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3篇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篇1

一、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缺乏工作责任感

部分教师认为科研成果代表了个人的学术水平,有利于职称晋升,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对于教学投入的时间有限,不能深入研究学情,没有吃透教学内容,不下功夫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师缺乏工作责任感,政治素质不过硬,距离“四有”好教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部分教师重教学,轻育人,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只履行教书的职责,很少花心思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错误地认为育人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进行知识传授即可。尤其在高校扩招、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教师就更顾不上关注学生德育工作,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顾上课,课下几乎跟学生零交流,不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和心理状况,缺乏对学生的关怀与指导,即使看到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也不会去干涉,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2]。教师眼光不长远,育人职责意识淡薄,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

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学生对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高校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搞好科研,就是一名好教师;部分教师则认为学生平时能够按时上课,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考试成绩优异,就是一名好学生;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只要能学到知识,掌握技术,将来找到好工作,自己就是成功的。党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不足。

(四)开展师德建设和育人工作的方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政策、制度,通过各级教育大会进行宣传,要求高校要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开展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促进优良师风、学风的形成。但是当下部分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和育人工作的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师德建设,只是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育人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承担,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为理论灌输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时代内涵

(一)坚守教育初心,牢记师德建设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而这一初心的传承最可依靠的力量就是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高校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传统赓续传承下去,这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

新时代高校的德育工作要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抓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3]。

三、基层党组织引领下高校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实现路径

(一)引导教师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开展“三会一课”学习研讨活动,引导党员教师记笔记、写感受,开展深入讨论,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先进性,提高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进而提升其师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其次,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学生系统地学习德育知识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对学生的思维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这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以使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用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对学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对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优、业务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出品行兼优的学生[4]。最后,落实专业课育人任务。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占比较多,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程,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教师积极研讨,挖掘合适的思想政治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育人工作,让专业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培养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将教师党支部建在院系院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的场所,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将教师党支部建在院系,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教师参观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理论学习、开展分享交流等活动,培育优良师德师风。教师可以通过多渠道,以科学的方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判断是非,应对社会上的诱惑,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2.将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学生党支部是团结带领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直接面向全体学生党员,掌握全体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要发挥学生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党史,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良好学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

基层党组织作为先进理论思想的传播者,在做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使其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影响其他人,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活动,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四)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监督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高校应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常抓不懈,既要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还要做好日常教育督导工作[6];把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在进行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时将师德作为首要标准[7];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劝诫师德表现不良的教师,依法依规处理师德失范的教师。总之,应严格师德考核,强化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五)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

践行“双带头人”制度,选择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党务工作、具有一定影响力以及年富力强骨干教师党员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优良师风,以教师带动学生,形成良好学风,为学院的德育工作添砖加瓦[8]。

(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学业导师为抓手

学业导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向导。高校应当实行学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一开始就配备一名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帮助、指导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学业导师由党员教师组成,学业导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人。学业导师在四年的指导中,应全过程、多环节深入帮助、指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全过程育人。

(七)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其育人功能

应利用“两微一端”,及时宣传报道高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发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信息。可以通过“两微一端”、电视台新闻报道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向广大师生员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四、结语

近年来,西京学院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进行师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西京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党小组,每周学习近期党的理论动向,组织教研活动;学院委员会每周定期召开例会,了解学院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建议;学院组织观摩课时,邀请学校党委领导参加,了解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情况,加强党组织在学院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达到既育教师又育学生的良好作用。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中永恒的课题,要想促进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发挥党员、基层党支部和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与价值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出具有优秀品德、素质高的学生。

