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只有学生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将自身所学发挥最大作用。本文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改革
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知识层面,而是需要人才拥有全方位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下我国飞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力量,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各大院校将思政教学视为重点。思政课教学改革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因此,教育部门推行了思政课改革,使思政课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为培养学生积极努力。相比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将自身所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思想素质、职业素养。因此,加强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意义重大,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文化体制的影响,教学与现实社会存在脱节。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牢牢抓住思政课改革契机,对于目前的思政课教学进行积极创新,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二、现阶段思政课不足
(一)教师以及学校对于思政课不够重视
在目前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想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需要培养学生对于我国文化的认知[1]。因此,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是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仍然停留在专业知识教诲层面上,对于思政教育很少提及。另外,对于思政课来说,也是困难颇多,首先,教材编写落后,很多学校的教材更新过慢,要知道思政课不仅注重国内形势,对于国际形势也需要关注。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朝晖夕阴,如果仍然采用过时的教材,学生则无法获取第一新闻要素,既不利于学生与时俱进,也不利于提升思政水平。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当下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在各行业普及,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黑板、书本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进而影响上课积极性。最后,思政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与实际关联,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可能应付考试可以,但是对于实际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很可能步入社会便出现不适应性,影响学生发展。
(二)在其他学科中缺少思政教学
对于学生的思政素质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政课堂,而是需要建立浓郁的思政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政水平,从而带动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如今的高校,思政课成为学生接触思政教育的唯一途径,由于思政课本身的原因,学生对于思政理念、思政元素都兴趣不高。思政教学任务,如果单单靠思政课完成,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思政课课时不足,难以将学生潜力充分挖掘。其次,对于学生思政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氛围,这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努力。最后,思想政治觉悟贯穿人的一生,如果其他学科教师不能积极融入思政教学,那么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思政水平,也对于学生能力增添阻碍,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缺少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思政不必像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进行实践检验。殊不知,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如果不加以实践,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得不到升华[2]。当前,学生在高校所学的思政知识无非是书本上的一些资料,思想政治觉悟需要靠社会历练升华,在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系统、全面,但是容易使人缺乏真实感。鉴于此,书本的知识远远不够,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并运用科学的知识点
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思政课的授课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既需要做到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培养能力,使其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大放异彩。学校与教师需要重视思政课,并注重社会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只讲价值,不谈知识的错误观念[3]。思政课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将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现代化,对于传统的、大量的、复杂的知识进行适当减少。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判断力,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性。
(二)突出思想性和价值导向,发挥思想引导作用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积累,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信念、理想激发,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等,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相比其他科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注重课程的思想导向,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格等放在首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政潜力。在授课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立真实情境,创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政感悟,坚定信念、开拓创新,不断升华自我。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全新科技,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
在当前的思政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可能进展缓慢。因此,在思政课教学方面,教师需要改善教育模式与授课方法,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感,提升授课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掌握者,而学生可能稍显被动。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待。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其吸引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学习小组,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的讨论,增加学生的感悟体验以及沟通能力。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成绩、性格各异,教师需要重视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求同存异。
(四)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上文已经分析,目前思政课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很难通过思政课堂,将全部思政知识进行传授,思政课相比其他学科,更加抽象,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因此,教师需要建立课上、课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学生搭建在线学习平台。目前,SPOC软件被广泛使用于在校教学,不仅包含教学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功能,帮助学生拓展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利用学习通等软件。最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不足,不断完善自我。
(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渗透思政元素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而是要在教学中穿插其中,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讲授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于思政教学来说,教师需要立足教学目标,并结合当今世界我国发展需要的思政元素,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让学生感受我国的英雄模范在国家崛起中的付出与贡献,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来之不易。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在这个注重人才的时代,只有人才拥有多方面能力,才可以留下自己的印记。教师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并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又可以帮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感受社会的温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知识以及社会实践中寻找平衡,并将思政元素进行宣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政教育需要使人才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离不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觉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将思政课堂转化为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海青.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策略[J].青年与社会,2020(24).
[2]陶帆,李俊梅.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J].报刊荟萃,2018(05).
