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3篇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篇1

高等院校承担“育人”的使命与职能,新时期要想促使教育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增强高校自身的治理能力,则应当将预算意识贯穿于高校各项活动的全过程,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仍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确保预算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才能促进预算绩效管理落地见效,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意义

(一)必然性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大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成为必然趋势。一是满足国家层面提出的明令要求。顺应改革趋势,既要在教育教学、科研技术等方面领头,又要快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现转型与升级。二是满足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收支不平衡可以说是高校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近几年国家提出“降本增效”“过紧日子”等,只有改变高校以往的经费投入模式,从预算角度出发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与使用,优化资金支出模式,根据预算绩效目标展开编制、执行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高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同,以财务为主导,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始终围绕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根据高校活动项目的需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紧密联系工作计划以及效益,促使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第二,有利于缓解收支矛盾。基于预算绩效管理,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各项收支纳入预算领域,在科学的计量与分析下,对筹资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突出绩效导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缓解增收困难、支出扩大之间的矛盾,助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预算绩效理念,绩效目标不明确

公立高校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由于单位自身具有公益性的特征,目前大多数高校将侧重点放在投入与支出上,对于绩效管理不够重视,更是缺乏正确的预算绩效理念,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将此项工作交由财务,并未实现全员参与、全员重视的目标[1]。因思想层面对于预算绩效的关注度不高,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高校也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以战略为导向,设立明确的绩效目标,通常情况下只是对往年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仅仅考虑增量需求,缺少对年度绩效结果与全年规划的分析,不能以足够的标准支撑预算绩效目标。此外,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目标过于笼统,并没有具体到各明细项目中,不能实现量化问责,导致目标难以达成。

(二)预算编制绩效管理薄弱,方法不合理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是财政拨款,根据新《预算法》,在编制过程中应当将所有收支资金纳入其中,但是部分高校却存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薄弱的问题。第一,仅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进行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而且收入预算编制不全面,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难以更加准确地衡量高校投入与产出效益;第二,所选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部分高校为编制工作留有的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考虑到简单易行,多是采取增量预算法,仅考虑增减变化,并没有展开更加全面且深入的预算分析,对于根据明目申请增加预算的行为审查不到位,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被占用,使用效益大大降低,还会使绩效评价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三)预算执行监管弱化,精细化程度不够

由于部分高校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思想,对于预算执行环节的控制与监管弱化,尚未加强管控,而且精细化程度不够,执行缺乏衡量标准[2]。尽管近几年根据国家要求以及政策规定,对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资金划拨、资金审批更加严格,但是一些项目的支出较为灵活,并未针对执行过程中资金的使用设置硬性绩效指标,项目支出管理较为粗放,预算控制、分析等各项机制未能落地,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对于预实偏差的问题发现不及时,常会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另外,预算执行过程中高校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不足,不能更加具体且全面地掌握预算项目以及执行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般只能根据简单的要求对预算支出进行审查,并不能从细节入手,仔细核对预算执行中的绩效实施,还可能出现部分人员考虑利益,忽视预算准确性的行为,最终因人为因素,导致预算资金的不合理调整,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增加。

(四)指标体系指导性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由于教育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等各不相同,部门与岗位职务划分有所差异。除了共性指标还应当结合实际,设置个性指标,然而相关政策文件却对这一指标的设置不具有指导性,这种情况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所设置的绩效指标参考价值、实用价值不强,难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实际情况,最终得到的绩效考评结果也缺乏客观性、综合性。部分高校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是缺少量化、个性的指标;二是多以自评为准,却并没有严格设置相应的考评制度,对于考评原则、评价主体、指标量化、考核时间与周期等等不明确,可能因绩效评价过于滞后,或者评价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预算绩效监督力度与信息公开不足

