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学管理的优化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教学管理的优化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代教学管理的优化3篇

新时代教学管理篇1

一、研究背景分析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在文章研究的过程当中,所探讨的“教育管理”活动就是上级教育部门针对学校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乃至家长主体所实施和开展的管理活动、引导活动和调控活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在享受着变革创新平台支撑的环境之下,势必也要承受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离不开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努力和大胆探索。教育管理行为的做出主体是教育部门,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当然也可以是家长。由此可见,教育管理活动所涵盖的内容要素也是极为丰富的。如何能够在丰富对象全体的面前做好全面协调,如何能够让教师的基本诉求得到满足,如何让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这俨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众多的教育管理主体所需要全面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是通过对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以后可以看出,目前整个教育系统将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素养的提升上,放在了教育活动的创新上,放在了“双减”政策的落地上,真正在“教育管理”这一项活动当中付出的精力和心血都是极为有限的。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宏观背景环境,文章在对“教育管理”的核心内涵要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后,从重视程度的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引入、教育管理评价活动的实施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一些策略的思考和探索。其研究的核心目标就是能够为我国教育管理事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可落地实施的良好决策,从而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顺畅发展打下基础支撑。

二、新时代教学管理创新变革的意义分析

新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当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时代造成了宏观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策略的变化,因此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创新变革,其价值和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其意义主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上进行阐述和分析:一方面,新时代积极实施的线上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和颠覆,自然也为教学体系创新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支撑。而且对于教师而言,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也可以让教师更为熟悉一些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教师通过线上教学也可以实现“回放”的基本功能,让学生们没有记录下来的、在线上课堂当中没有及时追踪得到的内容获得重新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而言,积极地进行线上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线上教学管理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的构建,这都是需要关注的十分关键的内涵要素。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教学管理变革,也是丰富教育内容的一个关键方式。教师在自身的新媒体、信息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也可以实现对于教育课堂体系架构的重新分配、规划和设计,同时也可以在线上平台当中收集学生们的一些想法和诉求,这样也就为“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的实现创设了环境氛围。而且随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互融合,也可以全面提升学生们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学的导向作用更为明显。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到来让整个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在客观环境氛围的推动和影响之下,教育教学的变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

三、新时代教学管理等工作变革与转型的策略研究

(一)优化工作理念

教师在新时代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工作理念,在先进思想的支撑和影响之下可以确保教育教学导向明晰。具体来说,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需要从如下两个层面上采取举措:其一,教师要做到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充分契合当前新时代环境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新思想的渗透和引入,进行一些创新和探索,即创造出来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学生们充分感兴趣的,同时也要是和新时达发展环境高度契合的,只有契合当前宏观政策要求才能够确保教育教改方向明晰;其二,教育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也应该为广大的教师主体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同研教学、合作探究的良好环境氛围。在政策主导、学校扶持、教师努力等综合主体协同努力的背景之下,才能够确保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

技术在课堂当中的探索和应用更有其价值意义。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支撑,可以让互联网当中的丰富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新时代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同样的,在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加速推进的宏观环境之下,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要日益提升。通过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可以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管理的时间成本,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无论是从哪一个维度上来思考,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笔者在经过调研分析以后提出,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上实施和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一方面,要全面发挥数据管理的优势作用,为教学决策科学性的提升打下基础。在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学校都积累下来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让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基本发展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等,并提出一些宏观的调控策略和完善举措。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利用一些管理软件来进行线上的综合管理活动,在内部网络体系的构建之下也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上传下达的活动。与此同时,随着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现代化的交流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普及率的提升,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发挥这些APP的积极作用,如可以建设针对不同主体的微信群,“校长微信群”可以让教育管理人员及时发放通知并了解情况;“家长代表微信群”可以让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员收集来自家长群体的心声和诉求。只有信息的收集活动朝着广维度、宽领域的方向进步,才能够确保最终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育,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利用水平。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之下,教育管理人员唯有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智能化的管理平台的应用当中更加游刃有余,才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教育部门可以专门安排规划针对教育管理人员的专门化的培训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前沿的管理理念,去进行兄弟单位的调研走访。这样才能够拓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

