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3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篇1

为了让农民群体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农业管理部门必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引导农民正确运用植物性农药或杀菌剂,并在农田中投放害虫天敌物种,发挥其固有优势,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真正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环保工作开展的要求,尽可能使该项工作达到新时代发展的标准,促进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提升。

1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特性与运用价值

现代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多发的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亩产量会有所下降,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经济收益,基层农户必须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主动使用高技术含量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生物防治技术可被概括为利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部分物种的生物特性,重新编辑农作物或害虫天地物种的基因,达到驱虫、杀虫效果,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消除农田发生病虫害的风险。此类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能够为现代农业生产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杀灭存留在农田中的虫卵或真菌,全面强化农作物的抗病害能力,符合我国新时代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层农户可借助政府或社会志愿组织为其提供的技术器材,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生物属性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运用多种生物在生物链中的关系,抑制病虫害的传播与害虫的繁殖,控制病虫害的影响范围[1]。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习惯于采用化学防治技术,使用飞机或喷雾剂在农田中大规模播撒农药,大量化学制剂进入农田的土壤之中,部分化学药品的毒性较大,降解速度较慢,容易影响后续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会遗留在已成熟的农作物上,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农户开始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这一全新防治技术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能够在较长时间内阻碍病虫害的传播,让农田中的高产农作物获得生物学层面的保障[2]。农户可调整化学药剂的用量,避免害虫对化学药剂产生较强的耐药性,根据自身需求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批量种植高产农作物,建立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频率,保证农田周边的水体环境、土壤环境不受化学药剂的污染,使得农业生产基地周边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2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步入新时代以来,生物科技获得快速发展,科学家发现了农田中常见生物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多项有价值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完善了农业病虫害治理体系。例如农业专家可在生产活动中指导农户在农田中投放蚂蚁,使蚂蚁捕食危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蚜虫、毛虫等害虫,不断总结生活经验,推出全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让害虫的天敌捕食农田中大量繁殖的害虫。生物学家开始研究诱变处理技术,修改农作物菌株中的基因,强化其抵抗真菌侵蚀的能力,并对农田中的害虫进行滞育诱导,降低害虫的繁殖速度。生物学家与农学家通力合作,在实验室中找出了多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与能够杀灭有害真菌的微生物,通过在农田中投放此类物种或微生物,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避免化学药剂伤害农作物,提升农作物的生长率与存活率。基层农户可在市场上购买农用抗生素或生物制剂,在农田中播撒此类生物制剂,可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的繁殖[3]。21世纪是生物防治的世纪,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使广大农民掌握生防本领、有效防治病虫、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是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重点。

3在推广普及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3.1见效慢,时间周期较长

多数生物防治技术在投入使用后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其使用效果,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基层农户必须多次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在农田中投放害虫天敌物种,并基于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制剂作为补充,农作物在接近成熟时,农户才有条件评估、检测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部分农户习惯于同时使用化学药剂与生物防治措施,导致二者发生冲突,化学药剂用量过大,使得大量农作物死亡或停止生长。盲目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超标,造成饮食中毒事故及生产性中毒事故,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由于防治成本增加、防治措施作用周期较长,基层农户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显著下降。

3.2农作物生长环境不稳定

我国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华北、华南、东北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着迥异的生物特性,同一种生物防治技术无法同时应用于多个地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的流行规律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的干扰与影响,缺乏稳定性,无法还原实验室中的条件,一部分生物防治技术在实践中无法取得理想效果。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大量外来有害物种进入我国,部分害虫的繁殖速度较快,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防治难度较高,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学专家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应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生物防治措施。

3.3宣传力度薄弱,知名度不高

有关部门并未面向社会各阶层宣传新发明的生物防治技术,此类先进科技的知名度较低,农户无法在生产基地周边的市场中购买到低价格的产品,习惯于采购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化学制剂,无法在短期内接受新推出的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管理部门并未制定完善的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预案,宣传力度薄弱,部门可用经费较少,难以完成计划中的面向广大农民推广生物技术的目标,技术推广速度较慢。一部分农户过度信任化学防治方法,无节制地使用农药或抗菌药剂,导致土壤环境、水环境受到污染。部分农民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引入农田中的有害物种或外来物种。

