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3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篇1

在中西方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的时代发展状态中,在“开放、合作、共赢”的全球观理念指导下,以“饮食文化”为切口,打开中西方交流对话的路径,无疑是可行又有益的尝试与努力。由吕尔欣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便是其中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该书共4个部分,分别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餐饮语言的差异及原因、中国八大菜系以及中西方饮食文化沟通中的翻译入手,研究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及成因,最后,落脚到“翻译”这一双方文化沟通中的关键因素的探讨与梳理中。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部分,作者从中西方饮食观念、中西方社会及传统习俗、中西方饮食对象、中西方烹饪方式4个方面对“差异”进行溯源式探究。中国饮食文化蕴含天人感应的观念,强调饮食与自然、审美、养生和谐相合,以“色、香、味、形”作为食物评判标准,兼顾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实现文化熏陶的作用。相对而言,对营养成分及比例,卡路里供给,饮食顺序的关注使得西方的饮食理念显得更精准与理性。在如此观念影响下,西方饮食的侧重点与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关系更为疏离,无论做菜还是进食都更“规范”和“有章可循”。在餐饮语言的使用上,中西方文化亦有审美意趣上的差别。中国饮食的取名通常包含意趣或祝福,如“雪山盖顶”“五福拼盘”等,取名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表达颂扬的“万寿无疆”,表达文化想象的“凤凰卧雪”,表达历史典故的“霸王别姬”,表达艺术审美的“乌云托月”等。而西方饮食语言就显得直率明了,如“炸培根鸡肉卷(Deep-FriedChickenandBaconRolls)”。而在中国饮食文化内部,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资源特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饮食也各有特色,并分出了不同派别,所谓“八大菜系”。不同菜系的常用烹饪方法,菜品口味,常用食材各有不同,可谓各有千秋。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便成为彼此对话无可替代的重要桥梁。该书中,作者用近1/2的篇幅探讨菜名翻译的问题。中西方菜名间的翻译不仅需要严格传达名称的字面意思,同时还要承担传递内蕴文化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作者概括梳理了勒弗维尔与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及诺德的翻译理论,并总结出常用的翻译原则,如“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列举冷菜、热菜、风味菜、汤煲、点心及饮料的中英文菜名翻译对照,并列成表格,一目了然。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兼备是理想样态,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令人两难的时刻。例如作者在书中举例“年糕”的翻译,“RiceCake(米糕)”直白明了,可以通过翻译看出食品原料,易于让人在食用前有充足的心理预期;“NewYearCake(新年里的糕)”则更侧重内涵传递,突出“年糕”之“年”的“年味”与喜庆,两者间征询外教后最终选择后者。

这一事例也佐证了在将中国饮食文化介绍到异质结构文化领域中时,不仅要传递“吃什么”“怎么吃”的饮食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背景和意蕴内涵。如此,既可以获得更多外国友人的心理共鸣与认同,同时也使得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走出去”。《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自身和观照他者的有益研究成果,从具体菜品、菜品谱系、认知结构与历史原因等多个方面,对既有文化现象做了总结、梳理与展现,同时也为饮食文化研究的后继者提供了良有裨益的参考依据。

作者:吕尔欣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篇2

现代社会是开放、包容的时代,世界各国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发展对外事业,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的文化类型,因此,饮食文化交流可作为中西方国家相互了解、友好往来的途径。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语言翻译上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翻译策略,意义重大。《中西饮食文化比较》是由杜莉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书籍,该书经过多次修订,内容更加完善,论述更加清晰,能够更好地展示中西方独特的饮食文化,对于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全书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围绕本书主题,概述饮食、文化、中西文化、中西饮食文化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主要对中西饮食遗产进行对比,包括烹饪典籍、饮食文献和饮馔语言等。第三章从中西日常食俗、节日食俗、人生礼俗和社交礼俗等方面介绍中西饮食民俗与礼仪的差异。第四章从科学和历史角度对比分析中西饮食文化。第五章比较中西饮馔制作技艺和风味流派等饮馔文化。第六章围绕饮品文化,对比中西酒文化,并介绍我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跨境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每年到中国游玩的外国游客数量众多。外国游客到我国游玩必然会品尝我国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我国的饮食文化。经过这样的方式,我国的饮食文化就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外国的饮食文化也会以相同的方式进入我国。为将我国饮食文化准确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翻译人员需在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做好英语翻译工作。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英语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增强我国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输出成为国家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举措。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经过几千年岁月积淀的文化精华,也是无数饮食匠人、文人墨客、艺术大家等社会阶层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文化精粹。中国饮食文化因自身无限的魅力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和欢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西饮食文化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饮食文化交流,其原因在于英语翻译工作中存在不足。因此,基于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将我国饮食文化以符合西方国家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更容易使其他国家接受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增强我国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第二,有利于强化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我国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同时,这些企业也要迎接来自世界企业的冲击和竞争。为保障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这样便于我国企业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和国外企业信息,和国际企业在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合作和竞争。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对外交流中涉及英语翻译方面的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合同拟订环节,正确且符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能够保障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展现我国企业的实力和良好形象,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开展更广泛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近代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用长枪和大炮打开了农耕文明保守的大门,我国遭受了百年的侵略和蹂躏,中西交流以非友好的方式在进行,直到中华人民共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局面才得到了改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很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逐渐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才能不断发展。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能够在中西国家友好交往中起到桥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增进中西国家的了解程度,将我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展现在国际社会上,从而促进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建立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目标。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展,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各地区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将资源倾向于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近代以来,先进的西方文明涌入我国,使得部分国人追逐西方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错误观念,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能够帮助广大民众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比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优势所在。同时,也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样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则能够得到提升。