仍有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监督力度不足,并未重点加强监管与督查,而且关于预算绩效的信息公开不足,未能实现外部有效监督。有的高校只是将部分收支项目金额简单说明,并没有公开具体的预算编制、执行等情况。尽管设立了信息公开清单,也不能使公众了解到高校预算项目的资金安排,此时社会监督的作用根本难以发挥。另外,高校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相对于预算绩效的审计监督远远不足,监督力度弱化,不能突出监督的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各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3]。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预算绩效理念,明确绩效目标

思想决定行动,对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而言亦是如此,只有思想层面予以高度重视,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4]。首先,从高校领导层开始,必须对预算绩效有正确的认识,以国家层面下达的政策文件为准,支持并总体规划相关工作,再是通过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式,强化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职工的预算绩效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念,明确各部门或者个人在其中的职责,不断强化主体责任,逐渐形成全员参与、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在共同协作之下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结合高校自身的特征,围绕总体战略,制定预算目标,强调绩效目标与各部门预算目标的相结合,与预算编制同步进行,事先完成科学的规划,将目标细化至各项目中,对应到各部门,明确划分职责范围,实现全面把控;最后,理顺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建立目标管理体系,注重各环节的紧密联系,并合理设计目标确定到落实的整个流程,如下图1所示,形成循环往复的动态管理。

(二)加强预算编制绩效管理,合理选用编制方法

第一,将所有收支归入预算管理,增强预算完整性,建立完整的预算信息数据库,强化对高校往年各种数据信息的分析,结合各项政策,对定额分配标准加以明确,并且预判涉及资金项目,以更加完整的预算编制,反映出收支情况,再实行更为客观的绩效评价;第二,规范预算编制的整个流程,注重高校各部门的参与以及配合,在共同协调与分析下,由各个部门进行部门预算编制,财务部门汇总、整合、上报、修改调整等,经上级审批通过之后,再进行细致划分,对应到各部门、各岗位;第三,为了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的绩效管理,还应当改善编制方法,必须以绩效目标为导向,既要参考历史数据,又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单单局限于增量预算或者零基预算,而是需要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根据预算项目来进行选择,例如,针对高校重大项目支出,选择绩效预算,针对一些稳定的项目,选择增量预算,确保所用方法与实际项目的适宜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强化预算执行监管,做到实时监测分析与过程管控

预算执行可以说是高校全面预算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完成绩效评价的目的也是要确保执行过程更加顺畅,执行效率更加高效[5]。为了进一步落实预算执行监管,高校还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提前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在具体的项目执行之前,就由工作小组进行事前的绩效评估,科学拟订方案,对预算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确定项目的重要程度,再安排预算,有序开展各个项目;二是建立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与调整机制。由专门的负责人员以及工作小组,重点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做到实施的监测分析与过程管控,针对其中出现的预实偏差问题以及其他异常情况,需要第一时间查明原因,提出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以此确保执行与绩效目标的达成;三是建立双向反馈沟通机制。既要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又要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行绩效复评,全方位收集有效的建议与意见,或者由第三方参与其中,对各个预算项目进行更加深入的绩效复评,出具更加客观、更加准确的报告,真实反映高校预算管理的情况,便于进行整改。

(四)优化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

一方面,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设置相对应的指标。其中,包括预算绩效目标设置合理性、明确性,预算编制科学性,预算收入、支出完成率,预算金额调整率,资金使用合规性等等,以上指标都属于共性指标;个性绩效指标的设置,应当结合高校的特点、职能等,提取关键性指标,如科研绩效方面的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资源投入方面的经费自给率、事业基金收入增长率等等。对于各项绩效指标,应当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量的鉴定与质的鉴定,并对指标权重进行合理的确定,综合打分,真实反映出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绩效评价机制,设置严谨且规范的考评制度。第一,应组建评价小组,财务为归口部门,负责主导与组织,需要由专职人员来开展绩效评价,明确考评原则,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选择指标、考核时间等,增强绩效考评的针对性;第二,应建立绩效激励约束机制,强调对结果的充分应用,与考评机制相结合,对考核结果加以分析,以此为参考依据,直接挂钩高校的预算安排、资金管理、项目政策等;第三,应建立协同整改机制,包括分工协同、问题整改、绩效结果问责等,既要确保主体责任的切实履行,又要注重后续的整改,逐层紧抓,反馈整改情况,针对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导致预算绩效管理不佳,还需第一时间问责,加大惩戒力度。

