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3篇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篇1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棚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第三层面街道两大构成要素下各子要素之间的尺度、位置、功能、感受(色彩、肌理、形态、印象等)之间的协调。功能定位合理直接决定街道景观设计的成败,在泉城路的改造中,最初定位于步行街,后改为准步行街,而现实中成为老城区东西向城市交通干道,昂贵的方石铺路成为机动车的车道,空旷的街道冲淡了原有的人气。而憋足的仿古建筑无法让人追忆失去的城市记忆,保留的深宅大院成为路边微缩的景观模型。这些都说明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优秀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体现在提高街道的整体文化品位,充分发掘街道现状的景观资源,保持街道地方文脉的延续,保持街道传统特色的活力和再生。而不是跨越时空去创造所谓的新潮和仿古。各子要素与人的尺度更加接近,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直接决定着街道自身的形象,其形式、色彩、尺度、纹理及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等,都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质量。因此,各要素之间应形成一个系统,拥有统一的母题,例如每个店面和门面装修风格的统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悬挂高度、距地尺寸、以及霓虹做法、金属卷帘栅栏造型、空调散热器位置等的具体要求,都关系到街道的总体环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细部设施的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意乱放的。

4.设施的配置与整合

设施的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复合的,而且从景观要求出发,它们都应具有审美性的要求。通过对设施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丰富宜人。它可以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使空间引发活动,使活动强化空间。它可以明确地界定人、车的使用空间,使它们互不干扰而又能紧密地转换。它可以塑造活动空间品格,强调空间的运动感或滞留性,以促发不同性质的动态与静态活动。同时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设施应整合而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例如灯箱广告和路灯的整合、座椅和花坛的整合、空间界定的小品与绿化的整合等

5.人的感受和需求

景观设计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处理,合理的表达设计意图,满足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二是通过创作,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让感受者参入进去,满足人的自我表现、参与或使用需求,并使其成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开敞空间的设置应结合功能考虑,赋予场所一定的功能有益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应结合冷饮、小卖等设施;而休息的座椅的设置的位置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避免成为摆设。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则根据不同区段的性质,对细部设施分别进行设计。在纯步行街,采用统一的地面标高,运用不同肌理、色彩的人行道板铺砌,分为“驻留区”和“流动区”。“驻留区”采用较小的铺砌单元,并设置椅、凳、庭园灯,栽种乔木,设置花坛,放置各类街道家具和小型环境艺术品,供购物观光人流停留休息;“流动区”采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该区域是贯穿步行街的无阻碍通道,可供观光车缓行。必要时可行驶特种车辆。在准步行街,车行通道比两侧标高稍低,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表面肌理较粗糙,使汽车在行驶时能感觉颠簸,并配合平面曲线的变化,以减缓车速。

6.水、植物的作用

在赋予空间生命力和亲和力的作用中,植物和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的植物和水面的配置,能赋予空间无限的亲切。在炎炎的夏日,随着音乐轻快起舞的喷泉和凉爽的绿荫空间能增加人无限遐意和舒畅。

作者:李书晶 王永东 任国梁 单位:德州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山东建工集团 上海嘉博城建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篇2

1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城市以往那种亲切宜人、界面连续、空间尺度适当的街区组织被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摧毁了。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对街道空间、景观设计有了较多的思考,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二个方面:

1.1街与坊设计的脱节

设计的脱节即指进行街道设计时,沿街象镶花边式的一层皮,设计较为常见,缺乏足够的纵深考虑,对真正改善整个城市环境所起的作用不大。

1.2街道性质及空间层次等级

不少设计对街道的性质重视不够,一条交通要道同时又是商业、文化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镇,甚至过境交通要道就是其主要生活街道,其结果是不仅阻碍了交通,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

2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⑴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⑵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地方风格;我们在城市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⑶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城市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3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⑴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⑵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城市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⑶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思路

⑴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城市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城市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传统城市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⑵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小品是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⑶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⑷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5结论

城市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城市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城市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城市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作者:安洋 单位: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设计院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篇3

街道在城市中扮演着组织城市建筑、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等的纽带功能。它在城市中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外地游客沿着街道观察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一个城市外部形象最直接的认识和感受主要就是通过它的街道得来的。但是近几年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比如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的增加、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事实上,从19世纪末E·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以来,追求城市及其环境的“宜人性”始终是现代城市设计思想与理论的一个中心内容。所以现在设计师们更加重视在城市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视觉感受,注重人性空间的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城市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城市生活的融合。

