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分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分析3篇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篇1

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监测策略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工作,对生态环境治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供数据支持,还是民众了解环境状况的必要途径。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难以保障,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实验室LIMS系统水平偏低等,已经使环境监测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规划不能落实。本文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所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关措施,确保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当前全球的生态问题越来越明显,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更多的气候灾害也在不断加重。过于追求经济增长也使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在不断地使生态恶化,促使人们对环境的保护重视起来。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安全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因素,常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成为人们一直以来所关心的话题。

1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识别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不同的技术,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且对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1],通过对环境质量的多方面评价,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

1.1物理性危害分析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因物理因素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安全隐患,例如,噪声、辐射等是最常见的物理性危害,所以对生态环境监测人员采取一定的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1.1.1噪声

噪声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这却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监测人员通常需要在敏感点、施工地和工业企业等地,利用声级计来监测噪声。因此要处在噪声环境中操作。除此之外,在实验室分析时,对一部分样品进行前处理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如对土壤样品进行粉碎、粗磨、消解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设备和工具都会使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这种噪声的环境中。因此容易使他们发生听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功能混乱,还会造成监测人员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严重损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1.1.2辐射

辐射的危害比噪声更加严重,它具有潜伏性和长期性,当人长期处于辐射的环境当中,会因为辐射增加癌症风险,还会对生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更会使人的视觉和心脑血管等产生严重损伤。目前发现,辐射对检测人员的危害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在对辐射源进行监测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核辐射;第二种是在实验室中,一些分析仪器所产生的电离辐射;第三种是紫外辐射、红外辐射等非电离辐射,这些也会对人的器官造成影响。

1.2化学性危害分析

环境监测过程中,化学因素对安全的影响也时常发生,在进行样品检测时,过多的接触化学试剂也会产生危害,并且会通过皮肤等渠道进入人的身体内,长时间的接触,毒性危害会变得更强,破坏人体结构,所以必须要引起重视。

1.2.1有机物危害

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验室中,有危险的化学品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实验室中的化学品有些呈透明状,不容易发现,但人们接触或者吸入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体内,从而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使人的呼吸器官受到极大损伤。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实验分析时,不可能不接触有机化学试剂,其中很多都是有毒并且对人身体有严重危险的,例如乙醇和乙烯等化学品会引发爆炸,而四氯化碳和苯等物质进入人体后,直接损伤人体,此外还有危害体现在皮肤受损、呼吸道损伤、致癌和中毒等多种情况。

1.2.2强酸强碱危害

一些强酸强碱类化学品,例如硫酸、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长时间在实验室使用这些有腐蚀性的化学品,稍有不慎就会接触到身体,对人的皮肤产生损伤。此外,这些化学品还可能会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损伤呼吸道黏膜,严重的会使人处于生命危险之中。而当使用氢氧化钠这种强碱时,如果不小心接触到眼睛,可能会造成失明。在样品灰化消化时[2],会出现大量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的烟,如果没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那么工作人员肯会受到伤害。

1.2.3重金属危害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长时间的接触汞、铅、铬等金属,身体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当有害金属侵袭人的体后,会使人体内的某种酶失去活性,出现中毒现象。例如汞、铅等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并且能够在人的体内逐渐积累,长此以往,这些重金属还会进入人的体内的血液中,使人出现体力下降、肾脏损伤等症状。

1.3生物性危害分析

在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监测采样过程中[3],工作人员非常有可能因接触病毒、细菌和分泌物等而被感染。因为医疗废水当中病原体是非常多的,并具有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一些特点,所以对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来说,监测这类污染物的风险是极大的,严重时还会转化成各种传染病,造成更多人员感染的情况。当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时,可能无法避免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旦出现操作失误问题,很有可能会出现感染。

1.4其它危害分析

除上述风险之外,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在采样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进行噪声监测时,在道路中的行车风险;监测高空作业时的失足风险;在进行水样采集过程中,还会有落水风险。另外,恶劣天气所带来的危害也经常发生的。尤其在地震或者其它自然灾害环境进行监测时[4],会经常遇到恶劣的天气、破损的道路,泥石流也会引发安全事故。如果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有毒有害气体没有及时地进行通风,对人体的损伤程度往往也更大。

2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管理制度不健全

要想能够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监测做并且有保障,一定不能缺少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工作,还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并且工作责任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监测机构内部过于缺少正确的理念,只重视业务工作的内容,而忽略了质量部分,就导致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内部质量监督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一部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涵盖的范围不够全面[5],室外作业和实验室管理中的现场监测安全管理、实验室操作规则、实验室安全管理等还没有被包括进去。