(五)强化预算绩效的监督与信息公开,落实监督职能

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依法公开预算绩效方面的信息,按照规定对内容、时限、方式等进行明确,将高校各个项目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出来,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大大增加预算的透明度。信息公开时,除一些保密信息之外,应将预决算相关内容披露到明细科目,还要公开收支预算决算表,接受来自各方的外部监督,并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针对预算绩效管理,高校应当实现内外监督合力,主动完成内部监督工作,明确各项的责任划分,确保监督职能的贯彻落实,一方面由于财务主导预算相关工作,因此高校要发挥财务部门在其中的监督作用,以绩效目标作为主导的监督依据,实现全过程把控与监管;另一方面,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由专业的审计人员对预算绩效实行更加规范化的审计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同样建立全过程监督体系,在强有力的监督管控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严格督促后续的整改工作,促使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国家层面对高校实施预算绩效提出明确要求,先后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对各高校落实预算绩效工作指明方向。新时期,高校必须对预算绩效管理有正确的理解与定位,在牢固树立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实际,分析其中问题,包括目标不明确、编制不合理、执行监督弱化等等,积极探寻可行的改进路径,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高效解决问题,促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降本增效等方面的作用凸显出来,从而进一步保障高校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珂艳.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以河南高校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2):28–29.

[2]杨阳.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财会研究,2021(05):22–27.

[3]马艳莉.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讯,2021(27):157–159.

[4]张茂,刘映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下省属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研究——以X高校为例[J].财经界,2021(13):107–110.

[5]陈建英,尹思瑞.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财务管理研究,2021(03):74–79.

作者:卢慧凌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篇2

一般来说,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体系,包括事前的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的管理、绩效运行过程中的监控,以及事后的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从目前来看,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流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流程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有助于高校完成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建设,并提高治理水平。

预算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为确保国家预算资金规范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活动的总称,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针,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为重点,其任务和要求是在预算编制阶段,合理规划国家预算资金运行,实现内外双对应。实行预算制度,要在每年初进行预算编制,高校根据未来的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自身需要,编制出当年的资金支出计划,然后进行审核、批准,上报给上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上报来的数据再进行经费下拨。预算编制一定要由专业的预算人员进行操作,因为预算一旦编制好,便不允许随意更改,因此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有统观大局的眼光、专业的财务预算知识及协调各部门的沟通能力等。

二、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导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高校的情况是只有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与各部门实际情况发生脱节,预算执行完之后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工作人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预算编制。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着重提出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绩效的理念相融合,运用绩效管理的制度加强预算的制定与执行,保证预算目标能在准确性的前提下,按照预算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势

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以下优势:

1.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高校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对项目进行评估,对于能够带来收益的项目或是能够对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项目,预算安排时可以占比较大的比重。反之,对评估不合格的项目,或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重大错误的项目,应及时叫停,并停止后续的经费划拨,将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达到优化资金配置的目的。

