具有滞后性,各高校完善或出台新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一般源于新近发生的安全事故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内容逐渐细化,执行口吻日渐严苛,以惩戒条例居多,在实际落实中有形而无力,操作性不强,难以贯彻到底。这很大原因是没有“以人为本”,只注重管理的约束效用,忽略了行为保障效用。例如,各实验室负责人对“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负责制度印象深刻,对奖励制度知之甚少。另外,固有的多级管理机构、冗繁的汇报审批程序明显局限了安全紧急事务的处理,现实工作期待一支快速反应队伍以匹配安全管理事务的时效性需求。激励机制是管理的基本组成,通常以经费、奖金、奖品或荣誉等形式呈现,目的是树立典型,通过榜样作用实现管理目标。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激励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泛金钱激励,放大金钱激励的作用。金钱激励的深层作用是满足和培养人的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激励过程中应强调荣誉。金钱激励使用不当,会带来很多弊端,比如,超出人心理预期的奖励额度和频次,会使人的需求接近满足而失去激励的内在动因。金钱激励是方法,不是目的。第二,平均化激励。比如在“文明实验室”评定过程中采用平均主义,各实验室轮流获奖,弱化了激励和管理目标的关联度。此外,各高校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要求配置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成立安全检查队伍,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多保障,但在调动队伍成员的积极性上没有下太大功夫。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队伍成员具体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成员间容易推诿扯皮;第二,专职人员和兼职成员主次不分,工作内容错置颠倒,易滋生厌烦情绪;第三,无激励机制,无待遇兑现,安全管理工作本身成为义务志愿活动,久而久之,人心涣散,丧失安全管理工作应必备的责任心。

1.3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建设困境阻碍安全管理实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是借助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应用于实验室安全领域的一种管理手段。近年来,以人脸或指纹识别和定位功能为代表的人员管理智能化系统、以报警器和传感器为代表的环境监测系统、以双重预防体系为代表的智能安全风险管理平台等智能化安全管理措施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8]。实践经验证明,智能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高效、便利、专业、安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轻实验室相关人员负担的措施。但结合不同建设环境和方式、智能化措施的更新和融合程度呈现出不同的漏洞。以“双重预防体系”为例。推动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该机制实际上构筑了事故预防的“两道防火墙”,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但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后期人力维护成本较高,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后,如果不密切关注实验室人、事、物全要素的不断变化并进行持续评估和更新,缺少同实验室活动相关人员的有效沟通配合,易造成安全管理目标的理想化,无法保证双重预防体系的有效性[10]。除少数高校按照全新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实验室外,多数高校或因为历史原因缺乏具前瞻性的前期规划设计,面临新增设施设备及配套布置困难;或因为经费不足、空间受限等客观问题,而采取临时性、阶段性的建设方案,无法实现智能化系统的相互融合,无法发挥更大功效。片面的软件化也不符合智能化的主旨要义。与此同时,个别项目建设虎头蛇尾,无法深入或彻底执行,结果将预期的积极效果引向负面,催生参与人员的反感情绪。

2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2.1完善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素养是“教育成的、培养成的和锻炼成的”,包括三个方面: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进而形成安全意识,其中意识具有综合性、敏感性。安全素养素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要符合认知规律,通常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借助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形式”作为切入点,经过长期的、连续的系统学习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对初入大学的化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化学实验室学习环境是新事物,学生们对诸如危化品、辐射源、压力容器、贵重仪器等环境要素的风险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高校将安全教育大会、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通识类和专业类安全考试作为新生进入实验室的入门凭证,并每年定期开展一次或两次消防演练及其他形式的集中安全培训,这些措施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本科生实验课程持续四年,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学时占比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安排实验安全教育是巧妙且必要的契合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安全分析和防护”内容板块。学生实验报告是促进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方法。通用模板一般包括以下几块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思考讨论。其中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两部分[11]。增加“实验安全分析和防护”内容板块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程度。(2)教师应该在每次实验教学中针对性讲授实验安全。实验课代课教师应意识到成功的实验是安全的实验,在完成实验过程讲解后,专门时段强调实验安全及防护措施。通过以上两个过程的切入,化学安全教育将实现实验课和安全课有机衔接,推进安全教育的持续和完善,促使学生从习惯转变为自觉,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扩大安全教育的效力。

