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发展对策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智慧农业发展对策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智慧农业发展对策3篇

智慧农业发展篇1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准的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的技术深入以及广泛使用,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机遇。农村电商在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能力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已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渠道。该文针对智慧农业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充分阐述其在当前阶段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物流;困境;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于农业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也进军农村地区或者是偏远地区,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发展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例如农家乐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农村特色农产品经济等等,都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新途径,这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改变农村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之后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智慧农业即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也就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科技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都能够给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发展业态,是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战略的提出,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智慧农业受到重视。当前,智慧农业主要涉及到了生产、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和智慧农业管理。由此可见,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物流发展滞后

运输虽然是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石,但由于大部分农村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且普遍的货物运输价格在8元/kg以下,运输已成为对农副产品上行性的最大阻碍。与现代工业比较,中国农业产品存在着容易腐烂变质、不宜长期储存等特点。而农作物又主要为季节性和周期性生长的天然产物,正因为农产品自身特点,农民对其整个生产运营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不过,与都市比较,农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且物流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而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乡村工作人员物流意识淡薄、学习力欠缺、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缓,乡村运输技术设备发展滞后,农业物流运作成本较高;当前农业物流的政策供给能力不够,部分省市区还处在政策尚未完善的状态;目前农业物流管理困难,农业物流供应者对农业物流加盟商也缺少合理信心,农业物流研发外包的结果也更加难以预测,乡村运输合同难以获得有效保证,使得农业物流发展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当前新型农业发展趋势。

2.2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较低

农村地区大规模生产农产品的程度较低,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用于自给和小规模的销售。农产品的差异化明显,无法完成统一标准的深加工,即深加工率会由于产品低的标准化程度和过程低的规范化程度而下降。现阶段,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劳动生产率也在日益提升,产品产量持续地提高。不过还有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农业的产量在持续地提高,但价格却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较低的问题对于整个农村电商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当前阶段中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的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2.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众所周知,在农村地区由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在电子商务发展这一模块的运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困难,市场交易运作的机制也亟待改善。目前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依旧不完善。就通信方面,宽带的覆盖率还未完善,一些村还处于断网的状态。在城市供电管理方面,用电线路不稳、供电能力弱,甚至大面积停电,在一些农村地区停电更是时常发生。电子商务设施网的建立不完整齐全,影响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网上交易信息时的正确及时,影响到广大人们对于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薄弱地区的传统农村基础设施及对网络技术利用率认识的严重欠缺,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无法实现更好有效地推广运用农村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现代农村经营。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极力地引导鼓励与积极支持广大农业地区积极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方政府缺乏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来吸纳大量社会资本投身于农村电商的发展及其信息化的建设,导致在农村电商的未来发展上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3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策略

3.1优化平台,提高农村电商行业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进行本地化的电商运营服务支撑体系平台的建设。电商企业今后还将需要尽可能地多地对农村一些已本土化运营的农村电商们进行教育培训,这样做既希望能为广大农村地方政府的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也希望能真正给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农户们提供一些发展机遇。第二,对中国农业网络电商领域的基本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个相对更公平的创业市场环境。但在目前,由于面对数量日渐增加的实体网店、与日益扩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网络销量,政府也在继续以一个较高水平严格的标准要求交通运输、物流、工业等的网络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及电商自身的经营管理才能。若要想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乡村电商,则还需要政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来扶持我国乡村电商事业的开展,例如可在乡镇设置专门的电子商务管理办事处,对有关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等等。第三,农民企业要和地方政府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并建议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农民电子商务社团,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农民网商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也更便于与国内各大电商公司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业务互助,使其真正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商业运营理念。比如可以尝试把国内一些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国际合作和项目信息共享建立在电子商务交流的平台上,同时得到政府大力的推广,这样做既能快速有效地传播电子商务经验,又能促进农村电商行业集群模式的快速建立,以形成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和助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强化运行主体培育