二、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翻译方法有待完善。随着中西方的联系日趋紧密,语言之间的差异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障碍。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是连接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因此,掌握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但是从现实环境来看,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英语翻译的具体方法尚有不足,还需要学者加强中西语言的研究工作,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不断完善翻译方法。书名: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作者:杜莉编ISBN:9787536498259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6-01价格:¥46.00第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影响翻译工作。英语翻译是国际交往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基本工作,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始终是英语翻译的主要障碍,影响着英语翻译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翻译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距。语言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文化存在密切关联。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身文化因素,这就影响了翻译内容的准确性。英语翻译不是将需要翻译的内容简单地翻译出来即可,而是要考虑英语国家的地域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将原文内容深度表达出来。但是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英语翻译工作人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行语义转换,翻译时虽然已将句子的意思做了清楚的表达,但是翻译的内容并没有将原文的精髓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中西国家历史背景存在差异。中西国家在历史发展中走的道路不同,在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事情的手段有着不同表现。例如,大多数中国人在处理事情上更喜欢从多个方面考虑事情,或者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西方国家民众习惯从局部向整体过渡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翻译人员在英语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影响,不能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中西文化交流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一)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饮食文化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典型代表,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首先要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第一,采用直译法。虽然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直译法仍然是最基本的英语翻译方法,也是最为常见的英语翻译策略。直译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英语文章进行初步翻译,主要是在不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将文章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这样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但文章的大致意思基本可以通过直译表达出来。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不需要很精确的翻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英语翻译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大致内容翻译正确即可。同时,采用直译法也能够提高翻译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打好基础。应注意的是,直译法主要适用于对中西语言表达差异不大的内容的翻译。第二,采用意译法。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法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句子、文章的内容,因此,为了准确地表达文章含义,在直译法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意译法,对翻译内容进行梳理,对于表达不流畅的部分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意译法主要是根据原文的大致意思,对于部分内容进行推断翻译,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较深的认知能力。例如中国饮食中有很多富有美好寓意的菜肴,在英语中没有相应地表达,往往会采用替代词语来表达,对于这部分内容,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使美食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得到表达。第三,采用比较法。比较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词汇,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以及情感等综合因素对比进行翻译。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翻译的内容更符合中西国家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翻译效果,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例如英文“COCA—COLA”是一个专有名词,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式都无法很好地传达语句含义。这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结合这一词语表达的用途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偏好,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既有韵味,又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深受大众喜爱。第四,采用注解法。注解法是一种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积累翻译经验的翻译策略。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语言翻译的问题,为更好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推广出去,同时汲取优秀的西方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重视翻译内容的准确度。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意译法会涉及很多有关文化背景的内容,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注解法,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标记,然后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翻译,并针对性地做好记录工作,作为经验积累,在遇到类似内容中可以灵活地进行翻译,提高翻译的准确性。第五,采用增减法。增减法也是英语翻译的常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翻译后的内容更加顺畅,具体方式是适当地根据翻译目标的语言表达习惯增减词语,使得阅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采用增减法进行翻译,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需要增减的地方要适当进行调整,既要简明扼要,又要能够充分表达原文含义。

(二)遵循一定原则

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在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之外还要遵循一定原则。第一,专业性。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性较为明显,很多英语词汇没有对应的汉语词语可以进行翻译,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固定搭配,这些搭配体现了英语翻译工作具有的专业性的特点。这就使得英语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循专业性原则,掌握固定词汇,增强翻译内容的专业性。第二,客观性。虽然中西文化有差异,但英语翻译工作还是应该尊重原文含义,保持客观性,不过度翻译。第三,逻辑性。中英语言在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英语翻译的内容要能够在准确的基础上,重视基本的逻辑关系,使得整个翻译的内容语序正确,逻辑清晰,符合阅读者的语言习惯。

