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索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索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索3篇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篇1

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基础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调整,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中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学创新,需要针对教学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在该项措施实施的时候,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主体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因此,在此种教学背景下,有必要分析研究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路径。

一、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任何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性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整体的客观环境,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高中生物知识,在学生学习方面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相对于初中生物学习,高中生物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可以促使学生能力充分的发挥。其次,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教学模式,即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应当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这也是高中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体制的改革,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二、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

1.重视实验探究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对于实验学习而言,实验操作是重点内容。教师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出了高中生的素质与能力。如,教学“探究酶的特性”,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让学生按照实验基本的步骤,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计划,进而得出结论,分析并讨论。在整个实验教学活动实施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验操作的时候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酶的特性可能会有哪些?随后经过实验步骤来探究。在整个实验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步的操作必须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防止实验出现漏洞,在实验操作的时候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各变量具有一致性。从本质上来说实验操作就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个过程。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视实验探究学习,也就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促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所有教学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所有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时候,可以将这课的结果告知学生,随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追本溯源,促使学生能够探索植物组织培养的本质,也就是植物的全能性。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难点说出来,并积极寻找方法来解决,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变现,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进而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邹礼枞 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篇2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东风劲吹的趋势下,自由的数据资源正成为各个生产领域热捧的对象,在教育行业也兴起了信息技术的风潮,大数据正在引领着教学迈向一个更加崭新的领域,实现教育的全面信息化。在高中生物学科的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标杆,以“分数论”为最终目标,难免陷入了“应试”的怪圈,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极其不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生物教学逐渐成了课堂重要的载体与抓手,在大数据海量资源的辅助下,能够实现抽象至具体、呆板至生动、间接至直接的转换,让生物学科变得更加灵动、有趣。

一、教育大数据理论

教育大数据理论是指面向教育全过程时空的多种类型的全样本的数据集合,包括教学行为大数据、教学资源大数据、教学评估大数据、教学管理大数据等。该理论主张运用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推动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更新教师的传统教学框架与思维,具有分层性、规模性、多样性、预测性、阶段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中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力的效果甚微,不能够形成对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有效评判与诊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力,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大数据理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不断地采集、分析、加工与处理数据,充分地研究教学现象与学习行为,提高甄别与筛选的能力,优化教学策略,归纳与总结在教学中的普遍性规律,推动教育走向智能化、精细化,真正地适应当代的教育所需。

二、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模式存在的“迷雾森林”

传统教学方法中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提高中学生能力的效果甚微,尤其是高中生物学科,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转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颇,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堂言”“满堂灌”的问题屡见不鲜,“唯分数论”的理念至上,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未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生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抽象性,一些逻辑差的学生不能够充分地领悟生物的内涵,长此以往,就会在生物的学习上越来越失衡。除此之外,多数的高中生在生物上缺乏创新的能力,更依赖于教师提出问题与讲解问题,以教师为“真理”“正解”的标杆,缺乏质疑的精神。

三、大数据与高中生物课堂案例教学的整合

在新的教育视域下,大数据逐渐走向了课堂。高中生物课堂在设计、授导、研习、评估和辅导五个部分中分别强调“精心”“精细”“精炼”“精准”与“精益”,通过海量的数据资源找到了可操作性与互动性实现的契机,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创设接近生活层面的生物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联动线上线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一)基于大数据量,开发猜想性案例,培养学生辨别分析、鉴别真伪的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以指数型不断的增长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十分丰富,各种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难辨真假。在海量的数据中如何检索分列出所需要的信息,有效辨别信息的好坏真伪,是人们能够实现高效学习与生活的关键。通过构建猜想型案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辨真假。所谓的猜想性案例并非教师依据教材所凭空臆想的内容,由于当下技术与认知的限制,导致某些微观物体或现象还不能够被完成解释,专家学者通过构建模型,试图阐释某种实验现象或结论的原理。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往往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猜想性案例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教师教学的“雷区”,囿于其理论不完善、结论多元化,向来饱受争议,许多教师在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以一笔带过的形式。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猜想型案例具有传统案例所不能比拟的优势,通过罗列不同科学家的猜想,从中进行分析、对比、优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性。如,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一课中,课上所介绍的几乎都是权威的“流动镶嵌模型”,因为其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被证实该猜想符合科学依据。而在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中,可谓百花齐放,还包括了三明治模型、晶格模型、板块镶嵌模型、脂筏模型等。在该章节的授课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比较这几种模型的作用机制,来引领学生判断哪一种模型才是优势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无须刻意强调流动镶嵌模型的权威,而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二)基于现代化网络技术,开发主题性案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点击次数、时间长短、浏览次数、正确率等内容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中的易错点、难点、重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培养是整体的教学趋势。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开发主题性案例,能够实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与兴奋性。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是用同一个生物案例来阐述生物现象,而这限制了思维的活跃空间,不能有效针对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的知识广度与兴趣视角。可能利用大数据就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地捕获学生的浏览兴趣,进而向学生推送相关内容。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搜集、整合与开发符合不同学生个性的生物学习内容,将充分用于网络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基于相关性原理,开发相关性案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来达到所预设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基于结果上的迁移,本着“提出案例——设置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拓展升华”步骤,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在获得了结论或得出了结论之后,将之直接迁移至其他的案例中,实现了所谓的知识迁移,这样一来,他们习惯性地先得出结论、获得答案,再进行知识的推“己”及“人”,与其说是知识迁移,不如说是知识运用。在大数据时代,学生更需要的是基于案例自身的迁移,由于其所产生的价值而导致的迁移。如,在“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中主要包括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教师在这一章节的授课中往往会通过生物学史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引用资料来提出问题,将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进行再现,针对这个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进一步采用测交法来验证假说最后获得结论。事实上,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者之间的维系依赖于假说演绎法。教师完全可以在讲述完基因的分离定律之后,在告知实验方法、不得出结论的情况,抛出第二个定律的实验问题,让学生在两个实验之间寻找关联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设计实验,提出假说,提出测交的方法,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教师在不断尝试着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启发,才能厚积薄发。