2.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全面覆盖高校发展需求与绩效目标。预算管理在编制执行时,仅有财务人员进行参与,不能照顾到其他部门的实际需求,不能对预算申请的合理性负责,在预算执行时也不能及时起到监督的作用。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则要求全校所有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对预算绩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自己部门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结合整体的发展目标,制订出符合自己部门需求的预算计划,再由专业的预算编制人员进行汇总。这样得来的数据既提高了准确性、科学性,又能给管理者提供一个可以从宏观角度衡量高校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3.将预算管理与绩效挂钩可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步伐。用绩效的管理方式促进预算的执行,预算执行得好,能高质量完成预算目标的,可以奖励相应的绩效,对于执行不好的项目,及时止损,并予以相应的处罚。这样可以让教职工更加重视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更能高质量地完成自己负责的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但由于其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大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陆续听说了这个概念,但是大部分非财务人员觉得与自己不相关,甚至压根不关心。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开始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却只顾着大量地投入资金,却不管资金产出的效益,只重视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对于得到的结果却没有好好分析原因,进行反馈,甚至没有应用到下一年的预算安排当中去。有的只对重点的教育资金进行管理,其他的放之任之,完全没有达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过程流于形式。另外,绩效奖励机制也没有发挥作用,有的高校年底考核只是走个形式,并未对完成好或不好的有实质性的奖惩措施。除了上述问题,在预算绩效管理的流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部分高校没能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的实用性发挥出来,只是当成任务在完成。但是这个体系一旦完善,将会给高校未来发展提供很多好处。因此,下面通过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流程的各个环节问题的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给高校完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一、绩效评估体制不完善

预算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将现有的资金与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帮助管理者进行行之有效的决策。但是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财务人员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观念还很淡薄,还是秉着将手里的资金花完就是预算执行得好的想法,对于二级学院提交的预算申请,不管是真的是教育需要,还是为了满足教师个人使用,也不考虑资金花费是否真的能起到推动本校发展的作用,便进行经费划拨。没有进行一个事前的绩效评估,对于项目的有效性及好坏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资金的使用也就没有有效性可言。这样的资金利用率低,也就拉低了高校管理水平。

二、绩效目标的设置不全面

根据完善的绩效评估系统提交上来的评估报告,可以制定有战略方向的绩效目标。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绩效评估体制尚不完善,绩效目标设置得不全面、不准确。一部分有评估机制的高校,可能也只是对教育支出的专项资金进行评估,而忽略了其他管理性资金,因此绩效目标也不会全面覆盖。绩效目标是高校可以将其作为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如果不能涵盖高校发展的所有经费,只是片面地反映专项教育支出,那么它将会失去指导发展的方向性作用,便形同虚设,没有参考价值。

三、绩效运行的监控不到位

为实现根据评估报告制定的绩效目标,预算执行成了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预算执行得好坏可以直接衡量年度预算编制的质量,体现绩效管理水平,因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重视绩效运行过程的监控,一方面,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性质,受项目、时间等因素影响,不能予以及时的监控,教育经费同样也难以用量化的绩效来衡量教育成果,给绩效监控带来不小的困难。另一方面,职责划分不清。大家的普遍意识是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二级学院或者职能部门只需要申报自己部门的预算就行了,其他的一概不管,而财务人员做不到及时对二级学院或经费具体使用的职能部门进行监控,绩效运行的监控起不到事中反馈调节的作用。

四、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不充分

预算绩效评价是对一年的预算管理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让高校认识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并为下一年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但是,现在一部分高校并未重视绩效评价结果,也没有将个人或部门绩效与评价结果相关联,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评价完后的结果只是当作完成任务的标志,不会反馈给相应部门进行整改,也未在下一年的预算编制中进行参考,这是“重投入,轻结果,重支出,轻绩效”的典型表现。究其原因,是由于之前的环节做得不是很完善,评价的结果不是很客观、很准确。在预算安排的时候,高校往往不根据绩效考核的好坏分配经费,而是根据其他各种因素分配,这让绩效考核失去了意义,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方向也不会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重点。

改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绩效评估体制

预算绩效管理要想做好,一定要重视事前的有效评估。只有评估通过的预算才可以设置相应的绩效目标。高校的预算不能简单地依据上报为标准,要具体审核该项目的必要性、投入产出的经济性,以及经费开支的合理性。预算绩效管理一定要用专业的预算人员,必要时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或建立相应的评估部门,确定评估的对象,根据不同的项目与评估对象制订工作方案,对项目进行调研,获取评估所需的各种信息。有必要时还可以组织专家进行独立的评估,最后将评估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作为预算申请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便继续进行后续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提高绩效目标的管理