4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类型

4.1植物性农药

为保护土壤环境,避免地下水被化学制剂所污染,必须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用量,重点修复农田的土壤环境,使用包含环保型、可降解物质的生物制剂,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修复被化学药剂破坏的自然环境。例如农户可在农田中播撒含有大量油菜素内酯的药剂,有效杀灭寄生于农作物根茎部位的害虫或土地中的虫卵,多数植物性农药具备抗菌、灭虫效果,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无法修复的负面影响,其市场价格较低,可支持长期存放,农户通过使用植物性农药,可解决农药残留、土壤环境受损害等问题。植物型农药主要是指生物学家从常见的植物中提取出具备抗菌功能的化学成分,并将其经过消毒处理后,制作而成的高性能灭虫药剂。农户可自行将白花、兰花等植物的根茎碾压成粉末,并将其和碱性药剂、纯净水进行混合,制作成高浓度的生物制剂,在棉花田中播撒此类制剂,可在短时间内杀灭蚜虫或其他类型害虫。多数植物性农药取材于自然界中常见的植物,如花卉、灌木类植物等,具备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人类、畜类或其他类型植物的毒性较低,能够干扰害虫的正常繁殖,使得寄生于植物根茎或花叶等部位的真菌停止生长,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侵染。在防治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常见的黑胫病、烟青虫时,基层农户可选择使用含有紫罗兰花提取物的生物制剂,抑制害虫的生长,

4.2害虫天敌

为防止病虫害对农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影响,农户必须正确运用多种生物防治措施,在种植农作物的露天农田或蔬菜大棚中投放能够捕食害虫的鸟类或昆虫。在运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农户必须需要准确把握害虫在自然界中的天敌物种的生长规律、生物属性,找出一年中的最适防治时期,使得天敌物种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并达到有效防治种群量,全面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降低病虫害的防治成本,实现此类害虫防治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可有计划地培育食虫虻科昆虫或能够捕食害虫的草蛉,此类昆虫能够自发地捕捉农田中的害虫,自身并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能够在生物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农户还可把握技术要点,选择性地引入全新的生物防治技术,即能够寄生于害虫体内的寄生虫,如寄生蜂、微孢子虫等,此类寄生虫可吸取害虫体内的养分,使得害虫在短时间内死亡。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农业基地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农作物的生物属性差异较大,无法同时使用某一类天敌物种捕食农田中的害虫,为保证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农户必须在了解常见害虫或致病菌的传播规律、生物特性之后,再选择适当的昆虫天敌进行防治,

4.3微生物防治技术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学、生物学研究的进步,科学家发现利用生物原理调节害虫的新陈代谢方式,可有效防治常见的病虫害,延长害虫从虫卵到成虫的发育周期,利用微生物扰乱害虫的新陈代谢系统,使之停止生长与发育,让害虫逐渐停止进食。生物学家与农学家将能够扰乱害虫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制作为生物药剂,使得农户可随时随地在农田中播撒此类药剂,抑制快速蔓延的虫害。例如在防治玉米田中常见的钻心虫时,可选择播撒带有阿维菌素的药剂,使得玉米内部产生对害虫有毒的分子蛋白质,杀死啃食玉米枝叶的害虫,控制钻心虫的爆发。被用于制作生物农药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细菌、真菌、病毒、拮抗性细菌、益菌等种类,目前生物学家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多达5000种,对防治瓜、菜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软腐病、黑斑病等均有良好防效,应用前景广阔。科学家可利用人工培育方法在实验室中对能够抑制致病菌繁衍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将其制成可延时投放、长期保存的菌粉或菌液等农药制剂,多数微生物制剂能够在农作物的表面迅速分解.其对害虫天敌物种的杀伤性较小,不会污染土壤环境、水环境。据各地田间试验观察,批量使用以阿维菌素为代表的微生物药剂后,田间害虫的实际数量明显减少。

