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3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从工作学习到日常生活,互联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革命、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升级换代更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稳定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社会进步发展的节奏相统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导向,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信息内容、载体相匹配,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性以及独特的学科特色,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角度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方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广义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其特有的传播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虚拟性社会实践活动。狭义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虚拟的互联网社会对网络中的意识体进行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树立“道德”的观念和实践活动,形成符合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发展逐步增强,网络平台的出现星罗棋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需要紧随时代脚步[1],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体系,直面时代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繁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观”

教育难度加大网络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互联网时代又具有数据信息流动快、平台通融互联的网络特点,加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为“三观”尚未成型的青年学生,更易被各种不良信息所影响[1],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难度增大。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平台而实施的各种类型的网络蜚言、网络“三俗”信息、西方列强的不正当言论等屡见不鲜,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逐渐对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恶劣影响[2]。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处于“没有人不在线”“没有时间不在线”“没有地方不在线”的生活状态,在这个年龄阶段,“三观”还没有形成,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新奇”事物的影响,尤其是与年轻大学生相关的事物和言论。青年大学生易受这些思想影响,很少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会伤害到别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别人隐私等,在互联网各平台中时常提出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但是实际上是错误的,不符合社会主流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青年大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不正确的“三观”思想,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不同的理念,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十分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理念、肢体上的冲突,遭到他人质疑与否定。在这种不正确“三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逐渐变得薄弱,在遇到问题寻求帮助而无法解决的时候,会逐渐丧失自我、自信,有可能会逐渐造成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的缺失。

(二)网络技术更新迭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发展速度不足

自互联网时代开启以来,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网络教育也得到大力推广,国内各高校先后引进和发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零星点点到范围推广甚至到现在的全面普及,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其优化发展速度不足问题。第一,部分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较为老旧,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难以实现快速转变。孙正聿教授指出,“思维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源于现实又引领现实的思想力量。”[3]因此,思维是随着现实社会而不断发展的,其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和被动的,即使思维是客观自然界在人脑海中所形成的主观映像,但是思维也是辩证发展的[1]。目前高校中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比较年长,在从事十年、二十年甚至时间更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在教室内、讲台前、黑板上面对座位中的学生进行线下的一对多教学模式,这种以往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一种限制,“固定”了他们思想活动、思维方式的发散性。在互联网技术发达、各类网络教育平台激增的今天,使他们很难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教育模式。第二,部分教育者对技术的掌握不熟练。部分教育者在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时代的压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的时候,要平衡家庭、工作、教研等多方面需要,用尽精力学会最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应用到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中。但是随着社会的环境不断发展,时代的要求不断增加,网络教学平台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部分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习和创新方面的速度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所要求速度[1]。综上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客观规律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之间产生了矛盾。首先,主观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群体受互联网中各种信息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目前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等没有清晰的规划。其次,客观上,“新方法、新事物”的产生到普及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受教育者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中遇到“新”事物更加容易受到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东西掌握的速度低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换代的速度。因此,社会的压力、时代的责任更加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力合作,在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化“危”为“机”。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面对网络信息繁杂,“三观”教育难度加大,网络技术更新迭代,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发展速度不足等问题,要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进步客观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一)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坚持“两手都要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物,是凭借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思想指导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体系的构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一方面,《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标志,从产生发展至现在历经170多年的历史,是在这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内涵、不断变化发展、多角度进行完善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体系构建方面要始终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共同进步、与时俱进,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还要在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原则上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出发。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觉悟,知行合一”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在理论方面,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紧跟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把自身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思想观念树立的实际效能。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总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方式,通过“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不断影响受教育者大学生群体,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流思想,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三观”思想理念。