(三)关注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养的提升

对于广大的教育教师主体而言,要想真正地让新时代的环境影响作用得到发挥,要想真正地确保有效衔接活动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就需要从思想的重视上着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有效衔接的目标导向更清晰、规划更合理。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上实施跟进: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全面了解新时代的政策要求,全面明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明晰两个核心主体以后,才能够让教学设计更合理;另一方面,在教育内部可以积极创设一个更为良好的背景,这不仅是对教师的提醒,同时也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提醒。作为教师,必须要对新时代的基本环境和主要特点有一个精准的认知,这样才能够带动行动落实的铿锵有力,才能够确保教学的严谨有度。

(四)开展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

从内涵上来进行分析,小学教学的“多元评价”指的就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实施教学评价活动,让评价的内容更加延伸、更加丰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在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引入“多元评价”的机制,不仅可以让被管理对象——教师们更好地掌握教育知识的核心要点,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们挖掘出教育学科的核心意义。在新时代,教育学科的教学发展和教学创新更是需要多元化的、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作为支撑和引导,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们对于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够为针对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创设基础。在教学管理人员当中,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的实施,不同角色价值作用的综合发挥是关键和核心。只有当教学管理人员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甚至是家长主体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的时候,才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第一,课堂评价仍旧是核心要素。教育管理事业实际上是离不开广大教师主体的支持和配合的。教育管理活动的评价和课堂当中的“师生评价”活动和“生生评价活动”也是紧密相关的。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管理评价活动的推动和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教师评价维度的经验和启发。“教师评价”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支撑。无论教学的理念如何变化、如何进步,教师都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在评价活动当中,教师的地位仍旧是需要被高度肯定的。因此,对于教育教师而言,不能够吝啬对于学生们表现的评价活动,只有当教师给予的关注不断增多的时候,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例如,对于学生们的一些表现,教师可以给出“思路可以再延伸一些”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这既是一种方法的指导,同时也是对学生们关注的表现。第二,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是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根本所在。教育管理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对教育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信息进行收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现状分析—进行问题的查摆和改进方案的制定。这些环节和要素可以说是一个往复循环的发展过程。现状分析可以让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教育活动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摆和分析可以让整改方案制定更加科学,从而确保教学有效性目标的实现。这样一个“探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周而复始循环着的。因此,判断教学活动是否获得了进步,还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评价总结。根据本地区的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不同的教学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名和级别划分,只有对每一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赋予一定的分值,通过综合计算分值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学项目的实际成绩,之后再根据先后排名拟定优化方案。当然,在对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整理分析以后也可以看出,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管理人员主体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学校发展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自身工作全面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探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育管理人员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当中同样适用。

四、结语

教育事业的创新和优化将直接关系着学生们自身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关系着社会获取人才的质量高度,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是推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有序化、顺畅化的保障;从宏观层面上来进行分析,教育管理事业的进步是支撑整个国家强大和民族进步的要素所在。由此可见,应该将教育管理活动作为一项核心重点任务来推动,要积极发挥教育管理部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价值和优势作用,让他们能够在良好教学秩序的维护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做出自己的价值和贡献。为此,文章在对新时代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意义进行分析以后,从如下四个层面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首先,要优化工作理念;其次,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再次,关注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养的提升;最后,要开展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当然,在新时代的宏观环境下,教学管理多元化目标实现方式绝不仅仅局限于如上的四点举措,还需要教学管理者们做出更多的探索,还需要教师们做出更多的努力,只有在多元主体的综合推动之下,才能够切实地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才能够让教育管理活动发挥更为明显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陈建华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教育局

新时代教学管理篇2

一、新时代教育管理的新要求

1.德育是根本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培养“高分”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标志着教育管理在新时代的第一个新要求即是注重德育管理,要求从品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角度强化班级管理,注重学生群体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营造良好的“讲品德、讲素质”的良好氛围。

2.现代化是方向

教育现代化有多个层面的含义,从教育资源的现代化聚集、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到学习型社会的建成,深刻表明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必然要求,同样包括教育资源的多元、基础设施的完善、先进的师资队伍,以及更好更持久的学习氛围,这都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同样也是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二、当前教育管理中的“尘垢”

1.管理目标的应试制本位

当前教育管理依旧是老生常谈,应试教育已被社会诟病良久,但却不得不提。应试教育之所以是当前教育管理的“尘垢”,究其原因在于多年来,应试教育已成为教育管理的目标,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管理体制下,应试教育的管理目标直接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管理者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群体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二是重视学生日以继日的苦读,而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成长;三是在日常管理中出则分数,入则排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可预估的影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培养百害而无一利。可以说,以应试为管理目标是当前教育管理最大的“尘垢”。