(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要重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为此翻译人员除了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工作外,还要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切实提高英语翻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较为全面地比较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英语翻译工作人员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翻译人员要认真了解书中介绍的具体内容,并通过英语交流实践强化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从事英语翻译工作。此外,翻译人员还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或者通过网络交友平台和外国网友交流以掌握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翻译人员能够有效提升英语翻译能力,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作者:杜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篇3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烙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由于不同国家在风俗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使得饮食文化的内核也多有不同,在用餐习惯、烹饪方式以及餐桌礼仪等方面往往大相径庭,而译者的英汉饮食翻译则是中西饮食文化和英语翻译学的集大成者,以英语翻译为切入点来审视中西饮食文化,能够窥探二者在内涵、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帮助大众进一步理解、认识中西饮食文化。由杜莉编撰、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以国际化视野和语言讲好中国饮食文化故事,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书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对饮食和烹饪、文化与饮食文化、中西与中西文化、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这四组可能产生概念歧义的词语进行了细致解释。第二章对中西方烹饪典籍的特点、中西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法规中涉及到的饮食文献进行详尽描写和总结。第三章内容着眼于日常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俗和社交礼俗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其特点及代表性内容。第四章对比了中西饮食科学与历史,将中西饮食科学及饮食历史条分缕析,并逐一理清其重要内容、发展概况以及发展趋势。第五章以中西方的馔肴文化为主题进行比较,对中西方不同的风味流派特点进行描述。第六章对中西方间酒文化不同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举例介绍了东西方饮食文化中出名的饮品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等。整体而言,该书对中国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详细对比,指出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内涵以及不同呈现方式,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宣扬了中国饮食文化。此外,该书从英语翻译角度来探究中西饮食文化,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把握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全书的梳理,本文从以下三点来探究英语翻译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第一,饮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饮食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梦粱录•鲞铺》中记载百姓每日不可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无一不与饮食有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饮食逐渐由原先简单的填饱肚子发展至婚丧嫁娶、迎新送别、乔迁商谈等社交和礼节功能,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将职业称为“饭碗”,将受欢迎叫作“吃香”,将对某事的深刻理解叫作“吃透”等。此外,宴请的规模和形式也成为大众的待客之道,在其后的发展中,中国宴会的形式逐渐大于实用。而在西方,饮食仅仅作为生存和交际的功能存在,其认为“吃”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或是表示感恩、庆祝等形式,并未像中国那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而西方宴请的规模和形式并不等同于待客礼节,在宴请过程中,主人仅准备简单的酒水和食物,将宴请重点放在轻松的氛围和多样化的形式上,例如美国的potluck(百乐餐),主人仅提供场所和简单的点心饮品,由每位参与者自带一个菜,期间大家可随意走动、自由组合聊天。

第二,宴会礼仪的差异。宴会礼仪在中西方国家同等重要,但因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国家宴会礼仪也不尽相同。从餐具来看。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西方则擅长狩猎,饮食以肉为主,两种截然相反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筷子和刀叉两种不同的餐具;例如中餐中的碗(bowl)、筷(chopsticks)以及西餐中的刀子(Knife)、叉子(Fork)等。从座位安排方面来看,不同的餐桌布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讲究南尊北卑,在宴会座位上表现为坐北朝南的位置为上席、首座,而西方人认为靠近主人的位置最为尊贵;此外,中西方在妇女的座位安排方面也有所不同,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用餐时不能与男性同桌,而西方则强调女士优先,在英语中多出现“ladyfirst”等词汇来彰显男女平等的理念。从用餐惯用语来看,中方用餐过程中注重语言交流的群体性和长幼有序的礼制,出现“多吃点”“尝一尝”等词,而西方则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在用餐过程中多使用“delicious”等赞美词汇。

第三,饮食内容的差异,这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饮食结构的不同。食物营养和美味是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不同,中国饮食讲究食物的味美,对其要求也达到了极致,通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烹饪来实现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而食物的营养成分也在其制作过程中流失了;而西方饮食注重营养,在食物制作中考虑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搭配是否合适,能否被有效吸收,忽视了食物的色香味,故而其饮食大多千篇一律。二是烹饪方式的不同。西餐烹饪方式较为简单,主要包括煎、炸、煮几种,而中餐烹饪方式多样,包括炒、煎、水煮、烧、炖、涮、煨、蒸等,部分烹饪方式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需要译者根据烹饪方式进行补充或创新,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中餐还讲究食物的形状,故而在中国饮食的英译中多存在段(segment)、丁(dice)、丝(shred)、块(cube)等词汇。三是菜名的不同。受文化影响,中餐命名讲究风雅含蓄,借用典故、比兴、联想等手法来增强菜名的文化韵味,例如东坡肉、麻婆豆腐、樱桃肉、佛跳墙等,而西餐菜名则较为简单,多以原材料进行命名。因而在中餐英译中,译者往往尊重西方饮食习惯,将中餐的原料、烹饪方法进行直观翻译,使受众一目了然,例如RoundShapeFriedMashedShrimps(炸金钱虾盆)、BraisedMincedPorkBallswithBrownSauce(红烧狮子头)等。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从英语翻译视角出发进行文化的探究,既为英语翻译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又为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极高的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

单位: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