城市街道由建筑,植物等界定围合而成,以城市交通的动脉“道路”为地载特征,并承载着城市的公共设施系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指出:“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了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意思,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挺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街道在城市中有着许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外地游客沿着街道观察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一个城市外部形象最直接的认识和感受主要就是通过它的街道得来的。在当代城市发展中,随着人们对生活空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无法忽视的是城市化过快发展也带来许多非人性化问题对街道空间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比如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的增加、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1城市街道景观的历史意义及作用

街道景观是整个城市景观的支架。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游客,走在街道上其最直接的感受就来自于街道周边的景观。每个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风俗等因素的不同,其形成的街道格局也不同。但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都可以说它的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街道景观格局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特点。

2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形态特点,构成要素和特性

2.1形态特点

从形态上分析,街道景观空间为两侧围合或一侧围合的线性空间。两侧围合是指街道两侧均有建筑体设立,而一侧围合则指一侧可能有山体,水体或绿地等开放性空间,另一侧为建筑体设立。

2.2构成要素

城市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元素组织而成的空间。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面、周边环境绿化、节点小品、照明系统、人流等。

2.3特性

城市街道具有双重功能,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活动空间。街道景观空间隶属于城市带状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3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内容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人性的最本质特征是随机性、自由性与灵活性。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内容是:

1)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从人的行为活动,人的视觉感受,人的空间心理感受出发,形成舒适、愉悦、安全、自由和充满活力等体验感受的景观空间。强调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城市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个性空间与自由空间,让人们获得更大自由度、开放度,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中介,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让人们在紧张劳累的城市生活里感受到城市的人情味与社会区的归属感。

2)运用系统、环境等科学手段,对城市街道景观内部的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既能保护人类健康,又能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在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的同时,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城市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4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的塑造

4.1街道空间及其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的空间尺度要按人的感受来掌握,要做到人在其中既不感到闭塞,又不觉得过于开敞,缺乏安全感。当人在其中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围合感和私密度,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但空间太封闭了又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也就是说街道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与领域性,在设计中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即人行街道与车行街道的交汇处空间,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街道路面材料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其中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4.2街道节点中的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环境小品是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街道小品应以实用为主,在特定的场所可以设置一些观赏与艺术性较强的小品,如雕塑、音乐喷泉之类。但无论是实用性小品还是观赏性小品,都要适合人的尺度和街道的空间尺度。同时每条街的小品不仅造型要优美,还要争取有特点,从而加强街道的可识别性。在这方面欧美各国做的就比较好,他们对城市广场和街道节点的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种形态的景观小品、设施与街道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较高的城市品位。比如:

(1)注重街道小品的艺术性。街道两旁散立的具有历史感的历代艺术名家的雕塑作品精美华贵,呈现出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街道两旁的基础设施,如护栏、树围等都设计得独具匠心。

(2)注重造景的色彩丰富以及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出灰白、淡黄、赭石、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他各类跳跃的色彩,别有情调。

(3)许多小品设施,设计时注重人体工程学,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椅相结合,既有形式感又有功能性,是多功能座椅。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环境心理学的特点,尤其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图1)。

4.3街道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水景是装点街道空间,表现生命动感的重要因素。水景按形态分,有动水与静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喷泉、瀑布、湖泊、河道与溪流等。不同形态的水,会带给人不同的视感。若配合特定空间形态与环境进行组织与设计,既可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又可创造优美的视觉效果。但是现代城市大多数的街道水景景观,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比如喷泉、叠水、瀑布等,缺乏城市特色,多是强调改造自然,由此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从而寻求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的融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采用水景旱做、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来实现人性化水景设计的要求。

4.4街道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市内部,改善空气质量。城市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城市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2)景观效果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配合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错落种植,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形成具有韵律美与节奏感的景观。

(3)植物品种选用上,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有利于乡土树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为了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也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以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5结语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当地材料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性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从而形成高品位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形象。

参考文献

[1]田银生,陶伟.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

[2]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许菁华,梁丽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蓝天园林,2005(5).

[7]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金莉,赵之枫,张建.当代小城镇和广场设计理念.小城镇建设,2005.

[9]赵提纲.浅谈城市街道景观中的绿地设计.江苏城市规划,2004.

作者:吴智萤 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