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美术欣赏,打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美术欣赏教学,推动美术学科的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应当根植于美术教学内容之中,体现在美术教学的策略与路径里。
一、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美术欣赏教学建构
美术欣赏教学,不仅是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和创美能力的抓手,还是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载体与媒介;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还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格、特质,认识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观念、精神内涵,认识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指向“家国情怀”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新时代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在美术审美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相关的能够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通过精挑、演绎,让作品中的“家国情怀”“敞亮”出来,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术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家国情怀”的素材与资源很多。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对话与交往,让学生的美术欣赏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被动转向主动。比如,在教学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有一种不舒服的、撕裂的感觉。于是,笔者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深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作品是毕加索对侵略自己祖国的法西斯暴行的一种揭示、揭露、批判、抗议。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具体与具象的欣赏,让学生走进作品的细节之处,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将作品置于学生的群体目光之下,形成一种“公众的审视”。学生积极地展开互动、交流,对自身的美术欣赏进行批判性审视,从而让饱含“家国情怀”的美术欣赏走向深刻。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看”,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要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欣赏的能力;要始终突出爱国、爱家乡、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美术欣赏生成机制
美术欣赏的生成机制,不仅要从外部的情境展开研究,还要从学生的内在心理建构层面展开研究。学生的美术欣赏生成机制包括意识的整合机制、主客体之间的契通机制、对话与交往机制、主体具身认知活动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期待,注重学生的心理同化、心理顺应等。通过研究学生的美术欣赏生成机制,将“家国情怀”的观念融入、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美术欣赏生成机制,要将美术教学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美术欣赏的倾向、风格、特质,用合适的素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学生的审美心理同化与顺应,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课程资源与课程力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与资源。比如,在教学《中国画与油画》时,笔者引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幅油画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在引导学生欣赏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包括作品上有哪些人物。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幅作品中的人物有哪些地方不同?”这样一个问题,切入了学生美术欣赏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了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美术欣赏积极性。有学生说,人物的站立位置不同;有学生说,人物的色彩运用不同;有学生说,毛主席的姿势不同;有学生说,话筒的样式不同,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正是借助于诸多不同,来凸显伟人的形象,来凸显“开国大典”这一不同寻常的恢宏场面。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美术欣赏生成机制,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美术欣赏评价优化
引导学生的美术欣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评价。如果说教学建构是从社会学的实践策略来探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家国情怀”的培养,那么,评价反馈就是从学生的美术学习动力系统、内在驱动等来进行研究的。评价反馈能够促进学生的美术欣赏,让学生的美术学习逐步从外在的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需求。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评价反馈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评价手段、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对象方面,要坚持多元化;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片面性转向全面性。比如,在教学《步辇图》时,笔者就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引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汉藏和亲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到各民族人民团结统一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同时,对学生的相关爱国见解加以引导。在评价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是一种共同的愿景,各民族的血肉是相互关联的。通过这样的美术欣赏评价,将相关的“家国情怀”的素材与资源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评价,让评价成为驱动学生美术欣赏的“动力引擎”。通过美术评价,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评价的过程中,要扩充评价的主体,丰富评价的内容,优化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形式和评价的策略。借助评价,不断驱动学生的美术欣赏,促进学生的美术欣赏走向积极主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美术教学既是美术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也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创美”潜质的教学,更是培塑学生良好品质与品格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学习中拥有“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的德育之魂,应当贯穿各学科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美术欣赏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进而让美术欣赏教学绽放别样的风采。
作者:陆艺暄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篇2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的态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保障。美术作品是人类对于事物的主观反映,它可能承载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时代特征与时代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美术作品,感悟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熏陶。
一、开展美术欣赏,丰富学生的节日活动