2.2监测资金难以保障

近两年来,国内受新冠疫情影响,个别企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或者个别政府项目因财政收入的限制,没有履行监测服务合同的要求,及时给生态环境监测企业支付款项,导致欠账越来越多,甚至变成烂账。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监测的日常运作,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出现了人员薪资拖欠,技术人员流失的现象。机构所需的技术人员、设施和设备,在没有费用维持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运行,从而导致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水平下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恶性竞争,接单价格越来越低,政府部门对价格没有进行效监管,费用保障难度因此大大增加。

2.3自动化、信息化和实验室LIMS系统水平偏低

生态环境监测过程当中,在样品采集、信息输入、样品运输、样品交接、样品保存、样品前处理和分析、出具报告等环节的工作多是以手工为主,流程和设备方面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传输网络与平台还没有进行更深入地开发,更没有办法去应用到实践当中,所以不能实现生态系统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社会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LIMS系统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检测流程控制、质量控制、数据跟踪溯源工作没有得到完善,如实验室的检验仪器设备还比较老旧,还有很大一部分仪器连数据接口都没有,只能对部分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同一个实验室不得不制定两套不同的质量控制程序:一个针对数据自动采集的管理程序,另一个针对要手工记录数据的管理程序,这就给本来就很复杂的检验工作带来更多工作,非常不利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

3.1健全法律法规

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并对基础的环保监测机构的管理制度改革进行重点关注,不断地优化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环境监测条例、规范环境监测行为、环境网络管理办法等[6],从法律的角度来对环境监测行为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行为,以及监测成果得到有效的法律监管,并确认其地位。除此之外,还要切实对监测工作人员和可能受到健康威胁的人员进行安全保护,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相关法律,让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能够得到保障,并努力为从业人员打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规避工作人员健康受损的主客观因素。

3.2落实资金来源

对资金的管理也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资金的来源,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深入地分析,投入足够的资金,并做出合理的使用计划,不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对财政保障机制进行完善,把需要重点建设的环境项目归入生态文明建设计划当中,并且保证财政预算能够适合生态环境监测需求;其次,逐渐扩大环境监测市场的范围,并且投入更多的资金到生态环境监测中去,让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各项监测当中,例如,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企业为单位自主调查和污染源的自动检测等监测活动举措,都是很好的参与方式。

3.3加强技术人才的储备并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

根据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根据预测未来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招收更适合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从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人员的专项计划,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人才储备,并且,要重视对排污单位的监测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能够全方位的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4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是很多职业都会具有安全问题,难免有风险的事故发生,但不可能没有人去做那些危险的职业[7],所以对待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应该正确面对,并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工作。应该不断研究,努力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风险问题。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的关键部分,既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那就更应该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通过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科学地建设实验室、增强风险防范,严格履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落实保护措施,以此减少环境监测的风险和危害,保障相关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向前迈出一大步。

作者:何亮辉 单位:深圳中检联检测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篇2

1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迅猛发展,社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工业发展如果造成污染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大气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这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发育、繁衍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将污染物排放到水体之中会在水中产生悬浮物,食物链的转移,为这些污染物威胁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提供了可能,这种影响会严重危害到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只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必须要采取行动进行环境监测。

2环境监测在环境工程监测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环境监测,首先要对整体环保要求了如指掌,对周围建设环境细致地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掌握建设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常见的有污水排放问题、废气问题等,因此必须要充分了解环境监测相关信息。环境监测的重点在于对污染物指标的监测,在满足监测要求的前提下,建立监测数据库,结合数据标准要求对环境内污染物是否存在进行判断,如果存在就要分析其来源,然后陆续开展接下来的环境工程监测工作。进行环境监测时,要注意以下数据分析工作的特点。首先是科学性,进行整体环境监测时,会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会应用到统计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巧妙利用科学知识整理相关数据,进行具体的分类、将数据进行汇总并且细致分析;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其服务性,数据分析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具体分析整体环境,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撑。比方说环境评价环节,会应用到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就成为了一个参考,所以利用数据分析大大增强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3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3.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也叫生态监测,其实就是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搜集自然环境相关信息,接着分析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此概念在20世纪中叶提出,生态监测目标为在一定范围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变化,主要是更直观地看出生态环境的各影响因素并预测相关指数发展趋势,此种概念应用到实际中,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作用,并且使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现阶段主要重点在于宏观角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站在反面角度,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将无处遁形。