2.2完善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

管理要求管理者既“管”又“理”,“管”是依照规章制度行使权力,“理”是按照科学逻辑、规章制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梳理和改善人、事、物的相互关系。管理的正常形态是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同向而行。鉴于此,在管理制度建立之前,管理者一定要深入调研,紧紧抓住人、事和物的相互逻辑关系,科学统筹,借鉴管理学成熟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更新完善制度。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以下积极表现:(1)一方面提供行为约束,另一方面提供行为保障。更强保障效力的发挥,能够催生师生遵循和维护管理制度的内生力量。(2)彻底完成保障目标,深入落实,实现预期效果,避免虎头蛇尾。(3)促进人的积极行为,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施行安全管理岗位轮岗制度也是一种尝试,要求相应专业素养的教工以既定比例、既定时段轮流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并匹配工作量。其工作内容可以包括实验室安全类课程的授课、日常安全检查活动、安全项目建设参与等,最终扩大专业实验室安全守护人群比例,提升教工的安全素养,激发职工维护实验室安全的热情和责任感。另一项措施是精简传统意义上的安全管理层级,建立高校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高效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学校多个管理层次减少安全管理层级,选用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安全管理素养高的人员构成二级或三级安全管理队伍梯队,着力构建基层体系。

2.3重视二级部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多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采用学校一级、院系二级、实验室三级联动的模式体系。在日常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校级一般起到监督作用,实验室是被动接收方,院系二级的安全管理队伍处于维护安全环境的前沿阵地,是维护和发扬高校安全氛围的主力军。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职责态度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成败。明确队伍成员的任务范围,形成在素质上可以单兵作战、在行动中紧密配合的团队,并从任务内容、能力和态度等表现进行科学评定,匹配权责待遇,进而实现安全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是现实有效的队伍建设措施。也应该完善“安全事故的一票否决制”,增加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作为个人职称、职务晋升的加分项;或者倾斜增设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编制,以提高岗位的吸引力。

2.4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软实力

有研究报道,80%实验室事故来源于人的不安全因素[12],实际管理经验也告诉我们,提升人的安全素养和自觉意识是最难啃下的骨头。在当下,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逐渐成为各级部门的共识,预期未来实验室管理辅助设施、经费及其他方面的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解决“人的因素”成为当务之急。其中一条思路是:营造积极的安全文化氛围,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丰富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神内核,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软实力,有助于打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制度构其里,文明溢其表。塑造专业和谐的管理团队共同意志、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13]。注重维护实验室管理双方人员、科研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冲突、化解矛盾、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安全管理的同向而行。

3结语

化学实验室的持续安全运行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安全管理者在寻求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时,应心存以下认识。其一,实验室是变化的特殊场所,以师生为主体的人员、设施设备、科研项目及需求匹配等都处于持续变化当中,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只能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的框架,一劳永逸的思维模式不仅错误而且危险。其二,各高校基础条件不一,安全管理者不能因为条件好就高枕无忧,也不能因条件差就灰心丧气,应以现实为基础,考虑长远发展效果,逐步推进,发挥现有条件的最大效力。其三,制度的建立、具体工作的实施和评价都应构成闭环模式,有始有终,从初心出发,最后回归初心。其四,实现具体目标的途径方法很多,可以从国内外、高校间或其他行业中借鉴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提高人的安全自觉自律是难题也是根本性目标。

作者:王进双 王迎辉 于永生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篇2

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科研人才的培养都与高校实验室密不可分。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进步,为配合大规模招生带来的教学工作的需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数量逐年增加,建设速度也不断加快。随着实验室数量的增加,高等院校实验室事故频发:比如2018年某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3名学生死亡;2015年某大学南湖校区化工学院实验室由于储气钢瓶爆炸,发生爆燃事故,造成4人受伤。这些事故影响极大,教训惨重,提醒我们实验室安全需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因此,剖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以及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导致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期望从源头上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种类

由于高校实验室参与学生人数众多,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危化品、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的使用,给实验室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会造成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但给国家财产和师生生命健康造成危害,还会破坏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