5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时应把握的要点

5.1做好前期布局

为提升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保证多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基层农户必须把握不同类型农作物对发育环境、生长条件的要求,研究其对常见病虫害的抵抗力,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基于调查结果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运用基础性的农业生物技术,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合理搭配多种农业要素,将多种经济作物混种在一起。例如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中,农户可将大豆和玉米进行混种,改善土壤微环境,大豆的根部可吸收玉米胞芽所提供的养分,强化双方的抗病害能力,起到生物防治作用,进一步提升农田的利用率。农户可根据不同地区农田的环境属性,做好提前规划,制定具备较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利用植物自身特性,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5.2把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农户应当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评估所在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把握病虫害的传播范围、生物载体类型、负面作用大小,按照相应规律调整生物防治计划,提升微生物或抗生素的用量,预防各类具备较高危险性的病虫害,在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健康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降低土地的负载率,控制生物制剂的使用范围,降低农户的经营成本。例如在治理农田中的虫害时,农户必须提前了解害虫的生物属性、生长规律、发育条件,引入可快速繁殖的害虫天敌物种,在农业大棚中出现蚜虫等害虫时,可引入黄蜂等物种,做好配套的防治工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4]。农户可基于客观的生物学原理,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各种治理手段,提升病虫害的治理效果。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对作物生长的环境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调节,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消灭农作物遗留在农田中的残渣,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稳定环境,消除可能导致病虫害快速扩张的不稳定因素,如光照条件不佳、农田废料堆积过多、土壤肥力不足等,农户可根据地形分层种植农作物。

6面向现代农业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策略

6.1做好社会宣传工作

生物防治技术具备毒性低、可讲解、无公害等基本优势,可修复受到破坏的农田土壤环境与水环境,是基于现代科技构建的高技术含量绿色产品,为提升农产品产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运用生物防治技术[5]。为提升生物防治技术的社会知名度,有关部门必须组织涉及范围较广的社会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农村告示栏等平台投放有关生物防治技术的相关信息或广告,让农户了解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价值使之斥资在市场上购买国产生物防治技术器材与设备,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6.2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活动

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必须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让基层农户获得系统性的培训,培训主题为“怎样正确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政府必须主动帮助广大农民群体,为其提供免费的教育服务,传授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用经验,使之全面了解生物防治技术的内涵、属性、使用价值,提升对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可集中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基地周边建立大型示范基地,面向广大农民展示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效果,推出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开发出一小块田地,并在其中批量种植多种农作物,将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其中,以实际结果来检测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其实际应用效果,应加大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力度,提高农民对其的了解和接受度,保证农业发展走上文明化、现代化道路。

7结语

相关农技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能够用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生物学知识,并将生物防治技术合理地融入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不同环节之中,提高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果,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我国要在把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努力研发出更为高效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作者:刘锦如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城街道办事处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篇2

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产品产量、质量,会直接受到农作物生长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影响,如果没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作物在病虫害的影响下产量会直线下降,甚至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死亡。不同农作物所面临的病虫害具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方面,必须结合农作物的基本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3大粮食农作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所种植,因此以这3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全面分析。

1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1.1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害较重,其中以穗颈瘟为害最重,产量损失最大[1]。为此,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良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中心环节。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类型不同,选用适宜当地抗病良种时,需在当地进行品种抗病性的观察鉴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抗病害品种。此外,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每667m2用三环唑20~25g或稻瘟灵28~40g喷雾防治。

1.2水稻纹枯病防治

纹枯病可以在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进行防治,每667m2用24%悬浮剂20~25mL,兑水50~60kg;农药可选择噻呋酰胺,采用叶面喷雾的方法,该化学农药的持效期较长,在水稻全生长期只需施药1次,即在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进行防治,每667m2用24%悬浮剂20~25mL,兑水50~60kg,保证农药喷洒均匀。

1.3水稻稻飞虱防治

应用药剂防治要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防治适期是2龄若虫盛发期。可使用扑虱灵(噻嗪酮)在低龄若虫盛期喷雾,药效长达30d,且对天敌较为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物;当百丛虫量达到每667m2有1500~2000只时,每667m2用噻嗪酮7.0~10.0g或吡虫啉1.5~2.0g兑水50kg,针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1.4水稻白叶枯病防治

白叶枯病是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类型,主要侵害水稻植株的叶片,导致水稻生长受到影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在水稻三叶期和移栽前5d各喷施1次10%三氯异氰脲酸500倍液,预防该稻田发病;在发病初期每667m2用叶枯唑30~40g兑水50kg喷雾防治,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0倍液,均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遭遇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后,水稻叶片损伤严重,应及时喷施上述药剂,防止白叶枯病进一步扩散。