3.2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监测。既然是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就说明其监测对象种类覆盖面很广。角度不同则监测对象不同。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看,监测对象可以分成生态格局、环境要素、社会经济等几个方面。从监测角度以及尺度方面看,监测可以分为宏观生态监测以及微观生态监测。监测手段都有其优缺点,宏观监测的优点是监测范围较广,涉及到的区域甚至是全球,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区域生态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有利于监测顺利进行。微观生态监测则涉及到对某一生态区乃至单一的生态类型的监测,使用生态监测站进行监测,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提取法等多种手段来提高监测效率。

4目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还有提升空间,进行管理时,各部门职能的复杂性导致了各部门执行的管理标准千差万别。不仅如此,各部门技术标准也存在差异,这样虽然有利于监测体系的完善,但是最终这样的差异性也造成了整体环境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技术应用的不同,监测数据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就造成了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难度较大。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程序,就会极大地削弱监测数据搜集以及分析的精准度,为整体环境验收监测工作的进行增加了难度。

4.2竣工单位环保意识不足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环保理念的缺失,环境管理体系的不足以及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时对环境监测工作了解还不够充分,资金设备方面也缺少支持,违规操作的情况在具体操作时也层出不穷。各种因素使环境监测数据误差较大,不利于进行整体的环境监测,对之后的相关环境工程及环境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4.3相关监测设备资金投入不足

在我国,环境监测发展还不充分,人们还不够重视,与此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加上资金不够充足以及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种种情况综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效果。部分设备需要在后期进行保养维修,这就对经费有较高要求,但是环境监测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在竣工监测时不得不使用老旧设备,大大降低了整体环境监测的准确性,这也成为了后续相关工作进行的一个阻碍。

5提高环境工程监测工作优化效果的措施分析

5.1优化废气、废水和噪声监测流程

在进行监测时,必须要采取措施对监测流程进行升级,要对竣工项目情况完全掌握。要掌握建设项目生产资料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需对工程竣工配套生产设备有充分了解,对设备运行数据也要了如指掌。坚持把整体优化工作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竣工验收流程。在进行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分析时,要注意涵盖建设废弃的处理水平、废水专项处理标准以及噪声处理方法等内容。项目验收监测之前有一套完善体系的检验标准进行参考,按照检验标准进行现场监测和考察。合理选择监测地点极其重要,对于已监测完的地点需要标记好,不能忽视这一步,因为它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还应在考察时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严格监督操作人员数据搜集过程,这样可以使整体环境工程工作更具科学性。首先是对废水的检测,在勘察中标记好建设地点,收集到的废水样品要更具合理性并且具有对比性,进行废水样品分析时,要结合环境因素对废水样品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时要按照检测标准进行,如果收集到的样本数据不符合实际需求,相关竣工验收单位就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然后提前为下一次竣工验收监测工作做好铺垫。其次要按照我国相关环保政策进行监测操作,比如废气监测时要参考《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时要使非固定源废气的监测合理化,这样才能使区域内环境监测数据更精准,后期环境验收报告更准确。最后一步是噪声检测,噪声监测倾向于环境噪声、厂界环境噪声的监测。要根据不同政策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出现厂区范围较大的情况,要相应增加噪声检测点。在检测数量接近临界点之时,工作人员要进行声音降噪,控制住噪声数值,保证噪声数值符合相关要求。

5.2完善监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使环境监测效果更好,及时更新完善监测设备势在必行,需要采取行动保障设备具有先进性。此外,还要求操作人员对自身素质进行升级,要具备极高的操作水平以及监测管理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监测设备的效果。为了完善监测设备,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投入更多的资金在监测设备之中。竣工验收单位也要注意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提前为设备运行做好准备,保证万无一失,这样现场环境监测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环境监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内容庞杂,所以验收之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要注意结合验收环境,灵活选用多种监测技术,注意对现代化监测技术的使用,可以采用类比监测法,使环境监测数据更为真实全面,更具科学性。

5.3建立信息系统库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要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辅助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以及智能监控技术,掌握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等,只有充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才能有效地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带给人们的福利,将现代化数字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将环境监测工作优化升级。利用这些技术更加精准全面地监测信息以及各项数据,为实现数据信息动态化管理提供了可能。还要利用好现代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技术,充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涵盖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一环节收集到的数据要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动态监测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监测管理的效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库要具有图像数据、数据观测、文字数据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需要宏观统筹监测,还需要具体的数据统计。要巧妙利用这个系统提高监管质量,让生态环境监测精准化,助力动态化管理。在系统中对数据进行整合并分析,为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判断提供依据,让各部门对生态环境的判断更有针对性。