(一)火灾和爆炸事故

叶兴元等研究结果显示,火灾事故和爆炸性事故发生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别占全部事故比例的44.00%和30.00%,这两类事故总和占全部事故的74%,占绝大部分比例。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1)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实验中使用的易燃易爆试剂和易燃气体、易燃固体,这些物质具有较低的燃点,如果遇到明火,非常容易发生爆炸,形成爆炸事故。(2)实验室电力线路老化,没有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容易引起失火,造成火灾。(3)仪器设备不规范操作和管理。实验室的高温和特种设备,如马弗炉、烘箱、高压灭菌锅、钢瓶等的违规操作和不规范管理是造成火灾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烘箱时高温加热无人看守,烘箱迅速升温易导致火灾。存放易燃易爆气体的钢瓶,存放环境和使用不规范,也容易引起爆炸事故。实验结束后没有按规定关闭设备电源也是引起火灾的原因之一。

(二)毒害事故

毒害事故较多发生在使用一些易挥发、无色无味、人体易吸收的有毒化学品和有毒气排放的实验室。这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将食物带进实验室,导致有毒物沾染到食物,或直接发生误食,从而导致中毒事故。2.实验过程中不使用或不规范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因违反操作流程导致有毒物质的扩散。3.安全防护设施老化、存在故障,造成有毒物质、毒气排放不及时或泄漏,引起中毒事故。4.实验后,对有毒的实验废物、废水未分类或者不当的处理,导致扩散而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威胁,极易发生中毒事故。

(三)生物感染事故

叶兴元等研究结果显示生物感染事故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造成的伤害比例最大,超过一半,占到68.36%。生物感染事故多见于生物类实验室。造成这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病原微生物或细菌污染实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实验室人员,造成生物感染事故。2.实验室人员接触到了被病原微生物或细菌感染的实验动物或材料,导致生物感染事故。

(四)腐蚀和灼伤事故

腐蚀和灼伤事故主要发生在经常使用强酸强碱和一些具有强腐蚀性化学物质的实验室,主要多见于化学类实验室。由于这类化学物质和其他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大部分会生成强腐蚀性的烟雾,此类烟雾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损害极大,一旦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腐蚀事故。另外,人体裸露在外的皮肤和器官直接与强碱强酸接触时,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往往可能危害实验人员的生命健康。比如:眼睛内溅入的强酸强碱或其他刺激性化学物质,会灼伤眼睛;酸液溅到皮肤上会灼伤皮肤,如大于30%浓度的氢氟酸能腐蚀骨头。

(五)其他事故

其他事故主要包括触电、放射性伤害事故等。实验室中常会使用一些大功率实验设备,当使用通电中的仪器设备时,实验人员用湿手接触电插头、实验人员与电器导电部分直接接触以及使用无接地设施的仪器设备等都可能引起触电;另外,由于设备老化导致的漏电触电以及电弧火花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培训不足,师生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人为因素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必然性的作用。实验人员是实验室的主体,但实际工作中实验人员往往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接受足够的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课程设置和较全面的安全应急演练。实验室人员违规操作仪器设备的现象较普遍,并且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较差。高等院校实验室以学生操作实验为主,新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在开始做实验时基本是由高年级的师兄师姐指导。一个未接受实验室安全培训的新生,对高危设备如高压灭菌锅的使用,还有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实验室安全知识,都停留在非专业人士的水平。另一方面,在高校科研实验室中,人员组成比较复杂,不同研究人员经常处于同一实验室,在同一间实验室内进行不同实验操作,对他人的实验风险了解不够,这也给实验室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落实不够到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专业人员配备不足,部分高校的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或管理中存在空谈重视,疏于落实的现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职责不清晰、没有奖惩措施等问题;并且落实困难,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给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阻碍。

(三)危化品和废弃物的不规范使用和管理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使用和管理问题占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比例最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严格管理实验室的危化品,做好危化品的申请、购买、使用和储存,同时要做好危化品使用台账,实行双人双锁的“五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比如使用台账登记混乱甚至没有使用台账;危化品药品柜不上锁或者上锁但是钥匙都在学生手里,学生随意使用;危化品不按规定存放等。另外,绝大多数实验室都会产生实验废液和实验废弃物,《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对这些实验废弃物处置也有明确规定,要求对其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然后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定期回收处理。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实验室对废弃物管理工作松弛,安全意识不强,学生随意倾倒实验废液,实验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随意丢弃,很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带来安全隐患。

(四)实验室老化设施更新不及时,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高校资金多倾向于购置“高精尖”仪器设备和引进学者型、拔尖型科研人才,往往忽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老化设施的更新。实验室电路设施老化容易造成漏电触电以及电弧火花伤人,实验室这类水电基础设施和一些安全管理设施如果多年都不更新,会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隐患。例如一些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多年前建设了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在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也能较好保障实验室安全,使实验室安全稳定地运行。但是多年后,系统设施老化,故障频发,实验室安装的摄像头、门禁等经常失效,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阻碍。另外当前很多高校灭火设施仍以干粉式灭火器为主,灭火方式落后,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若使用干粉式灭火器,容易造成仪器损坏,带来高校财产损失。