四、大数据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一)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标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被赋予新的概念,要突出基础性、普遍性与发展性。通过大数据这一助推剂的辅助,生物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生物资源与信息的渠道,通过海量的数据资源,能够展现灵动而又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个性化、交互式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平台,实现新课标个性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基本理念。对于教师而言,大数据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是获取最新教育信息与资源的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以大数据为主的导学比起单纯的说教要更有趣、好玩,除此之外,大数据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网络还能够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深化内容的理解。

(二)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教育方式是动态演化,随着时代的更迭,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而不能拘泥于传统、受制于陈腐。大数据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二者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地破解生物教学的瓶颈,将单向演化为双向互动,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大数据所营造的可视化学习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维度、全方位地感知生物的魅力。通过方式的革新,可以避免就高谈阔论理论的枯燥乏味,有效地实现“教”与“学”两者的互动。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上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力、赋予高中生物课堂以更加灵动的表达,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大数据在其中所能发挥的重要意义,有效优化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归纳与总结其教学中的普遍性规律,推动高中生物教育走向智能化、精细化,在趣味、可视化的引导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作者:王敏 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篇3

高中生物教学是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自然学科课程之一,在传统的各项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普遍重视生物理论教学,重点关注于开展生物进化原理、动植物理论和自然生物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导致了学生对于其理论性知识掌握较好,但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特别是没有能够将生物科作为一种提升自我生态文明素养的综合课程,将其根据不同的场景开展应用。信息化视野下,各种自然科学课程教学都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虚拟现实形式进行展现,将很多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进化现象和发展脉络,用信息化方式进行课堂展现与讲解,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逻辑应用能力的训练,以自我综合素质提升为基本导向,创新教学内容,紧贴信息化发展方向,聚焦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生物习的能力,确保学生更好地做好学习准备,为生物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认识高中生物教学短板,在信息化视野下有的放矢开展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是信息化背景下与素质教育关联较为紧密的课程之一,通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指导,可以让学生对于课程产生更多的理解。由于生物课程的知识点多,概念抽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可以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进行具象化展现,这种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在提供学科知识模拟的过程中,还能形成更多的浸入式实践认知,让学生在课程中“触摸”“感受”各种生物的学科内容,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一)信息化对生物课程的挑战,为教学发展提供积极探索

信息化技术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当今世界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自然科学作为数字化最为基础的载体,承载着信息化发展的重任。高中教育是学科教育重要的组成,生物是与生活、自然匹配最为紧密的学科,只有不断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刻认识信息化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讲好生物课,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当今数字化课堂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各个课程内容、教程演示进行讲解,数字采集、数码存储、高效检索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调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更好地节约经济、人力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力。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作为科学类课程,大多数高中并没有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往往只是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大纲编制和教学设计,很多授课教师也仅限于传统的理论讲解,对于生物课程的特殊性与实践性认识不足,造成了较多的教学缺失和疏漏。特别是在信息化日益发展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必须因时而变,用信息化的发展视野开展高中生物教学,通过高效的模拟展示、生态仿真、知识编目、资源检索等信息化课程设计,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提升教学效率,较为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规范性。