5.4加强监测人员专业素养

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环境监测结果,这就需要监测人员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环境监测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检测团队,一支优秀的团队为监测数据的科学有效性提供了保障。随着人们对环境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对监测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进行监测时,监测人员不仅需要精湛的监督技术,同时也需要丰富的监测经验。环境监测内容庞杂,且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数据,细致地分析总结相关数据。整体操作要符合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能够有力支持后续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开展。运用环境监测数据时,监测人员应该仔细对比数据防止出现纰漏,确保数据万无一失,符合管理规定,降低数据误差,促进实现数据动态化管理。

5.5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的统一高效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需要建立一套完备并且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各部门的职能需要进行整合,将职能职责有重叠部分的部门划分到一个大的部门,将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部门划分到环境保护部门。通过统一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约束,并不断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单位的权力责任具体是什么,各部门单位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制定科学规范的监测工作流程,并安排合适的负责人。然后需要科学地进行预算,理性投入相关工作经费。确保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统一高效,各部门间协调合作,共享成果。运用地方建设和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使监测更加科学规范和有序高效。

6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6.1监测对象更加广泛

城市环境监测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扩大监测对象是必须走的一步,具体分为对城市环境以及乡村环境的监测,也可以是对山川河流或者沙漠极地等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这为预防自然灾害提供了可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6.2生态环境监测站点越来越多

未来会设立更多的生态环境监测站,这样可以对多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会覆盖全国。还需要注意与国外的交流,对于一些棘手的生态环境监测问题可以与国外专家共同商讨,结合我国实情,扩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面,突出生态环境监测效果。

6.3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更加先进

现阶段已经开始追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所以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十分重要,它能够更为准确地进行监测。这就要求不断进行更新升级,提高硬件设备的性能,让环境监测获得的结果更加精确。

6.4构建规范生态指标

未来进行环境监测时,划分国内生态环境是必须走的一步,生态环境不同则生态评价指标不同,这样有利于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使其走向标准化,这种做法充分保证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度,数据会更具有代表性,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转型助力,帮助环境监测由劳动密集型技术向发达型转变。6.5有效结合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手段信息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要懂得利用好现代技术,对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手段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技术,高效利用多种现代技术辅助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为环境监测数据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贡献一份力量,现代科技的使用增加了环境监测的便捷性。

7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环境工程工作极其重要,会对整体项目竣工验收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效果,竣工验收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设备,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分析以及整理。充分完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我国环境建设水平不断进步。

作者:张渊琴 单位:甘肃省天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技术已经从原本的人工检测转变成了自动化检测,这使得多个检测地区获取的数据信息质量更高且同步效率更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环保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技术要求为有关地区配置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得环保技术难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对此应当秉承着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促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配置升级。

1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

1.1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的本质是分离与分析,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中通常被用来分离待检测物中的有机物,色谱技术分为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等。

1.2光谱技术

与色谱技术不同,光谱技术一般按照被检测物的原子光谱强度来检测其含量,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光谱技术通常分为发射光谱分析与吸收光谱分析两种,后者的基本依据为朗伯比尔定律,当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以光谱技术为核心的水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这为光谱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GPS技术

GPS技术在生态环境检测与环保工作中优劣势显著,通过全球定位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生态环境的动态化检测,有助于保障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GPS技术主要与卫星建立定位系统,再通过三维导航的功能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全球性的监控功能。与RS遥感技术相比,GPS技术可以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率收集与处理,在不同的监测条件下都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监测。

1.4GIS技术

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通过计算机将地理信息进行存储与共享。而数据平台在运作期间还可以根据当前的地理空间情况进行环境分析,对不同的环境问题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空间动态信息的动态化管理。GIS技术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受到了环境监测管理单位的重点关注,在应用实践中也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保证地理信息监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1.5RS技术

RS遥感技术主要运用卫星实现远程监测,根据电磁波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监测目标中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监测期间,RS技术还可以凭借自身的拍摄与扫描等功能来获取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情况、空气污染指数等信息。如我国在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就运用了RS遥感技术,针对大兴安岭的植被覆盖面积变化进行监测,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将其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参考信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缩减了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成本。

2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安排合理性尚需提高

近些年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也是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先决条件,结合《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表1)中的情况来看,为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工作的发展,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应当进一步提高,在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同时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结合《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洹河流域的恶劣气候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灾害风险等级也快速攀升,根据RS遥感监测结果分析,2020年,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设施问题发现了200余处,这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资金投入力度,才能保证问题的及时和有效处理。

2.2技术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技术保障制度是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工作发展的关键力量,也可以约束环保工作的行为。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为牟利而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仍无法有效杜绝,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的保障机制,确保环保工作能够有序化推进,让环保工作具备更加完善的制度依据。