绩效目标设置不能只侧重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或者大额的基建项目。根据评估结果,绩效目标要全面覆盖整个高校的需求。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绩效指标,编制整个高校的绩效指标,然后将整体预算绩效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及下属的二级学院。各责任部门根据要求编制自己部门的绩效目标,并将编制好的绩效目标上报给高校相关预算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预算绩效目标将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下发预算到各相关部门。绩效目标不仅要包括产出、成本,还要包括绩效,收益、可持续性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将绩效目标设置得科学合理,针对重点目标给予大比重预算安排,针对一般性的绩效目标,给予适当的预算安排。在年终进行绩效评价时,可将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作为奖惩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绩效运行的监控

高校应对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管控,对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及时进行纠正,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绩效目标。但是,有些二级学院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对全面预算绩效有清晰的认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数据上报,在经费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涉及全校发展的体系,不是财务部门人员简单汇总上报预算及执行情况就能完成任务的,而是需要所有部门都参与到绩效运行监控工作中来。因此,高校可以将监控工作随着绩效目标的分解细化到各具体经费使用部门,由部门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负监控责任,及时掌握经费执行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高校还可设置专门的绩效监控小组,对重点项目密切跟踪监控,发现有严重问题的项目要及时调整,若调整不了则及时停止划拨经费。

四、合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提高利用率

目前,一部分高校的绩效评价结果做不到科学准确,在应用方面也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尽快完善前面的流程,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可应用性,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价值。在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率时,一方面,可以将绩效与考评结果相结合,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预算绩效完成地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完成地差的予以适当惩罚。这样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及教职工对绩效结果的重视,从被动进行绩效管理工作,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下一年预算安排时,将上一年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按照上一年绩效结果完成的好坏程度安排预算比例,真正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信息获取上,高校应尽快实现信息化共享,通过信息化平台同步于各部门绩效完成情况,这样可以提高预算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结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高校大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高校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调动全校工作人员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快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步伐,完善预算绩效评估过程,建立全面覆盖的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争取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系统,使该项工作能真正地帮助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运行成本,进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白玲 李缃珍 张宁 单位:浙大城市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篇3

一、引言

各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但是,高校长期以来采取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没有考虑以前年度的经费使用效益,存在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1.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涉及全部的经济业务活动和预算资金,需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对于高校而言,以往的预算资金安排只注重投入,不注重效果,预算执行效果常常偏离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预算绩效管理是将预算资金安排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将绩效指标与具体工作相结合,通过建立目标任务导向,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夯实基础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管理效能,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进高校健康发展。

2.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目前,大部分省属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等,在现行财政拨款政策条件下,高校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学生人数。从支出角度来看,高校工资福利支出等占总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学校用于运转类项目的预算经费占比下降,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校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各项资源浪费和闲置。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应用环境不健全

内部应用环境是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从根本上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整体效果。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应用环境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是重投入、轻效益的内部管理模式,只关注投入和支出,不关注资金来源和使用绩效。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人员,岗位不固定,大多缺乏专业背景,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够,错误地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只是配合完成。(2)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部门仅仅按照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完成简单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由于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全面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工作规划和具体操作流程,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3)缺乏成本核算机制。开展成本核算是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前提,2019年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中明确提出,为确保单位运行效率、核心业务实施效果、资金使用效果等能够得到有效衡量,各单位应该准确地核算与成本相关的绩效指标。高校与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不同,教育成本的内容非常广泛且难以核算,这也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4)信息化建设滞后。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为方便师生提供了很多线上服务。预算管理系统在很多高校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传输不顺畅。同时,预算管理系统与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数据信息无法共享。