(五)研究生自习场所与实验室混为一室

随着国内高校对拔尖科研人才的引进,高校科研实验室面积不足已是日益突出的事实。许多高校由于用房紧张,于是实验室成为研究生做实验和学习的两用场所。在日常实验室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研究生科研实验室安全问题突出:供学生学习使用的桌椅摆放在实验室过道,使原本就不宽敞的实验室变得更拥挤,并且杂乱无章;实验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学生将食品饮料带进实验室,甚至还把食品存放在储存实验用品的冰箱内。这些问题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探讨

(一)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责任

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划定实验室安全工作红线、底线,明确安全管理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其次,建立层次合理、职责明晰、功能完善、运转顺畅的实验室安全组织管理体系。校级层面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院系分管院长、相关职能部门(保卫部、科研部、房产部)的分管领导为小组成员,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比如“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废弃物处理实施细则”“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考核制度”等涉及实验室安全工作各个方面的制度。第三,建立学校、院(系)、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实验人员多层次的安全责任体系,并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第四,建立实验室安全考核评价体系。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出现问题未整改到位的、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关人员在当年禁止参加评优、评奖、评职称等,并扣除一定的年终绩效;实验室安全工作取得成绩的,相关人员年底的工作绩效要得以体现,并在评定职称时予以认定。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实验室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师生必须树立“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安全理念。人是管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包括课堂教育、在线培训教育、宣传活动、应急演练的安全教育体系。首先,根据各院系实验室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其次,对需要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提供在线安全培训教育课程,学生完成培训并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为90分及以上视为考试合格,合格者方可申请进入实验室。第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网络渠道,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比如安全管理人员进入每个实验室的组会,讲解消防安全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网页宣传等渠道影响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最后,定期开展紧急事故应急演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比如定期开展实验室消防演习,可以提升师生冷静、正确处理火灾事故的能力,尽可能降低损失,最大可能地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

(三)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和废弃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做好危化品的申请、购买、使用和储存工作,同时要做好危化品出入库和使用台账,对危化品实行“五双”管理,即“双人双锁、双人保管、双人运输、双人收发、双人使用”的管理制度。做好实验废液和实验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存放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交由专门公司(具有处置资质)回收处理。

(四)辨识实验室危险源,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

首先,开展实验室危险源种类调查与评估,在实验室门口张贴危险源种类指示牌。其次,根据危险源种类,在实验室危险源附近张贴对应的安全警示标识(图1)。如在高温烘箱上张贴“注意高温”标签,在储备可燃气体的钢瓶旁张贴“易燃气体”标签,起到提醒和警示实验人员的作用。第三,储气钢瓶放在专用房间或气瓶柜里。如果没有专用的房间或气瓶柜用来存放钢瓶,那么务必要用铁链或钢瓶架固定钢瓶,以免发生钢瓶倒下压伤实验人员,引起安全事故。第四,根据实验室实际需求配备相应的消防安全设施,如灭火毯、灭火器、喷淋装置等,并配置紧急报警装置。实验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及时更换已过期的消防设施,确保其在有效使用期内。第五,在实验室配置药品应急箱、洗眼器、紧急冲淋装置,防毒面罩和防护服,可以有效防止腐蚀事故的发生。结语实验室安全是学校整体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安全的实验环境,一切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将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系统、实用、严格的安全教育为抓手,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为基础,以安全设施建设为保障,通过校、院、实验室三级组织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创造优质校园环境。