2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1小麦根腐病防治技术分析

当小麦出现根腐病时,小麦植株会出现较易拔起的现象,但小麦的根系没有全部腐烂,会导致小麦出现倒伏和白穗等问题。针对该病害的防治,先要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播种时机进行播种,并加强基肥施撒,保证小麦根系发育时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从而促进小麦根部的生长发育。化学农药可以使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每667m2使用50mL,兑水40kg,将小麦种子进行浸泡,还可以采用喷洒的方式,每隔7d喷洒1次药剂,确保小麦能够充分吸收药剂,从而提高小麦种子抵抗根腐病的能力[2]。

2.2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小麦感染纹枯病后,其根茎会出现灰白色和类似云纹状的病斑,病斑会从小麦植株表面逐渐向根茎内部进行扩散,进而导致小麦植株死亡。小麦纹枯病的防控措施是要先选择对纹枯病抵抗能力较高的小麦品种,结合当地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保证小麦能够正常生长。在小麦播种前可用咯菌腈悬浮剂、戊唑醇悬浮拌种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拌种,小麦生长过程中合理施用氮肥、磷肥、钾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进入拔节期后可适量使用苯甲·丙环唑乳油,都能够对小麦纹枯病进行很好的防治。

2.3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蚜虫是小麦在播种期间最易出现的虫害类型,一般发生于土壤肥力较好、水分充足、小麦长势较好的小麦种植田块中,蚜虫会啃食小麦的叶片、果实等,导致小麦植株受到严重破坏。小麦蚜虫防控需结合蚜虫的生理特点和为害特点,一般在每年的3月初需进行田间检查,如果发现存在小麦蚜虫病害,每667m2使用20%菊马乳油80mL,兑水50kg,在露水干后或下午均匀喷洒,如果蚜虫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可喷洒15%吡虫啉混合喷雾,兑水100kg,均匀喷洒在虫害为害区域,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4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一种基本类型,俗称“黄疸病”,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及叶矮病3种,在我国大部分小麦种植产区都会发生,具有较大的为害,且防治难度较高。针对小麦条锈病,需将抗条锈病能力优秀的小麦品种选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积极引进多种抗小麦条锈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充分挖掘当地品种的抗小麦条锈病资源。还可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在适合的地区将小麦播种时间延后,从而避免小麦关键生长阶段和小麦条锈病高发期重合,降低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此外,当小麦条锈病的病叶率为1%~2%时,可用丙环唑乳油或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粉锈宁乳油喷洒。如果病情严重,可在10d后进行第2次喷药,从而能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3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3.1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

在玉米大斑病发生初期,需及时清除被感染的叶片,防止病菌扩散,将病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已经发生严重的大斑病病害,要在当年彻底清除玉米田间的病残体,并对玉米田地进行集中处理,下一年需轮作其他作物。在药物治理方面,可以选择高脂膜增产剂280倍液组合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3~75mL/667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脂膜增产剂280倍液混合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等喷雾,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2玉米螟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主要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如黑卵蜂、瓢虫、步行虫等,可以有效杀死玉米螟,且不会对玉米产生伤害。例如,可用螟虫长距茧蜂,每667m2投放2700只左右。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防治的措施,1%率硫磷颗粒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每667m2用1~2kg拌5倍的细沙土混匀撒入发病部位,或用2.5%杀螟灵1号颗粒剂250g拌细砂3~4kg,每株1g撒入心叶,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采用0.1%功夫颗粒剂拌10倍细炉渣,每株1.5g撒入发病部位,都能够有效杀死玉米螟虫害[3]。

3.3玉米蚜虫防治措施

玉米蚜虫在我国大部分玉米种植产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为害,是威胁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病虫害类型之一。玉米蚜虫会啃食玉米植株及果实,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受到影响。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玉米蚜虫,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采用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蚜狮和蟹蛛等昆虫捕食蚜虫,从而达到抑制玉米蚜虫繁育的效果。此外,针对玉米蚜虫最为有效的是化学药物防治措施,可以采用颗粒剂农药进行治理。在蚜虫盛发前,每667m2采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0kg撒于玉米心叶内,或15%毒死蜱颗粒剂300~500g,按1∶35左右的比例拌细沙土后均匀撒于心叶内,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还可选择农药喷雾的治理方法,选择12%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0%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液、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6%噻虫嗪水分散剂5000倍液等喷雾,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4]。