[3]符昌昭.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2018,7(01).
作者:车亚莉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篇2
凝聚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
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加强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行为范式。在这种范式牵引下,我们党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即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党的领导。当前,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为凝聚大学生群体认同。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于一旦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就会出现偏差或变质;二要正确分析和讲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而高校思政课能否把这个主要矛盾分析好、讲清楚,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党的态度。三要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像精神上的“钙”,大学生没有理想信念,不仅精神会缺“钙”,行动上也会得“软骨病”。对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和价值观困惑,进而引导他们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扎根中国实际。
2.树立国际国内相统筹的“两个大局”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入脑入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例如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大量热血青年怀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怀着对中国革命的向往,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可是初到延安,当地的贫穷和落后让青年们充满困惑。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他们在中国革命面前,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很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不深入。为了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党中央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并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形成了“三级理论学习课纲”,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共产国际和世界大势三个层面。同时,这个三级课程教学又贯彻一个基本观念,即坚持国内国外相统筹。通过这种系统教育,延安青年不仅牢牢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而且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认同。
3.把握“问题导向”包含的方法论意蕴
一是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性。而高校思政课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凝聚大学生认同的根本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鉴于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自然不是分析教材或者网络上的现成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体现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价值追求。从实践层面来看,这个价值追求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例如面对城乡发展、地域发展、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民生短板问题等,对高校思政课来说,只有把其中的必然联系给大学生讲明白,才能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及“四个自信”。不难看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凝聚大学生群体认同,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从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从完成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树立国际国内相统筹的“两个大局”观;从方式方法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把握“问题导向”包含的方法论意蕴。在新时代条件尤其是媒体融合环境中,这个载体赋予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效能不断叠加。
1.根据对话主体的思维差异,重塑对话教学形式
对话教学的创造性色彩在于对话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突出了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打造的“中传思政对话课”,采取一位主讲教师、一位青年教师,一位学生提问、一位学生主持的教学形式,主要环节是回答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常来说,这些疑难问题因为跟学生实际紧密相关,所以极易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而当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反之,当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就会变为学生的困惑。因此,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中传思政对话课”正是运用对话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层层挖掘疑难问题中包含的人民群众普遍诉求和社会转型所致的主要矛盾,再结合学生实际,用“问题导向”所包含的方法论给学生把这些诉求和矛盾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对话教学必须处理好教材同学生困惑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把教材基本观点融入对话教学过程和结果之中,彰显思想和理论的力量;二是选取的疑难问题在学生中应具有普遍性,能够回应大学生群体困惑。
2.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挖掘对话教学资源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系统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阵地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阵地。这种交锋不仅影响和改变了我国的意识形态环境,也使网络已不单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技术手段,它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深层次上建构着人们的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及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种种意识形态景观。因此,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优化对话教学程序,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不仅有利于盘活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还扩大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例如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通过线上展示、线下评审、师生网络同步观摩的形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对话”结构和路径,也把原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转变成一场10万余人的“云端”思政课。事实证明:通过对话教学的“数字化迁移”,可以充分释放高校思政课在网络阵地中的舆论引导力。