2.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19年时我国就有3500多家机构和30万以上的环保从事人员,我国在人才培养政策等方面也加大了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但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人员团队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自“十三五”规划至今,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投以空前的重视,在技术支持方面建立了自动监测站点,同时完善了有关的监测标准。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工作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但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明显提高,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参与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的功能性充分发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型人才数量仍有不足,现有的人才队伍存在着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难以迎合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工作的需求[1]。

3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有关对策

3.1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促进规范化发展

技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充裕的资金作为基础,面对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应加大资金投入来解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分重视,资金供应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原本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与环保工作的开展具备稳定的基本条件,但资金投入与资金管理也需要实现“系统化”。如在环保技术的应用中,需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杜绝资金随意使用和擅自挪用等问题,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作用,满足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同时还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进行创新,统一工作标准和规范要点,确保工作人员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按规定执行,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并且与实际情况符合。在一些特殊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中,还需要考虑到地理因素的影响,选择合理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3.2提高宣传力度,完善有关的制度体系

做好宣传工作是促进环保工作持续稳定推进的基本要素之一,特别是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可以号召更多领域的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之中,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以及污染程度,缓解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压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强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环境带来的危害,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宣传工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更多行业更多领域,以及更多人群的理念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并进,建立更健康的发展体系,为生态环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度的规范来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形成健全的环保体系,加快环保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通过新型环保理念的宣传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2]。

3.3生态保护的全面参与

如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大多数人群已经有了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倾向,但却缺少参与的机会,参与渠道不够多元化。对此可以在生态保护全员参与方面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例如通过手机或电脑软件推行“云种树”,为更多人群提供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机会,也调动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方式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进度和生态事件,如近些年出现的敦煌防护林大规模破坏事件,很多人都了解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意义,但大多数人却无法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对此可以借助网络为群众提供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讨论的渠道,让人们可以成为监督者。此外还要推行新型的环保理念,不管是农村生活还是城市生活,政府部门可以为普通群众开设更多关于生态环境主题的活动或保护措施,不仅仅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动员人们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质也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在生态环保理念全员渗透的背景下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让更多群众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中。

3.4建立正确认知,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兼顾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环境保护现状规划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改正原本侧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滞后理念。同时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邀请更多行业专家和专业人士定期展开培训,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理念等角度出发,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准,另一方面矫正错误的环保理念。为充分提高培训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还可以结合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培训内容设计对应的培训考核机制,经过考核后的环保工作人员可以获得资格证书,原本的岗位工作在责任划分上更加明确具体,在工作酬劳方面也可以适当调整,但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持证上岗,未通过考核的可以选择继续接受培训直到通过为止。通过培训+培训考核的方式筛选出专业素质达标的工作人员,保证生态环境检测与环保技术应用与发展质量[3]。

3.5数据采集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包含地质监测信息、水质监测信息、空气监测信息等,这些信息都是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实现了环境监测的全方位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常运用地面监测的手段实现,利用监测技术了解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信息,再对这些监测数据进行整合与处理,能够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3.6模拟真实评估,实时监测

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获取到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估,运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处理等工作,及时发现污染源头并了解污染问题的位置与严重程度等。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的应用与发展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区别应用,在其中安装对应数量的触头节点,避免系统中某一个节点出现故障而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瘫痪等问题。为保证监测工作的灵活性与效率,还需结合建立的网络体系设计移动Agent节点。

3.7数据分析,创新回收技术,资源再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大数据分析强大的功能性实现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的开拓创新,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信息支持。针对现有的回收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在资源再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针对生活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是污水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水资源净化技术对这部分污水进行净化,在水质达到标准后进行循环利用。针对现有的污水处理体系进行创新,缓解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还可以运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与风能等,在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技术上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源开发效率,逐步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借此来降低石油煤炭资源使用而造成的污染问题[4]。

4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发展展望

目前虽然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越来越完善,但并没有形成统一化的监测体系,污染控制不够精细化,监测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共享质量依然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技术研发来实现。首先需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责任体系,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其他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环境治理与监督工作中,实现全员参与全面协同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同时还要在生态污染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制定完善的技术与规范,例如空气环境监测和水质环境监测等,需要根据不同的监测方法制定不同标准。最后则需要创新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体系,通过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来开发更多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生态监测与生态治理的结合[5]。

5结束语

目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保证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的发展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应当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灵活运用环保技术方法,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与宣传力度,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与执法力度等,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更有利的开展条件,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凌莉莉.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11):43-45.

[2]马丁园.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1(20):154-156.

[3]常光远.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1):45-46.

[4]石学玲.浅谈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J].中外企业家,2019(19):158.

[5]王敏翱,宋骏捷.对生态环境检测及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2):136.

作者:庞少君 洪志平 王欣 单位: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泉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