(二)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坚持“两手都要硬”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紧随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坚持“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式,不仅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毫不动摇,更要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第一,多角度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速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是由多个原因所影响的:一是转变教育者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方法的更新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方法更新的影响要素,必须改变部分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学校角度,在引入现代化电子授课设备或授课方式、理念的过程中,通过集中“线上”或“线下”培训、一对一单独指导等方式引导教育者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角度,随着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不再是“闭门造车”的思维方式,而是需要自身通过现有的各种平台、技术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转变思维观念,与时代接轨。受教育者角度,受教育者作为相对最为“潮流”的群体以及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与教育者接触最多的群体,加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者接受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引导其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推进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构建:首先以目前现有的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为基础,教育者作为博主对思想政治教育板块进行运营,一方面不断充实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以及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引导受教育者正确“三观”的树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要抓好主要矛盾。“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6]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水平、学科授课能力,有利于完成国家发展的期望,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有利于完成时代进步的要求。身处在互联网社会中,社会内的每个“成员”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中各种信息元素的影响,同时也无法回避互联网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满“亮剑”精神,凭借着非凡的勇气、永恒的团结、不懈的创新敢于向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进行“亮剑”,克服艰难险阻,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正确使用网络这个思政建设阵地,不断完善目前已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加快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方式上的创新,提高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中国凭借着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抵御各别敌对国家的“蠢蠢欲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国家安全及意识形态阵地上重要的“守护者”,更加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脚步,要以敢于“亮剑”的精神,勇敢迎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挑战,深化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多维度引领,逐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性,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周德荟 王长海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2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当前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十分深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现有思政工作的问题,需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路径。

一、新媒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优势

新媒体是立足于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具有信息量大、便捷性、即时性等显著特征,是当前大众获取信息和交互的重要媒体平台。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新特点和优势。其一,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知识,为育人工作提供丰富资源。在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利用书籍、广播、报刊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播,使得理论知识覆盖范畴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新媒体技术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汇集海量信息,组成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并将各类理论知识通过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形式呈现,实现知识和资源的广泛开放,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知识支撑。其二,突破思想政治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促进大学生碎片化知识学习[2]。以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走出课堂,渗透于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新媒体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满足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变革要求,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边界,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和形式[3]。伴随移动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从网络平台实时获取信息,并与教师和家长展开交流,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路径。其三,突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界限,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任课教师通常掌握教育活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育活动,才能提升思政工作效果和质量[4]。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新载体,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同时拓宽自身的知识维度,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报刊、广播与电视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而这些传统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均经过层层筛选与把关,均传递正确观点和言论,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形态的新媒体平台,借助开放性与虚拟性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信息获取需求高度契合。但由于新媒体平台中海量的信息资源交杂,其中包含诸多具有消极影响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缺少足够的阅历与社会经验,辨别信息意识和能力不强,面对消极思想和价值观,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继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甚至出现政治信仰和道德规范缺失,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5]。

(二)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但由于其隐匿性和不可控性,海量的信息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其中夹杂诸多色情、暴力和虚假的信息内容,而且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缺少有效监管。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涉及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内容较多,而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内容较少。高校大学生面临从高校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面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意识形态偏差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动观点,以华丽的外衣包装,由于大学生难以清晰甄别,进而导致价值观逐渐迷失。新媒体平台中海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产生较大影响。

(三)对思政教育途径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在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提出了新挑战。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特点,使其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对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学生也已习惯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资源。然而,受到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当前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过程中,过滤和控制手段相对匮乏,新媒体平台能否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对思政工作者的影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职教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负责,其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与稳定运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适应新媒体的环境与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工作。但大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并未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培训,对新媒体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深度挖掘新媒体技术优势,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三、克服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对策

(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作为受教育主体,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渴望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与诉求。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需转变传统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双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育主体地位。第一,增强学生独立自主性。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思政教师需摒弃全天候的导师形象,倡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自主性,教师主要负责侧面教育和指导,保证学生思想的正确性,避免出现学习方向偏差。第二,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性。这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意愿和兴趣,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才能形成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共鸣,为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大学生作为伴随时代发展而成长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后备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质量,而且对社会进步与发展亦具有积极意义。总而言之,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诉求,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载体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人才,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理想信念,不仅关乎其个体发展,而且对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充分利用网络育人新载体,不断革新传统思政教育形式。一方面,发挥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优势,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弘扬力度,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感,避免学生理论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在日常思政学习与生活中,感受思政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在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的同时,实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相互补充与有效衔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规律,遵循理论与实践教育、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融入新媒体技术,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进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且思政教师可借助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将思政理论知识制作成短视频、图文等上传至网络,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且这类新媒体平台具有实时交互功能,亦可评论、转发,进行优质教育资源扩散传播,教师能够更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继而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全新的思政工作格局。