政府也要与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协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目标,予以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政策上的扶持,积极引导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走向新农村发展,并定时到乡村地区举办农村电子商务技能、专业知识讲座活动,以增强广大农村居民对农村电子商务的了解。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还将致力于在农村区域内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能,结合农村人口对电子商务行业的了解程度,逐步形成受广大农村居民青睐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采取技术培训与实践引导的方法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融合,从源头上克服农村住户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抵触心态,从而提升农村住户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认识水准。当地政府部门则需要主动与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公司联系,通过对农村大户、农场主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加速农村电商建设。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民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实况,掌握农民对融资的需要状况,并以此为基点与有关机构开展沟通,为打算接触电子商务行业的农民打开融资途径。

3.3注重农村电商品牌的塑造培育

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重点还需要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名牌的建立。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对现代农产品名牌的塑造,特别是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特点,促进对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带动现代农产由初步向深加工过渡,并主动地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产品质量管理、健康溯源系统,以推动现代农产品实施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次,还需要更加重视提高农业电商的品牌认可度,特别是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意积极加强与其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间的合作,积极做好电子商务和农村各种物流快递的物流业务合作,以及积极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及官方公众账号平台来做好品牌宣传和推广,进行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全渠道媒体的运营推广和品牌宣传的管理,以此来带动中国农民乡村电子商务知名度的快速提高。建设农业电视直播基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用好网红直播带网货销售的电子商务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产品价格上行,增加农民收益。此外,还要着力于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特别是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农村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仓储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进行农村生产营销的数据分析和监管监测,做到对农村生产营销过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监管,真正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4完善网络体系

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做到网络普及,保证这项工作的稳定性。一是为提高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在普及互联网的过程中,宣传使用电子商务。为农户电脑操作进行引导,使农户通过实际操作熟悉电商的操作流程,从而合理运用电商。二是完善农业网络覆盖工程,宽带入户,提升互联网运营速度,实施宽带减免优惠政策,使农户在完善的互联网环境下经营电子商务。

3.5健全农村的物流体系

为进一步保证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物流的健康合理的发展,必须先要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递物流市场加以规范管理,想要真正达到管理这一目标,可主要采取如下管理方式来进行:第一种,由于当前农村居住得相对较为分散,因此也无法实际享用到快速方便的快递业务,虽然说目前的邮递网络覆盖得更广泛,但快递运输公司在实际进行快件运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本地的配送人员较少,使得快递在运输的过程中停留时间较长。想要有效解决物流这一棘手问题,必须要加强第三方物流推广。第二,可以在物流站点建立代购服务,其可以为不了解电商的农民查找商品,并帮助其进行下单,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农民对电商有一定了解,并且促进当地物流的发展。

3.6政府机构给予充分支持,提高专业人才积极性

在农业电商培训领域,政府加强了对其的扶持措施,鼓励专业人才投入农业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给予相应的激励与补贴措施。或以合作项目的形式聚集工作人员,以吸纳社会各方面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同时当地政府也可在住房补助、医疗补贴等方面给予外来人口一定的优惠与保障,以留住外来人口,从而充分调动外来人口的工作热情,组建更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3.7制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电子商务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有关主管部门要完善和修改农业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并防止在行业中形成恶性竞争问题。农户应当在产业链发展体系的不同环节均贯彻并落实产品的质量标准,为顾客创造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其忠诚度和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塑造更多的国际知名农业品牌。在中国农业名牌竞争力国家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共同监督,带动农户高效产出,从而大大提高农户的生产参与主动性。

4结束语

在促进地方农业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地方人民政府还应当更加注意和积极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当地农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政策统筹和引导,突出结合当地的实际产业特点建设和特色品牌建设,壮大培育本地市场,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保障力度,积极地开辟当地农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各种新途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

作者:任子蓓 孙宁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农业发展篇2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种养殖机械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农业提质增效的现代化发展。而以远程精准管控、绿色发展、节本提质增效为显著特点的智慧农业是吉林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智慧农业概述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逐步融合,推动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是以智能设备、大数据为基本要素,与传统农业中的土地、动植物、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让机器与系统来主动感知信息、进行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的一项全新的数字化作业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作业精准化、自主化的新农业模式,是生产便捷、高效、协调的现代农业新时代。按领域划分,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智慧加工业等多个生产类型;按应用场景划分,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农场、智慧温室、智慧加工厂等多个场所类别。哪一种划分方式都离不开大数据、先进系统、智能装备、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智慧农业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2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2.1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吉林省立足传统农业基础优势,将智慧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逐步推进,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2018年12月30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吉林省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农市发〔2018〕17号),提出以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农业强省和数字吉林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5月13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吉农市发〔2021〕9号),规划中提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数字化改造为主线,以增加优质粮食和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目的,以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数字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引领放大和倍增功能,顺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全面提升吉林农业生产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再造吉林农业新优势,“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2信息进村入户

