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因课制宜,采用“翻转课堂”“小组研究实践式”和“项目式实践”等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3]。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类及相关学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这门课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的正确引导,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国内多所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4]、实验内容的设计[5]、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6–10]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和优势。本文就如何在引导学生认清楚课程本质[11]的基础上,立足于“四个回归”,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和创新,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教育“回归初心”,教学内容“回归常识”
实验教学的“回归常识”,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查资料解决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是A操作而不是B操作,以及通过查资料自己整理出操作注意事项和如何在实验中做到节能减排。这种引导学生探索、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并需要足够的热情,但这才是一个教师“回归初心”,奉献教育事业的根本。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前提是教师职业使命感的回归。在实验中,面对学生的各种活跃问题,潜心和学生一起研究实验方案,耐心、平和地面对各种新现象,积极参与实验中各种异常结果的挑战,相信学生有能力处理好各种“不符合理论知识”的新现象并且可以进一步探索和验证,让学生从“意外”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此更加积极有力量,为人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尽管近年来,我校围绕“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例如实验课程实现了项目化管理(故在此项教学改革中,多以“溶液的配制”和“粗盐的提纯”这两个项目为例进行的),但大部分实验还是这样安排和进行:(1)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机械地把课本上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誊抄在预习报告上,这就完成了预习报告,而没有真正地在预习内容上下功夫。(2)在实验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机械照做。(3)实验报告只是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记录,缺少对结果的讨论与分析以及进一步的探索试验。本该塑造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科研习惯和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大学学生实验就这样完成了,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实验课本上明确地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只需要按照课本进行操作,就算完成了实验。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原理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教书”了,没有了“育人”。针对此,我们从下面两个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1.1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回归常识,在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塑造“学习是发现之旅”,而不仅仅是“为了全勤、为了学分、为了考研”,只有不断地发现、创新,社会才能前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享受和消费”,而是“创造和贡献”。教育的核心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要回归“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回归初心”地教书育人,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成长,知道如何“育人”。下面是在实验教学改革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的尝试。在学生进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静下心来,静能生慧,然后确立人生目标。在课前转变传统的“宣布规则”的教学方式,进行了“8问”的思考与回答,见图1。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的只占46.4%,而对于上大学的目标,53.7%的学生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还有学生竟然回答“没想过”。而对于思考的意义,即“做完8问之后和之前,你的感觉一样吗?”有91%的学生感觉“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2)认真思考后的目标清晰、有力量;(3)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问的目的不是答案,是引导学生思考,从浮躁中沉静下来,思考人生目标、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清晰地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关注自己的感觉。这是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中的第一步,即有知觉。学生由向外界的评判开始向内关注,这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思考不仅在课程开始前的8问,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都贯穿一条主线,即“多提问题,少给答案”,调整学生一心沉静在学习中,投入到当下实验中。
1.2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习惯
教育回归初心,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中给出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要求学生翻阅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比较,最终判断出最佳的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条件,见图2。学生要通过翻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这样不仅厘清了现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办”思考模式的一次训练和养成,是“以本为本”、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日常实验中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尝试。学生在查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交流沟通的学习习惯,而且对自己将要进行的行为开始负责任。突破传统的机械性操作,选择最合适的、科学合理的、经济环保的方案,比如在回答pH不能太小时,学生马上想到了环保问题、经济节约问题,学生开始意识到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还要对社会负责任,也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节约”的一次教育机会。这样的实验教学回归于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回归初心”。
2教育回归梦想,从“实验目的”的探索开始
以目标为导向,实验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验证知识”“巩固知识”,重要的是去应用知识,让知识服务于社会;在实验过程中应用“新理念”,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更多地要去发现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白,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落实“高等教育的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实现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的价值”。新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思考的创新人才,培养有爱国情怀、有环保意识的人才,具体的实验项目中实现这些目标,让教育教学“回归梦想”,是教师在精心备课时坚持的方向。
2.1教学目的的升级
图3是部分实验项目的教学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环保意识,激发爱国情怀的实验教学目的贯穿教学的始终。图3所示目标明确,以“产出”为导向,教学目的最终是学生“可以”“能够”“提出”等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美好,这样才可能做到选择去创造美好。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实验中,对于配制硫酸铜溶液的环保问题思考,学生们头脑风暴,提出各种建议,如减少配制体积量和配制的溶液浓度;或将0.2mol·L−1的硫酸铜溶液换成后续“酸碱滴定”实验中要用的0.1mol·L−1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或者配制成其他实验项目中所需要的浓度,即配制1mol·L−1的硫酸铜溶液,可以供后面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项目中洗涤气体使用[12]。即将一个实验的结果作为另外一个实验的起点,做到药品的再生和重复利用[13],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个方面。学生树立统筹安排的意识,塑造节约的美好品德和减少排放的环境保护理念。
2.2实验报告新设计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实验报告中,不仅仅是实验现象的详细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的真实记录和数据处理,增加对结果的分析,对异常现象和结果的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和创造,如图4是粗盐的提纯实验报告中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从图4可以看出,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后回答的,尽管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差异,但是只要选择开始这样做,对所谓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和研究,一定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定是本科教育办学方向的坚守与回归。