作者:王小博 张毅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篇2

一、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师德师风

作为表述教师或者教师群体的品德修养与精神风貌的“师德”与“师风”,是相互依存同时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对概念。“师德”,一般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所应持有的个人品行和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既包括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同时涉及教师个体的政治立场、生活作风等诸多因素;而“师风”,是包括教师个体与教师行业整体的行为风尚与行业风气,是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业规范、职业修养、价值理念等,是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与风貌,整体的师风是由众多教师个体的师德形成的,没有良好的师德也就没有良好的师风,师德是良好的师风产生的内在条件和基础;同时在良好的教师风气中更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道德的产生,而不良的教师风气则又会对师德产生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师德”与“师风”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二)高校师德师风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既包括高校师德建设,也包括高校师风建设,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高校师德建设是培养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个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具有的品德修养的实践活动以及研究如何将这些品德修养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的总和。而高校师风建设是指为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群体创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监督和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活动中的职业行为的活动总和。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具备优秀的指导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同时承担着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传承文明的职责。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标,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校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且信赖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综述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有关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教师的观念意识、道德修养和品行等对学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传递学生正能量,教师这个行业更是要承担起祖国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其次,大多学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大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的发展态势,但个别教师也存在着不容小觑的消极问题,主要表现在:育人意识减弱、理想目标淡化、敬业精神欠佳,等等。对于这些消极影响与负面问题,国内的学者也对应地做出了延伸性的分析与定义,一些学者认为国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受国家市场经济影响,还有学者认为高校运行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仍有一些学术不端的教师进行着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业的风评。最后,从这些现象中总结出如下几条结论,导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充分、尚不健全的原因有:实地调查研究缺乏广泛性,问题解决策略不具操作性,理论研究凸显浅层性、微观性。

三、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取得的成绩

1.构建了校院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为落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各高校组建党委领导下教师工作部,构建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教师工作格局。分层逐级建立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学院及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2.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活动从学师德楷模、遵师德规范、守师德底线等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各高校的教师培训专题和课程之中,深入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3.全面整治高校不良师风从本科科任教师,到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都从本质上进行了全面的师德师风整改,全面整改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不仅在一类院校整改上下足了功夫,在二类院校、三类院校上也全面进行了整改。吉林省教育体系的全面“翻新”,为整个吉林省高校发展提供了全面保障。4.强化了示范引领,营造了良好环境吉林省组织开展了“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展示活动,各高校也涌现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等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二)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不足之处

目前吉林省高校在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榜样引领示范等方面成效显著,少数教师师德师风失德、失范的情况仍然存在,需要引起吉林省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这些失范行为虽然在数量上是少数,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高校师德师风的初衷相违背,严重抹黑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社会形象,引起较大的社会舆论,同时还给大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示范。首先,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方式仍有待优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形式在总体上还不够丰富,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操作性还有待提升。大多教育活动主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学习讲座、先进表彰等传统形式传达相关思想精神,机械组织教师笼统学习师德师风相关理论知识仍然存在,通过短暂的理论灌输或者学习榜样先进事迹来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作用比较有限,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的参与感、实践性和收获感都不够强,教育和培训的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些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相关活动有时就流于表面,走个过场,并没有达到深入人心和整体教师队伍改良的作用,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存在通过突击学习来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的情况。其次,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考评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与提升。师德师风考核把关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师德师风考核是对师德师风的现状进行一个整体的考核和实际调查,并根据师德师风的现状作出解决,推动师德师风整体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吉林省高校大多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师评价制度,但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施,在教师考核中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结果双考核制为评价标准,过度重视纸面评分,对期末教学评比十分重视却忽视了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全面考核,甚至一些相关教育部门“玩忽职守”,利用机制漏洞来进行不正当的行为,严重破坏了高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果高校教师身在课堂却心在名利场,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在是非曲直前丧失原则,那么该如何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以教育工作者(个体或团体)的教育行为为其主要对象,通过善恶正邪等范畴来改变、影响教育的道德风尚,协调教育内部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师职业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因此,要加强吉林省高校考评机制的建设,就要去不断探索高效的考评方式,尤其严格要求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考评工作。最后,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还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参加师风师德教育活动实质性原因是迫于上级的指示和压力,对师德师风的认识不到位,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并不能够深刻认识到师风师德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培训,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后实践意识并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参加过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活动后,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将其内容抛之脑后,依然我行我素,使得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和培训活动失去其实际意义。

四、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与目标

(一)坚持党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加强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键和首要的仍是要坚持党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这是新时代加强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指导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大方向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底线。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要注重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职业志向的有机统一,在校内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使广大教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其次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校内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比方说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开展好“三会一课”,定期组织党员进行参观、学习,同时不忘常与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进行谈心谈话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教育作用。