美术欣赏的类型分为许多种,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名作,同龄人的优秀作品,传统的建筑、手工艺产品等。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进行赏析,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浓缩,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内涵。教师在民族节日前后带领学生进行传统节日中艺术品的赏析,可以增强节日的仪式感,促使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传承。例如在进行“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便注重营造节日的氛围,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元宵节的习俗与来源,笔者制作了微课,向学生展示了元宵节的演变以及元宵节特有的习俗。在学生了解了元宵节后,笔者说:“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节日赏灯的习俗,在唐宋之际,元宵节还会有斗灯的盛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从古至今灯的演变。”欣赏之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表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学生表述时,笔者可以提示:“你最喜欢哪个?你觉得它美在哪?”在学生表述完成后,笔者问:“大家想不想也在元宵节时可以挂上自己做的彩灯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制作、展示。在学生回答问题与展示作品时,我们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获得成长的自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灯时,可提示学生注重细节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的习惯,为之后学生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路,激发学生想象,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打下基础。美术欣赏是学生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每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感受、表现能力都不尽相同。教师在学生创作作品前,带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为没有灵感的学生提供借鉴的榜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二、开展美术欣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各种资源都相对紧张。所以,教师要从小树立起学生的环保观念,以配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美术课堂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简单实用的环保作品进行展示,利用艺术之美激发学生自觉收集废旧物、利用废旧物创作的意识,促进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与践行。例如在进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要注重利用成熟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上课之初先向学生展示粘贴画、摆件、生活用品等多种利用旧物改造的作品,并问道:“这些作品都是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旧物改造的,你能看出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根据作品的组成回答。笔者继续问:“它们好看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师生共同总结:造型夸张,色彩丰富,风趣幽默。笔者接着说:“这节课我们的任务便是利用大家收集的作品进行艺术创作。”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课后组织大家根据设计图纸完成作品的创作。这样,笔者借助艺术作品的赏析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欣赏技巧之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美好的存在,养成积极、阳光、向上的性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
美术欣赏是学生接受美育熏陶的过程,也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过程。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合理地展示民族传承的文物,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认知。此外,带领学生赏析文物还可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国韵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进行“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带领学生认识瓷器之美,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陶瓷艺术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艺术门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培养学生瓷器赏析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从器型、纹饰、釉色几个方面来欣赏瓷器之美。在上课之初,笔者先播放古典音乐,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系列陶瓷文物,问道:“这些陶瓷美不美?美在哪呢?有什么样的用途?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陶瓷的艺术世界。”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出示的瓷器,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学生共同赏析。比如针对白陶,笔者就提示学生从白陶的外形、蕴含的文化、釉色特点几个方面评价,并结合这些推测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状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陶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历史的体现。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作品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引导学生向着理想奋斗,努力学习,早日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四、开展美术欣赏,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兴旺发展的重要标志,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增长学生的通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华夏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与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可以反映我们中国人极致的审美。了解、欣赏这些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为学生日后生活情趣的培养、课后时间的利用提供更多的选择与便利,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在进行“彩墨脸谱”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便注重带领学生欣赏戏剧艺术之美,激发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彩墨脸谱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为了便于学生欣赏脸谱这种艺术,笔者利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人物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脸谱的作用。接着,笔者说:“我们的老祖先创作了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通过对五官的绘画,夸张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些脸谱,猜猜它们代表什么含义。”艺术欣赏是每个人的本能。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赏析时,除了要教会学生艺术欣赏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观看艺术作品的感受表述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将感受具化为语言,便于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
五、开展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
乡土之情是学生家国情怀得以形成的基础之一,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眷恋,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培养学生的乡土之情有利于学生养成家国情怀。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设计时,可以将家乡的特色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自觉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铺垫。家乡的特色文化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利用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进行“家乡的桥和塔”一课的教学时,笔者注重带领学生欣赏建筑之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上课前便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利用周末和社会实践的时间,搜集家乡桥与塔的图片,在上课之初进行作品的讲解与展示。展示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同学们介绍得都很好,总结起来桥由桥座、桥面和栏杆三部分组成,塔有一个顶端,有多个角,是对称的,那如果用线条应该如何将它们表现出来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艺术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营造轻松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美术的赏析本就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以积极态度面对差异,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美术欣赏环节,综合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艺术之美,要学会利用美术作品的艺术性、价值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发展与道德提高,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动力。