2.3学生评教评学来保证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学生评学评教来判断自己的教学,是否做到了“四个回归”,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是否愿意独立思考等,学生评学评教表见表1。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实验课程上是很投入的,97.7%全勤;有76.7%的学生回答在他的所有学习课程中,实验课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有97.7%的学生为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有向教师提问并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注重学生的权利和安全、成绩评价的标准方法明确、在辅助资料教学内容等方面花了心思”等评教内容得到学生们100%的认可。教师在教学中100%助推了学生看待事物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有97.7%的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100%的学生认为本门实验课程做到了“启智润心”。从学生评学评教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有成长和提升,都积极乐观地面对课程和学习,为大一新生的大学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教师回归本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教师有职业荣誉感和教育情怀,热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可以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而不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充满激情地备好每一堂课,尤其是这种容易被轻视的实践动手课程。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4]。学生在这种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体验,也是学生专业知识和品德修养理论的应用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行”的机会。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上面硫酸铜溶液的选择和pH的选择,不仅是“节约”这种文化自信的熏陶,也是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的体现机会[15]。再如在粗盐的提纯中,关于“盐的故事”,见图5,这也成为军民鱼水情的鲜明注解。同时,实验课前给学生选定一些调研题目,例如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关于盐的源起、制盐的工业原料、中国制盐技术史、历史上与盐有关的名人、海盐中的化学成分等。本校实验进行的是小班授课,一次不超过24人,故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4–5名学生。每组各抽取一个题目完成。上课前,每组选一位同学用3min时间,代表本小组汇报课题调研结果。学生通过对中国制盐工业发展史的调研,了解了中国,增强了学生的科学历史文化自信,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16]。而这些素材的选择和这些思考角度的引领,就需要教师有热爱教书育人的职业荣誉感和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国情怀,不仅需要教师回归本分,潜心专研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回归初心,一心只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梦!
4结语
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相比,尽管所占学分少,配备教师相对薄弱,但实验教学有更多的空间和灵活度,来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养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首先是教师的教育,教师潜心备课,满心欢喜充满激情地上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以目标为导向、贯穿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是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四个回归”的落实才能使教育更接近于本质。这样的教学不是为了完成多少个项目,不是为了进行多少个学时,而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涵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安全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刘艳玲 阴彩霞 单位: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 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篇2
高等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强调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需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1⁃4]。在高校实验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长久以来,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在自然科学类课程渗透极少,与实验课程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无机化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而“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无机化学”教学整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实验原理、提纯与分析、无机物的制备和性质鉴定。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多为大一新生,若对他们尚在发展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将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创新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领他们崇尚“绿色化学”理念以及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近些年,笔者所在学院的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并巧妙融合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样例。本文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为载体,发掘和融入课堂的德育资源,着重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创新科学思维、生态素养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四个方面来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一、课程有必要融入德育元素
笔者所在学校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业均开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分析与检测、生产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岗位除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等。但是,目前发现部分大一新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目的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化学实验的作用不重要,以为临近考试时只要进行记忆即可[5]。因此,在上实验课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喜欢实践操作的学生总在忙,其他学生则在旁边观望甚至聊天,没有承担具体的实验操作,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融入德育元素,使教学内容适度扩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精心的课程设计
笔者所在学院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有34个课时,所选用的教材为文利柏、虎玉森、白红进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实验》,这本教材共编写了44个实验。由于授课课时所限,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量筛选一些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实验项目。因此,给“无机化学实验”安排了六次课。这些课包括了氯化钠的提纯、硫代硫酸钠的制备、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和组成的测定、阴、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几个方面。具体的授课章节中德育元素融合点见表1所示。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亦能够通过多角度进行合理及有效融入。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首先,是实验课程的价值引领方面。例如,在实验过程中若出现实验异常、实验失败等情况,该如何正确看待?其实失败的实验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关键是学生在实验失败后要探究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而非自暴自弃,更不能抄袭或编造实验数据。要教会他们尊重实验结果,做到实事求是,诚信做人。其次,从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在讲授氯化钠提纯实验时,可把提纯实验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还可以介绍中国的海湖盐蕴藏量情况,如在30多个拥有湖盐资源的国家中,中国的蕴藏量位居第一,超过世界总量一半之上。这些典型事例的引入不仅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功课,还要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也是重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贯穿始终。比如在阴、阳离子分离与鉴定实验教学中,这些性质验证实验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任务。甚至可以根据他们所学知识,设计一道分离与鉴定的综合性实验题。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生态素养的养成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全程,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道德[6]。2009年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镉元素)等重金属污染事件虽时隔多年,仍须引以为戒,勿让悲剧重演。