3.4玉米黑穗病防治措施

黑穗病是玉米病害中最为常见、为害最广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黑穗病的症状一般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病株的雌穗会明显变小,不会吐出花丝,雄穗会变成一个较大的黑粉苞,后期玉米的苞叶会破裂出现大量黑粉,导致玉米颗粒无收,是一种为害较大的病害。针对玉米黑穗病的防治,需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当发现病穗时要及时进行清除,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和蔓延。如果发生大面积的黑穗病,在下一年要进行集中消毒,之后可以与豆类作物进行轮作。药物防治可以采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kg拌种200kg,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kg拌种125kg,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kg拌种500kg,或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kg拌种330kg。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4种。其中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符合绿色化农业建设目标,但是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效果相比于化学农药防治,起效慢且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是一种需要长期使用的防治手段。化学农药防治起效较快、综合效果较好,能在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农药会对农作物、土壤及水源等造成一定的污染,且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增加病虫的抗药性,导致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逐渐降低。综合来看,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必须结合农作物的基本情况及当地农业种植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坚持多项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式[5]。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出如下4项建议。1)农业防治优先。通过掌握当地农作物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对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及发生特点作出预测,在种植前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并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避开病虫害发生集中期进行种植,结合高质量的田间管理工作,有效防止农作物多种病虫害问题发生,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田间杂草去除、田间清理等工作,将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进行破坏,是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的有效手段。2)结合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但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物防治的应用频率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病虫害特征发生很大变化,且生物防治的应用成本较高,但是该防治技术依然具有良好的效果,且不会产生较大的农业污染,所以需不断优化生物防治技术。3)物理防治合理使用。物理防治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4月中旬或环境温度达到15℃以上时挂灯,每2hm2设置1盏,每日20:00到翌日5:00亮灯;还可采用性诱剂进行防治,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等。诱捕器有水盆诱捕器、粘胶诱捕器和干式诱捕器等类型,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化学农药防治精准控制。化学农药对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最为有效,但是会造成一定的农业污染问题,所以在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技术时,需做到化学药物精准控制,采用靶向药物投放的模式,防止农药大规模喷洒,通过科学的农药使用控制,在解决病虫害的同时,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5结语

分析水稻、小麦及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的具体病虫害防治措施,同时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提出多项建议,希望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崔国庆 单位:东明县渔沃街道办事处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篇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发展,当前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农产品总量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在农业种植管理期间,需重视病虫害预防管理工作。菏泽市病虫害种类较多,发生范围较广,危害较重,要想促进菏泽市农业持续发展,就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病虫害问题。本文分析了菏泽市农业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农业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辖8县1区,是山东省棉花、粮食、蔬菜及油料的重要产区,病虫害种类较多,发生范围较广,危害较重,已经成为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市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10万~125万hm2,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290万~430万hm2,通过防治措施,每年挽回农产品损失3600万~6700万kg,实际损失1100万~2500万t。2020年菏泽市小麦种植面积为61万hm2,主要病虫害包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综合发生程度为2.63级,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75万hm2,比2019年增加36.3%。

1.1过于依赖农药

很多地区在防治工作中主要运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虽然见效较快,但是长时间使用会让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土壤质量,破坏土壤自我修复能力。长期运用农药进行防治,会增加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加剧其他外来物种的入侵。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农药,会使得农作物表面残留较多的农药,影响人们的健康[1]。

1.2对于防治知识缺乏了解

目前,中国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较为完善,基本上适应了农业生产要求。但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普及度不足的问题,很多生产者对于防治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并未有效掌握各项技术,导致防治工作成效较差,对于病虫害防治具有消极影响。

1.3管理工作不到位

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管理技术方法不同。在种植前,很多农民并没有合理处理种子,导致后期发病率较高[2]。应结合农作物实际生长状况,预先处理好有病虫的种子,确保科学选种。