(二)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机制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新时代加强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够单从高校教师个人的“自律”来实现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自我约束,而是要完善吉林省高校师风师德建设管理机制来落实和实施,这是新时代吉林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上行下效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加强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要坚持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最新的相关部署和指示。要严把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师德建设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等师德建设机制落地有声,实施到位。不断完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对那些师德失范行为要严令禁止,针对教师师德失范状况,高校要坚定师德“一票否决”制,根据规章制度严格惩处,在发挥优秀教师正面典型意义的同时,也应敢于面对披露教师师德失范的负面典型,发挥负面典型的预警震慑作用,为教师群体敲响警钟。推动教师知准则、明底线、筑防线。健全师德监督检查机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从严从实抓好教师师德考核,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出现严重问题的“害群之马”,坚持“零容忍”,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规依纪依法进行惩处。

(三)激发高校教师的主体自觉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教师个人身上,教师通过内化道德修养,形成内在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自信,并在日常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选择。教师应积极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学习师德规范、接受师德监督与考核,配合师德师风建设相关部门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吉林省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进行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师自身“教书育人”的形象,还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个体人格的形成,同时对社会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吉林省高校本身来说,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成正比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道德品质上做到好的模范榜样,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管理起到一个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作者:马光焱 宁知远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篇3

身正为范,要求教师在道德形象方面具有正义正直的特点,能够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正确指引。教师是育人的特殊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师德问题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当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现象,不仅容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在语言观点表达和行为方面出现师德失范的案例时有发生,给高校声誉与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有鉴于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和加强师德建设。

在中国传统社会,师者能够获得社会尊重不仅仅是因为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因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3古代师者非常爱惜个人道德形象,一旦出现道德瑕疵,个人形象就会遭受严重冲击,甚至会被社会所唾弃。当代教育要求-立德树人”,认为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事业中,道德素养是基础要求。从社会发展现实来看,若培养的人才出现“有才无德”趋势,贝IJ可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培养的人才“德才兼备”,则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

高校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将师德建设贯彻到底,成为一名受社会尊敬的优秀教师《笔者在开展2021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阈下党委教师工作部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j2021-47)过程中,认真阅读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溯源与提升》_书。该书共四个章节,从“溯源”和“提升”两个维度来研究师德建设问题。该书的理论篇和历史篇是对中国传统师德建设的“溯源”,以“数典明德”方式阐释中国传统典籍中师德建设的内涵与理论,并基于“传承融合”方式探索传统师德思想融入近现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与方式中国传统社会在师德建设方面留下了丰富经验,对当代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开展有一定借鉴作用。书中还对欧美曰等高校师德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梳理。

现状篇和方略篇是对中国当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提升”探索,作者认为中国高校师德建设应从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师德素质。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既要培养教师师德自律精神,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风气净化,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Q高校可从组织架构、文化引导、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师德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品德参养高、专业素养强的新时代高校教师<5基于育人导向推动高校师德建设,首先,要更新师德观念。当代高校教师应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基本师德标准,还应热爱祖国,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形象;廉洁自律,不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之事。高校教师在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方面应作出良好示范,尤其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_定要表现出符合师者的道德观念与素养a当代师德观念融合了传统师德和新时代师德的观念要求,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师德观念标准,符合高校师德建设要求e其次,要注重师德行为。

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社会广泛尊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注重师德行为,时时事事处处做好行为示范。良好的师德行为规范,也会引领学生在未来主动追求更高道德标准,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风气的改善。最后,要构建良好师德形象。师德形象是高校教师师德观念和师德行为共同作用所构建形成的,师德关联教师的个人形象,同时还在_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在现实中,个别高校教师在公共平台上发表不当言论.影响的不仅是个人师德形象,更会破坏高校的形象,这彰显了师德建设的迫切性。:育人是高校的职责与使命,道德素质培养是育人的基础要求。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成为师德示范榜样,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发展有积极引导作用。

作者:胡行翠 单位:杨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