(三)加强新媒体环境的网络监管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优势,削弱其不良影响,需采取以下几点针对性措施。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广泛渗透于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借助新媒体及时性的信息传播特点,高校应成立网络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引导与监控,避免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从源头进行有效遏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最后,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观念与网络素养,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具备信息甄别能力,积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科学运用新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新媒体环境,仅靠内部监管远远不够,需从社会角度着手,促使各社会主体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保护意识。针对网络运营商、服务商,需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网站的清查与管理,针对不良网站严格查处。与此同时,注重行政监管作用的发挥,针对多样化的门户网站、网络游戏中所植入的广告需大审核力度,提高遵法守法意识。在新媒体环境监管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信息筛查系统、思想防护网的构建,及时过滤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避免其肆意传播腐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四)提升思政工作者新媒体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师能否为学生传递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价值观念,关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以及其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运营能力,打造一支具备扎实思政理论基础和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思政工作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需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面对开放性的新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平台信息快速传播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需要教师真正尊重并理解学生,允许其表达自身的见解与想法,构建其与大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渠道,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体意识,经过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后,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正面引领和示范。面对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师提出的新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学习新媒体知识与技术,灵活运用各类新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工作,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与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价值,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凭借自身的诸多显著优势和特点,逐渐广泛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新媒体技术虽具有教育优势,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需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重视度,加强新媒体的学习与灵活运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发展。

作者:宋洋 单位: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3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尤其是乡村全面振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大学生思政教育涵养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围绕党史国情和责任担当引导青春懵懂的学生铭记苦难与辉煌,让他们在民族历史和时代洪流中汲取奋进力量。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潜在影响,帮助大学生体悟党建设乡村的决心和力量,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共同指向。经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已入选教育部思政文库著作的《走进当代大学生: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一书,吹响了学生担负历史使命的冲锋之号。该书适时出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动适应新形势、全方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实践参考。

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是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大学生思政教育应立足课堂、内容为王,明确思政教育的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将乡村振兴这一时代最强音有机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堂建设中。一方面要做好思政课每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另一方面重点从乡村人才需求角度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特性,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延伸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及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敢于为乡村建设发声、敢于为乡村建设发光的思想结构。书中第二篇章的6堂主题思政课为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课堂教学层面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用素材。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应积极探索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的教育模式,强示范、优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为导向,结合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所长和思维优势,不断拓展大学生体验、参与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并通过实践教学内化知识、外化行为推动教育发展成果转化,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为青年大学生勇担时代重任,在乡村建设中积极进取奠定坚实基础。书中第一篇章的11篇讲话稿是立足实际做实践的真实写照,不仅生动再现了经典理论的魅力,也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理论学习者和思想践行者所担负的神圣时代使命。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仍需不断提升服务乡村建设的能力,大学生思政教育虽扮演着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角色,但在发挥助力能动性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对服务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乡村振兴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入。高校应进一步深入把控乡村建设理论的系统研究,发挥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教育优化结合乡村振兴内涵的能力。如开设以“乡村振兴”为基本授课背景的思政课程,加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理解认知。或开展下乡体验周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农业种植园,感受新时代乡村的真实面貌和现实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认同,解决学生投身乡村内驱动不足的问题。

此外,大学生将专业优势与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足。高校需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做到通识课与专业课的“互联互通”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联互动”,从而培育真正具有服务乡村能力和投身乡村坚定信念的时代主力军。人才建设风帆劲,乡村振兴正当时。高校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政教育助力人才建设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良举。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出发,落实乡村振兴指引下思政教育目标,让更多大学生加入建设乡村的队伍应排在高校课程建设的第一位。《走进当代大学生: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一书语言生动朴实,内容紧跟时代热点,为高校培养情怀饱满、敦本务实的青年人才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也为高校探索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引,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书籍。

作者:王丽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