2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措施

2.1加强监测预警

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就要加强监测预警工作。首先,全面发挥病虫监测点的作用,规范实施系统调查。发动各种防治服务组织,实施大田普查,及时了解麦田病虫害发生情况。其次,监测重大病情。对于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加强监测工作。受外地菌源多、气候条件适宜等多因素影响,菏泽市2021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明显重于常年。对此,全市各级认真落实“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突出抓好“早安排、早监测、早报告、早预警、早动员、早防控”的综合措施,迅速行动,科学防控,全面推进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病情快速传播扩散,防控成效显著。由于指导有力,防控及时,没有形成大面积灾害,将小麦病虫害影响降到最低,为保障全市乃至全省粮食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确保了夏粮安全生产。后续应进一步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严格监控突发性重大病虫,如草地贪夜蛾、东亚飞蝗等,提升预警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如果暴发农作物病虫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需马上启动应急响应,采取相关措施,包括划定应急处置范围和面积;组织和调集应急处置队伍;启用应急备用药剂、机械等物资;实施应急处置行动。最后,严格信息报送。实施周报制度,每周报送条锈病发生情况.

2.2加强知识和技术推广工作,培训种植人员

为了促进防治工作的科学开展,政府和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就要落实好技术推广工作,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防治知识,普及简单的防治技巧。运用多元化的种植理念,侧重于知识和技术宣传教育,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农业科技人员和基层人员要协调配合,对于病害问题,实施多层次的培训工作。结合病虫害特点进行技术指导,帮助种植人员掌握病虫害防治方法,在技术应用中要明确侧重点[3]。种植人员是农业种植的主体,也是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养关系到工作效率和质量,要想提升防治工作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就要注重培养农业种植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提高种植人员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

2.3做好农业种植管护工作

在种植前应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考虑其抗病能力,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在播种前还需正确处理种子,晾晒或浸泡种子。总结历年发生的病虫害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优化栽培制度。此外,还要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尽可能避开病虫害高峰时期,选择害虫生长薄弱期及益虫生长旺盛期播种。结合苗木生长状况,及时修剪受害枝条,帮助苗木定花定果。为了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还需做好种植园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杂草,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构建健全的预警措施,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建议优先选择生态防治措施,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促进农业种植的健康发展。

2.4综合应用防治措施

在以往农业种植中,主要通过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但是若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就会出现生态失衡的问题,还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喷洒农药虽然见效较快,但是会有较多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上,不利于农作物质量安全,同时会影响人类健康。此外,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会污染土壤及水源,不利于农业生态平衡。要想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进行用药技术指导,推动农药减量行动。菏泽市加大农药安全作用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用药和施药机械使用知识,提升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全市安全用药水平,控制作物药害和农药残留,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例如牡丹区皇镇街道办开展科学使用农药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农药使用宣传画报、口头解答群众问题等方式,切实提高了经销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了群众农药应用风险防范意识。在防治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运用化学农药,侧重于运用物理防治方式,例如在种植园中饲养食用害虫的家禽,也可以在园内布置诱虫灯,在其周边设置纱网捕杀害虫,提升防治工作效果。运用性诱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技术原理就是人工仿生假的雌性害虫,释放性信息素,进而引诱及捕获雄性害虫成虫,减少田间害虫数量,降低成虫交配率,进一步控制害虫基数。最后,可以用生态工程技术,利用害虫天敌实施防治,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4]。

2.5加强组织部署

为了确保小麦生产的安全性,菏泽市植保站及早行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防控预案,下发技术意见,加强安排部署,指导做好全年的病虫防控工作。菏泽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相关文件,为农业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科学部署。

2.6加强早春防控工作

在落实好疫情防护的基础上,菏泽市植保部门利用多样化措施,例如在线咨询、发布预报、田间指导等,实施早春病虫防控工作。2021年2月28日,菏泽市植保站通过网络召开专门视频会议,重点会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安排部署全年测报工作重点,特别对小麦条锈病的查治做出重点安排。3月5日在定陶区南王店镇召开了早春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现场会,4月8日在曹县召开小麦穗期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会。综上所述,在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需加强防治技术宣传工作,提升种植户的防治意识,采用合理的防治方法等,提升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浅析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对策[J].农村百事通,2021(5):32.

[2]马智.浅析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1(1):92-93.

[3]温保民.浅析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对策[J].新农民,2021(3):78.

[4]刘惠芳,石景明.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18):96-97.

作者:刘博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