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互联网+农业农村”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合,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19年1月,吉林省下发了《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的通知》,并召开了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工作会议,对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再部署、再推动。截至2019年底,共为全省农民提供公益服务61.6万人次,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信息员培训60多场次,为全省农民提供电商服务6.9万人次,增强了农民参与电商的意识;便民服务累计达到109万人次,不仅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还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3推进智慧农业试点示范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信息化水平,首先必须深入推进区域试点示范工作,在省内主要种养殖区域有计划地选择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场区作为智慧农业示范区。目前,吉林省已完成多个物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在公主岭市实施大田种植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在舒兰市实施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智能数据采集与自动化控制;在吉林市实施水产养殖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水产养殖设备与水质检测自动化。如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立试验站,工作人员可以远程监测全县41个示范点的土地情况。农安县新安合作区建立了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农场通过“云端大脑”远程控制智能化作业,最终实现耕、种、管、收环节的无人作业,为粮食主产区提供农业智能化、全程无人作业生产模式。

2.4打造城市周边智慧生态农场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态有机种植模式,在城市周边打造智慧农场、生态农场、放心农场,可以带动全省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如吉林省的惠丽农场,农场管理人员便可远程调节蔬菜大棚内的环境指标;通过鱼粪中有机质对水培蔬菜的供给,农场可以实现“鱼菜共生”系统的生态循环;通过扫码,消费者可用手机追溯蔬菜从种植、收割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如吉林市某生态农场,利用稻田养鱼蟹、田埂养蚕、旱田养禽和生物防控等技术,实现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零残留,提高了水稻品质,构建出“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体系。

3存在问题

3.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近年来,吉林省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但从总体来看,仍有一些偏远农村由于受到经济、交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无线移动网络覆盖无法普及,农村家庭电脑使用率不高,农村和农民信息支出远远低于城镇。因此,农村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仅有一些示范点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的信息基础,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投入。

3.2智慧化农机设备普及率低

智能农机设备是智慧农业的基本装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自动化、智能化农机普及率极低。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尤其偏远山区,土地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较少,发展智能化农机作业较难。这主要是由于吉林省传统种植模式和养殖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优化,造成很多地区无法适应无人智能化农机作业。此外,由于智能化农机设备价格较高,在有一些地区回报率不高,造成进行分散性经营的农民无法承担。

3.3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的推广,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缺少统一指导和支持,突破性的大型科研成果较少,并且在基层缺乏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推广人才,造成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力度略显不足。

3.4智慧农业高端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作业模式完全不同,但需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对农业进行远程操控。因此,发展智慧农业需要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和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新型农民队伍。而农村现状是掌握着高端信息技术的科技人员很难深入到农村去,而传统农业农民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过分依赖传统种养殖技术,接收新事物能力不强,导致智慧农业推进相对缓慢。

4发展建议

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对内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置智慧农业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智慧化升级;其次,对外可以采用开放性引资政策,利用现有的传统农业优势,吸引外部资金投资智慧农业,推动吉林省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4.2加强智慧农业、基础农业设施建设

首先,在种植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建设要统筹兼顾给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为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提供基础。其次,在养殖方面要改进牲畜禽舍现状,推进通风、采阳、温控、垃圾处理自动化建设,为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种养殖舍棚提供基础。再次,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研发使用,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设备研发,扩大农机设备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投入量,并加大农民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学习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管理控制农业生产。