作者:徐涵湄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篇3

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实力的表现,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科技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规模,加大实验室投入,陆续增加了一系列机器、设备、材料等[1]。然而增加实验室设施的同时,较少有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措施,少数高校实验室仍存在部分安全问题,如物品摆放不规范、人员错误操作、仪器设备故障等,这可能引发实验室火灾、腐蚀、辐射、爆炸、中毒、烫(冻)伤等安全事故。武晓峰等[2]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大致归纳为九类,包括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辐射事故、生物安全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危险化学品人身毒害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据统计,1997年至2002年,我国高校共发生火灾事故8000多起,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3-4]。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20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有113起,损失较大,教训异常深刻。实验室的规格虽然比大规模的化工厂小,但是由于实验室人员更加密集,安全监督较少,所以火灾事故和危险化学品的释放对人员造成的危害更大[5]。201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实验室的关注,制定颁发了标准规范,使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频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旧存在不少安全隐患。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说明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暴露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突出体现在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宣传教育不充分、工作保障体系不健全、人员违规操作、安全监管环节薄弱等方面,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6-9]。为有效降低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高校要吸取事故教训,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众多专家对实验室安全做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等方面,但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监管方面研究较少[10-12]。基于此,本文将从安全意识、管理制度、日常维护、设施或器材配备、危化品存放、水电气管理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探索,这对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人员安全意识、管理制度、日常维护、设施或器材配备、危化品存放与处理、实验操作、水电气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加强了对高校实验室的管控,但实验室依旧频繁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在此类事故当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3]。“重视教学科研成果,忽视实验室安全管理”是现在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现状[14]。实验过程中不注意看管、对于设备操作流程不熟练,以及部分实验参与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都是导致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的原因。比如,2015年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当场死亡,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其没有意识到氢气泄漏,导致高温实验引发氢气爆炸;2010年某高校一实验室中两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暂时离岗,而实验材料石蜡温度过高,导致存放的其他多种易燃化学品燃烧,产生大量浓烟,所幸无人员伤亡[15]。有学者对高校100起典型实验室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因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80%。更为突出的是,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缺失,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的安全培训与考核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和操作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处于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为主的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和标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难以有效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缺乏对应标准体系的支撑。具体来说,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安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责任分工不明确、规章制度过时、未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等问题,而且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制度对实验室进行日常检查,未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应急安全演练;有的学校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还有部分院校为避免实验室发生事故,杜绝师生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只是“摆设”,根本没有将实验室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日常维护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购进很多新兴器材,为科研工作助力。但部分高校对器材的维护并不到位,如日常师生做完实验没有及时进行清洁、没有及时断水断电、没有按照规定对机器进行维修检查等,这都会导致器材的使用寿命缩短。比如,2021年某高校实验室中有一学生用水冲洗此前实验人员遗留在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导致烧瓶发生炸裂,玻璃碎片刺穿该生手臂动脉血管,经医院紧急救治,无生命危险;2016年某高校实验室由于冰箱电路老化引发自燃,导致化学试剂全部烧光,冰箱仅剩框架。这些情况都显示出日常对实验室进行维护的重要性。

(四)设施或器材配备不完善

某些高校实验室没有系统的管理器械,禁忌试剂混杂堆放、氧气瓶与氢气瓶混存、实验区与办公区重叠。部分高校因为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设施或器材配备不完善,如通风系统、排污系统、消防灭火系统等基本设施缺失。还有学校未安排专职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管理,这可能会导致因管理人员的不专业行为使器材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2015年某高校实验室某人员在实验中换气时,硫化氢泄露中毒,导致死亡。该高校使用有毒气瓶的场所并不合格,其通风换气条件较差,气瓶更换过程中未排尽管路中的残余气体,未佩戴防护面罩。由此可知,设备缺陷也易造成实验室事故发生。

(五)危化品存放与处理不合理

在实验前期进行申报的过程中,存在教师申报化学品时不按照规章制度和要求购买化学药品,虚报数量,将多余的化学药品私自存留或胡乱丢弃的问题[16]。同时,实验室通常存放大量器材,所用材料种类多,可能包含化学、生物、物理等器材,或者有毒有害、无毒无害等气体、液体、固体共存。部分高校并未严格按不同材料类别管理存放的实验物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由于人为储存不当或环境问题,部分实验物品处于安全临界状态,这也是导致实验过程出现误差的原因之一。对于挥发性药品,部分高校未进行封闭式保存,导致其大量挥发,一旦遇到火源,可能造成爆炸、中毒等事故。还有部分药品使用混乱,管理不到位,导致药品误用,造成事故。比如,2013年沿海某高校中毒案,投毒药品来源于实验室。由此事故可以看出,严格控制实验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加强使用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但是尚有少数人错误地认为,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用量及反应规模等远不及工厂,即便实验出现纰漏也无大碍,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企业危险源监管,高校实验室安全监管较为薄弱。另外,做实验时通常会产生很多残留物,如废水、废气、废物残渣等。实验残留物需按照规定制度进行合理化处置,以免对人体或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对于废物的处理很重要,但部分学校随意丢弃实验产生的废物,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事故。比如,2018年某高校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时发生爆炸,造成3名学生死亡;2013年,某高校实验室人员将大量废气溶剂倒入水池,引发下水道管路溶解漏水,造成环境污染。