2.管理手段的功利化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管理还呈现出一种功利化的管理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学生群体的区别对待,对于家境好、背景不俗的学生群体采取多包容、多宽待、主动教导的管理方式,对家境一般、背景普通的学生则是采取大水漫灌式的管理,不仅不问家庭情况,还忽视这一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二是管理手段的功利化趋势,即过分注重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进行管理,多数教育管理已形成了物质激励高于精神激励的管理模式,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的奖励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管理的功利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习风气。

3.管理过程的离散化发展

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不仅仅是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等管理层的管理,更多是要涉及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科任教师的课堂管理。但就目前而言,许多教育管理是分散化的,是离散的,管理的核心不凸显。一是校长层级的学校管理过分注重维稳,安全生产固然是第一,但教育是学校的核心,不敢管、不让管成为了许多教育管理的一大特征。二是教师层面的班级管理,大部分的任务交付给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多数是采取观望的态度,甚至有些时候还忽视自身课堂的管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整体形势。

三、新时代优化教育管理的可行路径

1.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一是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二是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管理的新要求。新时代教育发展以现代化为方向,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指导先进的教育管理实践,优化教育管理。

2.紧跟政策落实德育考核

一是要坚定不移的吃透德育政策。当前对于德育考核落实的最大障碍在于,德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让教育管理者无所适从,多数会因“德育没有分数考核”“德育不能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等等而选择德育考核的形式化。本质上还是没有将德育政策吃透,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悖的。教育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德育与建设社会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大胆推进德育落实落地。二是要坚定不移的落实德育考核。所谓德育考核是指在推行德育过程中,对德育教学管理结果的考核和检验,以此验证德育方法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恰当与否。当前德育推进的缓慢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对德育考核的形式化和走过场。教育管理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划分,一方面,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德育考核政策的落实,针对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安情况,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德育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管理主体,学校要对教师德育工作、学生德育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并且将德育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进行挂钩,真正落实德育发展。

3.牢记初心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要创新管理思维。牢记教育本质,牢记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初心,坚守教育岗位,真正从为学生着想、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角度创新管理思维,不再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框架,大胆借鉴国内优秀名校在教育管理中的先进做法,大胆谈论和吸收国外名校的可取经验,真正实现教育管理在思维上的高潮迭起,而又平稳落地。二是要创新具体管理手段。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固化管理模式和僵硬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应当进一步推动实施实施动态的管理,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果;以“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为指导,大胆推动学校管理层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积极借助社会多元力量和社会资源,强化教育管理;并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实现全方位线上线下管理,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齐心协力完善班级管理

一是提高教师管理地位。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班主任,还要高度重视科任老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但同时科任教师对于班级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观察以及动态的把握有着独到的视角。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每一位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打破班级管理只是班主任职责的狭隘认知,积极鼓励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二是畅通沟通渠道。新时代教育的优先高质发展,畅通的沟通渠道必不可少。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沟通应当通过学校推动,建立畅通的管理层与教师之间、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便于学生和教师及时就管理反馈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则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电话、微信、家长会等形式,打破沟通的形式化,真正就学生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未来发展等进行有深度的、有高度的沟通和交流,从外部的视角推动教育内部管理的优化和完善。

作者:谢志海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教师进修学校

新时代教学管理篇3

2018年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加快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性格特征、时代责任等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全面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着崭新的问题与严峻的挑战。因此,新建应用型高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尝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并优化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一、当前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新建应用型高校多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由一所或多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升级转型而成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特色应用型学科建设和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通了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流动的学历壁垒,已发展成现代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大多数新建应用型高校是由专科院校升级而成的,面临着由专科教育管理向本科教育管理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高校一般设有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团委、后勤部、保卫处等部门,负责学生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同时,还设立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将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细化,但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变和提升。目前,新建应用型高校仍秉承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虽然经过了多次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上下行政级别的服从和管理,高校领导、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多控制和主导,少沟通和交流,且未形成成熟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导致高校行政机关难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个别制度规范陈旧过时,不能正常运行,部分行政人员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效果不佳,导致整体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足。

(二)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

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成绩相对一般,理论课程较少,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时间和机会,民主法治以及个人权利意识较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新观念的影响。当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权益被不公正对待时,会通过各种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考验。虽然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法制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还不够明确。这里的法律关系是指学生们在校日常行为中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于法律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根据法律规定,学校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行政关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缴纳学费获得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学校与学生之间又具有契约关系,在这个视角下,学校和学生之间是民事法律关系。目前,虽然《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我国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但这只是一个宏观上的规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经常出现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不明晰的问题。