3.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框架下,创新对话教学策略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和优势的概括,自然也蕴含着群众需要和期待。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框架下创新思政课对话教学策略,可以凭借语言所具有的主动承继群众意愿的意识性功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体系。具体来说,这种“中国特色”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体系要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现代文明形式,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各方面,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新趋势;另一方面,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体系还要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群众期待。从整个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来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明形式都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蕴含了人民群众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愿。契合这种群众意愿和期待,展示了新时代思政课对话教学话语生成和表达的新特点。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群体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发展的人。正是其所具备的这种“现实性”本质,决定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理应不断深化关于对话教学的认知和运用,通过重塑对话教学形式、挖掘对话教学资源和创新对话教学策略,生动反映和贴近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意识及所属民族特点与历史文化。
模式转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当把凝聚认同的合理性,看成分析和研究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时,“对话”就构成了一种关于教育者主导行为和教育对象主体行为的考察角度。然而,现实中的一系列师德师风问题、学生参与度缺失问题及诸如“内卷”“躺平”“摆烂”等不良心态的出现,使得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影响了思政课对话教学水平。对此,深入研究思政课对话教学各要素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推动对话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成为高校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有效路径。
1.把提高教师素质同解决学生困惑结合在一起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解决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兴趣和向往、提升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还要有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和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情怀;“思维要新”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深化规律认识和总结党的成功经验中,引导学生厘清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必然性及其整体趋势;“视野要广”主要指思政课教师必须跳出单一学科架构,掌握更多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从更宏观的格局和视域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方式方法和手段;“自律要严”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从治己做起,知敬畏、勤自省、守底线,在任何时候都有不能碰触、践踏和逾越的原则界限;“人格要正”主要指思政课教师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既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又源于同假恶丑的斗争。不难看出,以“六要”标准为遵循,把提高教师素质同解决学生困惑结合在一起,可以锻造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气质,为重构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提供主客体准备。
2.把传统教学手段同媒体融合发展结合在一起
一是依托先进技术,分析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加强对话教学针对性。由于互联网赋权,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互动日益频繁并呈现出新特征。对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运用媒体融合技术,深入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阵地中影响力削弱的因素,及时纠正大学生在数字化互动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极化”倾向和“沉默的螺旋”效应。二是善用网络语言,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网络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形式,是学生熟悉且愿意接受的利益表达方式。在思政课对话教学中运用网络语言,可以让大学生群体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真正听得懂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三是树立融合理念,借助融媒体平台或载体,强化学生体验感。现代计算科学、网络科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孕育了一个广受好评的新概念——沉浸式体验。通过各类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将这个概念引入思政课对话教学,不仅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运用新媒介把这些观念、观点和规范转变为思想武器。
3.把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同挑战结合在一起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紧跟新发展阶段,快速适应外界环境新变化新特征。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给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了很多战略性机遇。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创新了学生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也坚定了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另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中,思政课改革创新也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竞争、效率和效益的理念在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潮的泛滥,一些人信仰动摇、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淡薄。再如“西化”危险造成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强势地位,肆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对青少年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民族观造成消极影响。此外,思政课自身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之处。这也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的又一个核心要素,即把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同挑战结合在一起,为重构平等、真诚的互动关系提供环境条件。
结语