4.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投入机制。首先,对信息化基本硬件设备如通信、网络、基站、传输设备等进行改善,尤其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偏远地区,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其次,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化优势,打造大数据农业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要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加大农村信息化科普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法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积极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思想认识转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5总结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吉林省应立足传统农业大省优势,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黑土地资源,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训和鼓励政策全面提升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水平,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在种质资源保护、智慧养殖、智慧种植等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胡婷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智慧农业发展篇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智慧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运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端进行控制,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降低农业的生产消耗。除了农业生产端外,从广泛的层面来看,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产品溯源、农村休闲旅游、农产品信息商务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面向2035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动力。

1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概念

如今学术界并没有对智慧农业做一个确切的定义,依据智慧农业应用内容和场景,将智慧农业描述为,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通过智能装备、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学术界认为,传统农业和数字化农业与智慧农业相比较,智慧农业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农业发展阶段。

1.2特征

智慧农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智慧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力要素整合后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智慧农业的发展包含了三大生产力的要素,其中包括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通过各个生产力要素的融合,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农业的经济特征来讲,数字化经济规模在我国已经达到了39.2万亿,占GDP的38.6%。在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起到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同时为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巨大潜力。

2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2.1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智慧农业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企业收益。由于规模化和精准化的作业方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愿,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并推动当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打通了各个环节的信息渠道,能够提前依据市场的信息和土地信息来确定种植的作物的种类和面积,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给企业制定生产和销售的计划,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进行分配水肥,智能化的监管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费用;在经营领域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了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随着智慧农业发展的深入,农用无人机、农用机械和农用电商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智慧化农业的推广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之间的价值。

2.2智慧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循环可持续的道路。随着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导致我国的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在农业生产当中我国土壤贡献率大约在50%~60%,和我国40年前土壤贡献率相比下降了10%,比西方国家的土壤贡献率下降了至少10~20个百分点。不仅是土壤,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水资源也有不可逆转的危害,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已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能够发展精准化农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土壤和作物长势进行分析,通过滴灌技术和无人机撒药技术,能够进行精细化作业,从而提高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生产出健康低污染的农产品,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健康,并且保护了我国的农业生态,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2.3智慧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

智慧农业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智慧农业将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带给了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是“政产学研商”多位一体的生产方式,因此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会智慧化的生产,还要学会现代的管理手段,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通过政府部门和互联网等渠道去接触和了解智慧农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与“互联网+专家”模式的配合,可以完成远程的农业数据信息分析和在网络上进行异地指导,在提高农业问题诊断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智慧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线上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教育的成本降低,途经变多,农民有更多的渠道去学习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2.4智慧农业带动农民致富

随着智慧农业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土壤勘探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的精细化作业,从而降低了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测算数据来指导农民的种植养殖,改变了散乱无序的种养殖状态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促使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由于自动化水平较高,从而减少了生产的人工成本,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费用,集约化生产还降低了单一农户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进行长期稳定的增收提供了支持。

3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发展智慧农业政策和机制问题

政府在发展智慧农业过程中对其投入力度不够,不管是从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层面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应用,都普遍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现在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企业税收较高,技术人才费用较高,智慧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应用费用和运营费用较高,在智慧农业技术拥有突破时的注册和申请程序比较复杂且通道不畅等问题;政府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筹集没有进行有效衔接,由于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过程中资金需求较大,政府并没有协调好各个区域和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制。智慧农业发展现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为主,另外的经济部门对于智慧农业的资金投入度不高,并没有建成多元的投资渠道。

3.2土地细碎化问题

智慧农业是精准化、集约化、大规模的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手段。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规模化土地的依托,才能够发展智慧农业,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的生产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着效率低、规模小和土地细碎化的局限性。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土地流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规模都低于人们对其的期望值,现阶段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转比例约为8%~10%,而中西部内陆地区所占比例约为1%~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耕地面积细碎化,并且土地流转的比例占地区土地面积较小,没有大规模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办法通过智能化的投入带来经济利益,从而限制了我国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农业人才资源匮乏

智慧农业人才队伍相对匮乏。人是技术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是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当今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现阶段农业数字化的人才、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复合型的人才及能够操作高端的智慧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人才缺失,必定会限制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农业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待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并且智慧农业的投资比较大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农民都望而却步,进一步限制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使得智慧农业人才更加匮乏。