2.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与学校发展目标脱节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是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也是绩效评价的参考依据。绩效目标的设置情况,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方向和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所设置的绩效目标停留工作任务层面,没有结合高校发展目标进行充分论证,绩效目标的指向不明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与年度任务目标不匹配,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整体情况。部分高校没有将设置绩效目标融入预算编制环节,预算目标和绩效目标不统一。预算编制仍然采用增量预算法,基本就是在上一年度预算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度的工作规划和业务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形成预算方案,没有考虑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及项目开展的绩效情况。一些高校为了满足年终绩效考核的要求,将绩效目标设置为最低工作标准,导致绩效目标缺少指导性和约束力。预算管理部门无法保证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只能关注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导致绩效评价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3.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1)预算监督是预算执行不偏离绩效目标的基本保证,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监督机制不完善,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只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进度,不关注预算资金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未对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针对预算内安排的项目,未关注预算执行过程是否有偏差、是否符合设置的绩效目标、资金投入与产出是否匹配。同时,没有明确预算监督的主体,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预算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及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结果对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指标体系比较单一,大部分指标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较少,目标值也是各部门能够完成的较低标准。另外,部分高校只是基于财政部门的要求,完成绩效自评报告,在已上报的绩效目标基础上完成自评,没有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绩效自评结果对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缺乏指导性。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大多只关注资金完成情况,不关注资金使用绩效,导致绩效评价缺乏实效。

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对策

1.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认识,提高参与度

高校应该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通过会议、座谈、培训等方式,加大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为预算绩效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获得师生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预算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培训,督促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加强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了解绩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各归口管理部门在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需要在业务工作中融入绩效理念,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参与度。

2.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高校有效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完全依靠财务部门,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或工作小组,落实责任制,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职责分工,清晰界定权责范围。高校应该组织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规范建设项目库,设定绩效目标,开展绩效监督,完善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同时,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完善成本核算机制,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高校还需要开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尽快落实上级政策文件要求,运用成本会计工具,探索构建成本核算体系,对相关成本指标进行准确核算,不断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高校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搭建预算编制、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督、绩效评价等于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实现预算一体化信息平台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业务系统的对接,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互联互通,避免人工传递出现错误,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4.加强绩效目标管理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考虑的因素范围内,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支撑作用。高校在制定三年及以上战略目标时,需要与滚动预算编制相结合,充分考虑学校预算编制,结合学校财力情况制定规划。各归口管理部门应根据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部门年度工作重点,提出年度预算需求,根据最终下达的预算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将专项纳入项目库管理,明确年度绩效目标。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应加强项目库建设,汇总各归口管理部门的信息,形成学校的整体绩效目标,组织专业人员对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将论证结果反馈给归口管理部门,并用于年度预算编制工作,逐年完善形成高校绩效目标体系,同时也将绩效目标作为年度绩效评价的依据。

5.建立绩效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监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高校应建立绩效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对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各归口管理部门应落实项目管理的主体责任,对项目立项要严格审核,与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上报绩效目标存在偏差的原因,对确实无法正常完成的项目要及时终止,避免给学校造成损失。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绩效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对执行存在偏差的项目,及时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对开展不到位甚至未启动的项目,应及时终止;对年末资金使用进度较慢的项目,由学校统筹收回资金;对未立项而要求单独列支的项目不予安排。通过加强绩效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绩效目标。

6.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完善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前提。高校应结合工作特点,设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将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完善绩效指标体系。随着高校快速发展,各部门的业务工作也在不断调整,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绩效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另外,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年终考核、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部门,在年终考核时给予适当奖励,在下一年度编制预算时适当增加资金;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部门,应该分析原因,扣减相关人员的绩效薪酬,在下一年度减少预算安排,不断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对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内部应用环境,优化绩效目标,加强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促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路径及建议.财会学习,2020(05).

2.邱荣妹.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商讯,2021(35).

3.康玲,邱秀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会计师,2019(17).

4.刘婵妮.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20(23).

5.郭璐璐,杨亚娟,糜祖华,等.云南省科技领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财务管理研究,2021(07).

6.马珂艳.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以河南高校为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2).

作者:解云惠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