多措并举地推动对话教学模式转换,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趋势下,各高校的思政课对话教学实践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同双师教学、情景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教学方式并用,使新时代的思政课更有温度,更好地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实践证明:对话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凝聚大学生群体认同的必然选择。
作者:刘洁 孙靖 张鑫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篇3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宽广胸怀、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当前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因此,考试的命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试卷的批阅、考试的评价方式对科学检测师生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甄别作用。越是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考试方式,越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思政课考试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1]。
一、高校思政课考试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课考试普遍存在试卷命题、考试形式、试卷批阅、评价方式不科学等缺陷。高校要充分认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考试改革,体现人文关怀教育,以考试改革带动思政课教学创新[2]。
(一)试卷命题问题
试卷命题是考试工作的第一步,决定考试的成败,是检测师生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值。当前,高校思政课试卷的命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意性较强。很多高校缺少思政课考试题库,每学期课程结束考试之前,相关领导按照资历随意指派某个教师出一两套题,就算完成命题任务。由于命题的内容只有出题者本人知道,缺少对试题的整体把握和试题内容科学合理性的论证,因此命题的难易度、信度、效度以及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都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其次,主客观试题比例失衡且缺少创新性。通过对全国思政课试卷的调查了解发现,很多高校思政课试题陈旧不堪,客观题占比在85%以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主观题只占10%~15%,而且客观题都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肤浅层面的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对很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完全背离了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健全人格的目标和初衷。第三,题型陈旧赋分不合理。通过调查总结发现,很多高校思政课的试卷题型还停留在“原生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等题型,而且各题型赋分很不合理,客观题部分占到85%~90%,材料分析题作为唯一的主观题只占总分值的很小比例,而且材料分析题也紧贴教材,一味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留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考的空间和余地。第四,试题的严密性和公平性很难保证。由于命题具有随意性,而且由承担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单个教师或者少数教师“垄断”出题权,更多的教师没有知情权和审题把关权,这就很难保证试题的严密性,这种人为制造的不公平既是对全体考生的不公平,也可能会造成对承担该门课程某些教师考试评价结果的不公平。
(二)考试形式问题
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考试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但更多的还是笔试形式,也就是采用让学生在固定的纸制试卷上答题的形式。这种考试形式从目前来看,存在许多弊端:第一,纸制试卷试题固定、考核的标准比较单一,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缺少发挥的空间,试题源于教材的固定内容,学生答题内容是对教材千篇一律的复制,并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回答问题的能力。第二,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实现。用一张纸制试卷来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开放型的学习,不是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形式要最大化顺应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立足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有悖于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初衷。大学生应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但更重要的是,思政课不能只作为一门知识、一个学科来学习,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要将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课、方法课、常识课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意识形态教育,让大学生将思政课知识和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才是我国思政课教育的根本宗旨。第四,考试形式缺少人文关怀。思政课考试一般都要2个小时左右,甚至达到3个小时。考试过程中,学生们眼耳手脑并用,注意力高度集中,身心高度紧张,耗费大量体力,容易形成考试疲劳综合征和考试恐惧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重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
(三)试卷批阅问题
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全国各高校在思政课试卷批阅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其一,批阅标准分歧。由于实行单个人或者少数人命题,试卷答案由出题者来制作完成,因此试卷参考答案和大多数教师平时授课的内容有一定出入和差距。而且在制定参考答案之前缺少有效沟通,势必导致思政课教师针对某些问题由于观点不同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其二,差错率增加。人工批阅试卷必然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每次考试过后,面对几千份试卷,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很多教师加班加点,尽管批阅速度上来了,但试卷批阅质量并不能得到保证,试卷批阅差错率居高不下。且由于试卷批阅采用流水作业,在统计分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数被统计错误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公平。其三,学生意见增多。学生更关注的是考试的成绩,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每学期期末或者新学期初,都有很多学生电话或者直接找到教师或者教务处,要求对试卷的成绩进行重新查阅复核,经过认真复核,很多学生的成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差错,或者小题部分批阅或者赋分存在问题,或者总分统计出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四)考试评价问题
目前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成绩的评价,一般采用教师个人、学生和学校“三级评价”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和学校会根据考试分数打分和积分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现有的考试评价模式考核方法单一、考查内容不全面、评价标准缺乏人文关怀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3]。从目前来看,考试评价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评价内容单一。相关部门只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影响成绩的其他因素,比如试卷难易度、信度、效度以及对试卷保密程度。第二,评价指标片面。对思政课考试成绩的评价通常只看及格率,而忽视了高分率以及分数之间的离差值。第三,评价手段有待完善。高校相关部门在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总成绩,而忽视了构成总成绩各个组成部分的成绩,结果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建立高校思政课考试题库