(三)管理队伍建设不够科学

新建应用型高校为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大量引进优秀的教授和博士,招聘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支持校内教师的进修和再教育,但仍存在原部分教师专业不匹配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等问题。由于新建应用型高校大都规模较大,学生数量较多,部分院校为了在短期内快速发展,盲目增设专业,导致相应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学生的教育管理缺失更加明显。同时,部分院校沿用原来专科时较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不能相互转岗,无法使人员到适合的位置,当缺乏专业教师时,只能聘请其他学校的研究生甚至是还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来授课,导致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效果都无法保证。另外,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立德树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传统的“控制式”教育管理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有一些教师仍然按照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四)管理方式的外部适应性不强

新时代背景下,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较为全面,课堂主渠道、网络新媒体、第二课堂活动等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但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教育管理内容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但是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对这种变化的应对却显得比较滞后,即外部适应性弱。多数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依旧以硬性要求与规范化制度管理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管理效果,但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当一些学生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行为时,高校管理人员经常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因时施教,反倒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外部适应性弱,则难以适应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复杂性。

二、新时代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优化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建应用型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管理理念,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学生崇高道德品行的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者应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而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前进。

(二)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

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核心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有助于高校有序运行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学术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比较少。因此,在强调加强学校行政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注重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分离,建立尊重学术自由、鼓励科研创新的管理体制。新建应用型高校应改变原来的管理组织结构,改变原来的管理幅度过窄和层级过多的状况,构建幅度增大、层次减少、信息传递快速的管理组织结构,以发挥下层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更合理化的管理结构的形成。通过建立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民主建设,以实现民主化的学生教育管理,让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从而加强监督反馈,提升教育管理实效。

(三)构建多层面的管理互动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全面提升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能力,离不开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多层面的管理互动机制,可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改善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新建应用型高校应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构建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机制。一是构建产学研互动机制。新建应用型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当地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周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订单班”等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二是构建多方交流互动机制。从制度上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如设立导师制度、班主任制度等,通过制度规范,来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交流联系,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三是构建多元校园文化互动机制。新建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等为主导,但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在开放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文化根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四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新建应用型高校应依托社会实践,推进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模式的互动以及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来加强学生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奠定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基础。

(四)加强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依法治校,必然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首先,确立法制化教育管理观念。长久以来,陈旧的学生教育管理观念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并未足够关注教育管理法制化。因此,加强完善学生的管理活动法制化,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注重法制精神,注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课堂教育等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应教会他们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新建应用型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与高校之间发展出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与高校管理者的行为。

(五)加强双师型管理队伍的建设

新建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在新建应用型高校中,人才培养更倾向于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双师型师资是尤为重要的教育者。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有内培和外引[3],根据学科发展,科学建设好双师型人才队伍。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是辅导员,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加强辅导员的思想建设,加大辅导员对学生的全方面指导和教学,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辅导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六)建立全面和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

完善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应坚持一定的价值观,秉持服务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观念,科学地组织学生教育管理。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制定学生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保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科学性,使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和学生成绩的考察,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历练和品质的养成,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4]。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控制是学生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实施的重要部分。评价体系应能深层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学生通过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自我满足的成就感,促进学生选择遵从于内心和发自肺腑的道德行为,让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方向和自我激励,最终充分实现自我控制。

(七)形成和谐的管理模式

和谐管理是一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和谐理论和思想在管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它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人本主义。和谐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各种方法使各子系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使事物整体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以人为本这一基本方针,确立了在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关注于人的主观性、主动性。在新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和谐的管理模式,是要将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育管理的核心,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和实际需要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服务,从生理、心理、情感、自尊等多层面和入学、学习、实践、毕业等全过程,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应将教育、管理和服务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一是给予经济困难的学生以资助,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扩大资助信息的发布渠道,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他助、自助与互助方式,走出心理困境;三是关注就业困难的学生,健全就业信息网络,提供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咨询等服务;四是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分阶段、分层次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结语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用全新的思维来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管理模式,实现教学相长,让高校的管理与服务相辅相成,真正使高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释放青春激情、放飞青春梦想、追逐青春理想的地方,促使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逄丽红,于春洋,杨志昌.论构建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0-32.

[2]胡岱鹏.浅谈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7):74-75.

[3]赵振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究[J].高教论坛,2018(5):38-40.

作者:郑日辉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