如在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实验中,涉及的重金属离子Pb2+、Cd2+等废液要分类收集与储存,并告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气、废渣,不得随意向下水道倾倒,不得随手乱丢,要分类回收,并由相关部门集中处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烈,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而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7]。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相关教师在给学生上“无机化学实验”课时,通常建议他们2~3人一组合作完成,并且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查找原因并做出解释。例如,在给学生上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和组成的测定实验时,实验步骤较多,且要注意的细节也很多,稍微一个细节不注意,就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影响最终产物的收率。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分工合作精神,比如有去称量固体的,有控制反应温度的,有计时的等等。做完实验后一起撰写实验报告,一起分析与总结。如果实验失败或者最终产物收率低下,学生要共同分析并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并总结实验心得与感受。对于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报告做得好的小组,老师要予以表扬。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小组间实验操作能力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激励小组内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团队精神的培养目的。
三、结语
在近几年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比较显著,学生的生态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辩证科学思维能力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得到了授课教师的高度评价。但是,怎样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使专业课程更精准、更有效地发挥全方位育人功能,还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在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或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方面下功夫。
作者:刘霞 施伟梅 廖梅香 单位:赣南医学院 药学院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篇3
目前多数高校无机化学实验主要采用教师板书讲解实验内容、演示基本操作,学生动手实验、课后提交实验报告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学生自主创新的想法受到束缚。因此改变现有教师板书演示讲授、学生生搬硬套的模仿操作这一教学形式成为必然。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已经冲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是迫在眉睫[1]。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掌控者,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与丰富。“互联网+”与传统实验教学形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实验基础不一,因材施教困难
各专业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由于高考对化学课程的要求不同,部分专业部分学生化学基础薄弱。考虑课程进度,教师只能统一授课,1~2名教师教授一个班40名左右的学生,教师很难纠正到每位学生的操作,部分学生只是模仿完成实验,遇到问题不积极提问,致使错误操作习惯养成后不易更改,后期制备验证实验学习效果不理想,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只会不断减弱。
1.2报告抄袭问题严重,学习效果差
实验课前预习报告采用书面形式上交,大多数学生照搬书本讲义,预习时并不思考实验将要做什么,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致使课堂上教师互动效果差。课后学生的实验报告抄袭问题严重,实验技能与思维方式得不到有效训练。
1.3实验课程验证性居多,创新性得不到培养
目前学生在实验课中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或者板书添加试剂来制备或验证一些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不动脑筋思考,遇到现象有误的就询问老师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课堂演示的实验基本操作,学生不能反复观看,仅凭记忆练习,致使养成很多错误的操作习惯。学生只是为了获得课程学分而上实验课,对实验课缺乏激情与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性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3]。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改变学生学而不思的实验学习态度成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
2“互联网+”模式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1改变学生预习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预习报告主要是照实验内容抄写一遍,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一概不知,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预习效果,影响实验课程学习效果。针对实验基本操作练习,教师可以提前录好视频或从慕课、爱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操作短视频供学生课前反复观看,例如常压过滤操作,学生提前观看装置如何搭建,滤纸如何折叠,思考滤纸撕去一角的目的是什么,“一贴二低三靠”具体指什么操作要点,如何操作形成水柱及水柱的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基本实验操作短视频,高效的掌握正确的基本仪器操作,比抄写书本文字更为直观。对于实验项目的预习,教师针对每一个实验项目设计合理的PPT框架,框架中既要涵括传统教学中涉及的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又要体现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多渠道合成路线、成品图示、预期实验现象、实际应用等。教师提供更多的网络教学平台(学堂在线、慕课、爱课堂)及最新科技前沿等供学生参考,学生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完成预习报告,过程中充分思考、理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预习效果得到逐步提升,从而保证实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操作。
2.2引入“翻转课堂+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是在2000年由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课堂授课时引入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设计编排,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思考预习,课中交流讨论,课后查漏补缺,成为学习的掌控者[5]。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逐渐成为高校教师所采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在学生掌握基本仪器操作的基础上引入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实验预习PPT,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增加对实验原理、合成路线等知识点的理解,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仪器操作、实验原理或合成路线等某一知识点讲解示范并录制微视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讨论并完成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路线方法开展实验,遇到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创造性思维。
2.3课后“微视频”交流,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
邀请更多的同学拍摄仪器操作或实验要点操作视频,学生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开展交流,指出同学操作中的错误,若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教师和学生在班级实验QQ交流群针对视频展开点评讨论,评选最规范的操作视频,调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积极性,直至每位学生掌握正确的仪器操作习惯。部分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慕课视频并不感兴趣,但对自己班级同学的视频观看很认真,引导学生自己拍摄视频讲解要点、规范操作,巩固学习内容。在此教学模式下,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规范的仪器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效率,从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充分结合互联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入“翻转课堂+微视频”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录制操作微视频,交流讨论,互相查找问题;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的训练与学习,可增强学生对化学应用的概念,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顺利走向工作和科研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秋平,严伟,罗军,等.“互联网+”背景下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12):159160.
[2]奚雪,刘凡.“互联网+”无机化学实验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9):6365.
[3]姚菊英.“互联网+混合式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196197.
[4]张传萍.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模式: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J].教学与管理,2015(24):7982.
[5]林永民,王涵,陈琳.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9196.
作者:周月 黄红缨 任芳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