(二)增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性,并用信息化指导科学教学

信息化教学管理,正是建立在高效、便捷基础上的,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的特征,不但能够方便灵活地采集、获取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学习、发展信息数据,同时也能融合相关教学信息,做到细化教学档案类型,减少录入到库的各类中间环节,用标准的信息化流程代替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监管方式,提升效率与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作为实践性学科建设,应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用实践的方式提升理论教学的掌握程度,并积极满足学生对于生物科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随着高中生物教改的不断深化,如何以学科互补和学生能力提升为现实教学导向,引领广大学生面对生物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地开展实践,提升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信息化创新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学生最终掌握生物内涵、达到学科教学要求做好积极准备,为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供全面信息化教学保障。

(三)重视生物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防止学非所用

生物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高度关注的学科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的学科内容、知识体系、应用方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必须根据现代生物发展方向和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进行精细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供大量的知识体系,但无法锻炼良好的应用能力。在信息化视野下,高中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多通过实验、实训的方式得以开展,很多高中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步骤,逐步配备了数字化生物课堂、虚拟化生物实验室等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其环境中开展部分的实际操作,但是缺乏与当前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相一致的交互性实践,有些实验内容还是数年甚至十年以前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保证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相互融合。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促进高中生物课程实验的信息化发展,将学科教学与虚拟实验这一全新的教培发展路径进行匹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生物发展领域准确互动,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目标,学以致用达到积极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信息化顶层课程设计,用实践导向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突破

高中生物课程在社会主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通过更多的相互辅助不断增强其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将生物课程内容对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就要不断地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策略,让广大学生不断通过信息化课程辅助掌握最新的生物知识,用更新的知识体系发展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一)加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设计,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

高中教育更多的是需要教授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自我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开展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备教学体系,熟悉当前生物领域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之对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去驱动生物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高中生物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对应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象,变概念为实验,根据课程特点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嵌入的重点,从而将生物学科的发展脉络用信息化的方式融入到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以学科素质培育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去伪存真地做好教材的信息化资源装载与改革工作,删节老旧的信息化内容,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更多最新的内容,形成更加完善的生物数字实验室,优化课程结构,讲理论重实践,不断为学生借实验学生物做好教学准备。例如,在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生长素的作用,可以将化学课程中的“催化剂”对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搬移到生物课课堂中,让生长素对于不同植物生长的催化作用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概念。同时,结合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这种植物界特有的生长模式的信息化展现,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认识到植物生长与自然界各种气候、环境因素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从而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植物生命调节的起源与发展演进过程。这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生命科学讲解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信息化教学管理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优化学生的学习评价

为了更好地形成适合高中生物教学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该以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生学习能力及效果评估为教学管理重点,以教学资料、学生发展、实验操作能力等数据为信息化、数字化的高中生物教学效果评判数据基础,从大数据分析着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从课程教育架构、管理层级、多元教学手段利用着手,构建高中生物课程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条线清晰地教学迭代过程,用信息化教学数据为底座,形成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更为便捷地促进生物课程在教、学、研过程中的水平,为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发展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确保在新发展理念下,信息化高中生物建设不断进入“深水区”。

三、根据高中生物课程发展,以信息化确保实验过程与教学无缝对接

学以致用是注重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本源,也是自然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丰富教学场景和动手实验环境,来为教学做好现实的规划和进一步的指导。

(一)注重实验效果,不断提升信息化虚拟的实操课程体验

高中阶段的自然科学学科学习过程,是为其未来大学专业化、个性化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其所学最终的目标是所用。所以,在学科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实用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方式,将科学教学作为不断提升学生实操素养的一个抓手,确保其实验能力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在生物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术分析,明确信息化应用目标,引导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实践、勤于操作。例如,在苏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中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课程学习中,作为抽象的概念,对此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通过实验开展其实验的复杂程度也不是一般学生物实验室可以实现的。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用虚拟实验课程让学生浸入式地用“虚拟显微镜”,完成相关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引入学生自主的实验观点,并通过实验过程可以进一步解释血型与家族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起源与成因,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走进生物神奇的殿堂,并建立优秀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发展学生的信息化思维,提升生物实践能力

互联网与大数据是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数字化课堂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当代高中教学重要的创新路径,网络化教学、信息化助力,成为高中各个学科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生物的学习,应该树立互联网信息思维,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让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同步进入自己的学习过程,优化生物的学习效果。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的信息化思维发展成为学生专业学习提升的“聚宝盆”,数字化、信息化思维模式将成为未来学生更好建立完整生物学习体系的“敲门砖”。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化高中生物教学核心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生物教学框架,重点做好学生在生态科学领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站在信息化前沿,优化高中生物综合教学效果,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高中生物教学路径。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强化实验、锻炼思维,必须以信息化的视野和学科理解力培养为先导,不断改革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总结经验,用实验助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贵.试论信息化视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1(29):75—76.

作者:孙宝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