(六)实验过程操作失误

部分高校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理解不到位、理论掌握不扎实,便直接开始做实验,这样轻则得到错误结果,重则造成安全事故。另外,实验方案与操作规程随意变更可能会导致安全通道堵塞等。比如,2017年某高校一名学生在实验室处理反应釜过程中发生爆炸,导致左手大面积创伤,右臂贯穿伤等;2015年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实验过程有误,操作不当;2010年某高校28名师生因实验过程未佩戴口罩,感染布鲁氏菌病。

(七)水电气管理不到位

高校实验室水电气的使用必不可少,用电设备种类繁杂,是实验有效进行的基础,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私拉乱扯电线、私自安装各类电器、超出电源负荷、违规使用电器、电线破损和插座损坏等。若未及时对水电气进行管理、检查维修,可能会发生事故。比如,2019年某高校一实验室因电源未关闭,导致发生火灾;2010年某高校实验室因实验后忘记关闭电路引发火灾,幸无人员伤亡。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除了存在以上问题,还存在非法购买和储存危险化学品,违反实验室管理,缺乏监督职责,安全文化缺失,以及风险评估不足等问题,易造成各种各样的事故,因此政府和高校都应该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从源头把控,既要出台顶层标准规范,又要从细微之处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当前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安全检查为主,但这仅是一种形式与手段,安全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保障师生身心健康、不受实验安全隐患影响。为此,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据统计,98%的实验室事故是人为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意识不强。因此,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是重要前提,是顺利完成实验的保障。对此,高校师生应形成安全底线思维,树立正确的实验室安全观和安全环保理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贯彻到实验的每一步,达到“全员、全面、全程”的要求。具体来说,培训一般要从目标、方法和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现况、实验室各种危害、仪器的操作程序、实验室安全和设备管理规定、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对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全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消防演练、安全知识竞赛和实验室安全文化评比,增强学生防范意识,使其对消防器材做到熟识、熟用,明确专业领域实验安全隐患与危险源;②对即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③实验前安排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或者高校可将实验室安全设定为一门必修课程,组织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教学,使学生了解事故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确保实验室安全[17];④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线下印发有关实验室安全的手册,做到安全知识随处可见,提高师生对安全的重视程度;⑤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如此通过以上措施,可增强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学校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相关安全机制

2021年,《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的出台,为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供了具体路径。高校应参照国内外标准、规范,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室安全规范,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指南,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试点工作,完善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体系,确立涉及实验室的全员安全责任制,成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坚决实施“分级管理、逐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18]。实验安全管理人员需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熟悉且掌握所在专业领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安全管理人员应承担起制定及实施安全准则、教育培训准入、安全检查与督导、安全验收等职责。另外,学校层面应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如EHS与PDCA等[19-20],理清实验室责任边界,落实管理责任。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学校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责任人,各实验室责任人是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高校应当要求由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并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评估,增强实验人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及责任感。

(三)完善实验室“物、料、法”管理制度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高校要在实验室实施“六想六不做”(“做”指做实验)的安全文化理念: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做;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做;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做;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做;安全知识不掌握,不做;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做。实验前,教师要为学生正确讲解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要求学生准确复述,符合要求后进行实验。实验后,教师应该探索“什么是合适的分析方法”“如何进行分析方法的开发”“如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问题。

2.合理放置实验器械。器械是实验必不可少的部分,高校大多数实验需借助器械完成,因此对于器械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将实验器械按照使用要求、特性分门别类放置;②完善实验器械操作规程、使用管理制度,要求管理人员严格遵守;③实验室配置专职管理人员,按时对器械进行维修管理,实验室应附有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维修计划、故障维修更换部件记录报告、定期检查和校验记录;④仪器设备保管做到责任到个人,实行专人专管;⑤完善实验室设备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对于外借实验仪器相关规定落实到具体的人、地点与时间,同时归还后仪器保管员需要确认是否完好。