作者:袁瑶嘉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篇3
“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丰富、深刻的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责任,也是其他学科的使命。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美术欣赏中真正地、深度地发生。通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生,让美术欣赏成为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教学。
一、发掘相关的“家国情怀”资源
基于“家国情怀”的视野,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之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国情怀”因子。发掘相关的“家国情怀”因子,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整合。现代神经美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审美意识是一种复杂性、立体性的结构。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具身性的美术欣赏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家国情怀”素材与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发掘相关的“家国情怀”因子,有效地营造学生的“审美场”。比如,在教学《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作品精彩地呈现出来。另外,教师还要超越教材的有限资源,将目光投射到中国美术史,从美术史的长河之中撷取相关的素材与资源,拓展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看到历代画家的著名水墨画之后,不仅能感受、体验到中国画的特质,认识到中国画的技法,还能够从内心生发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家国情怀”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民族的情感,又有对国家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的资源,用鲜活的文化资源与素材,激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展览馆与博物馆,甚至可以带领学生逛一逛古玩市场,让学生主动接触传统美术作品。“家国情怀”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看”,还要引导学生与真实的作品接触,引导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
二、解读相关的“家国情怀”素材
对“家国情怀”素材与资源等的解读,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真正发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本身出发,充分发掘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彰显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要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让美术作品中的爱国因子充分地彰显;要结合作品的相关历史背景、时代意义等展开欣赏,从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境,既要从作品的美学意义上发掘,又要从作品的道德层面上发掘,尤其是对能超越“小我”、表现“大我”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深度发掘。这样的发掘,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美学意义,还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道德性、崇高性的意义。比如,在欣赏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直观感知:画作中一株苍劲挺拔的老梅,枝干遒劲有力,枝条细而韧,繁花万蕊,一派生意盎然。在此基础上,笔者补充了画作的“自题诗”,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画作。其次,补充相关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认识到“飞白”的笔法,进一步感受、体验到了梅花的生意盎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用画作中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学生的审美赏析。针对《墨梅图》,尤其要着眼于画作所体现的春之将至、万象回春的气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对画作的内涵进行拓展与延伸,提出问题:“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人物的道德品质可以与梅花的品质相媲美?”如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的“家国情怀”。这种基于作品精神内涵的发掘,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作品本身的道德品质来体现;要将美术欣赏教学定位于“育人”,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的育人功能,彰显美术作品的育人价值。只有引导学生深度解读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家国情怀”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三、创作相关的“家国情怀”作品
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的审美,更要引导学生的“立美”与“创美”。审美能促进学生的“立美”与“创美”,反过来,“立美”与“创美”也能促进学生的审美。审美与“立美”“创美”是相互统一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美术史上能体现“家国情怀”的艺术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审美,让“美”成为学生生命实践的智慧表达。审美创造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审美感知是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写生教学与想象画教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自觉地在美术作品中融入、渗透“家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表现、表达“家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让学生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等多种情感。在教学中渗透、融入“家国情怀”,能够激发学生创作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创作的创造性。比如,在教学《彩墨脸谱》时,笔者给学生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崇高、一个人的卑劣、一个人的阴险、一个人的磊落(比如,应该怎样表现岳飞的脸谱;应该怎样表现秦桧的脸谱;应该怎样表现袁崇焕的脸谱;应该怎样表现文天祥的脸谱等)。通过对材料的补充,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通过审美想象与审美创作,将“家国情怀”投射在自身的创作中。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创意实践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学生美术学习的旨归。如果说审美感知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内化过程,那么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既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整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外化表达的过程。“家国情怀”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家国精神得到传承与弘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仁人志士与英雄豪杰,都秉持着一种“家国情怀”,都恪守着一种兴国兴邦的职责。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历史素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美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与应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刘云涯.基于审美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欣赏课开展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34.
[2]徐海秋.关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现代交际,2014(1):172.
[3]许红燕.拓宽欣赏舞台感知文化内涵——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育[J].黄河之声,2013(17):121.
[4]杨敏子.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11):49.
[5]颜铭芳.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小学美术课程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3(6):12-13.
作者:袁扬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