建立高校思政课考试题库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资源,避免考试命题中人为命题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减少差错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减少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首先,题库来源任务化。高校应严格遵照题库建设的要求,将题库建设的任务按照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分工,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是题库题源的供给者,根据情况按照套题或者类型题的方式进行任务分配,并要求教师在预定的时间内将题源输入题库,最后将题源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教师对题库题源进行科学性合理性论证,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正式列入题库资源。负责题库题源输入的教师要将审核过的每道题的参考答案和题源同时输入系统。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考试题源的公平性和非垄断性,将所有题源在库内做好来源标记,也就是题源源于哪位教师,将题源和教师名字一一对应,以备负责人随时进行题源更新。其次,题源信息精细化。构成题源的各种题型要做到全面性和精细化,覆盖面广,增加主观题含量,减少客观题所占比例,减少死记硬背考试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学以致用。题源要有针对性,题源内容要有高度的精确性,每一个题源要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经过一致讨论才能最终确定。这就要求题源教师精通业务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大方向和总体趋势,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将作为题源的知识点掌握得全面精准到位。再次,题源信息最新化。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前瞻性、体现时事性的课程,不论是教材版本更替率还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在所有学科排名中始终处于前列,这就要求承担题库题源任务的教师要根据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根据教材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题库题源,并经过严格把关讨论后及时输入题库,时刻保持题库资源最新化,从而避免考试的无效性和低效率。最后,考试题源公平性。建立思政课考试题库后,具体题库信息维护保密工作需要由专人负责,以免题库资源泄露。在每次考试之前,相关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随机从题库抽取题源,不同类型的题源分别抽取,最后组合成若干套试卷,这个工作只能由专人负责,而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相关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题库考试的公平性。
(二)实施信息化考试
高校思政课实施信息化考试,可以去除僵化教条的考试模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压力,体现出考试的科学化、人性化。实施信息化考试,形式和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通过手机或通过电脑编程,制作成随机试题,学生考试的时候随机抽取制作好的电子试卷就可以开展考试工作。学生实施信息化考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学生按照先后顺序随机坐到自己的考试座位,点击自己的考号和身份证号,进入考试。第二,考试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单独试题,可以最大化避免学生考试过程中违规事件的发生。第三,学生可以对考试的题型进行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案例作答。各种案例和材料和学生联系都比较紧密,学生回答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四,信息化考试可以自动甄别主观题和客观题型并做出区分。客观题部分自动批阅并直接给出成绩,主观题部分则统一自动保存到存储器,以备教师批阅。第五,信息化考试所制作的电子试卷和思政课题库题源负责人的信息源连接在一起,学生考完试后,学生考试使用的电脑具有自备配置和存储功能,将学生的答案自动保存,同时将与该题对应的答案自动搭配,以备教师批阅[4]。
(三)构建自动批阅系统
学生考试后客观题自动批阅生成分数,但是学生本人看不到,只有等到主观题同时批阅完毕后,两项成绩合并到一起才自动生成总体分数并向学生公布。具体操作程序如下:首先,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名单进行严格认真核对,看到哪些学生参加考试,哪些学生没有参加考试,处于何种状态。在此基础上,点击电脑页面中所展示出来的试卷批阅按钮,可教学体系及课程建设进入试卷批阅程序,这个页面可以看到学生的客观题成绩,主观题尚处于待批阅状态。其次,点击主观题批阅。页面批阅软件就开始一步步对学生的主观题进行认真严格的批阅,当然,这项工作是在参考答案和试卷已经匹配的基础上自动进行的,每套主观题的批阅时间不超过1分钟,教师就可以在页面上看到生成的主观题分数。再次,点击合分按钮,每个学生的总成绩自动生成。最后,连接各班级学生电子名单,点击成绩自动连接系统,所有学生的成绩以班级为单位自动生成。建构实施高校思政课试卷电子批阅系统,采用电子化批阅手段,可以减少人力、财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传统阅卷过程中人为工作疏忽所造成的错误,减少学生、教师和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减少学生和教师的工作压力,创设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四)自主生成科学评价
在所有学生的成绩生成之后,思政课教师进入教学系统学生主页,进行学业成绩自主生成。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试卷成绩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各项既定指标进行一一分析,包括及格率、高分率、平均分、离差值等指标,每点击一项,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项结论,在此基础上,系统自动指出学生学业成绩存在的不足、优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系统生成的评价标准发到学校相关学业成绩评价部门,等待学校评价结果。最后,教师将学业成绩发送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及时收到教师发送的成绩,并在学生系统中指出每一位学生试卷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备学生参考。系统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分数同时发给学生和学校相关责任部门,并由他们最终给出对思政课考试成绩和教师的评价。自主生成的科学的评价系统具有多重目标的指向性,同时指向学生思政课学业成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并能客观公正、非人为性地作出各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把各种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真正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人性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操作的不公平、不公正、具有主观性的考试评价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参考文献:
[1]王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1):60-62.
[2]刘晓飞,廉武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创新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35(05):13-16.
[3]董娟.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0):51+53.
[4]郦建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的再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2):31-34.
[5]金键,王磊.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242-243.
作者:关振国 吴丹玉 韩锐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