3.4技术创新和推广不足

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科研水平不高,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农业资金方面,在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上农业占比较小,乡村的农技部门大多都缺少经费,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与国外智慧农业发展比较来看,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足,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科研机构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在全国范围来讲没有统一的组织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并且我国的农业科研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钩,很多科研的成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导致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不利于智慧农业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类人才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率只有30%~40%左右。

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宽带服务性能、空间设施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20%以上。与其余产业相比农业信息普及率较低。调查显示,种植与养殖通光纤和宽带的比率仅为27.2%,农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监控作物生长仅为13.6%,有32.7%经营主体认为网速不能够得到满足。对于数据的采集设备安装不足,区域性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匮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成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阻碍。

3.6智慧农业缺乏普遍性

智慧农业是要服务广大的农村农民,但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环节,以及实验环节,没有真正推广到广大农户的身上,现在由于成本过高、农户自身能力等原因导致使用智慧农业技术的只是一小部分农户,并未普及开来。

4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有效机制

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由政府来构建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框架,政府应该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政策性的帮助,对发展智慧农业的企业减免税收,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农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和提供农业人才的培训渠道。降低农业数字化技术的注册费用并制定一套高效的技术审批流程,使得农业技术的审批流程加快。政府应牵头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地协调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加强多体系化的建设,引导各界人士参与到智慧农业的建设当中,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当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4.2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

各地政府应出台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明确我国土地归集体所有,积极发挥村集体的作用来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建立本土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借鉴日本农业委员会、农协和市町村等类似于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的组织,减少相互查询的成本,更好地规范土地出让秩序,积极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配制。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土地流转建立评估机制,保证土地流转时价值的公平,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变得公正合理,依托政府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农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3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从而要采取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就业人员,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是由政府作为主导,在高校内设置数字农业类相关的课程为智慧农业培养人才,对龙头企业内的优秀人才进行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农业类人才。二是扩大对农业类优秀人才的招聘,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对从事农业方面的人才政府减免个人所得税和对其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福利,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对网络上的简历进行筛选,让真正喜欢农业,愿意留在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在农村扎根。三是大力开展对于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信息专员的农业培训工程及农村带头人素质的提升计划,设计新颖的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推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4.4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

政府应增设智慧农业的科研专项,出台对应的政策来深化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全方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科研水平,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智慧农业科技费用所占的比重,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的科研项目给予补助,设立农业科研成果的奖金机制和评定机构,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由国家科研机构带头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国有民营科技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协调,实现真正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虚拟现实、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孪生技术、农业协同决策技术及农业大数据云服务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大数据和农业深度融合;在技术转化方面,智慧农业对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要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度和转化率。与乡镇的技术推广站、农民合作社及地方农资站加强合作,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化能力。

4.5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减少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成本,应加强对农村基础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农业应用系统基础性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结构,搭建集实时感知、自动控制、精准作业、智能决策和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提升农业数字化的设施和核心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大型农业设备、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平台,提高农用机械的整合能力和运作效率,加快农业全自动化的进程;解决农村网络等问题,将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变得简单,使传统农民也能够进行操作;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搭建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基础性设施,建立智慧农业生态系统。

4.6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降低智慧农业设备的成本,加大对智慧农业所需设备的研发,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本的降低,农户才能够有能力去开展智慧农业,才能够使智慧农业真正推广开来。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与私人企业多种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来降低智慧农业的制造成本,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来促使智慧农业更加的节能增效,从而起到推广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在各领域的应用,我国的农业也迈入智慧化的阶段,虽然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智慧农业的发展迎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曹冰雪,李瑾,冯献,等.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5):785-794.

[2]崔宁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挑战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2(5):26-28.

[3]赵春江.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6):1-7.

[4]陈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8):84.

[5]于法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智慧农业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4):79-89.

[6]宋洪远.智慧农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4):62-69.

[7]胡太平.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20(6):6-8.

[8]李娟.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7):140-142.

[9]陈自林,许秀线,钟府荣.智慧农业兴起产业振兴可期[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1-07-05(005).

[10]白燕玲.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77-80.

作者:岳修瑞 倪建红 路遥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