3.明确实验材料管理要求。实验材料的正确储存与使用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按需求储存、供应并管理实验室物资,定时、定量配送至指定实验室。对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合理摆放各种实验样品、试剂等材料,按照化学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分区存放,并做好记录标记;②在使用有毒有害样品材料时,应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合理使用化学药品,做好隔离通风等防护工作;③做好每次实验所用材料的名称、数量、时间等相关记录;④在申报实验药品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参照实验指导书,避免出现实验药品浪费的情况。

4.加强实验环境管理。高校实验室内易燃易爆、强腐蚀、剧毒等物品与试剂繁多,高温、高压、辐射、细菌病毒、有毒有害气体等危险源样式较多,对实验环境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掌握安全规章制度,还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即业务能力与技术能力双优兼备。同时,根据实验室特色,应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与危险源辨识体系,杜绝事故隐患。另外,应在实验安全方面贯彻“预防为主”思想。水电气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于水电气的管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水电管理规定,严禁私拉乱扯电线,禁止私自在实验室增加用电设备仪器,而且在使用加热类仪器时,实验现场必须有人,以确保工作状态正常,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断电;平时应做好水电气的供应,避免因为停电、停水造成实验结果延后,降低实验效率,并且做好水电气的检查维护保修工作,避免引发漏电、漏水等灾害事故。此外,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应严格按标准处理,完善“三废”处理流程,多从安全与环保的角度考虑,严禁未达到标准的“三废”直接排放。若实验室不具备处理“三废”的条件,可先集中收集,再交由专业处理单位解决。同时,建立三方及多方合作机制,对购买的放射性、高温、剧毒、易燃易爆等高温物品实施定时、定量、定点配送与回收。

(四)加大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保障投入

高校规范化标准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基础条件。目前,实验室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实验器材与材料等方面,在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对于老旧或破损器材、设施等未能及时更换,故后续要注意对此方面的更新。同时,高校应该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加大安全投入,对此可设立实验室专项资金,并制定使用政策,做到专款专用。例如,在实验室增加必要的检测系统、监控系统、废液柜、通风排气系统等,确保实验室发生突发情况时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减少事故发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个人防护装备,如灭火器、消防泵、防护服等,且管理人员要时常检查维修,确保相关设施安全可靠;按照标准对学校实验室配备防火、防盗等安全设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有必要时,可为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购买商业保险,这样可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21]。

三、结语

实验室是一个师生大量聚集的场所,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准则,落实安全责任。各种实验室安全事故都在提醒我们,安全管理对于实验室的重要性,安全必须摆在首位。对此,高校应根据本校特色,以及国家相关标准细则,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原则,有效宣传和贯彻安全管理方针政策,落实对实验室的安全高效管理,为师生创造安全和谐、环境舒适的科研场所,使师生安全地完成实验,为祖国科研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志军,房升,蔡美强,等.高校实验室安全闭环管理的实现路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3):288-293.

[2]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87.

[3]项晓慧.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成因研究[C]//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Proceedingsof2014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hysicalEducationandSocietyManagement(ICPESM2014V24).Sin-gapore:SingaporeManagementandSportsScienceInstitute,2014:378-383.

[4]张垚,金星龙,王晓艳.中国知网高校实验室事故文献研究热点与趋势[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79-84.

[5]BAIM,LIUY,QIM,etal.Currentstatus,challenges,andfuturedi-rectionsofuniversitylaboratorysafetyinChina[J].JournalofLossPre-ventionintheProcessIndustries,2022,74(104671):1-7.

[6]王启飞.把握“三条线”筑牢高校实验室安全屏障[N].中国应急管理报,2021-10-30(3).

[7]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EB/OL].(2019-01-25)[2022-02-10].

[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29-31.

[10]艾德生,黄开胜,马文川,等.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8-12.

[1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42-244.

[12]亓文涛,孙淑强,樊冰.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295-299.

[13]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0-213.

[14]陈岩,郭贵荣,高先池.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J].实验室科学,2018,21(4):224-226.

[15]谭小平,李会芳,师琳.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9):294-297,305.

[16]赵志伟,管航敏.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16):187-188.

[17]郭建中,李坤,刘少恒,等.新时期高水平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陕西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4):4-8.

[18]闫旭宇,李玲,陈国梁,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2019,47(12):171-172.

[19]徐蕾,邹斌,杨大磊.PDCA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1):297-300.

[20]李冰洋,黄开胜,艾德生.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及清华大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99-305.

[21]赖宇明,柯红岩,王海成.德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8,21(6):192-195.

作者:徐彭 单位: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